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动物运动的方式》二课时教学设计附反思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课学时间: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多为经验型知识,学生一般有所了解,因此兴趣较大,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纳,了解生物的运动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尝试多种形式,如学生表演、交流收集的资料、讨论、实验探究等,使课堂形式生动活泼,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反映新教材理念。
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本节教学重点,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1)说出动物的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理解动物运动的意义。
2、能力: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仿生学的各种成就,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
2、由于蜗牛运动的探究实验时间较长,安排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
3、老师准备CAI课件(视频材料),展示在水中、陆地、空中生活的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4、学生制作纸飞机备用。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浅显易懂,有生活经验作基础,学生易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边回答的方法,结合CAI课件,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发言踊跃,主动性强,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但在学生纸飞机飞行比赛时,稍显乱,还应加强课堂有序性的管理。
老师的CAI课件收集到动物的视频材料还应再丰富一些,有些动物的运动资料收集不到,可以做Flash动画代替。
学生的蜗牛运动探究实验教师也应在课后加强指导。
2024北师大版新教材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Ø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生物上册演讲:**时间:2024.09.01前 言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明确提到了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目 录《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目录结构比对《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整体重要变化《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变化要点解读《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教学建议概述《生物新教材(2024北师大版)》各章节教学安排概况新教材在延续旧版教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念先进,优势突出,特点鲜明01高度忠实课标,落实核心素养02编排结构先进,传递生命观念03优化栏目设计,减负提质增效04加强科学探究,引领问题解决05创新习题形式,以评价促教学第1单元探索生命奥秘第1章认识生物和生物学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第2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第3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2章细胞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第3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第2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3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新版旧版第1单元认识生命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2章探索生命第1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章细胞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附录1 绘图方法和要求附录2 认识实验用具-----------------------------------------------------------------------第3单元植物的生活第4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2节呼吸作用第3节吸收作用第4节运输作用第5节蒸腾作用第6节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跨学科实践活动活动一栽培番茄,观察并描绘其一生的变化活动二无土栽培一种植物-----------------------------------------------------------------------------------------------------------------------------------------------------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2节呼吸作用第3节吸收作用第4节运输作用第5节蒸腾作用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1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2节我国的植物资源第3节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第2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改写并移至新教材八下改写并移至新教材八下一二章合并为一章“细胞通过分裂而增值”调整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调整至“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一章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新增单元总结01学习目标和章小结: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新旧教材衔接,兼顾不同需求。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北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北师
实验材料:
1. 鲜嫩的洋葱(或其他植物)
2. 盐水
3. 盖玻片
4. 显微镜
5. 玻璃片
6. 刀片
7. 色片
实验步骤:
1. 将洋葱切成薄片,并将其浸泡在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细胞壁松软。
2. 用吸管将洋葱片取出,用盖玻片压平洋葱片。
3. 取出盖玻片上的洋葱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镜片,观察洋葱细胞的结构。
4. 通过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5. 使用色片涂抹在玻璃片上,覆盖在洋葱细胞上,观察细胞中的色素和其他颗粒。
实验结果:
1. 观察到植物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透明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部分组成。
2. 细胞壁呈现为明显的网状结构,细胞膜包裹在细胞壁内部,细胞质充满在细胞膜内部,
细胞核位于细胞质的中心位置。
实验总结与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了解了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植物
细胞中细胞壁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形状和支持细胞结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膜结构,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指挥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通过本实验,让我们更加
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践行“质疑—探索—实践” 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践行“质疑—探索—实践”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教学设计南京市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四中校区雷毓敏《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节实验教学内容是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基础上,开展的探究实验。
其教学设计为今后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开展垫定了基础。
通过“质疑—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主动探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本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案例背景《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五章第一节中的探究实验,“种子的萌发”是开篇。
二、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
质疑——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抓住中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求知心理,以实验为背景,适时、适度、适量地提出问题。
探索——在问题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行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实践——根据实验假设及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
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上)课程设置:在学习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开设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因此,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在本节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践行“质疑—探索—实践”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获得完整的知识框架和解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1、知识分析:学生对大豆种子的结构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对“绿色植物的一生”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此时安排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符合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2、能力分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初一新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抓住中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求知心理,以实验为背景,适时、适度、适量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展探究实验。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生物(演示及分组)实验目录解读(实验管理员培训)课件

6.植物的营养繁殖(P90)
班级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内容
1.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P53) 2.观察霉菌(P55) 3.观察鸡卵的结构(P84)
八年级下册(必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目录
科目
生物
任课教师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内容
1.尝试对生物的分类(P28) 2.编写检索表(P31) 3.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P39) 4.自制酸奶(P110)
初中八年级生物演示及分组 实验目录解读
第
学校简介
一
部
分
学 校 开 展 的 生 物 实 验 活 动
学生分组实验
科技活动照片
生物兴趣小组照片
教师自制教具照片
学生自制教具照片
八年级上册(必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目录
第
科 目 生物 任课教师
年 级 八年级
二 部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分
实验内容
观察比较不 同的植物
√
和微 生物
第4节 动 物的主要 类群
观察昆虫标 本
√
第9单 元生 物技 术
第25章 生物技术
第1节 发 酵技术
制作酸奶 (甜酒、泡 菜)
√
八年级下册(必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目录(新修订版)
科目
生物
任课教师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内容
1.尝试对生物分类(P28)
2.观察昆虫标本(P52)
饲养家蚕
植物的营养 繁殖
实验类型
演
分
探究活
示
组
动
√
√
√ √
√
√
八年级上册(必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目录(新修订版)
北师大版生物初中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生物初中教案模板课题:植物的营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营养方式及其特点。
2. 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性。
3. 认识植物的吸收作用,并了解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植物的吸收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生物》第二章内容,实验器材及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获取营养的?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是什么?二、讲解植物的营养方式(10分钟)1. 讲解植物的营养方式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
三、介绍光合作用(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是什么?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讲解植物的吸收作用(10分钟)1. 介绍植物的根、茎、叶的吸收作用,并讨论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五、实验操作及讨论(10分钟)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吸收作用。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植物的营养方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及总结(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营养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性,认识植物的吸收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北师大版生物教案

初中北师大版生物教案教材: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学生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组成;2. 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3.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组成;2. 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1. 种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2. 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相关内容;2. 实验用的种子、水杏种子、观察镜等实验器材;3. PPT或实物图片,呈现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4. 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植物的传承者,它是如何生长的呢?”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图片,展示种子的结构组成,包括种皮、胚芽、营养组织等部分;2. 简要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重要性。
三、实验(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和种子,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观察水杏种子萌发的过程;2. 学生利用观察镜观察种子的变化,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3. 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观察到的现象。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探索生物世界。
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种子萌发实验报告表》,并写出对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培养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只是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提高实验的效果和教学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观察长骨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斜塘)

“观察长骨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观察长骨的结构”是苏科版《生物学》初中八年级教材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生实验,本实验以猪的长骨为主要实验材料,按照由外到内的探究顺序,从骨膜、骨质到骨髓,以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方式,依托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新颖的模拟性探究,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实验过程促成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在观察—分析—探究中师生寻找实践到理论的契合点,归纳共性的结论: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骨适于运动的的结构特点。
实验名称:1、学生实验:观察长骨的结构 2、探究活动:骨小梁的作用实验器材:解剖盘16个、镊子32把、剪刀32把、解剖刀32把酒精灯1盏、36—38%的盐酸、清水实验材料:猪的长骨16根(已锯开)、大鱼的肋骨5根教学重点: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人体的骨骼虽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总体上来说他们对于骨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有的信息可能来自一张小小的X光片,有的信息可能来自于网络一小段视频,有的信息可能来自于自我成长中的一个小小体会,这些都是一个个碎片,是不连贯的,而且非常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实验教学,形象直观的把不为学生所知的骨的结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头脑中能够构建出人体骨的结构的初步模型,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认识到实验的真实性、科学性,从而让学生信服,了解真知。
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来看,教师希望在“观察长骨的结构”这一实验过程中,以有效的问题链为引导,通过学生对骨膜颜色的观察,柔韧性的试探、观察方式的思考、以及骨松质和骨密质的对比,骨髓存在部位以及颜色的比较,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长骨结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而骨小梁承重的演示实验还能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实验中学生两两合作,自主、有效地全程参与实验的观察分析,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观察长骨的结构”这一实验的操作过程、操作要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