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合集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俾斯麦时期在军队建设和军事计划的 制定方面, 都没 有 超出大陆政策的 范围。德 国海岸 线短, 陆地 疆界 线长, 海 洋 国土面积小, 经济基础重点在内陆, 安全 威胁主要来 自陆上, 应该以陆军建设为 主。俾斯 麦认识 到德 国地 缘环境 所蕴 含 的巨大威胁, 把建设强大的陆军作 为重点。甚至 在他下台 以 后, 当有人想争取他 支持 建立一 支远 洋舰 队时, 俾斯 麦都 没 有同意, 认为这会削弱陆军的力量[ 5] (P306) 。俾斯麦时 期, 海 军 的规模是有 限的, 它的主 要作 用是防 守海 岸线和 保护 贸易。 直到 80 年代, 德国海军除了少数铁甲 巡洋舰 以外, 主要由 鱼 雷舰和海防舰艇组成。
一方面对付随时准 备进 攻的 敌人, 另一 方面 对付动 员迟 缓 的敌人。我们能否调动 我们 的大 部分作 战兵 力先去 对付 一 个敌 人, 然后再去对 付另 一个 敌人, 仅仅 取决 于定下 决心 是 否及时。但 普法 战 争的 经 验使 老毛 奇 很快 又改 变 了想 法, 1871 年春他就得出了不能在两条战线上 进行速决 战的结论。 他写道, 德国 不能指望 在短 时间 内以一 次迅 速而成 功的 进 攻摆脱一个敌人, 然后再去进攻 另一个敌人。 我们刚刚认 识 到, 要胜利结束对法国的斗争是何等艰 难 [6]( P169) 。他在 1890 年 5 月也着重 谈了 这一想 法。他说: 几个 欧洲 强国 将开 始 交战, 它们已空前未有地武装起 来了。其中任 何一国都不 可 能在一二次进军中 被削弱 到认 输的地 步。[6]( P170) 但是, 老 毛 奇关于未来战争要持续很长时间的主张, 以及 不能在两条 战 线上进行速决战的警告, 对后来军事 战略的制 定并没有产 生 决定性的影响。
总的来看, 俾斯 麦时期 国家 战略的 运筹 是成 功的, 成 功 的关键在于他对地缘政治和德国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德国人的生活细节

德国人的生活细节

德国人的生活细节1、从小到大在中国见到的窗户基本都是向外推开的,到德国我注意到他们的窗户都是向内拉开的。

问德国人为什么,回答是窗户向内拉开擦玻璃时很方便。

想想真是这么回事,你必须将胳膊甚至大半个身体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户的玻璃外侧,住楼房时这很危险。

2、德国的窗户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常规的横向内拉全开,一种是纵向小角度内倾,后者相当于在窗户上端开了个大缝,既透气又不会漏雨。

第一次去德国时不知道,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内倒下来还以为坏了,找服务员投诉,闹了个笑话。

这种窗户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

3、德国民居房顶都铺着瓦片,但是没有瓦当这种东西,他们在房檐处都装有横向的金属拦水槽。

下雨时雨水会顺着倾斜的房顶流到拦水槽,再通过外墙树立的排水管直接流到下水道。

所以德国的房檐下永远不会出现水帘洞般的景象。

4、有些德国房子外墙竖有一人高的金属箱,形状有点象古埃及装木乃伊的棺材,顶端与房顶排水管相连。

问了才知道是雨水收集器,能装30升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会用于浇花浇草坪。

德国多雨,需要人工浇灌的时候不太多,用自来水浇灌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5、很多德国洗手间里看不见马桶的水箱,水箱都做在墙里了,硕大的冲水开关也是嵌在墙上的。

这有什么特别吗?想一想其实挺可怕的,这意味着马桶水箱里的机关零件必须泡在水里几十年不能坏,对中国马桶你有这个信心吗?6、德国公交车站站牌上不仅写着首尾班次时间,还写着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我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真的就是那个时间到站。

很早就知道德国火车班次时间很准,但是公交车班次时间也能这么精准,叹为观止。

7、几个月前我提到德国人家里除了马桶还装有小便池,这样男士小便时就不用搞得马桶里尿液四溅,对女士会更卫生。

有朋友表示不相信。

这次到德国人家里特意拍了张照片。

这家的卫生间并不大,不到5平方米。

8、德国人在墙面贴瓷砖时,瓷砖间抹灰缝隙的标准宽度是5mm,而不是象中国贴瓷砖时缝隙尽可能紧密。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 國民敬愛王室,對此燦爛輝煌的統治感到滿意,對溫 情主義的君主亦十分激賞。 • 『德國人繳一分稅款,就能由政府那兒收回一分錢的 代價!』這是1901年,美國人列伊.斯特那德.貝卡, 對當時德國的評語。 • 德國人當中,有一半人負責管理另一半人。 • 個人的記錄極為詳細,舉凡職業、財產、社會階級等 都在登記範圍之內。 • 市民的身份更往往隨官僚制度的擴大而不厭其煩的重 新更正。 • 每當地址有所變動,都得與警察聯絡,並登記於資料 卡上。 • 雇用女傭時,亦得將其人資料詳細記入黃色書卡中。
• 結果在另一方面,青年的個性反被削弱,主動性被抹 煞,養成終生都須仰賴權威的習性。 • 由於邁入工業化時期,德國亦由佃農國家步入工業勞 動者和白領階級的國家。 • 在19世紀以前曾停滯一時的人口,也在此二、三十年 間,增加了三倍之多。人們相繼離開鄉村而湧進都市。 • 工業化時代生產量大幅昇高。 • 1871年戰爭結束之際,德國的生產額已趕上法國。 • 在20世紀之初,甚至還凌駕英國。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當時,德國國內的勞動者一天須工作11小時,甚至 12、13小時。有時候甚至連星期日也照常工作。 • 對下層階級而言,只要有禮拜天,其餘六天再怎麼辛 苦都可以忍受。 • 他們在酒館裡喝淡薄的啤酒,配以香腸、聽小樂隊演 奏通俗歌曲。 • 通常一名手藝高超的木匠,每日收入大約是一塊美元, 而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收入則只有一半。 • 勞動者都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一家四口者,所居住 的房子很少有兩間以上的,而房租每個月大概在二元 五十分(美元)左右。 • 四口之 • 譬如禁止在草地上行走,禁止進入兒童場所,禁止自 行車在人行道上行走等。 • 如果違反這些規定,便要繳納相當數額的罰款。 • 德國人的市民構成,就是德國的士兵構成,也就是德 國的組成份子。全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 • 德國青年共需服四種軍職。 • 即兵役期、預備役期、後備隊時期、國民軍時期。 • 青年的形成期就是兵役期。 • 在軍隊中,青年必須服從、遵守規律,俾使青年能過 勤儉、樸素的生活。

欧洲人的衣食住行

欧洲人的衣食住行

塑料袋的发明者舒施尼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

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项发明100年后给人类带来了环保灾难。

由于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

这两种办法都不利于环保,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

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欧洲的衣食住行(1)旅游先要走路,先行一步,那就倒过来先说“行”。

行欧洲城区宽阔的马路不多,车多人少秩序井然,没有拥挤堵车的现象,也很少看到交通警察。

高速公路路况好,两旁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许多司机白天开灯驾驶,以互相提醒。

德国有一个倡议:少喝两杯啤酒,行车开灯!结果发现事故大大减少。

在欧洲13天,走了10个国家,行程万余里,没见过一次交通事故。

乘坐大巴在欧洲旅游,没有收费站,没有国界的障碍,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轻易地跨过了国界。

因为欧盟十五国是彼此免签的,欧洲国界只有一个小小的路牌提示。

有轨电车是欧洲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

有轨电车便利、顺畅、准点,且清洁环保,符合当今城市发展的理念。

马路上高级轿车很多,小排量的轿车也不少。

甲壳虫小轿车开始成为一种时尚。

在德国一些城市,规定周日大型客车不许上路,而只允许小车行驶。

在欧洲多次体验过“行人优先”。

有一次我们住在瑞士一个只有3.2万人叫奥特尔的小镇上,晚上我和南京的一对夫妇逛街,走过三条街道没看到一个行人。

正感到诧异时,一辆载满人的大巴突然停在我们前方,只见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过马路,车上乘客也向我们示好。

那个感觉,真是美滋滋的。

在欧洲闯红灯是受到白眼的。

看到闯红灯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国人我们也感到羞愧和不安,在国内很自然的事,在欧洲就觉得很刺眼,这也许是不良习惯和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原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第(2)问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立足材料概括,发展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科技、对外关系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分析德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德國人當中,有一半人負責管理另一半人。
• 個人的記錄極為詳細,舉凡職業、財產、社會階級等 都在登記範圍之內。
• 市民的身份更往往隨官僚制度的擴大而不厭其煩的重 新更正。
• 每當地址有所變動,都得與警察聯絡,並登記於資料 卡上。
• 雇用女傭時,亦得將其人資料詳細記入黃色書卡中。
• 德國的禁規,多達數百條。 • 譬如禁止在草地上行走,禁止進入兒童場所,禁止自
• 階層區分極為嚴格。
• 工人與工人之間決不行舉手禮,但遇到長官卻得恭謹 的鞠躬行禮致敬。
• 一般人對皇帝的權位都充滿憧憬。
• 所以威廉二世的言行舉止都成為男士們爭相仿效的榜 樣。
• 有數百萬的男士模仿皇帝蓄著鬍子。
• 國民敬愛王室,對此燦爛輝煌的統治感到滿意,對溫 情主義的君主亦十分激賞。
• 『德國人繳一分稅款,就能由政府那兒收回一分錢的 代價!』這是1901年,美國人列伊.斯特那德.貝卡, 對當時德國的評語。
行車在人行道上行走等。 • 如果違反這些規定,便要繳納相當數額的罰款。 • 德國人的市民構成,就是德國的士兵構成,也就是德
國的組成份子。全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 • 德國青年共需服四種軍職。 • 即兵役期、預備役期、後備隊時期、國民軍時期。 • 青年的形成期就是兵役期。 • 在軍隊中,青年必須服從、遵守規律,俾使青年能過
• 1871年戰爭結束之際,德國的生產額已趕上法國。
• 在20世紀之初,甚至還凌駕英國。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當時,德國國內的勞動者一天須工作11小時,甚至 12、13小時。有時候甚至連星期日也照常工作。
• 對下層階級而言,只要有禮拜天,其餘六天再怎麼辛 苦都可以忍受。
• 下層階級沒有參政權,對法律之制定也無任何影響力。
• 大戰前勢力極大的社會主義者也受到嚴格的取締。
• 當時德國的情況大致如此,但國民都能很滿意,他們 有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生活大致稱得上是安和樂 利。」
• 他們在酒館裡喝淡薄的啤酒,配以香腸、聽小樂隊演 奏通俗歌曲。
• 通常一名手藝高超的木匠,每日收入大約是一塊美元, 而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收入則只有一半。
• 勞動者都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一家四口者,所居住 的房子很少有兩間以上的,而房租每個月大概在二元 五十分(美元)左右。
• 四口之家每日伙食費約需三十五美分。
• 其次是比中產階級更高的階級,年收入650美元到 2500美元,約有三百萬戶 (歐:人口應有一千五百萬 人以上),包括中等階級的地主、事業家、高級官吏、 自由業者。
• 第三階層是下層生產階級,年收入約450美元到650 美元,為農人、工人、小本商人、下級官吏、技工等。
• 最低層階級包括勞動者,零雇工及佃農等,年收入低 於250美元,約有六百萬戶家庭屬於此一階級 (歐: 應有三千萬人以上)。
• 19世紀பைடு நூலகம்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 日常生活
• 《德國風暴80年》地球出版社編譯,第40-41頁 (19 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日 常生活):
• 「在六千八百萬名的德國人中,共分為四個經濟階級。
• 最上級者年收入約二千五百美元以上,在當時已是極 高的收入,大多為貴族、富裕的地主、法律專家、教 授、著名的藝術家們。
勤儉、樸素的生活。
• 結果在另一方面,青年的個性反被削弱,主動性被抹 煞,養成終生都須仰賴權威的習性。
• 由於邁入工業化時期,德國亦由佃農國家步入工業勞 動者和白領階級的國家。
• 在19世紀以前曾停滯一時的人口,也在此二、三十年 間,增加了三倍之多。人們相繼離開鄉村而湧進都市。
• 工業化時代生產量大幅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