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共11张)
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实验改进(用)

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实验改进(用)山东省诸城市箭口中学学生窦衍旭指导教师李来光教材中实验方案:实验1:往烧杯中注入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薄铜片一端放少量红磷,另一端放少量白磷,观察现象。
实验2:用导管对准水下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教材中实验不足之处:1、在这寒冷的冬天,农村学校,室内温度较低,按实验1的做法,实验很难成功2、如果创到条件使实验1成功,在通风厨内进行实验,学生不易观察,而且有害物质依然存在,同时安全性差3、完成实验所用时间较长实验改进一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操作:1、取二片相同的薄铝片,分别放上少量白磷和红磷。
2、向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把铝片小心地放在烧杯中的水面上3、当白磷燃烧时,在盛热水的烧杯口迅速倒扣一个同样大小的烧杯。
现象:铝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结论:可燃物燃烧要达到其着火点实验改进二操作:1、在一支试管中装入少量白磷,再装入半管热水。
(白磷达到着火点,但在水中因缺氧而不燃烧)2、将试管中的热水倒出,使白磷露出水面,(白磷会燃烧)结论:可燃物燃烧要达到其着火点,同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另:实验改进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操作:1、取一块干燥的砖,将光滑的一面放在火炉上烘烤一下,将少量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砖上。
2、用木块同时摩擦白磷和红磷,白磷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烧杯现象:摩擦时白磷不燃烧(缺氧),拿起木块时白磷燃烧(白磷与空气充分接触);红磷一直不燃烧结论:可燃物燃烧要达到其着火点,同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再:实验改进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操作:1、取二支试管,分别装入少量白磷和红磷,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一起放入烧杯。
2、向烧杯中倒入热水。
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结论:可燃物燃烧要达到其着火点,同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实验改进的优点:1、将白磷暴露在空气中燃烧,改为在较密闭的环境中很快燃烧,节约时间,利于环保2、实验效果好,安全性好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改进实验作者:李秋波一、实验名称:燃烧条件的探究的改进实验二、实验目的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的改进,减少因为红磷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2.通过实验改进,三、实验原理磷在空气中燃烧:;四、实验用品实验仪器:200ml烧杯、大试管、橡皮塞、固定白磷的铁圈、气球实验药品:白磷、红磷、约80℃热水五、改进实验图示六、实验过程与操作1、常规探究方案: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如图19-1。
过一会,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
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
缺点:在没有通风橱的条件下,白磷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会释放到空气中。
2、改进方案:第一步:取两个个200毫升烧杯,分别装入100毫升热水,取两个大试管,其中一个装一块用吸水纸吸干的白磷,另一个装少量红磷,两个试管用橡皮塞塞紧,放入烧杯中,观察。
探究目的:探究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第二步:取一只200毫升烧杯,装入约100毫升热水,将一只大试管罩住热水中铁圈罩住的一块白磷,用试管中的空气排开白磷周围的水,使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
探究目的:探究燃烧的条件——要与空气接触七、优缺点1、优点:可以有效的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中。
2、缺点:白磷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试管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可能会使橡皮塞冲出,是有毒物质外泄。
3、如果有条件,可以不用橡皮塞,换上一个气球,可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共11张PPT)

跟踪训练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 )
A.煤的着火点高
B.煤是固体
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
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
起来;③钻木头时,克服了摩擦力而做功。
正确解释钻木取火原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 (填序号)。
【学习指导二】学生实验
自主预习 1 教师点拨 2 跟踪训练 4
自主预习
阅读实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用棉花分别蘸有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 2.把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放在铜片两端进行加热,现象:乒乓球 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_______。 3.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_,根据课本提供的实验器 材,学生自主设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师点拨 :
实验一中要注意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实验二中乒 乓球碎片和滤纸片不能过大。
跟踪练习
• 1.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B )
小组讨论
1.在对比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时间较 长,会出现什么现象? 2.在对比实验三中,把木条和煤块换成乒乓球碎片 和滤纸片进行实验,还会出现以上现象吗?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创新.ppt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①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 快,节省时间。
• ②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 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 ③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 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 ④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 玻璃管避免了吹氧气时,白磷的四处游动 。
2020/9/28
时灭
• (3)实验⑥白磷剧烈燃烧, •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4)方案二:
1、可直接验证燃烧的三个 • 条件的关系 :需同时具备 • 2、也可取代教材中的实验 • ——[实验7-1](教师只需 • 设计相关的讨论题即可)
2020/9/28
7、自我评价
• 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 操作简单、花时短; • 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很好地
宜章县麻田镇学校初中部 黄四军
2020/9/28
2020/9/28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020/9/28
实验的不足之处:
• ①铜片上的白磷要燃烧,所需时间较长。
• ②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 的白烟也会造成污染。
• ③白磷燃烧飞溅时易引燃金属片上的红磷 ,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 ④水中的白磷吹氧气时,会四处游动,操 作起来很不方便。花的时间长,却很难看 到明显现象。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王晓彤 (指导教师:张云)沾化县富国第二实验学校 滨州市 256800创新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目的: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硬质试管(两支)、普通试管、镊子、刀子、药匙、气球、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原始实验装置(有一定的污染)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减少污染)实验操作:[操作]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热水。
2.在两支硬质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并在试管上绑上一气球,置于热水中。
3.在水中另放一小块白磷。
4.在另一块白磷上罩一支空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1、硬质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气球胀大。
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2、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实验效果: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试管上面用气球绑住,可有效防止白烟向外逸散,减少了空气污染,并对装置起到了缓冲作用。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以往的实验,也能通过分析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但是,实验中往往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很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我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上改进,第一,实验有效运用了密闭装置,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第二,为了让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采取用试管倒扣的方式进行,不需要制备氧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克服了以往实验的不足。
课题1《燃烧和灭火》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实验目的: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用热水给红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装置图:实验设计:[操作]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第二,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临澧县新安中学江姿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个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教材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安全,且污染环境,不利于教学,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图一图二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白磷燃烧后,因为铜片传热快,加上白磷燃烧的火心溅落,会引起另一边的红磷也燃烧。
3.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在水里到处“乱跑”并易形成碎末,实验时需要不断追寻,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太明显,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
4.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图三图四1.我将图一中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三)。
2.我将图二中的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如图四)。
四、实验器材烧杯(2个)试管(3个)单孔塞(2个)塞子(1个)气球(2个)玻璃导管(2个)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三:在相同的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此温度也就是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图四:水中的白磷开始不燃烧但是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六、实验过程1. 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2. 将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
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与创新精品PPT课件

0 2
实验用品
二、实验用品
锥形瓶、烧杯 双孔橡胶塞
01
镊子、导管 带孔吸管、细线
仪器及
药品
02
03
气球、白磷、热水 氧气
0 3
实验装置及说明
三、实验装置及说明
热水:使温度达到白 磷的着火点
带孔吸管:固定白磷, 防止漂浮
W OT
锥形瓶:提供密闭环 境,防止空气污染
气球:收集未来得及反 应的白烟
0 4
实验操作
四、实验操作
4、持续缓慢鼓入氧气
1、右端导管连接好气球;
2、带孔吸管一端用细线密封,取绿豆大 小白磷放入带孔吸管中,连接胶皮管;
3、在锥形瓶中加入半瓶热水,并将吸管 浸入热水中,旋紧橡胶塞。
实验效果:
1、安全无污染。
3、过程生动活泼有趣
2、“水火相容”现象十分 明显
4、真正“绿色化学”
”燃烧的条件” 实验改进与创新
0 1
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28页的演示实验。在 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中,热水中白磷易熔成小 球,故通入氧气时易漂浮,难以捕捉,偶尔会 有短暂火花,水火相容现象不够明显,难以颠 覆水火不容的思维旧式。甚至有少量白磷浮出 水面,火星四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产生大 量白烟,有害健康污染环境。针对以上问题, 我反复试验,对实验Ⅱ作出系列改进,达到操 作简单、安全环保、现象明显的目的。
燃烧条件:
①可燃物。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 氧气(空气)
05
03
04
实验操作简单
“水火相容” 现象 十分明显,新知旧识
碰撞,颠覆常规 思维
变废为宝,实验过 程生动活泼有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