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

合集下载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世界文明史导论



分子逐渐冲破“华夷之辨”的思想禁锢,从“技艺”、“制 度”、“观念”三个层次的学习上层层推进,最终认同了西 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的“文明”概念完全是借 鉴西方的语境而来。 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随着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缘起与确立,开始将“文明”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一种重要领域,这也导致了对“文明”的解读产生了许多内 涵相重叠的定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学术界对“进化” 的观念十分感兴趣,它影响了斯宾塞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 斯· 摩尔根等人。他们都认为世界各地区的社会可以按照一个 发展的标准分列在从最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最高级的“文明” 形态序列,并依次划分出“先进的”(“文明的

2、西欧封建化
土地占有的采邑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主内部关系的 等级化。 查理· 马特的改革,从终身占有到世袭。马尔克公社农民的破 产与沦为农奴。 加洛林帝国的君主查理曼(768-814)的战争对封建化的促 进。 843年,凡尔登条约,帝国瓦解。外敌入侵,内部动荡,封 建化完成。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一、何谓“文明”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 等许多领域的核心词,也常常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其含义众 说纷纭,各取所需,莫衷一是。 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追溯,“文明”术语在不同的时 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金文中,“文”最初的两个基本含义“文字”和 “纹身”,含有引伸义“修饰”的之意。“文”也特指色彩 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条理、秩序。“明”在古汉语中,有明 亮,彰明的含义。


兰教文明圈、以中国为核心的儒教文明圈,还有佛教文明圈。 这样的划分其实并不那么精确,但或多或少地等够显示个主 要地区的文明特征。 数千年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现象林林 种种,千差万别,但各种文明形态都经历了各自的流变兴衰、 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以前,尽管由于山海阻隔、信 仰歧异、习惯差别的限制与阻碍,各主要文明形态之间大体 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现 代化进程的启动、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海 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各文明圈之间的碰撞与 交流

第一讲 文明的内涵

第一讲 文明的内涵

第一讲文明的内涵一、文明概念的词源学分析来自西方,起源于拉丁文civis,与公民相关,公民所具有的东西,是作为公民的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

18世纪,这一概念正是产生,指人道的、理性的行为,进步的状态,与野蛮、蒙昧和落后相对立。

19世纪,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野蛮、蒙昧和文明之后,有了文明的复数概念。

二、文明的内在要素(一)文明是一种价值尺度。

意味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状态以及发展的方向。

蕴含三个要素:1、人性的进步:人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包含:人如何对待人自己?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对待敌人?2、人类能力的提高: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的智力水平的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类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首先是打制石器到磨光石器。

然后是农业。

人类文明有三个核心标志:金属的冶炼、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文字。

文字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图形越来越抽象化;一是由表意向表音的发展。

文字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第一是知识存储方面的革命;第二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的革命。

第三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概念思维,才有哲学和科学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三个标志,标着人类智力水平、社会组织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3、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善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进步。

关键是社会对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的承认和保障。

衡量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进步的标准:一个是社会组织的规模和范围;一个是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程度;一个是人类社会人性化和理性化程度。

三、文明的形式要素地理环境、民族主体、制度设置、物质创造、精神特征、生活方式、历史传统。

(一)文明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二)宗教和文明的关系宗教是一个信仰体系,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对人和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宗教决定着社会组织的性质和政治制度。

四、人类进步的尺度人类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也叫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文明(一)农业文明:农业、青铜器、铁骑、定居生活、城市、文字、城邦或帝国、等级制度、神权政治(二)工业文明:工业化、蒸汽机、电、城市化、普及教育、大众传播、民族国家、代表制政府、宪政、基本人权(三)信息时代文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航天、小众传播(互联网)、普遍社会福利、人权的扩大、弱势群体保护、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全球化和全球意识。

中华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

中华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

2020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2促进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互助养老机制社会文化养老作为我国文化社会功能的扩充,需要充分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融合学习和文娱等,建立完善的社会文化互助养老机制。

在农村地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将社会文化馆贯穿其中,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文化差异,为互助养老提供帮助。

为此,农村地区政府、村委会、企事业应加强合作,利用一定的资源吸引更多文化组织进入到农村社区,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多样文化活动。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设立独立的资金库,利用政策补助、文化互助、改正不足等形式,为老年活动提供经费上的保障。

可将筹集资金作为专项资金,助力茶文化在养老互助中的应用,开展更多文化养老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机构应发挥其社会价值,可组织学生定期进入到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还可为独具老年人送温暖和帮助。

农村老年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可定期开展茶艺和茶道等教育课程,对老年人开展二次教育,并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吸引老年人的参与。

通过对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养老互助模式中的合理配置,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哦,为老年生活提供帮助和保障。

2.3鼓励老年人表达需求,加强对养老模式的评估和监督老年人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农村老年群体表达自我需求的监督体制,使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真正进入到老年活动中,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增强老年生活的满意程度,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全。

在农村地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需求了解较少,他们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不能获得老年人的认可。

因此,需要建立互助养老反馈评级机制,利用调研的方式定期收集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看法和建议,更加全面的了解互助养老模式实施的实际情况。

例如,开展茶文化课堂讲解茶文化内容,可在课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老年人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老年人内心需要。

一旦这种活动不符合老年人的喜好,需要转变活动开展方式,举办茶话会和艺术活动,使老年人边品茶边欣赏文艺演出,增加老年人养老活动的参与度、使他们与活动之间有着加强的互动,解决互助养老模式实施中的问题,提升农村养老的质量。

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_易建平

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_易建平

,《 范毓周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离不开本 土 化 创 新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报 》2 0 1 1年8月1 1日,第 A 0 5版。 ,《 相似说法又参见范氏 :《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 史学月刊 》2 0 0 8 年第 1 期 。 ,《 易建平 :《 从词源角度看 “ 文明 ” 与 “ 国家 ”》 历史研究 》2 0 1 0 年第 6 期 。 , 杨东 莼 、 马 雍 、 马 巨 译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1 摩尔根 :《 古代社会 》 9 7 7年,第 2 5 6—2 7 5、3 2 2—3 4 0 ,《 页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 斯 选 集 》 第 4 卷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1 2 年,第1 2 3—1 9 5页。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4 卷 , 第 1 8 4—1 8 8页。 ,《 恩格斯 :《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4 卷 , 第 1 3 2、1 8 7—1 8 8页。 据沈长云说 :“ 仅目前人们用作甲骨文资料集使用的 《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 所 开 列 的 含 有 ‘ 王族’ 的卜 ”( ,《 辞 ,就达 2 沈长云 :《 说殷墟卜辞中的 “ 王族 ”》 殷都学刊 》1 0 余条 。 9 9 8 年第 1 期 ) , 在殷墟甲骨文里 , 出现有商代后期的族名多达数百个 。( 参 见 王 贵 民: 《 试 论 商 代 的 社 会 和 政 权 结 构》 《 中州学刊 》1 9 8 6 年第 4 期 )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 : 史记 》 卷 4 《 周本纪 》 逸周书· 度 邑 解》 9 5 9年,第 1 2 9页。这 段 话 原 出 自 于 《 “ ” ( 维天建殷 , 厥征天民名三百 六 十 夫 。 弗 顾 , 亦 不 宾 成 , 用 戾 于 今 。 黄 怀 信、 张 懋 镕、 田 旭 东 撰: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 逸周书汇校集注 》 9 9 5年,第5 0 0—5 0 1页)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

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

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

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

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

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

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

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

古代人把国家称为什么

古代人把国家称为什么

古代人把国家称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对国家的称呼跟我们现代不同,而且称呼也是有很多种,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把国家称为什么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称呼国家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词源的主要内容

词源的主要内容

词源的主要内容词源学是研究词汇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词源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词源学的主要内容。

一、意义和作用词源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词汇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

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每个词汇的起源、发展和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及其文化价值。

词源学对于解读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法律、哲学、医学等专业特色的术语、俗语、成语等词汇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二、词源的来源1、古代文字古代文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如金文、铜文、甲骨文等。

这些古代文字中所用的词汇便是词源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文化、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等丰富内容。

2、方言和土语方言和土语是某一地区特定的语言和词汇文化表现,是词源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方言和土语中的词汇对于研究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重要的价值。

3、其他语言其他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词源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为世界各地开展交流活动及文化交流,语言在使用中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相互影响,交织影响。

因此在这些变化中,给学者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词汇。

三、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采用现代社会学理论及方法,对社会现实及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调查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言、口语等方面进行,推导词语的本意和演变规律,为词源研究提供直接数据。

2、历史文献法历史文献法是通过对文献中词汇的成因、演变过程的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文化、社会、政治等历史背景的了解,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词汇背景及使用情况,推导出词汇的含义和演变规律。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语言、方言或时间的同种或相近词或句子加以比较,从而揭示出词汇的来龙去脉及演变规律。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异同点,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及其演化过程。

四、研究应用词源学的应用可追溯至文言文时代,如《尚书》、《周礼》等典籍中的词汇对于现代汉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明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明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明发布时间:2022-10-21T06:05:18.396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4月总第413期作者:陈卫东[导读]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又有重叠的概念。

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本文概述了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它们有一个历史发展的了解。

陈卫东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又有重叠的概念。

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本文概述了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它们有一个历史发展的了解。

关键词:文化文明历史在日常话语中,人们经常使用“文化”一词,例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竹文化”、“文化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希腊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在中国古代,有“文”和“化”并联对举的说法。

最接近于“文化”的提法见诸《周易》——“贵”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以视做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最早提法。

对这一说法,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在这里,所谓“人文”指“诗书礼乐”,它是“圣人”“观察”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圣人效法之或以之为法,“以化成天下”。

显然,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具有教化的意味。

中国古代的“以文教化”是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

西汉的刘向就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此,可以说文化化成天下的意义被强调得十分明显了。

概括来说,所谓文化是一种作为“文治”上对下的统治过程和方略,与“武功”相辅相成。

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化”(culture)一词始由日语转译到中国。

文化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指一种生活方式 “ a way of life”。

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和说的语言都是文化的具体体现。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我们所思所想所做的方式的综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易建平【英文标题】 The Origin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tate"Civilization" and "State" as Seen from Perspective of Etymology 【作者简介】易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考古学家都更愿意以文化来论文明、论国家。

与之相对,社会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注意到的更多的,却是在文明或国家概念下社会结构与管理或治理结构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

考古学家每天打交道的就是文化,就是某个具体的发掘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使用四维方式具体描述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墓葬、聚落、城址,等等。

社会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却直接是社会本身,并且,他们多半会深入到某个活生生社会的内部去,观察它的结构与运行方式,观察有血有肉的人们的具体生活。

传统上,与考古学家相比,他们也更愿意使用比较的方法,因而往往会更自觉地跳出自己的田野调查视野,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类似的对象进行比较,然后抽象概括,提出自己的“类”的定义。

考古学家与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这种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最终导致他们研究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方法也不相同。

需要对尽可能多的同类现象先归纳后概括才能提炼出来的“文明”或“国家”之类概念,所有权多半属于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

考古学家在研究文明与国家起源时,一方面需要使用类型学上的“文明”与“国家”之类的概念,对发掘对象进行归类。

另一方面,由于那些概念往往是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概括的多半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考古学家在使用时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最初的文明与国家产生前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物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字或者根本就没有文字,考古学家难以对它们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

理所当然地,考古学家也不得不使用自己的语言,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材料,对“文明”与“国家”一类概念进行修订,将其内涵具体化,在进化论的视野下,将不同类型的考古实物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概念一一对应起来。

在当今中国史学传统的理论源流上,摩尔根与恩格斯(以及马克思)在研究早期社会演变时,虽然自己的身份不是考古学家,而是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但恰恰又在这方面开了个头,以可以使用具体事物来表征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来指标各个社会发展阶段。

比如,高级蒙昧社会被界定为:始于弓箭的发明,终于制陶术的发明;高级野蛮社会被界定为:始于铁器的制造,终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使用文字来写文章。

这就使得中国的考古学家更有理由这么做了。

如今,中国许多考古学家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文明与国家分作内涵不同但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来看,认为文明更多的是指某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如城址、青铜器、大型建筑、文字,等等,国家则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或者,有些学者将文明分作两大部分,一是某种特定的文化,一是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后者相当于国家。

不过,不管哪种做法,它们遭遇的困难都一样,都与前面提到的摩尔根与恩格斯的时代划分标准一样,会遇到同样的文化对应的却并非同样发展阶段的社会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因而,标准很容易被自己所暂时不知道或忽略的一些地区的情况所否定。

比如,从考古学家柴尔德以来便被当作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城市,在遇到古希腊的斯巴达时候便出现了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斯巴达已经进入了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成熟国家社会,但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它却不仅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筑有城墙的城,而且根本就没有城市——它只是由许多村落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关于青铜文化的标志也是一样。

商代国家建立在青铜文化基础之上,斯巴达国家却是建立在铁文化基础之上。

又比如文字。

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都愿意将文字当作社会进入文明的前提或者标志物。

但是,南美洲巨大的印加帝国,却是建筑在一个没有书写文字社会基础之上的。

又比如,以文字为标志,也无法解释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进入了国家社会的夏代,甚至不好解释甲骨文字大量出现之前的商人的社会性质。

关于大型建筑也是如此。

中国考古学家往往将大型建筑当作一个社会进入国家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物之一。

但是,塞维斯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在酋邦社会里,酋长也有力量规划、组织与部署劳动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①从现存的一些遗址来看,结合其他材料来推论,有些大规模的系统化的工程,的确可以没有国家社会的复杂中心而建设起来。

中美洲前国家时期奥尔梅克(Olmec)文化中的拉文塔(La Venta)遗址就是这样一个证明。

在那里,最大的建筑物为一座金字塔,底部面积达240×420英尺,整个塔身有110英尺高,它是奥尔梅克文化形成时期的最大建筑。

②据海泽(Robert Heizer)估计,仅仅建造拉文塔大金字塔一项,可能就需要80万个劳动日。

③这足以说明,一旦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大型建筑,就认定它(们)证明了国家社会出现的看法,理由恐怕还不够充分。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文化基础相同但社会结构与管理结构却大不相同的社会,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人们通常都认为,进入铁器时代的社会即进入国家社会;但是,不仅仅使用铁器,而且使用了现代热兵器的一些共同体,如凉山彝族,却没有进入国家社会。

看来,将文明与国家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将文明主要视作某种特殊的文化,将国家视作某种特殊文化基础之上的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或者,将文明概念本身划分做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更多地在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明,来确立国家产生的文化标志,这都不一定对研究工作能有多大帮助。

何况,在欧美文化人类学界的主流那里,文明本来就几乎是国家的同义词。

从西方文字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

在中国文献中,“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同人》);“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明夷》);“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革》)。

又见于《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

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从字义上看,“文”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明”与“暗”相对,指光明,明亮;合起来,指错杂艳丽的色彩,是文采光明之意。

按照黄兴涛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明”一词引申开去,大致是指“文”(文教)之“明”,即文教昌明、发达之意,主要用来说明社会或族群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它具有与茹毛饮血、野蛮、洪荒、草昧、夷狄等相对的意义;这与现代西方所使用“文明”概念的基本含义具有某种相通之处。

这也许就是后来都使用“文明”一词来翻译“Civiliz(s)ation”的缘故。

当然,这样翻译是比较晚近的事情。

据黄兴涛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一些英汉词典陆续列出有关“Civilization”、“Civilize”和“Civilized”的条目,其中,动词“Civilize”较多,名词“Civilization”较少;但直到戊戌维新以前,无论来华传教士还是中国人自己编纂的英汉词典,一般都以“教化”一词对译上述英文词。

在晚清英汉词典中,直接译“Civilization”为“文明”,那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

④“Civiliz(s)ation”一词本身的出现,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大致可以描述为“Civis”(古拉丁文)→“Civilis”(古拉丁文)→“Civilizare”(中古拉丁文)→“Civiliser”(法文)→“Civilize”(英文)→“Civiliz(s)ation”(法文、英文)。

“Civiliz(s)ation”在拉丁文中最为接近的词是15世纪以后才出现的“Civilizatio”,那是动词“Civilizare”的完成被动时态“Civilizatus”加上后缀“—io”而成的一个动名词。

“Civilizare”又源自于当时尚在使用的古拉丁文“Civilis”,“Civilis”源自于“Civis”;“Civis”另外一个重要的派生词是“Civitas”(复数“Civitates”)。

“Civilizare”现在的意思是“教化、开化、文明化”之类,但早期只是“使刑事(criminal)事件变成民事(civil)事件”之意,并由此引申为“使……进入一种社会组织”。

⑤“Civilis”是形容词,基本含义是“市民的、公民的”;次义是“公共的、政治的”;再次意思是“有礼貌的”。

“Civis”是名词,意思是“市民、公民或国民”(Citizen),对应于古希腊文的“Πολíτη”(Politēs)。

“Civilizatio”的古希腊文对应词是“Πολιτισμó”(Politismos),后者的基本意思是,“公共事务的管理”。

“Civitas”的意思是,“公民身份、公民权、公民集体、城市、城邦、国家”等,其古希腊文的对应词是“Πóλι”(Polis)。

“Πóλι”(复数“Πóλει”)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荷马与赫西俄德(Hesiod)时期(公元前8世纪),也就是希腊城邦社会的创始时期,自那时以后,城、城市、城邦、公民这些概念逐渐形成。

“Πολíτη”的原义是城、城堡,后来意思扩大,发展为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也有例外)包括周围乡村的所谓城邦(City-state),城中有公民集会的开放场所;它又用作集市,称作“'Αγορá”(Agora)。

在有城也有乡村的城邦里,公民既居住在城里,也居住在乡村,但政府都在城里。

到那个时代,“Πολíτη”的核心内容演变成为公民集体,“Πολíτη”实际上等同于整个公民集体。

所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说,是人,而不是城墙或者没有人的空船,创建了城邦。

⑥这一点,在罗马,在拉丁文“Civis”与“Civitas”两个词的关系中看得更加清楚:后者正是从前者派生出来的。

在古希腊人的城邦社会中,整个公民集体或者说集团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他们内部也经常不平等。

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神祇,做这个城邦的公民,意味着他们都信奉这些神祇,拥有各项公民权利,尤其是宗教、政治与经济权利,享有福利,并对这个城邦履行自己的军事与经济义务。

在城邦中,公民又分属于不同的亲族团体、祭祀团体与地方团体。

在数百年的历史当中,希腊有过数百个这样的城邦。

这是大概的情况。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城邦斯巴达,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却没有城墙或城市;它只是由各个村落所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