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a266c210661ed9ac51f384.png)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论语》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分析]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
其实,这是误解。
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是最有理想的老人。
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
一、敏而好学,乐观进取孔子一生积极求学,乐此不疲。
他自己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忠信上说可能有人赶上孔子,而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就不多了。
他讲到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乐观而忘我地求学进取,甚至连衰老的到来都不知道。
孔子认为,学习是做人的基础,所以他一贯倡导“博学于文”,“敏而好学”,对刻苦求学的精神品质大加赞赏。
二、安贫乐道,追求真理孔子的一生是在贫困和磨难中度过的,无论怎样艰难曲折,甚至断粮七日,都不能改变他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教育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用仁道去匡救当时的乱离之世。
为追求这样的政治理想,他“饭疏食,饮水,曲舷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就是孔子的日常生活,并且乐在其中。
用他自己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只要早晨得到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真理而献身,这就是孔子最重要的品格。
三、和蔼温驯,诲人不倦孔子对人和蔼可亲,谦卑自处。
《论语・学而》篇中,子贡说到孔子对人的态度,用了“温、良、恭、俭、让”五字,很是贴切。
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可谓至善之美德。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村子里的居民因不老实而遭人讨厌,而该村的几个年轻人想见孔子,孔子居然也接见了他们,几位弟子对此颇为不理解。
孔子说:“干什么对他们那么凶?我认为,重要的是他们肯来向我请教,而不是他们走后的行为如何。
人家既然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就要重视人家那份诚意。
要赞成别人进步,而不要老抓住别人以往的错误不放。
”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20作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1、"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2、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3、"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4、"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传统中国是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所以论语讲的就是这种社会下最核心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由于密度太高,人际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所以我们没有那个思考天如何、地如何的空间,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过的如何,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仁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及仁,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那么,仁究竟是什么?为何孔子如此看重仁的思想?一、仁的含义仁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即是仁的体现。
仁是指对他人的同情、爱护和关心,它不仅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贴,还包括了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
同时,仁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行为和言语上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做到真诚、正直、宽容和谦虚。
二、仁的意义仁是人之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孔子认为,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们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仁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在仁的指引下,人们才能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文明水平。
仁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仁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它要求人们在行为和言语上始终保持真诚、正直和宽容,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三、仁的实践仁的实践需要从自身做起,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先做到了仁,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发展。
要实践仁,首先要做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素质。
其次,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仁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
最后,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做到真诚、正直、宽容和谦虚,做到仁者无敌,仁者必胜。
四、仁的现实意义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
在现代社会中,仁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的社会中,仁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论语》中对孔子的评价

《论语》中对孔⼦的评价历史上对孔⼦和儒学的评价,⼏经变更。
儒学之历史,⼤略看来,三代孕其根,周公六经开其源,孔⼦奠其基,仲尼弟⼦、⼦思、孟、荀显其学,厄于秦⽕,掩于黄⽼,董⼦宣其教,谶纬乱其流,魏晋嬗为⽞学,隋唐排于佛道,新⽣于程朱理学,变态于陆王新学,激荡于近代,儒学成孔教,⼀排于五四,再破于⽂⾰,卅年复兴何⾯⽬?与儒学兴衰相伴,孔⼦的地位也起起伏伏,或称师,或称圣,或称侯,或称王,或成神,或成⼈,有时直称“孔⽼⼆”。
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孔⼦的评价的变化来观照孔⼦和儒学地位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眼前看来⽆法实现。
这⾥是我从《论语》中摘录的不同⼈对孔⼦其⼈其学的评价,精⼒有限,不能⼀⼀点评。
贴在这⾥,⽴此存照。
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之求1.⼦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之求。
(学⽽第⼀)温良恭俭让,是孔⼦的为政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
之”是也。
《⼤学》说“⾃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是为孔⼦所宗⽽率⾏之。
矩。
(为政第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踰踰矩。
2.⼦⽈: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这是孔⼦晚年的⾃评。
这是好学深思笃⾏的孔⼦的成长历程的简单概括,现在却成为中国⼈的“夫⼦⾃道”,好像每个⼈都是“三⼗⽽⽴”、“四⼗不惑”⼀样,不免有“僭圣”之嫌(⼀笑)。
⽽⽴、不惑、知天命云云都成了俗话了,“⼗五⽽志于学”没有。
“志于学”,什么意思?⼦⽈: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在我看来,孔⼦⾃内⼼体会到真的学问都是“为⼰之学”的道理了,⽤现在的话说就是端正了学习态度,成为学习上的有⼼⼈了。
当然,孔⼦所谓的学可不只是也不主要是啃书本,⽽是读社会、⽣活这本⽆字⼤书,是“学⽽时习之”的学,是“⾏有余⼒,则以学⽂”的学。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
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
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
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
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
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从《论语》看孔子的“仁”、“孝”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仁”、“孝”观摘要:孔子留下的思想精华——《论语》一书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因而能够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而儒家思想当中又以孔子的“孝道”思想和和“仁爱”思想最为重要和深刻。
这两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在保存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现实去运用它们,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关键字:孝道、仁爱、现实意义一、前言相信每个中国人对《论语》都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从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朋友欢聚一堂时感慨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了。
两三岁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诵的“三字经”也无不隐含着《论语》一书的精髓。
可以说,每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
孔子对人生的感悟早已称得上淋漓尽致,他对生活的反思和感想引发着每个时代人们的思考。
他所留下的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因此,《论语》中包含的许多哲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根基,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和沟通的不二标准,而当中又以“孝道”和“仁爱”最为重要。
孔子思想的精髓早已从书中脱离出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了。
我们需要在保存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现实去运用它们,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孔子的“孝道”观华夏民族向来非常注重孝文化,而对于儒学来说孝道更是其中的一个代名词。
常说百行孝为先,可见中国人极其重视孝的观念。
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对长辈孝顺、对父母要孝敬。
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孝文化”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把孝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用以警醒弟子和提醒世人注重孝道,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奉行孝道。
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应当遵从父母的指示和命令,依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
“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
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
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
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情”即情感,在郭店竹简中第一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用,这里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
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心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人对同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人”。
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人”,孔子讲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
墨家是兼相爱,交相利,言“爱”的同时也谈“利”;佛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众生平等之爱;儒家的“仁爱”则是施由亲始,爱有差等,从人人本具的孝悌之情出发而启迪出人性本具的仁爱之心。
“仁爱”首先展现为孝悌,这在孔子对宰我和闵子骞两个人物评价的对比中显而易见。
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三年才免于怀抱,有生养之恩,所以宰我问为何守丧三年,一年即可。
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连三年之爱都没有。
关于宰予的评论还有另外一则,即宰予昼寝,孔子责其朽木不可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闵子骞,闵子骞以孝著称,后母待闵不善,父要驱逐其后母,闵子骞为母求情认为“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
”孔子对其评价是“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孔子在以“直”论人上也体现了其重伦理之情。
孔子一方面很看重“直”,认为人能生存于世是因为正直,若非如此则是侥幸免于祸患。
他评论史鱼为“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
而当叶公问及直躬证其父攘羊时,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理解是,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而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所以,当侧重于事实真相的“直”和“孝”形成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亲亲相隐。
刘宝楠先生认为,这是天理人情所至,如果在检举自父的情境下不存有私心,则非其心之真诚。
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中是很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尊重个体生命合理情感的部分,这种因不忍其苦而选择亲亲相隐亦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故而直在其中。
孔子的“仁”展现为由人伦孝悌之亲扩展开的仁爱情怀,从本质上来说是从情的维度而言的。
二事功的维度:利民孔子的“仁”并不只局限于一种“仁爱”之情,他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则必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济世理想。
孔子对尧舜禹和管仲的评价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尊尧舜禹为圣贤或是肯定管仲,都主要是从他们利民的事功维度出发。
但也有略微的不同,孔子对尧舜禹的赞誉包涵有历史功绩和德行两个方面,而对管仲“如其仁”的肯定则主要是侧重于功绩而言。
孔子对尧舜禹评价很?{,他称颂尧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一点也不为自己。
孔子认为禹能够克制自己的衣食而把祭品办得极丰盛,把祭服做得极华美,把能力用在沟渠水利以利民生。
这符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原则,所以这三者是功业和德行兼备,故堪为后世帝王典范。
对管仲的评价就颇为复杂,比较有意味的是在对他的评价上可发现孔子思想中“仁”和“礼”之间的冲突性。
首先在“礼”上,孔子说管仲不知礼,齐桓公宫殿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也立,桓公设宴招待外国君主有反坫,管仲也有,孔子认为他不知礼,不节俭。
其次在“仁”上,孔子又许其为“如其仁”。
对于管仲未殉公子纠而亡,而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孔门师生有过争议,子路认为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殉主,子贡认为他非但不死,又辅佐桓公,二人都认为管仲不能称为“仁”。
而孔子则解释道:“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孔子看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干戈,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德。
管仲辅佐恒公,一匡天下,百姓到如今受其惠,若非管仲,“我”就要“被发左衽”被外族吞并和同化了,亦无法保持华夏族的文化习俗,孔子认为这是管仲的仁德。
刘宝楠先生说“‘如其仁’者,王氏引之经传释词‘如,犹乃也。
’此训最当。
盖不直言‘为仁’,而言‘如其仁’明专据功业言之。
”郑玄也认为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因其九合诸侯的功业,此仁为大,如仅为气节而亡身,此仁为小。
作为抽象的“仁”和具体的“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矛盾,礼表现为伦理细节的种种规定,而“仁”的内涵无法仅用规范仪式说明,当两者形成冲突时,孔子能跳出了小节小信的评判案臼,而肯定管仲的历史功绩,注重其利民的一面,由此可知,孔子的“仁”也体现为在政治上利民、惠民、安民的实际事功。
三实践的维度:笃信好学与乐道人性本具“仁爱”特质,而“仁”的实现则需要后天不懈努力。
故有孔子的“笃信好学”,孟子的“求放心”,宋儒的“格物”。
这种对“道”坚持不解、持续不断的实践功夫方能成就“仁”,所以“笃信好学”与志于“仁”是内在统一的,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从实践的维度看,仁则展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
《尔雅释诂》将“笃”解释为“固也”,刘宝楠先生说,“笃信以好其学,斯不惑于他端,故夫子亦自言‘信而好古’也,好学所以求道。
”孔子对颜回好学的赞誉比比皆是:“回也好学”、“贤哉,回也!”、“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面对哀公和季康子问弟子当中谁好学,都回答颜回好学。
孔子也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快乐便忘记了忧愁。
大概是学之深入则忘食,与道相契则乐而忘忧。
“笃信好学”的内容则是外行礼乐,内行忠恕。
儒家讲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乐是仁之貌,是仁外化的制度形式,仁则是礼乐的精神实质。
对于主体而言,仁的进一步实践就是忠恕之道。
对于“忠恕”的解释,一般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为忠,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恕。
做到了忠恕,则内省不疚,不忧不惧,故而说君子坦荡荡。
而孔子回答颜回之问“克己复礼为仁”的条目时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动,也是“恕道”更具体的推进,即从心出发而落实到了人的视听言动的实践行为中。
而这种践行则需要持续不断的功夫,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安仁,志于道的君子必时时刻刻让自心处在“仁”中,如颜回的“其心三月不违仁”便是,在此处“仁”已是一种实践功夫。
孔子对历史上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的评价则体现了“仁”与“道”的某种联系。
纣王昏乱,“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对于“仁”刘宝楠先生的解释为:“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
”微子三人都曾为了社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进谏,虽然行为不同――微子去、箕子佯、比干死,但都得到孔子“仁”的肯定。
孔子赞此三人“仁”主要基于其忠君、谏过、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行。
另一则是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
”问:“怨乎?”孔子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齐两兄弟因互相谦让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
在武王伐纣时曾谏言阻止臣弑其君,又都坚持操守,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孔子认为他们求仁得仁,无怨。
当外在的条件不满足儒家修齐平治的理想时,他们则选择穷则独善其身,所谓“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孔子给我们所呈现的生命是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但对道的坚持是贯穿始终的。
而道与人势必产生关联,所谓人能弘道,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便是“仁”,返溯之,人通过“仁”而与“道”同在。
就如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飘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能够做到心安于仁,当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回也不改其乐,这个过程,颜渊应当是沉浸在“道”之中全然忘我,自然不被外界所影响。
人通过笃实地努力实践“仁”,可以达到“道”的层面,全然将注意力由外在的世界、人伦关系收摄到了主体的内在生命里,使其安住在“道”的本体之中,“仁”便得以自然地展现,“道”也便通过“仁”在我们眼前真实的生命里具体呈现了出来。
从《论语》中孔子对子路、子贡、陈文子、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的评价考察中,笔者认为孔子的“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也不局限于主观的“情感”,也包涵事功的维度,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上说“仁”也展现为笃信好学与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1]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三联书店,2013年版。
[2] 杨英红:《〈论语〉中孔子弟子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 陈少明. 《〈论语〉的历史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 王楷:《仁者自爱:儒家传统的道德生命观及其哲学基础》,《孔子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