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故事-伍子胥是谁为什么要鞭尸 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于楚国椒邑,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伍子胥人物简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伍员,别名伍子胥、申胥,生于楚国椒邑(今安徽阜南),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营造姑苏城(苏州城),率吴军大破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人物生平逃离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
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
”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
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
”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
”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
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不但名留青史被后人敬仰,其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下面就来说说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楚平王即位后,因为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杀害伍奢,还派人去杀伍子胥。
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
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全力缉捕伍子胥。
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
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伍子胥又奔吴国。
但是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是楚国到吴国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有重兵把守,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
伍子胥一直头疼如何安全通过韶关。
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危难之际遇到了东皋公。
东皋公他从悬赏令上的画像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和遭遇,于是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丝毫不谈过韶关的事情。
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
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心中忧虑,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可又怕过不了韶关。
如果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
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知不觉到了天亮。
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
东皋公见了后,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发现果然一夜白头,不由暗暗叫苦。
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
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
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东皋公把皇甫讷打扮成伍子胥的模样,而伍子胥装扮成仆人,随众一路前往昭关。
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则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人了。
掘墓鞭尸的主要内容简便易懂

掘墓鞭尸,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故事。
它主要讲述了关于掘墓和鞭尸的一系列事件。
以下是对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但请注意,这个故事非常复杂,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很难在有限的字数内全面介绍。
故事的主角是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亲信,但因为得罪了太子,被太子记恨。
后来,太子继位为楚庄王后,为了报复,他下令杀死伍奢全家。
伍子胥在父亲的帮助下逃脱,并投奔了吴国,得到了吴王的赏识。
后来,楚国与吴国交战,吴国战败。
楚平王听说了伍子胥的才能,想要招揽他为己所用。
但伍子胥拒绝了,反而向吴王建议攻打楚国。
吴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成功地打败了楚国。
在战争中,楚平王的尸体被挖掘出来。
伍子胥为了报父仇,下令鞭打楚平王的尸体。
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他太过残忍,有人则认为他是在为父报仇。
这个故事中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和事件,如吴王阖庐、孙武等。
他们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故事。
掘墓鞭尸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被广泛地引用和讨论。
总之,掘墓鞭尸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故事,它涉及到历史、文化、人性等多个方面。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它仍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历史趣谈:伍子胥鞭尸的故事 战国伍子胥为何鞭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战国伍子胥为何鞭尸?
导语:伍子胥,姓伍名员,子胥是他的字。
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哥哥伍尚,三代人都是楚国的重臣。
楚平王初登王位的时候,很有一些振作的样子,
伍子胥,姓伍名员,子胥是他的字。
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哥哥伍尚,三代人都是楚国的重臣。
楚平王初登王位的时候,很有一些振作的样子,他把哥哥楚灵王在位时受排挤的大臣重新重用起来,让他们辅助自己处理国事,这里边就有伍子胥父子三人。
伍奢除了被任命为连公,同时,也是太子建的太傅,即老师。
他和他的副手“少师”费无忌一起负责太子建的学习和教养。
费无忌品性恶劣,太子建看不惯他,时常冷脸相向,费无忌得不到太子的好感,心里非常不安,唯恐将来太子登基,自己断了官路。
于是,他日思夜想,欲除掉太子,以绝后患。
太子建长大了,按年纪要娶亲,楚平王就派使者去秦国求亲,秦昭公把自己的妹妹孟嬴许给了楚国的太子。
孟嬴是秦国出了名的美女,费无忌知道这件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到了迎亲那天,他先把孟嬴及陪嫁的宫女们安顿在馆舍,自己独自去见平王。
费无忌夸赞孟嬴的美貌,并劝说楚平王把孟嬴留给自己,再从陪嫁的宫女中挑一个漂亮的,冒充孟嬴送给太子。
楚平王是个好色之徒,竟然答应了这件事。
过了不久,费无忌又对楚平王建议:“我们北面的强敌是晋国,所以防务非常重要,应该让太子亲自去镇守城父,这样才能震慑晋国。
”
见楚平王有些犹豫,他又说:“孟嬴的事迟早会泄露出去的,太子长期待在大王身边,对大王非常不利呀。
”
楚平王一听,急忙打发太子去城父了,和太子一起去的,还有伍子
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

有关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乞丐的祖师,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谋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恰巧进山打猎方逃过大难。
伍子胥欲出昭关逃向吴国,但昭关上挂有伍子胥画像的悬赏令,楚兵又严密盘查,伍子胥难以过关,一夜之间他愁得须发全白,面目全非,这才因祸得福混出了关。
眼看来到吴国都城苏州,他早已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
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
恰巧吴国公子姬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异乡人竟然在闹市中行乞,心知此人来历不凡,于是便将伍子胥带进王府。
二人交谈甚为投契,伍子胥详述冤仇,姬光大为震动,更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来委以重任。
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儿子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
伍子胥临死前告诉部下:“我死后若国家遭了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
”伍子胥自杀后,吴国日渐衰落。
邻近的越国乘机进攻,兵临苏州城,城中粮食眼看着快要吃完了。
这时,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话,于是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那城墙底下的砖竟是糯米做成的,因为经过蒸熟和压制,所以十分坚硬,长年不变质。
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修筑城墙时故意做了手脚,乃所谓“积粮防急”之计。
这下子有救了!苏州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捡“砖”,一人抱几个,回家煮熟充饥。
就这样,苏州的老百姓才渡过了饥荒。
人们都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的恩呢。
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
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摘要:一、伍子胥简介二、伍子胥的典故三、与伍子胥相关的成语四、伍子胥典故成语的启示正文: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原是楚国贵族,后因父兄被楚平王冤杀,逃亡至吴国,辅助吴王阖闾,使吴国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传奇,与他相关的典故和成语众多,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伍子胥简介伍子胥,楚国贵族,因父兄被楚平王冤杀,逃亡至吴国,成为吴国的重要官员。
他帮助吴王阖闾加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建设,使吴国国力迅速增强。
伍子胥曾指挥吴军击败强大的楚国,为父兄报仇。
后因阖闾去世,夫差继位,伍子胥与夫差产生矛盾,终被赐死。
二、伍子胥的典故1.伍子胥过昭关:伍子胥逃亡至吴国时,面临重重险阻。
传说他一夜之间头发全白,得以混过昭关,成功逃亡。
2.伍子胥鞭尸复仇:伍子胥助吴国击败楚国后,将楚平王的尸体挖出,鞭打以复仇。
3.伍子胥荐专诸: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推荐了著名的刺客专诸,成功刺杀了吴国的篡位者王僚。
4.伍子胥与夫差的矛盾:伍子胥与夫差在治国理念上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伍子胥被赐死。
三、与伍子胥相关的成语1.伍子胥过昭关:形容人在艰难处境中仍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
2.伍子胥鞭尸复仇:表示强烈的复仇心理,不惜一切代价。
3.伍子胥荐专诸:形容推荐贤能之士,助人为乐。
4.伍子胥之舟:指代伍子胥被赐死的命运,意味着忠诚之士的悲剧结局。
四、伍子胥典故成语的启示伍子胥的典故成语不仅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智慧,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面对困境,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仇恨,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选拔人才方面,要重视贤能之士;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忠诚与背叛之间,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总结: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生启示。
历史趣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者:伍子胥破楚鞭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者:伍子胥破楚鞭尸
导语:姓名字号:伍员,字子胥生卒年:?前484年籍贯:湖北(具体不详) 朝代:东周春秋吴官爵:相国效忠君主: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经典战
姓名字号:伍员,字子胥
生卒年:?—前484年
籍贯:湖北(具体不详)
朝代:东周春秋·吴
官爵:相国
效忠君主:吴王阖闾、吴王夫差
经典战绩:攻破楚国
结局:被夫差赐剑自杀
著作:《伍子胥》、《水战兵法》
他是成功的“复仇战士”,也是个性的“丐帮老祖”;他是落魄的“白发猛男”,也是恐怖的“鞭尸狂人”,他是聪明谋臣,也是骁勇武将,他是乱世豪杰,也是悲剧英雄……
他的名字叫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楚国人。
他们老伍家极其显赫,地位高、银子多、影响大,在“楚国显贵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伍子胥的老爸伍奢是楚国太子熊建的老师,兄长伍尚是楚国的地方长官。
伍子胥是一个集知识分子和武林高手于一身的优秀男人,他智商极高,深通谋略,勇武过人,据说“力能举鼎”。
不过这位文武双全的牛人并没有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才,而是以楚国毁灭者的身份名载史册。
这一切皆源自伍家的劫难。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在浑蛋大臣费无忌的教唆下耍流氓,娶了准儿媳——太子熊建的未婚妻(某秦国美女)。
接着又吓跑了太子,并杀死
生活常识分享。
属镂宝剑杀功臣--伍子胥、文种之死(历史故事)

属镂宝剑杀功臣--伍子胥、文种之死(历史故事)越国的大臣文种一面帮助越王增强国力,一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吴国的力量。
他知道吴王夫差为了自己尽情地享乐,在建造姑苏台,就派人送去许多巨大的木头,使建筑规模更加扩大,消耗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后,文种又让越王下令在全国选了两名最漂亮的美女--西施和郑旦,教她们学习了三年歌舞,然后派范蠡送到吴国献给吴王。
吴王得了美女,整天与西施在姑苏台游玩享乐,将国家大事忘得干干净净。
文种见两条计策都成功了,又使出了第三条削弱吴国的计谋:以饥荒为名去向吴王借了一万石粮食。
第二年还的时候,将这些粮食统统蒸炒过。
这样,看上去这些粮食又大又饱满。
夫差以为越国的粮食品种好,就下令分发给百姓做种子。
结果这些种子一颗也不长,吴国的粮食就大为减产,并闹起了饥荒。
老百姓对吴王的怨气越来越大。
这时,吴王夫差还不以为然。
伍子胥忽然得知越王让范蠡训练军队的消息,马上去报告吴王,让他先下手为强,赶紧去消灭越国的武装力量。
可伯嚭却为越王辩解说:“训练士兵,防止国内的盗贼,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于是,吴王不但不对越国采取防卫措施,反而决定北上出兵伐齐。
伍子胥又去劝谏。
夫差只觉得伍子胥十分絮烦讨厌,哪里肯听他的。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率十万大军伐齐。
很侥幸,他得胜回国,于是在文台设宴庆贺。
越王勾践也率领越国的大臣赶来祝贺。
夫差一高兴,就忘乎所以,宣布要给越国扩大领土,封给它土地,而以嚭伯为首的一些臣子,则连呼“英明”,拍手赞成。
伍子胥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忍不住了,就伏在地上,边哭边道:“可悲啊!阿谀逢迎,以曲为直;忠信之言,全被堵塞;养乱蓄奸,将灭吴国!”吴王夫差听了,不由得大怒:“老家伙,你想用妖言颠覆国家吗?看在我先王的面上,今天不杀你,快给我滚出去,再也不要来见我!”伯嚭一心想害死伍子胥,自己当相国,就火上加油地造谣说:“大王,伍子胥反对伐齐,盯住越王不放,实际上早就与齐国有勾结,企图出卖吴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将相故事-伍子胥是谁为什么要鞭尸 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
在逃亡的途中,楚平王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出逃,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也用尽,伍子胥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
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
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
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
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
这就是吴王阖闾,他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又启用孙武为军事顾问,这样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联手治理下,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那么伍子胥为什么会掘墓鞭尸呢?根源在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
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身为太子老师,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为家人报仇雪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率军一天攻破楚国城池,伍子胥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夺取楚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掘出楚平王的坟墓,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了三百下才解恨。
伍子胥服侍吴国两任国君,吴王阖闾死后其子继位,没想到夫差是个好色的国君,整天只顾与西施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都没有成功,便感叹说:”吴国,不久将亡也。
“吴王听后极其愤怒,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裁了断,伍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伍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成,空有一腔爱国之心,本该血洒疆场却陈尸在吴王夫差面前,一个英雄悲剧性地死去,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