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在翻开《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阅读体验。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灵魂的风暴,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围绕着卡拉马佐夫一家展开,老卡拉马佐夫的贪婪、无耻和放纵,与他三个性格迥异的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大德米特里热烈而冲动,老二伊万理智却充满矛盾,老三阿廖沙善良且纯真。
这一家子人的纠葛、争斗和内心的挣扎,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比如德米特里,他在爱情和金钱之间的挣扎,那种内心的痛苦和纠结,让我感同身受。
记得有一次,我自己也面临着类似的抉择。
那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的活动,需要竞选一个重要的职位。
一方面,这个职位能给我带来很多的荣誉和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我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到我的学业。
我当时就像德米特里一样,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我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追求眼前的荣耀,还是坚守学业这个根本。
那几天,我吃不好睡不好,脑子里全是这个事儿。
白天上课的时候也走神,老师讲的啥都没听进去。
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
我一会儿觉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毕竟这样的机会难得;一会儿又觉得不能因小失大,学业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内心的煎熬,真的是太折磨人了。
就像德米特里在面对爱情时,他既渴望得到那个心爱的女人,又害怕自己无法给她幸福。
他在欲望和责任之间徘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而我在面对那个竞选时,也是如此的迷茫和无助。
再说说伊万吧,他的那种理智与信仰之间的冲突,让我深思。
他试图用理性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但却在内心深处无法接受一些残酷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和朋友的一次激烈争论。
我们在讨论一个社会现象,朋友坚持从感性的角度去看待,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和需求;而我则试图用理性的分析去解释其中的原因和逻辑。
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读书笔记课程:行政法期中作业班级: 09 级法学一班姓名:吕贝莉学号: 0907005指导老师:刘志峰完成时间: 2011年11月15日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
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纵观整部小说,有一条明显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卡拉马佐夫气质”,整部小说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这条主线上。
所谓“卡拉马佐夫气质”大致上就是:恣意地放纵情欲、狂热地追求浪荡生活,贪婪自私、专横暴虐、卑鄙下流、毫无道德约束,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了卡拉马佐夫家庭成员身上(除阿辽沙外)。
一、卑鄙无耻丑恶的灵魂。
费尧多尔即老卡拉马佐夫,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其卑鄙无耻的丑恶的灵魂。
他的全部道德原则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概括:“在我死后,随他陆沉也罢!”吝啬的费尧多尔极端自私,他通过靠妻子嫁资发财、发放高利贷、占有亲生儿子合法的财产等等卑鄙无耻的敛财行为来满足自己病态的金钱欲望,对于他来说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一己私欲。
不仅如此,费尧多尔还是个相当荒唐的小丑和色情狂,即使他已拥有相当可观的资产,他仍然没有放弃已经深入骨髓的小丑习性,他用一种小丑式的下流、狂妄行为去恶毒地破坏一切,他容忍不了和谐平静的场面,必须去用他那神经质的、令人厌恶的小丑行径去破坏它。
他的这种行为最突出表现在本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室的会晤以及随后的餐宴过程中,费尧多尔唾沫飞溅地用污言秽语恶毒地亵渎神灵。
此外,年近六十的费尧多尔最大的嗜好就是淫乱纵欲,曾经不仅当着夫人的面,把一班坏女人招到家里狂欢乱闹,甚至还以他那小丑式的角色打赌并实施了对“三寸丁”白痴女的强暴行为,如今又同大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展开描写,该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的悲剧主题。
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野蛮的偏见是十分根深蒂固的。
万物像一片海洋,一切都在流动,汇合,在一个地方触动一下,就会在世界的另一端生出反响。
所有一切卑鄙龌龊的事情他们都可以找到这种造福社会的借口的!这类娇生惯养的上流太太们,一旦执意要达到一个目的,是会不惜一切来达到使她们趁心的目的的。
并且痛苦和痛苦也不同;会使我有失尊严的那种屈辱*的痛苦,例如饥饿,还可以蒙我的恩主承认,但只要稍为高尚一点的痛苦,例如是为了一种理想,那就不成了,他很少能加以承认,因为,比如说,他会看着我,突然看出,我的脸和照他想像为了某种理想而受苦的人所应有的脸根木不一样。
于是他就会立即把他给我的恩惠夺走,甚至还完全并非由于心存恶意。
他很善于同一切人相处,还很会依照每人的喜好加以奉承,只要看出这人多少对自己有点用处。
不是每个人都会做贼,只有卑鄙到极点的人才会做。
……贼比卑鄙的人还卑鄙,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他那副面貌清楚地标志出他所过的全部生活的特征和实质来。
除了他那永远傲慢、多疑、嘲弄的小眼睛底下一长条肿肿的眼包,和小胖脸上的许多深深的皱纹以外,在尖尖的下颏下面还挂着一个大喉核,厚肉皮,椭圆形,像一支钱袋似的给他添上一种难看的样子。
一个男人爱上了某种的美,女人的身体,甚至只是女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这是好*之徒会了解的),是会为了她出卖亲生儿女,出卖父母,出卖俄罗斯和祖国的。
本来是老实的,会去偷东西;本来是温和的,会杀人;本来是忠诚的,会叛变。
他除了自己以外不爱任何人,自尊自大得出奇。
他的文化表现在讲究的衣裳,清洁的胸衣和刷得锃亮的皮靴上。
老百姓中间有一种沉默无言,逆来顺受的忧愁,它深藏内心,毫不显露。
但也有一种难忍难熬的忧愁,它一旦流泪发作出来以后,便转入了哭诉。
女人们尤其是这样。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震撼人心的情节,给我带来了一次极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
小说围绕着卡拉马佐夫家族展开,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贪婪、无耻、放纵的人物,他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了争夺财产和女人,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次子伊万是一个理性而又矛盾的知识分子,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三子阿廖沙则是一个善良、纯洁、充满爱的人,他试图用爱和宽容去化解家族中的矛盾和仇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折服。
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嫉妒、怯懦等种种丑恶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宽容和爱。
老卡拉马佐夫的贪婪和放纵,德米特里的冲动和迷茫,伊万的矛盾和痛苦,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而阿廖沙的善良和宽容,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希望。
书中关于宗教和道德的探讨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伊万提出的“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被允许”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道德和信仰的理解。
在一个没有上帝、没有绝对的道德准则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是非善恶?我们的行为又应该以什么为依据?这些问题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也让我感触良多。
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成员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复杂。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像卡拉马佐夫家族那样极端的情况,但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在矛盾和冲突中保持爱和理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充满了张力和激情,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当我翻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仿佛踏入了一个深邃而复杂的道德迷宫。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陷入沉思。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描绘而闻名。
小说以卡拉马佐夫家族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前,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并不深入。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卡拉马佐夫家族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
父亲阿列克谢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的行为常常让人质疑他的道德标准。
而他的三个儿子,米特里、伊万和阿雷克谢,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其中,阿雷克谢是一个善良而坚定的年轻人,他的信仰和理想让他成为了家族中的道德支柱。
除了家族成员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人物。
其中,格里高利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他的智慧和善良给了阿雷克谢很大的帮助。
而利萨则是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她的遭遇让人深感同情。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了多个重要的主题。
其中,最核心的主题是道德和信仰。
他通过展现卡拉马佐夫家族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
同时,他也通过阿雷克舍的形象,表达了对信仰和善良的坚守和追求。
除了道德和信仰外,小说还探讨了自由、正义和苦难等主题。
这些主题都通过人物的形象和经历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
特别是阿雷克舍的形象,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
他是一个善良而坚定的年轻人,他的信仰和理想让他成为了家族中的道德支柱。
在面对家族的矛盾和冲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除了阿雷克舍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格里高利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他的智慧和善良给了阿雷克谢很大的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读书笔记)(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读书笔记)【导语】: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读完之后总会有不同的感受,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来了解一下吧!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我不知道,因为只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但他一定是个好的演说家,整本小说更像一场舞台剧,人物一一出场,既对彼此说话又仿佛走向台前对观众说话。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小说围绕着卡拉马佐夫家庭的纷争展开,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老卡拉马佐夫的贪婪、放荡和自私,与他的儿子们的善良、勇敢和追求真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物性格的塑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模糊界限。
同时,小说中对宗教的探讨也让我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新的思考。
宗教在小说中既是人们寻求救赎和道德指引的途径,也是权力和欲望的源头。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宗教大法官的描绘,展现了宗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和对人性的压抑。
这让我意识到,宗教并非万能的解药,它也可能被滥用和误解。
在小说中,人物们不断面临着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考验。
例如,德米特里在面对爱情和欲望时,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伊凡则在理性和信仰之间挣扎。
这些情节让我思考到人类自由的本质和意义。
我们是否真的拥有完全的自由?或者说,我们的自由是否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限制?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自由与责任的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命运,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此外,小说中对救赎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
小说中的人物们在道德的困境中寻求救赎,有的通过自我反省和忏悔,有的通过对他人的爱和宽容。
这让我意识到,救赎并非是一种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自我救赎的过程。
同时,小说也让我思考到社会的救赎和公义的实现。
个人的救赎固然重要,但社会的变革和公正的建立也是不可或缺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深刻而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对人类的本质、道德、自由和救赎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
阅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成长的契机。
它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努力追求真理和善良,同时也让我对社会的问题保持关注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惑。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在翻开《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被这样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甚至在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里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人物,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欲望和挣扎。
尤其是那三兄弟,阿廖沙的善良纯真,伊万的矛盾纠结,还有米嘉的冲动暴躁,他们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我特别想说一说米嘉这个人物。
他的情感就像暴风雨中的海浪,汹涌澎湃,毫无规律可言。
他对格鲁申卡的爱,那简直是疯狂到了极点。
为了能得到她的青睐,米嘉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
记得有一个情节,米嘉得知格鲁申卡可能在另一个男人那里,他顿时像发了疯一样,满世界地去找她。
那种焦急、那种疯狂,让我仿佛能看到他涨红的脸,听到他粗重的喘息声。
他的内心就像一个燃烧着的火炉,炽热的情感随时都可能喷发出来,把周围的一切都烧个精光。
还有书中描述的那个家庭,卡拉马佐夫家,简直就是一个混乱的战场。
父亲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是个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家伙,他的存在让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
他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得让人头疼,为了争夺财产,互相猜疑、互相算计。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为了一点利益,亲人之间也会反目成仇,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
再说说书中那些关于人性、道德、宗教的探讨。
说实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头疼,感觉这些东西太深奥了,我有点搞不明白。
但是看着看着,我发现这些探讨其实就隐藏在那些人物的言行举止之中。
比如阿廖沙对于善良和爱的坚持,伊万对于上帝存在的质疑,都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迷宫里摸索。
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但又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又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心情跟着起起伏伏。
比如说,当米嘉被冤枉入狱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真希望能有个奇迹出现,让他洗清冤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8年开始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小说的发端就能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几处影响的痕迹。
例如他此时深受俄国哲学家和思想家Nikolai Fyodorovich Fyodorov的影响。
Fyodorov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过向耶稣对先辈的过错进行弥补达到救赎与重生,从而达到天下大同的理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辛辣地将这场弑父案表现为未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必然遭致的结果。
故事中的兄弟不但不为举止荒唐的父亲赎罪以求得重生,反而串通一气对父亲的死推波助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正是人类不统一的体现。
宗教与哲学虽深刻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然而一个更大的悲剧却彻底改变了小说的命运。
1878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仅3岁的儿子阿辽沙离开了人世,这也打断了小说的进度。
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击,因为他儿子正是死于是家族遗传的癫痫病。
他将对于儿子离世的悲伤写在小说中,将阿辽沙这个与儿子同名的人物设置为贯穿始末的英雄并赋予它所有为自己敬仰与寻求的美德。
这份心痛也被揉和进了小说中退伍上尉斯涅吉辽夫与他的儿子伊柳沙的故事中。
一段个人经历也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他选择以一场弑父案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
19世纪5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传播反政府言论而被放逐至西伯利亚,成为强制
劳工。
那段时期,他遇到了一个名叫Ilyinsky的年轻人,他被指控谋财弑父而被放逐至此。
大约十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知是Ilyinsky乃是被误判的,且在真正的杀人犯伏法之后才得以无罪释放。
这个事件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了这部小说中,更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决定力量。
不仅如此,老卡拉马佐夫的大儿子德米特里的许多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也都与Ilyinsky很相似。
诞生19世纪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却充斥着现代元素。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各色写作技巧,很多文学评论家也因此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有些散乱。
那个全知全觉的讲述者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虽然小说中的思想与感受大多与作者有利害关系,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无所不用其极的这种写作怪癖却让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
在陀氏的文本中,讲述者与小说人物的语言严丝合缝,因此小说中也自然不存在话语的权威( 见巴赫汀的《托斯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的问题: 复调与不确定性》中有更多关于陀氏与其人物的关系的研究)。
这种写作技巧提升了真理的主题,也让叙述变得更加主观。
语言风格也是陀氏这部小说中的一大特色。
每个人都德行一致,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
例如律师菲久科维奇习惯将偷说成抢,更有一次断言老卡拉马佐夫被谋杀案中的五个嫌疑人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人,读者因此便可感觉到这个律师
总是想显得自己很有学问却反而总是措辞不当。
文中还有几处脱离故事情节之处,都是为了让读者注意并了解那些在故事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要的人。
例如第六卷《俄罗斯修士》中,全篇几乎都被用来介绍佐西马神父,其中还包含了一段佐西马神父的自白,而这个多年前遇到的人物似乎并没有主线的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