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7 《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作业设计方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助燃剂)、达到着火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煤炭燃烧等,思考这些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提问学生: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如可燃物、氧气等。
(二)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准备实验器材:铁片、木条、酒精、蜡烛、打火机。
实验步骤:将铁片和木条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用打火机点燃酒精和蜡烛,观察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铁片加热后不变,木条加热后燃烧;酒精能被点燃,蜡烛能被点燃。
得出结论: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2、实验二: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准备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打火机。
实验步骤:点燃蜡烛,观察其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观察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正常燃烧,用玻璃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得出结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3、实验三:探究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准备实验器材:纸、木块、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
实验步骤:将纸和木块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将纸和木块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石棉网,观察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纸在酒精灯上很快燃烧,木块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才燃烧;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时,纸先燃烧,木块后燃烧。
得出结论: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三)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燃烧的条件来解释?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燃烧的条件”实验的另类设计

“燃烧的条件”实验的另类设计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当一种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时,产生了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按照常规实验设计,我们通常使用蜡烛、纸张或者木棍进行燃烧实验。
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另类的燃烧实验。
下面将介绍两个另类实验设计。
第一个实验设计是“燃烧的条件与花火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并与花火的原理进行对比。
实验设备和材料:1. 长长的竹子(可以是竹竿或竹条)2. 果汁盒子3. 盐和糖4. 火柴或打火机5. 火箭糖(代表花火)实验步骤:1. 将竹子固定在果汁盒子上,使其竖直放置。
2. 将竹子切成不同长度的小段,分别为A、B、C、D。
3. 在A段竹子上撒上盐粉,B段竹子上撒上糖粉,C段竹子上撒上盐和糖的混合粉末,D段不撒任何粉末。
4.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各段竹子的顶端。
5. 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
预期结果:A段竹子燃烧时可能会发出噼啪声,燃烧比较旺盛,类似花火爆炸声。
B段竹子燃烧时可能会发出噗噗声,燃烧比较缓慢,产生比较多的黑烟。
C段竹子燃烧时可能会产生彩虹色的火焰。
D段竹子燃烧时与常规情况下的燃烧没有明显差异。
实验原理:A段竹子上的盐使燃烧条件更加充分,燃烧速度更快,产生更多能量,类似于花火爆炸的效果。
B段竹子上的糖使燃烧速度减慢,产生更多的黑烟。
C段竹子上的盐和糖的混合物使燃烧温度升高,发出彩虹色的火焰。
D段竹子作为对照组,用于比较其他条件下的燃烧情况。
实验设备和材料:1. 铁丝网2. 纸张3. 木棍4. 火柴或打火机实验步骤:1. 将铁丝网固定在一个台子上,使其竖直放置。
2. 在铁丝网上平铺一张纸张,并将纸张的上方固定在一个木棍上,使纸张与铁丝网保持一定的距离。
3. 在纸张下方平铺另一张纸张,并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纸张的下方。
4. 同时点燃纸张下方的火焰和纸张上方的纸张,观察燃烧情况。
5. 将纸张移除,换成木棍,并重复步骤4。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六、实验过程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
燃烧条件的实验创新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缺一不可。
二、实验原形及不足之处: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
2、(2)中的白磷燃烧现象不明显,且较易浮出水面,在水面燃烧起来而引起火星和液滴的飞溅,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本实验不便于重复观察实验现象。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塑料袋来收集产生的白烟,使实验自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利用双连球向试管内鼓入空气(氧气),使操作起来更安全。
3、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燃烧,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四、实验器材:仪器:具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双连球、塑料袋、药匙、镊子、试管架药品:红磷、白磷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原理:利用酒精灯给红磷和白磷加热,利用双连球向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氧气),随着温度的上升,白磷先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至240℃或240℃以上,则红磷也能燃烧起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
六、实验过程:1、加入0.2g红磷于具支试管底部,距其2cm初放一米粒大小的白磷,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口离试管底部0.5cm左右。
2、由双连球鼓入空气,发现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3、先用酒精灯均匀预热,然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温度在40℃或之上)同时挤压双连球,使进入的空气先通过红磷,再到白磷。
此时可观察到红磷无明显变化,而白磷却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有氧气存在时能够燃烧),若停止鼓气,则白磷停止燃烧(说明仅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时,可燃物不能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王晓彤 (指导教师:张云)沾化县富国第二实验学校 滨州市 256800创新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目的: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硬质试管(两支)、普通试管、镊子、刀子、药匙、气球、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原始实验装置(有一定的污染)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减少污染)实验操作:[操作]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约400 mL热水。
2.在两支硬质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并在试管上绑上一气球,置于热水中。
3.在水中另放一小块白磷。
4.在另一块白磷上罩一支空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1、硬质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气球胀大。
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
2、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实验效果: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试管上面用气球绑住,可有效防止白烟向外逸散,减少了空气污染,并对装置起到了缓冲作用。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以往的实验,也能通过分析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但是,实验中往往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很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我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上改进,第一,实验有效运用了密闭装置,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第二,为了让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采取用试管倒扣的方式进行,不需要制备氧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克服了以往实验的不足。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目的: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
烧起来。
实验仪器、药品及用品:
大烧杯、硬质玻璃管、具支试管(两支)、镊子、刀子、药匙、白磷、红磷、气球、滤纸、热水等。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但是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
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3、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与责任感。
为此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
1、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快,节省时间。
2、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3、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4、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玻璃管避免吹入氧气时,白磷四处游动。
实验效果:
实验评价:
1、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2、操作简单,节省时间。
3、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以很好地进行环保教育。
4、可以反复操作,且效果较好。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建湖县上冈实验初中周世友【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本实验是对“燃烧”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过了氧气的性质,知道木条、木炭、硫、红磷等能在氧气中燃烧。
再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已经对燃烧现象非常熟悉了,只是还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阶段,欠缺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及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法、学法】: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结合使用了讨论法,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通过图片引出燃烧的定义,出示相关信息,然后观察老师做实验,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设计方案,引导探究【实验方法设计】:1.在1000mL的烧杯中放半截具支试管,事先将其固定,注入800mL热水,然后在半截具支试管中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并用带橡皮塞的导管向半截具支试管中的白磷通氧气。
补充实验活动: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填入下表中:三、组织交流,深入探讨,1. 学生实验2. 小组汇报3. 评价反馈【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的条件创新方案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方案一、创新实验名称:燃烧的条件作者:徐秀工作单位:龙山县第二中学二、创新实验目的:2012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7-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第128页),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时间长:实验在冬天且敞开的条件下,利用水蒸汽传热,效果不佳。
2、污染大:本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白磷在铜片上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弥漫教室造成污染,影响师生身体健康,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3、存在安全隐患: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剧烈燃烧甚至飞溅,不安全。
4、实验可控性差:热水中白磷呈液态,通氧气时易成碎末不易控制,很难看到燃烧现象。
为使实验更科学、环保,现象更明显,对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酒精灯、大试管、小试管、橡皮塞、胶头滴管、滤纸、红磷、白磷、药匙、镊子、热水、玻璃管、试管夹、气球、火柴、滤纸。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1、将原来白磷和红磷放在薄铜片上改为放在大试管里,并用带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塞紧;2、将原来白磷用硬纸圈圈住放热水在热水中改为放在小试管里并浸没于水中;3、加热盛有大试管的烧杯。
五、实验操作:1、取三支试管,将一支小试管与一支大试管用胶带绑定,并将两支大试管编号为1、2,两个单孔橡胶塞上的导管绑好气球(课前完成)。
2、向500ml的烧杯中加入约400ml热水,再放在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
3、取少量干燥的红磷放入到1号试管,再塞上橡胶塞。
4、取两小块白磷,分别装入2号试管和小试管,将2号试管塞号橡胶塞,并向小试管内加入热水。
5、实验准备就绪后,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就开始计时。
6、向小试管内通入氧气,这里氧气最好是通到白磷燃烧完全为止。
7、实验结束后,再拆卸装置、清洗仪器和整理桌面(最后完成)。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1、通过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且现象明显、设计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
《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将空试管倒扣在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上,白磷迅速燃烧,不需要制备氧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实验仪器
及药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及现象
1.在500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mL热水,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创新
设计
后的
优点
1.白磷燃烧后,用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吸收五氧化二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又能减少白磷燃烧对空气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