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

合集下载

千金方剂——附子汤——阴阳解析

千金方剂——附子汤——阴阳解析

附子汤——阴阳解析千金: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附子汤方:附子三枚茯苓人参甘草桂枝芍药(各三两)白术四两解析:阳性药:白术、桂枝、附子平性药:茯苓、人参、甘草阴性药:芍药君药:附子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白芍: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补火助阳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有表寒。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发汗解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人参、甘草,补气生津;芍药,制约附子。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比较:甘草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素有寒湿,外感风寒者。

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桂枝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白术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歌诀总括】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和细辛组成,长于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为温下的代表方剂。

【歌诀详解】本方所治寒结里实证是由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腑所致。

寒积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寒邪内阻,阳气被郁,失于温通,故腹痛,手足厥寒;阳郁化热,则见发热,这也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表现。

故本方以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为立法。

方中以附子配伍大黄共为君药。

大黄泻下力猛,但为苦寒之品,非寒积所宜;同时配伍附子,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的寒性,变苦寒之品为温通之剂。

此处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

同时配伍辛温的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

全方以祛邪为主,散寒攻下力专。

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煎煮时间以调控药效强度。

体质强盛的人,大黄的煎煮时间宜短;而体质稍弱的人,可增加大黄的煎煮时间,以缓和泻下之力。

【应用点睛】本方通腑止痛作用优异,可用于肠胃寒结所致便秘的治疗。

除此以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属于寒邪与积滞互结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还将本方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

肾功能下降使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从而形成对机体的损害。

本方可通过通导大便的方法,使体内氮质和多余水分得以排出。

该方法是目前尿毒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资借鉴。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伤寒论附子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附子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附子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主用附子温中驱寒,佐以人参健胃补虚,苓、术利小便以逐留饮,与附子为伍并解湿痹,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故此治里虚有寒饮、小便不利、或腹痛、或痹痛而脉沉者。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析:中气内虚,则手足寒,以有水气,则脉沉,以是则身体痛、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属太阴里虚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其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验。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转属太阴,下利便脓血久不止者,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便脓血,即指今之痢疾,乃黏血便、脓血便。

若脉微弱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止之。

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者,多热实证,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须注意。

附子汤方

附子汤方

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一、汤方【方剂组成】(炮)6克,9克,6克,12克,芍药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并解痹痛。

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汤主之。

按:《》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

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汤加味;制附片10克,10克,10克,10克,12克,6克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二、真武汤方【方剂组成】、芍药、各9克,9克,炮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汤去而加,故治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100克(炙)干姜75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150克.(《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15克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5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25克白术100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5克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50克胡椒、枳实(麸炒)各25克.上为散.每服15克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10~15克.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11、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类方4

附子类方4

附子类方4名称:附子丸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天麻1两,牛膝1两(去苗),仙灵脾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

出处:《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茵陈附子汤组成:附子2个(破8片),干姜1两半,茵陈蒿1两半。

出处:《伤寒微旨论》卷下。

主治:病人服茵陈四逆汤身冷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水2升,煮取1升半,去滓放温,分作2服。

制备方法:上为末。

名称:茵陈附子汤组成:茵陈1钱,附子(炮)1钱,甘草(炙)1钱。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引《活人书》。

主治:阴黄,遍身冷。

别名:附子茵陈汤、茵陈附子汤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出处:《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

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

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

附注:附子茵陈汤(《证治宝鉴》卷十二)、茵陈附子汤(《杏苑》卷五)。

名称: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中药经方:附子汤医案(不孕、胸痹、肝炎、脉管炎、子宫肌瘤)

中药经方:附子汤医案(不孕、胸痹、肝炎、脉管炎、子宫肌瘤)

中药经方:附子汤医案(不孕、胸痹、肝炎、脉管炎、子宫肌瘤)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5味中药组成。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一、治不孕案张女士,32岁,结婚八年未孕,多方求治无果。

患者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唾懒言。

综合辨证为下焦虚寒,全身阳气运化不足。

开方附子汤,服药5天,怕冷腹胀改善。

服药月余,反馈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

续服上药一月,肢冷腹痛消失,月经准时,四肢温暖。

停药月余,成功怀孕,后诞下一子。

二、治胸痹案唐先生,50岁,经常熬夜,长期失眠。

血压持续190-170/120-100之间。

常阵发心前区刺痛,稍有劳累即发作,发作起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厥冷、手足青紫,严重时曾昏迷送医急救。

综合辩证患者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

开方红参、炮附子、白术、川芎、白芍、茯苓、薤白,用药2天,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

用药15天,患者后背恶寒、心口疼痛消失。

上方继服40天,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之间。

三、治虚寒型肝炎案李先生,38岁。

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

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

西医诊断为肝炎。

观其舌质淡,舌苔白。

综合辩证为阳虚寒滞,开方炮附子、茯苓、党参、白术、生白芍。

用药二天后,晨起胁痛大减。

用药15天,恶寒、身痛症状消失。

上方加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后,让患者续用上方15天后,患者反馈全身舒适,双手温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