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模式与主体信用评级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PPP项目管理知识要点整理

PPP项目管理知识要点整理

PPP项目管理知识要点整理一、PPP项目建设手续审批与传统建设工程项目相比,PPP项目除了履行立项等基建审批手续外,还需要进行PPP模式审批等程序。

针对新建PPP项目,项目建议书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文件是审查项目合法性的重要文件,也是投资项目获得新开工(行政)许可的前期条件.新建PPP项目建设审批文件:1。

项目建议书2。

可行性研究报告3。

水土保持方案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5。

土地使用预审6.规划选址意见书7.规划及用地许可8.……二、PPP模式审批除了与建设工程相关的立项等行政审批手续外,财政部门还要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物有所值评估和财政承受能力验证(利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

通过验证的项目,才允许项目实施机构报政府审核。

PPP项目的定价和收费机制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是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实践中,联合体一般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材料供应商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和收益回报,是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共同的关注核心.三、PPP项目操作流程1.项目识别阶段1。

1对于列入PPP项目年度开发计划的项目,项目发起方应按照财政部门或者PPP中心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产出说明》、《项目初步实施方案》。

1。

2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2。

项目准备阶段2。

1政府建立专门协调机构——PPP项目领导小组。

已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PPP项目,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建专门的PPP项目领导小组作为PPP项目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项目评审、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等工作。

组建成立后,应当以《通知》、《决定》等文件方式通知相关职能部门及单位,并且要向社会公众公式.2。

2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指定的政府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作为PPP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等工作,具体为负责PPP项目咨询机构选定、项目前期评估论证工作组织、项目实施计划制订、实施方案编制与报批、物有所值评价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协助、PPP项目社会资本选定、代表政府进行PPP项目合同签署、项目组织实施与监管以及合作期满项目移交等工作。

美国信用评级发展

美国信用评级发展

美国信用评级发展在过去数十年中,信用评级业与全球信用市场共同发展壮大,信用评级在监管制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日益突出。

同时,信用评级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重大评级错误时有发生,评级纠正存在滞后性和破坏性。

在操作层面,评级调研的视角过于狭窄,在监管治理层面,又存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和问责缺失的难题。

这些问题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全面改革的呼声势不可当。

今年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被奥巴马总统正式签署成为法律。

信用评级业改革是这一法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监管、治理、问责、披露、行业模式等多方面内容。

改革框架美国信用评级业改革是针对“全国认可统计评级机构”(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NRSRO)进行的监管改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75年建立了NRSRO的概念,用以界定联邦证券法规中引用信用评级的来源,其后NRSRO的评级被其他法规广泛引用。

安然破产等事件中信用评级的重大失误及其破坏性揭示了强化评级业监管的重要性。

《2006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结束了美国信用评级业完全依赖行业自律的无监管时代,确立了SEC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地位、透明规范的NRSRO登记制度及相应的披露和监管审查制度,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金融产业链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催生了美国全面金融改革的纲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为应对评级业现有的难题,《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信用评级业改革框架提出了强化监管机制、减少监管依赖、提高信息披露要求、追究过失责任、完善公司治理、改良评级流程、探寻模式变革等多种改革措施。

强化监管机制的措施主要是在SEC下设立信用评级监管署,专门监管NRSRO评级机构,确立这些机构的规则与违规处罚,并对这些机构进行年检。

减少监管依赖的措施主要是删除法律、法规中对于信用评级的引用。

我国评级机构存在的公信力问题及应对举措

我国评级机构存在的公信力问题及应对举措

我国评级机构存在的公信力问题及应对举措作者:丁奇生来源:《财讯》2019年第06期摘要: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是维持信用经济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一环。

本文分析了我国评级市场所存在的评级质量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管体制滞后、评级市场不够成熟四个内部和外部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内部和外部应对举措,包括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评级质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利益冲突;统一监管权力,健全监管法律法规;树立信用评级国家战略地位,培育民族品牌评级机构。

关键词:信用评级;客观公正;公信力;评级质量一、提高我国评级机构公信力的意义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信用经济社会。

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是金融市场的灵魂。

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分析和评估的重要点。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评级对象信用力的评估,能够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有效流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

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诚信、大公国际、远东资信、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五家为首,100多家从事信用评级的法人机构的资信评估格局。

但是与国际大型评级机构相比,我国评级机构整体实力还远远不足,不管是业务范围还是评级结果的公信力都存在着不小差距。

中国的评级机构要想参与全球评级市场新格局的建设,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突破,通过不断的提供客观公正的评级结果,树立良好的评级形象,才能在未来的新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二、我国评级机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肆意更改评级的做法暴露出三大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体系不健全、为达成某种利益目的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造假欺诈和腐败交易等丑恶行径的评级问题,使得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广泛质疑。

中国的评级机构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一方面中国评级机构起步较晚,天然存在着评级体系不健全、评级技术落后等弊端;另一方面,中国的五大评级机构除了大公国际以外,其余四家都有三大国际机构参股或进行相关技术合作,如穆迪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所以,我国的评级机构的做法多少会受到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影响。

投融资项目的模式及项目选择的标准(PPP、F+EPC等)

投融资项目的模式及项目选择的标准(PPP、F+EPC等)
投融资项目的模式及项目选择的标准
XXX部 XX年月日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一 PPP项目
1. PPP概念 2. 适用领域 3. 运作方式 4. 回报方式 5. 操作流程 6. 重要政策 7. 项目筛选
二 投融建项目
1. 投融建模式的概念 2. 采用投融建的原因 3. 投融建模式的优缺点 4. 运作模式 5. 操作流程 6. 项目筛选
目录
1
测算背景
2
基本原则及假设条件
3
项目测算方法
4
评价标准
5
核心风险
6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
一 测算背景
1、项目测算的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资金收支和损益情况的分析评价。 2、项目测算包括投资前测算和投资后评价测算。我们这里讲的是投资前的测算。 3、对投融资类项目的测算指导建议主要从PPP模式项目出发,测算投融建模式项 目时,可参考PPP模式项目测算思路。
一 PPP项目
1. PPP概念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 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政府授权出资代表与中 标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 政府在运营期按约根据绩效考核给予付费或补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 通过PPP合同来体现。
二 投融建项目 6. 项目筛选 -项目初选条件
合规要求
项目业主的确定需预 先取得政府的委托授 权,项目立项有据可 依且立项主体需得到 金融机构的认可
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建设期+回 购期)不超过5年
增信要求
若项目业主资信能力无法满足 金融机构要求,需要业主提供 额外增信方式,包括第三方担 保(担保人公开市场信用评级 不低于AA,且有与项目规模相 对应的担保能力)、可变现资 产质押/抵押等。

信用评级中的几个问题

信用评级中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信用评级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将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

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

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

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

由于信用评级的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

我们研究资信的分类,就是为了对不同的信用评级项目探讨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

关于信用评级的概念,至目前为止没有统一说法,但内涵大致相同,安博尔中诚信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信用评级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投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及外汇风险等等。

其次,信用评级所评价的目标是经济主体按合同约定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企业本身的价值或业绩。

第三,信用评级是独立的第三方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就各经济主体和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大小所发表的一种专家意见,它不能代替资本市场投资者本身做出投资选择。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定义,信用评级是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以第三方的客观、公正立场,根据规范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履行严格的评估的程序,对企业、金融机构、债券发行者和社会组织等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记录、企业素质、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外部环境、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分析研究后,就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履行承诺的能力、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所做的综合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优劣并公布于社会公众的一种经济活动。

如果对信用评级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信用评级的主体是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客体是受评经济主体和金融工具的信用品质。

评级人员通过收集数据、分析评级信息,对受评企业或金融工具的信用品质优劣表达意见。

这种意见的表达是通过简单明了的符号来实现的,一定的符号代表了评级机构及人员的意见,也揭示了一定的违约风险。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再思考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再思考

我国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再思考发行者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采购、利益冲突等问题是现行信用评级模式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也是历次危机的潜在根源,投资者付费模式在现实条件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应该成为我国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方向一、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历史演变信用评级的收费模式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在发展初期,由于市场对评级信息需求不旺,评级机构的能力有限,信用评级一直实行免费评级;随着评级业务的展开和市场认可度的提高,评级公司开始向投资者出售各类有关评级和投资情报的出版物和相关产品获得收入;自1970年开始,各主要评级公司又开始向发行人收取评级手续费,虽然也向投资者出售一些评级报告等产品,但是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受评对象支付的评级费。

评级机构收取费用是市场对信用风险专业化判断的必然结果,出于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高评级质量的考虑,评级机构收取评级费用是应有之义,争议的焦点是向谁收费,由此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收费模式。

(一)投资者付费模式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广泛搜集各类与投资标的相关的信息,以判断发行人的履约能力和信用水平。

但是资本市场充斥着各类投资机会,投资者无法对每一个融资企业都拥有完整的信息,更无法进行专业的分析,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类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出现,一般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来评估其所购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风险。

因此,由专业的评级机构通过调研、访谈、分析而评定出来的信用级别,可以给投资者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投资者选用评级机构的出版物、评级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并向评级机构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模式属于传统的投资者付费模式。

(二)发行者付费模式对发行者来说,在没有信用评级的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融资相对困难,融资成本也会因为风险溢酬而提高,有可能造成逆向选择问题或是道德风险问题。

通过信用评级的企业如同获得了一张经济身份证,优质资信等级的企业融资相对要容易得多。

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

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

2023年第8期总第295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82023Serial No.295摘要:基于中国债券市场2014—2022年间的违约数据,利用国际评级机构构建的基于违约数据的主流评价指标,从评级一致性和及时性双视角实证考察了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评级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不仅导致评级结果的一致性下降,而且导致评级调整的及时性变差。

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评级理念和评级技术,探索构建跨周期评级体系,提升信用评级质量。

关键词:顺周期评级行为;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质量;违约数据中图分类号:F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3)08-0060-06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刘东坡1,2(1.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29)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信用评级行业屡遭质疑和挑战。

从国际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暴露出诸多内生性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缺陷是顺周期评级行为;从国内看,得益于我国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得到了快速成长,但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运作方式上主要是借鉴美国信用评级行业而来,因此国内评级机构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顺周期评级行为[1]。

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有何影响?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信用评级方法体系提供有益启发,对于提升信用评级质量、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背景,考察和分析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从国内外文献来看,目前在信用评级质量这一领域已经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信用评级质量检验和信用评级质量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

Finance金融视线1282012年10月 浅析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 天津市天津财经大学 邢妍妍 张路摘 要:随着目标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现行信用评级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利益冲突日益凸显。

文章旨在基于发行人付费模式美国框架下,从职业诚信义务人以及国际法律规制的角度分析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之道。

关键词:评级机构 利益冲突 职业诚信 监管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128-02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信用评级机构市场“看门人(gate keeper)”的地位受到质疑。

评级机构给予次级抵押债和CDO等结构性融资产品很高的评级,虚高的评级加剧了次贷泡沫破灭和危机。

尽管我们不能把次贷危机的责任全部归责于评级机构,但评级机构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如道德风险、利益冲突等使评级机构丧失了客观性、独立性,其中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是导致其丧失独立性的关键因素。

1 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原因分析基于前人研究可知,发行人付费的收费模式是利益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此模式下发行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矛盾,利益存在对立性,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爆发需各种介质的介入,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利益冲突矛盾激化的原因。

2010年美国《多德法》规定,评级机构承担适用审计师、证券分析师的“专家责任”。

本文将审计师、证券分析师和评级机构统称为“职业诚信义务人”,作为金融市场“看门人”,他们应承担着作为“专家责任”的高度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

评级机构的注意义务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评级人员在评级中,应避免侵害各方主体利益的行为;第二,评级机构遵纪守法的注意义务;第三,在评级中应坚持审慎客观的态度。

忠实义务,第一,不得为自己谋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第二,不得滥用职权收受贿赂。

职业诚信义务人应遵守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在工作中应坚持客观、公正、审慎原则,避免各种利益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评级行业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3.1.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源及发展现状
现代信用评级起源于美国,以 1902 年穆迪公司创办人约翰·穆迪对当时的铁路债券以简单的符号进 行评级为标志。1929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爆发后,大量公司破产倒闭导致无法偿清债务,这引起了人们 对企业评级的重视,从而成为评级行业蓬勃发展的开端。 20 世纪初,评级机构诞生,初始阶段评级基本依据全部为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评级机构不对任何 一方收取费用,而通过评级出版物获得收益。然而 1929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萧条,许多公司无法偿还债 务,政府颁布了“将评级结果作为投资准则”的政策,这些事实让投资者开始重视评级结果并愿意为获 取真实详尽的评级结果支付一定的费用, “投资人付费” 模式由此诞生, 并沿用了四十年。 1970 年至 1980 年期间,美国债券市场的高速通胀导致大量债权出现违约,投资人对信用评级的态度由完全依赖过渡为 选择性相信,而此时的发行人则希望通过详尽的评级结果吸引更多投资者从而降低筹资成本,所以,行 业逐渐由“投资人付费”模式主导过渡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主导。
2.2. 信用评级付费方式的改进与优化
应娟、 张益新(2006) [15]从完善现有制度出发, 认为必须对评级机构的评级业务和辅助业务进行分离, 同时可以尝试评级机构由投资人通过选举等方式产生从而落实信用评级中的实际委托人。曹艳荣(2012) [16]也认为需建立信用评级机构选择机制,并加强外部监管,以减少利益冲突,增强透明度,但并不排斥 发行人付费制度。包香明、朱建新(2011) [15]则建议实施投资人付费机制,评级机构与投资人签订长期合 同,先收取部分费用,剩余部分随着债券流通后按持有债券比例收取。 卜谦(2013) [17]引入了集中清算平台模式,双方同时收费模式和投资者付费加政府补助等模式,但认 为目前尚不存在一种最优的付费模式。徐庆(2016) [18]在分析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对评级机构的改革后,也 提出最有付费模式尚待改进的观点,并对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改革提出尽快促成监管立法、加强评级机 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行业内探索多种付费模式等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起国内频发的债券违约事件引起了市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担忧。本文梳 理了国内外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基于2016年信用评级样本,分析了不同付费模式下主体 信用评级结果的差异。研究发现,对同样的主体,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高于投资人付费时的评级;同
文章引用: 王汀汀, 符一尘, 秦丽. 付费模式与主体信用评级的关系研究[J]. 金融, 2017, 7(5): 287-298. DOI: 10.12677/fin.2017.75029
Finance 金融, 2017, 7(5), 287-29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fin https:///10.12677/fin.2017.75029
Payment Arrangement and Credit Rating in China
Keywords
Credit Rating, Paid by Issuers, Paid by Investors
付费模式与主体信用评级的关系研究
王汀汀1,符一尘1,秦
1 2
丽2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四川省电力公司资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四川 资阳
收稿日11月19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8日
DOI: 10.12677/fin.2017.75029 289 金融
王汀汀 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债券融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信用评级行业也因此在资本市场中占 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进一步巩固了“发行人付费”的模式。然而,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再 次将目光聚焦到信用评级行业,研究和事实均表明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为:公司和评级机构存 在利益勾结,评级机构失去评估的独立性而降低了评级标准,导致评级结果出现虚高,而投资人参照非 真实的评级报告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和发生错误的投资行为。 2010 年,美国颁布法案对加强证券监管做出规定——分离评级机构的评级和咨询业务,同时定期对 独立性进行检查。2012 年 1 月,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对“发行人付费”提供了七种替代方式。可见,虽然 目前评级机构依旧以“发行人付费”模式为主导,但是外部监管和多种付费模式的建议引导的相互结合, 让评级行业更公正独立完善。 目前,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业务拓宽到全球,开始开展投资人付费的订阅服务,企图通过收入 多元化以缓解利益勾结问题。2015 年穆迪订购为主的 MA 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 33%。
th th th
Received: Nov. 5 , 2017; accepted: Nov. 19 , 2017; published: Nov. 28 , 2017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nd massive bond defaults since 2014 in China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credit rat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200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credit rating between two kinds of payment arrangement. We find that, if it is paid by the issuing company, the rating results are higher on average, and the financial indicators of companies in the same rating level are more diversified. Our results mean that credit rating paid by investor could be more objective.
3.2. 国内信用评级行业起源及发展现状
2. 文献综述
2.1. 两种付费模式的比较
许多研究从评级质量角度分析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虚高的可能,而投资人付费则能保持客观评 级结果。Jiang 等(2012) [1]通过 1974 年标准普尔从投资人付费转变为发行人付费的数据和穆迪评级数据 的比较分析,验证了这一观点。刘锴(2013) [2]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指出,评级机构接受投资人的委托进行 信用评级,其收入却来源于发行人,双方目标利益函数的差异使得评级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放宽了评级标 准导致评级结果虚高。吴建航(2014) [3]指出,目前很多评级机构兼有评级、咨询和风险管理服务的业务 特点会导致利益冲突,使评级失去客观性并存在结果虚高的可能。蔡国喜等(2012) [4]从理论角度证明了 投资者付费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并使得评级结果更为公正合理的观点。 而 Bartles 和 Weder (2013) [5]对比分 析德国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菲力和其他三家发信人付费机构的评级结果,发现金融危机期间菲力 的评级与企业实际表现更为匹配,验证了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质量更高的观点。然而,也有研究质疑 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质量:蔡国喜等(2012) [4]认为在发行人与评级无关时,评级机构以有限的公开信 息为依据进行评级会降低评级质量;Bai (2010) [6]则从投资者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角度,推出投资人 付费模式的评级质量较低的结论。 结合声誉制度和竞争制度,两种付费模式的评级质量的比较存在较多争议。 Doherty 等(2012) [7]从理 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说明市场新进入者使行业内的评级标准更高,进而提高了评级质量;Xia (2014) [8]认 为,发行人付费主导市场中来自投资者付费模式的竞争压力,将提高整体评级质量。李增福(2008) [9]认
王汀汀 等
时,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过程中财务指标的弹性较大。
关键词
主体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投资人付费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DOI: 10.12677/fin.2017.75029
288
金融
王汀汀 等
为规模较小并缺乏历史声誉的评级机构中,更容易出现评级采购的现象;房友军(2012) [10]进一步指出: 只有发行方给予评级机构大于评级机构未来所有收益现值的贿赂, 评级机构才有可能进行不公正的评级; Frenkle (2015) [11]则提出“双重声誉”,即只要发行人评价声誉资本小于投资人评价声誉资本就不出现 “评级购买”现象;然而,Holden (2012) [12]从另一角度提出并用模型验证了“过度关注声誉会降低评 级质量”的观点,表现为评级结果对良好主体过度乐观或劣质主体悲观。 从操作性角度看, 投资人付费制度存在不足。 苗春萌(2012) [13]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象唯一,费用金额也更有可能覆盖评级付出的成本,从而机构可以长期维持经营并以部分成本获得更 多企业信息,提供更为详尽真实的评级结果。包香明、朱建新(2011) [14]指出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引发 的“搭便车”问题:评级结果的非排他性使许多投资者可以零成本获得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这将对评 级机构的评级业务甚至持续经营造成威胁。 从发行人融资成本角度, 包香明和朱建新(2011) [14]考虑到后期给投资者优惠的支出要远远少于评级 费用,因此投资人付费模式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关于两种付费制度的适应性,刘锴(2013) [2]认为评级机构的冒险行为、 利益冲突等不利因素可以被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力量所削弱,而投资人付费模式的可操作性短期内无法改 变,因此发行人付费模式更适合国内市场。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因此应 当实行投资人付费模式,以保证评级的公正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