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

合集下载

德国虚无主义

德国虚无主义

德国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

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世界是无意义的,没有什么是真实可靠的。

德国虚无主义的思潮源于一系列的哲学家和作家的思考和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尼采和弗洛伊德。

尼采在其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观点,认为道德和宗教信仰已经失去了权威和指引作用,人们已无法寻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解释和阐释人生的意义。

弗洛伊德则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中强调了人类的无意识和欲望的力量,进一步否定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9世纪末,德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传统的道德和宗教信仰逐渐失去了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力。

此外,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也对德国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对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质疑和对于道德体系的困惑导致了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

德国虚无主义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

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类存在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

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价值和意义的解释有所不同。

虚无主义否定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们只是人类自我安慰的产物,没有实际的存在和价值。

人类存在于一个没有终极意义和价值的空间中,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目标和意义的旅程。

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虚无主义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虚无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思想使得人们对于一切都感到淡漠和冷漠,对于现实世界的认同和对于他人的关怀也越来越少。

虚无主义的思想使得人们对于任何信念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人们的心灵的空虚和孤独感。

虽然德国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德意志帝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并且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结束等方面来全面解析德意志帝国的历史。

一、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德国是以小邦联合体形态存在的,由若干个小国和王国组成。

然而,在19世纪中叶,普鲁士的强大开始崛起,逐渐取代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主导力量。

普鲁士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割地,逐渐吞并了其他国家,实现了德国统一的梦想。

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71年。

当时,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战胜了法国,使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皇威廉一世。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并宣告了德国崛起为欧洲强国的时刻。

三、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采取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德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和内阁成员,但议会也享有一定的权力。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又保留了议会的一些权益。

四、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发展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德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和煤炭开采。

它通过保护关税和贸易限制来保护本国产业,并且积极扩张殖民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五、德意志帝国的社会变革德意志帝国时期,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兴起,工会成立,争取工人权益成为重要课题。

此外,妇女权益的争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六、德意志帝国的结束德意志帝国的结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战争中失败,并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的条款。

这导致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挫,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动荡。

此后,德王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国宣告终结。

总结:德意志帝国的历史是德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也开启了德国作为欧洲强国的崛起之路。

高考历史专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

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

这可用于说明()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解析: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材料中描述的是17世纪法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多个专业的部门和多道工序,这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技术条件,故选A项;机器大生产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才实现的,排除B项;1771年(18世纪),阿克莱特创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随着工厂的出现,现代工厂制度逐渐形成,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2.[2024·佛山市高三一模]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

这说明英国()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可知英国发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产技术不断革新,A项正确;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的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责任内阁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点,时间是19世纪中期以后,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4·十堰市高三一模]工业革命时期,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修理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雷管和黄色炸药。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作者:张玉能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摘要]在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显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它们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德国文学思想;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走向现代[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4-0023-08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大帝国,推动了社会思想的急剧变化。

在思想领域,新康德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德国学院哲学的主流;现象学运动也风起云涌,并逐步取代新康德主义成为20世纪德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方的主要思想流派。

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唯美主义运动与现实主义运动两大潮流,产生了像里尔克、曼氏兄弟(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均取得重大成果的大家。

在文学思想上集中于一点,这就是:作为迟到的民族的文学思想,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

19—20世纪之交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表现,不仅仅在于这时的德国文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性,鲜明的象征符号性,突出的非理性化,彰显为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而且展开为几种文学思想的流派的相互消长和相互影响,这就是: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思想在社会历史层面实现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

在德国文学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德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梅林、考茨基、蔡特金、李卜克内西等人有关文学艺术的论述,代表了日渐兴起的无产阶级对文学艺术的理论观点,对于德国文学思想在19—20世纪之交走向现代的潮流和趋势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推动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大国的崛起)一、英国1、17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640年——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在法国大革命中,参与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5、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

原因: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技术装备落后。

对外政策:组成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8、一战中联合法国在西线同德国交战,并成为战胜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

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10、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11、二战开始后对德宣战。

1940年7--10月遭到德国的轰炸。

1942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

1944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12、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二、美国1、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18世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2、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诞生并获得独立,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南部仍保留奴隶制度。

3、1787年颁布宪法,成立联邦政府,实行总统制,华盛顿是首任总统。

4、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5、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等大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北方获得胜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第(2)问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立足材料概括,发展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科技、对外关系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分析德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國民敬愛王室,對此燦爛輝煌的統治感到滿意,對溫 情主義的君主亦十分激賞。 • 『德國人繳一分稅款,就能由政府那兒收回一分錢的 代價!』這是1901年,美國人列伊.斯特那德.貝卡, 對當時德國的評語。 • 德國人當中,有一半人負責管理另一半人。 • 個人的記錄極為詳細,舉凡職業、財產、社會階級等 都在登記範圍之內。 • 市民的身份更往往隨官僚制度的擴大而不厭其煩的重 新更正。 • 每當地址有所變動,都得與警察聯絡,並登記於資料 卡上。 • 雇用女傭時,亦得將其人資料詳細記入黃色書卡中。
• 結果在另一方面,青年的個性反被削弱,主動性被抹 煞,養成終生都須仰賴權威的習性。 • 由於邁入工業化時期,德國亦由佃農國家步入工業勞 動者和白領階級的國家。 • 在19世紀以前曾停滯一時的人口,也在此二、三十年 間,增加了三倍之多。人們相繼離開鄉村而湧進都市。 • 工業化時代生產量大幅昇高。 • 1871年戰爭結束之際,德國的生產額已趕上法國。 • 在20世紀之初,甚至還凌駕英國。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當時,德國國內的勞動者一天須工作11小時,甚至 12、13小時。有時候甚至連星期日也照常工作。 • 對下層階級而言,只要有禮拜天,其餘六天再怎麼辛 苦都可以忍受。 • 他們在酒館裡喝淡薄的啤酒,配以香腸、聽小樂隊演 奏通俗歌曲。 • 通常一名手藝高超的木匠,每日收入大約是一塊美元, 而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收入則只有一半。 • 勞動者都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一家四口者,所居住 的房子很少有兩間以上的,而房租每個月大概在二元 五十分(美元)左右。 • 四口之 • 譬如禁止在草地上行走,禁止進入兒童場所,禁止自 行車在人行道上行走等。 • 如果違反這些規定,便要繳納相當數額的罰款。 • 德國人的市民構成,就是德國的士兵構成,也就是德 國的組成份子。全國男子都必須服兵役。 • 德國青年共需服四種軍職。 • 即兵役期、預備役期、後備隊時期、國民軍時期。 • 青年的形成期就是兵役期。 • 在軍隊中,青年必須服從、遵守規律,俾使青年能過 勤儉、樸素的生活。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 日常生活 • 《德國風暴80年》地球出版社編譯,第40-41頁 (19 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威廉二世時代德國國民的日 常生活): • 「在六千八百萬名的德國人中,共分為四個經濟階級。 • 最上級者年收入約二千五百美元以上,在當時已是極 高的收入,大多為貴族、富裕的地主、法律專家、教 授、著名的藝術家們。 • 其次是比中產階級更高的階級,年收入650美元到 2500美元,約有三百萬戶 (歐:人口應有一千五百萬 人以上),包括中等階級的地主、事業家、高級官吏、 自由業者。
• 第三階層是下層生產階級,年收入約450美元到650 美元,為農人、工人、小本商人、下級官吏、技工等。 • 最低層階級包括勞動者,零雇工及佃農等,年收入低 於250美元,約有六百萬戶家庭屬於此一階級 (歐: 應有三千萬人以上)。 • 階層區分極為嚴格。 • 工人與工人之間決不行舉手禮,但遇到長官卻得恭謹 的鞠躬行禮致敬。 • 一般人對皇帝的權位都充滿憧憬。 • 所以威廉二世的言行舉止都成為男士們爭相仿效的榜 樣。 • 有數百萬的男士模仿皇帝蓄著鬍子。
• 下層階級沒有參政權,對法律之制定也無任何影響力。 • 大戰前勢力極大的社會主義者也受到嚴格的取締。 • 當時德國的情況大致如此,但國民都能很滿意,他們 有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生活大致稱得上是安和樂 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