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高三地理)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案重点]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教案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点拨】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M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方面的不足,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这方面的技能。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组织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农业发展责任。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土壤等概念,但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地图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其地理思维。
1.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探讨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案标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材。
2.多媒体设备。
3.图表和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农业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区域差异,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梳理(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列举常见的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并解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板书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介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如以农业为主导的农区、农牧交错区、农牧复合区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展示具体案例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该地区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并探讨其特点和原因。
3.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并点评。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针对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组研究,整理各地区的特点和分布图。
2.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原因,并解释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
五、反思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及其发展情况。
2.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对比和分析其与中国的异同。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1课时

问题: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 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土地和地形 读P59阅读了解自然条件各要素的如何影响 农业的生产和分布的。
一、自然因素 (1)光照对农作物的影响 光照是生物的能量源泉,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 响作物的分布。
市场需求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中国北方大超市出现南方的水果 交通及保鲜技术、冷藏技术的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 基地;国家棉花收购指导价 影响农民棉花生产的规模。
国家政策以及 政府干预手段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课堂演练】 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P61活动分析
1、生产技术(生物育种技术)
2、技术装备(技术装备的高度机械化) 3、生产技术(旱地灌溉技术) 以色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约为20—500mm,且分布 不均匀,政府大力建设引水工程;更主要的是发展喷灌和 滴灌等节水技术(节水农业),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社会经济因素
1、受“蛆柑”波及,全国多省柑桔滞 销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 的选育、驯化、栽培、优 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利 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 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区位(生产和布局) 受到哪三大因素的影响?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科学技术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
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 可行与否?为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自然因素 (5)地形对农业有何影响
地形影响农业的结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 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坡度较少的低山丘陵地区适 宜发展梯田;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基本分类并能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2)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生产;(3)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展现思维过程,明确农业区位的分析思路,培养地理理性思维,,增强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理解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图文判读,培养、提升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现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进而分析归纳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②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农业的分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不同标准下的农业划分类型,并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板书)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思考并写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我检测】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并说出安排的理由。
【活动探究】以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对区域限制性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交通等)对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的影响。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板书)(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活动探究】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以及亚洲的气候、地形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落实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并探究其形成条件与生产特点。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案例分析:水稻种植和畜牧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知识评价: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教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 生活链接 ]新疆大力扶持红花、番茄、枸杞等“红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中番茄加工量近400 万吨,占全国总量的90%,使我国成为全球番茄产业第三大生产国;红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产量为全国的80%左右;枸杞的产量也占全国总产量一半左右。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光照光照□ 长短、□ 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0102热量制约农作物□03产量,关系到作物□04种类、□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05土地□ 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06水分绿色植物进行□07 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为动植物生存、生长输送□08 营养物质,还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09劳动力、技术装备、□10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11耕作制度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12 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13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14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 自我探究 ]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
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 ]政策。
1.下列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中属于社会经济因素的是()A.地形B.土壤C.市场D.水源答案C解析地形、土壤、水源属自然因素;市场属社会经济因素。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④吐鲁番种植葡萄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A.①③B.③④C.①⑥D.②⑤答案C解析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土壤,⑤是市场。
探究点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玫瑰原产于我国华北,性喜阳光,对土壤与气候的适应性强,在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生长繁茂,一般为 3 月初老枝萌芽, 4 月初展叶, 4 月中旬孕蕾,5、 6 月开花,花期约20 天。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一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基本概念】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2、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产出:农产品【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2)地形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3)水源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4)土壤2、科技条件(1)劳动力(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3)装备3、社会经济(1)市场(2)交通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就会缩小。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P62)
C.区域专业化生产D.劳动力素质高
方法技巧练
归纳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
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
(1) 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 ______________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
1.《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劳动力C.气候D.市场
考查点2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均气温为3℃。据此完成2~3题。
2.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
3.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考查点3影响农业的技术因素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回答4~5题。
活动思考
①气候、土壤。甘蔗的生长习性是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古巴气候湿热,土壤肥沃,适宜甘蔗生长。
②光照。吐鲁番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对长绒棉和葡萄优良品种的形成非常有利,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长绒棉和葡萄生长良好。
③地形。天山位于纬度较高的西北内陆,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将牲畜赶往高山草甸(夏季牧场);冬季牲畜过冬的牧场则位于气温较高的天山北麓,用贮存的干草在圈棚中饲养。
解析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在自然条件选项的判断中关键是确定B,从框图中可以看出,B是自然条件的组成部分(土壤或地形),并且B受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B是土壤,A是地形。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判断中,根据农产品加工厂对E有影响,可判断出E为市场,而D对市场有影响,可判断出D为交通运输,C为政策。
技术装备
提高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化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______________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
又称 ______,比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______、交通运输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微观角度分析原则
①地价的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家禽等)。
②单位面积产值——距城镇距离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或蔬菜、果园、粮棉等。
③需水量——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④对运输的迫切性需求——靠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花卉、乳牛等。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同步学案
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光照
光照①______、②______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制约农作物③______,关系到农作物④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和栽培方法
4.棉花及其制成品跨国生产与跨国零售一体化的代表模式:美国棉花―→巴基斯坦纱―→中国布―→意大利印染―→法国服装设计―→土耳其制造―→跨国百货销售。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依靠本国的()
A.原料B.技术C.市场D.政策
5.在上题的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A.耕地面积广大B.生产成本低
土地
⑥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资料
水分
绿色植物进行⑦________________不可缺少的原料,为动植物生存、生长输送⑧________________,还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劳动力
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⑨______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⑩______种植小麦
④地形。由于其海拔不同,热量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因此,不同海拔地区的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P60)
活动思考
①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改良基因。
②美国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向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农业工人。
③以色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为20~500毫米,且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贫乏,灌溉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一方面以色列政府投资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将北部水源输送到南部甚至深入沙漠,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抽取系统连成一张巨大的网;另一方面,以色列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把水送至植物最需要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使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P61)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____________;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1)宏观角度分析原则
根据经纬度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习性进行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林业——山地与丘陵;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或水库;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湿润的亚热带;甜菜——气候温和的中温带;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或水分充足的沙漠绿洲;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等。
活动思考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的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②荷兰素有“鲜花王国”和“郁金香王国”的美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其鲜花的销售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上海市人口众多,在郊区形成一些乳牛场,为市民供应鲜奶和奶制品。丹麦奶牛的奶质优良,饲养来自丹麦的奶牛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长短②强弱③产量④种类⑤耕作制度⑥最基本⑦光合作用⑧营养物质⑨大于⑩大于 劳动生产率 专业化 生产技术 熟制 市场 农产品消费状况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
基础达标练
1.C
2.B3.A
4.B
5.C
方法技巧练
(1)地形 土壤 政策 交通运输 市场
(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E(4)地形 气候(热量)土壤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