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定位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 示 了社会形 态演进 的一般过程及其 发展规律 , 体现着经济社会形态 、 技术社会 形
态 和人 的发展形态的“ 三维统一 ”具有 重要 方法论价值。运用这种理论 视野透视 当代 中国社会 , , 我们 已经或正在经历从 传 统 社会主义走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 群体本位 和以物为本走 向个体 自主和以人 从 从
国化 。
13 0
的辩 证 统 一。“ 种 礼 会 形 态 论 ” “ 只是 说 明 它 揭 示 了人 类
合” 的往 复的运 动过程 ,f 推动着丰 会形态 从低 级 到高 f此 I 十 级、 从简单到 复杂的历史演进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揭 示 了 历 r主 体 和 历 史 客 体 之 问 的 辩 史
J u n l f e h n T a h r o lg o r a s a e c es C l e oL e
Vo. No. 1 26. 9
S p2 e .01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黄 海 东
( 庆 师 范学 院 政 法 学院 , 徽 安 庆 2 63 ) 安 安 4 13
义创 始人在 揭示社会 形态演 进的一 般过 程及 其发 展规律
生产关 系赖 以存在 的生产 力 , 以及联 系建 立在生产关 系基 础 之上且 由这种 生产关 系所决定 的政治 与思想 的上 层建 筑来把握 的社会形 态。经济社会形态 的视 阈是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研究社会 形态 问题 的一个着力点和侧重点 。在《 政 ( 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 , 中 马克思指出 :
一 一
证关系 。 首先 , 人民群众是社 会历 史的主体力量 。 他们不仪 是社 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 而且 积极参 |到革 j 命 或改 革等重大社会变革过程 。其次 , 民群 众 的实 践活 人 动受 到社 会历史客观条件 的制约 , 在不同 的社 会生产 力水 平 和社会制度 下 ,人 民群众 的实践活 动 的广 深度 是不 同 的, 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的发挥存在着很大差异 。再次 , 社 会历 史发展体现着历史主体和历史 客体 、 的发展 和社 人 会发展 、 真理 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从人类社 会历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使得中国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影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变迁、启示、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思考。
1. 引言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简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探讨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提出了社会形态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而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的。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2 当代中国社会概况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频繁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作者:尉迟光斌来源:《理论导刊》2022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社会形态;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80-08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20ZD229)。
作者简介:尉迟光斌(1970-),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访问学者,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人类历史方向和方位无法绕开的重要概念。
自其产生以来,围绕究竟是“两形态”“三形态”,还是“四形态”“五形态”,学术界争议不断,由此造成了一些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困惑。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五种社会形态历史理论
社会形态历史理论包括:
1. 社会契约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认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将权力交给政府,以便政府保护他们的权利。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受到经济的推动。
3.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认为社会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由市场和竞争构成的。
4. 法西斯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法西斯主义创始人恩斯特·希特勒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国家的主权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和竞争。
5. 社会学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由社会学家艾伦·韦伯提出,认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社会的变化而决定的,而这些社会变化是由社会的结构、行为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历 史时期 , 是 世 界格局 发生 重大 变化 , 代 主题 正 时
发 生 质 的转 换 ,全 球 化 趋 势 逐 步 形 成 的重 要 历 史 时 期 。 一 历 史 时 期 , 正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形 这 也 态 逐 步 形 成 并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日益 发 挥 显 著 作 用 的 重
经 济 规 则 和 制 度 在 全 球 范 围 的 渗 透 与 影 响 ,对 于 发 当 代 世 界 的 全 球 化 ,突 出 表 现 为 经 济 全 球 化 愈 益 凸 现 , 此 相 适 应 , 治 多 极 化 不 可 逆 转 , 化 多 与 政 文 元化 方 兴未 艾 , 技信 息 化 突 飞猛 进 , “ 化 ”正 科 这 四 , 在立 体性 、 方位 地深 化着 和平 与发 展 的时代 主题 , 全 更 深 刻 、更 全 面 地 开 拓 着 人 类 社 会 走 向现 代 文 明 之 路 。 乎 涉 及 t: 各 国 的 全 球 化 大 格 局 和 大 趋 势 , 几 U 界 可 以 说 是 继 l世 纪 上 半 叶 的 工 业 革 命 、0 纪 下 半 叶 9 2世
的 信 息 革 命 之 后 第 三 O t: 文 明 潮 流 。 当 代 全 球 化  ̄U界 所带 来 的深刻 的经 济变 革 、 会 变 革和思 想 变革 , 社 其 广 度 和 深 度 都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同 的 社 会 制 度 、 同 不 不
的 社 会 文 明 、 同 的思 维 方 式 、 同 的 发 展 道 路 , 不 不 都
济 全 球 化 就 是 美 国 化 , 实 质 上 是 美 国 的统 治 阶 级 利
,
中 国 现 代 化 ,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 很 大 程 度 上 实 在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2014. 8
探讨与争鸣
需要推动的。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信息化和知识革命引发 的新的社会转型,使得像中国这样“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与 “早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上有 了质的区别。它所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而且是 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有机融合。这是不同于传统现 代化的新型现代化。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是 历时态的两个过程,那么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则是一个两次 现代化时空高度压缩的转型过程,是一个从农业社会转向 工业社会和工 业 社 会 转 向 信 息 社 会 的“三 分 范 式 ”的“双 重 社会转型”。[7]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任务就在当 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赶超型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二、唯物史观 社 会 形 态 理 论 视 域 下 的 当 代 中 国 社 会 转型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形态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社 会结构变 迁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社 会 变 革。对 其 进 行 立 体 透 视, 需要从唯物史观中探究出影响社会转型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力社会形态、政治社会形 态和人的发展形态理论中,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质的规定性的两个主要视角。
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等,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 是苏联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并在残酷 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制度根源。但管得过严、统 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 和限制民主、妨害法治等缺陷,使得苏联模式既无法应对 新科技革 命 的 挑 战,也 无 法 充 分 展 现 社 会 主 义 的 优 越 性。 因而,在照搬苏联 模 式 不 久, 毛 泽 东 等 人 就“总 觉 得 不 满 意,心情不舒畅”,提出要以苏联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由于种种复杂的 社会历史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没有突破 这种模式。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 从此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 场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从根本上 改 变 束 缚 我 国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旧 的 经 济 体 制, 代之以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政 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等方面的相应变革。这场变革是极 其深刻的,被称为“第二次革命”。但它并不是对社会主义 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是社会主 义建构模式的重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明确强调“四项 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 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的重构并不会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本身。它仅是社会 形态内部的具体类型的改变,即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由一种 具体类型变为另一种具体类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个国 家,苏联模式也被移植到多个国家。方针、政策。 从基本制度上看,它所建立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 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形成的以
作者简介: 何振鹏( 1969 - ) ,男,陕西富平人,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思政部主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 士,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 8
45
探讨与争鸣
的主轴”的现实。[4]因而,结合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社会转 型上升到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高度,就成了深化当代中 国社会转型研究的必然。在社会历史哲学的视域中,社会 转型的概念是以社会宏观结构即“社会形态”层面的复杂质 态转换来标定的。因而,社会转型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从 一种存在类型( 形态) 向另一种更高的存在类型( 形态) 的转 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意味着社 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全面而又 深刻的变革。对此,需要借助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其 进行立体透视。
2. 技术社会形态视域中的中国社会转型。技术社会形 态视角的社会转型是多维的,如: 游牧和渔猎社会→农业 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电子信息时代的转型; 前工业社 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等等。但就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而言,主要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
物’来加以替代。”[2] 在我国,社会转型也是学界用以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范式和分析框架。与西方社 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也被理解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个从农业 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 开放的现代型社会 的 转 型 过 程。 因 而, “社 会 转 型 ”与“社 会现代化”几乎被视为同义语。围绕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动力、运行机制及其社会结构形式的转变等问题,我国学 者做了大量艰辛的探索,并在社会分层、城乡发展、社会 建设、生活方式、贫富差距、单位制与身份制等方面取得 了不俗的成就。有关现代化社会的诸种要素、标准和特征, 如理性化、市 场 化、工 业 化、 城 市 化、 全 球 化、 民 主 化、 法治化、科技化、 多 元 化、 世 俗 化 等 也 都 为 国 人 所 熟 知。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学术的逐渐自 觉,这种过分注重西方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已被学界质疑为 是“容易 背 离 中 国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史 和 现 实 进 程 的 分 析 框 架”。[3]基于“传统→现代”、“农业→工业”的二分范式和从 社会结构着眼研究社会转型的理论预设,必然会把社会主 义制度建构作为一种先验的、既定的条件排除在社会转型 的“意义域”之外。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转型 关系问题上,往往倾向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结果的研判, 而忽视社会转型的过程、理想目标和理念的探究,也就成 了必然。
从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形态转 型的关键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说来,这 是沿着两条交织的脉络展开: 一是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二是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6]1979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改革、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 谈话、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和 2000 年中国加入 WTO,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节点,其中,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 年加入 WTO,使得我国经济体 制转型朝着更加开放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着我国 从本国实际和全球化趋势出发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经济社 会走上了更加科学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型之路。这是一 条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实现了对传统社 会主义模 式 超 越 的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发 展 道 路。实 践 证 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实际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探讨与争鸣
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定位
何振鹏
( 宝鸡文理学院 哲学系,陕西 宝鸡 721016)
摘 要: 对于当代中国正在加速发生着的社会转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最佳分析工具,它能从整体上
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即在经济社会形态领域,主要是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转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在技术社会形态领域,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
1. 经济社会形态视域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形 态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有学者仅凭传统的五种社会形 态依次更替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无法阐 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这无疑是教条主义的认识。因为, 经济社会形态仅是从经济的视角或侧面来分析人类社会存 在、发展、变迁与演进更替的历史与规律。经济社会形态,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叫社会经济形态。对它可从以下三方面 来考察: 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即社会生产方式; 二是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 三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产业结构。因而,社会经济形态转 型可以是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变迁,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 系的重大变迁,或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变迁和产业 结构的重大变迁。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从本质上来 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发展与完善。因而,它 主要不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迁,而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即 经济体制的变革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辛探索,终于在新 的历史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从 经济社会 形 态 的 视 角 看,当 代 中 国 正 在 经 历 的 社 会 转 型, 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是社 会主义根本制度下的具体体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即从原 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从苏联模 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换。这是社会主义具 体制度与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快速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 社会转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构,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形成与发展。对此,相比西方社会 学的解释范式,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更能深入、系统地 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从而指导和帮助人们 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坚定国 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双重转型的特殊组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当代中国转
型的“普照之光”。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定位;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志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