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滤膜法计数问题
滤膜法统计值和真实性大小

滤膜法统计值和真实性大小
滤膜法统计值:
滤膜法(membrane filter method):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菌落,依据过滤水样计算每升或每100毫升水样中的菌落总数。
滤膜法: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或气体)透过可渗性介质(过滤介质),直径大于网孔直径的菌体为介质所截留,从而实现样品和菌体的分离。
然后将滤膜放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体可直接在膜上生长,从而可直接计数。
真实性大小:
真实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所观察到的宇宙,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基本上没有关于外面空间是什么样的信息。
因此在天文研究中提出了可观测宇宙和不可观测宇宙两个概念,目的是为了方便实际的研究工作,所以如果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在这里将宇宙定义为可观测宇宙,这也是我们可以获得的最大数据。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一)采样和检查原则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2.1采样时间:内镜清洗后。
2.2采样部位:内镜外表面及内腔面。
2.3软式内镜检测方法:“Z”形取样。
3结果判断:1、依据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关于“3MTMClclean-TraceTM清洁监测管理系统用于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对清洗后手术器械ATP残留量进行测定时,“ATP值”≤150RLU可作为判定清洗合格的推荐阈值。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

当滤膜法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mf(cfu/滤膜)(A.5)式
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计算。若采样时手上有消毒剂残留,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3、检测方法
把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l.O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C〜45°C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C±1C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3、可使用经验证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进行环境、物体表面等微生物污染情况和医疗器材清洁度的监督筛查;也可用于医院清洗效果检查和清洗程序的评价和验证。
一、空气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1、米样时间
I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II、III、W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检测方法
4、消毒后内镜:取清洗消毒后内镜,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将洗脱液充分混匀,取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C〜45°C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C±1C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cfu/件)。将剩余洗脱液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滤膜
5、结果计算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x采样液稀释倍数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m2)=
采样面积(cm2)
€
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查方法
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菌落总数计数方法菌落总数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因此,准确地进行菌落总数的计数对于科研工作者和相关行业的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菌落总数的计数,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数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菌落总数计数方法之一就是平板计数法。
这种方法是将待测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待菌落形成后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待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用水等领域。
其次,滤膜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待测样品过滤到特定的孔径滤膜上,然后将滤膜放置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待菌落形成后进行计数。
相比于平板计数法,滤膜法可以避免样品中的大颗粒物对计数结果的影响,因此在一些特殊的样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还有一种自动计数法,即利用自动菌落计数仪进行菌落总数的计数。
这种方法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菌落的自动定位和计数,大大提高了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菌落总数计数。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计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膜过滤法、MPN法等,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样品类型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进行菌落总数计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操作规范,以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要注意样品的制备和处理,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其次,在进行计数时要注意菌落的形态和大小,避免重复计数或漏计;最后,在选择计数方法时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计数结果。
总的来说,菌落总数的计数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数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菌落总数计数结果。
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常见微生物计数法汇总!(一)

常见微生物计数法汇总!(一)引言概述:微生物计数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定量估计和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
常见微生物计数法有许多种,本文将汇总介绍其中的几种常用计数方法。
一、直接计数法1. 显微镜计数法: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数量,通过数在视野中出现的微生物来估算总数。
2. 填充网格计数法:使用遗传学细胞计数板或计数室将细胞封装在微小方格中进行计数。
3. 浓度计算法:通过对微生物液体培养物的稀释以及菌落形成数量进行计算,从而估算原始液体中微生物的数量。
4. 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连续识别和计数,快速且准确。
二、间接计数法1. pH法:通过确定微生物在特定pH值下的生长情况来计算微生物的数量。
2. 活菌数测定法:使用平板法、涂布法和滤膜法等方法,根据菌落形成数量来计算微生物的数量。
3. 光密度测定法:利用光密度计测量微生物培养物中细胞浓度对光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微生物的数量。
4. ATP测定法:通过测量微生物中的ATP含量来估算微生物数量。
5. 核酸测定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微生物DNA或RNA的含量,计算微生物数量。
三、表面计数法1. 培养基涂布法:将待测样品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按规格标准进行观察和计数。
2. 表面化学计数法: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或化学溶液对微生物进行杀灭,并利用计数技术计算杀灭的微生物数量。
3. 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数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的微生物数量,并进行计数。
4. 膜过滤计数法:将待测液体通过微孔膜过滤,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计数。
四、生物传感器计数法1. pH微电极法:利用微电极检测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H+离子浓度变化。
2. 导电性测定法:利用微生物生理代谢活性所产生的电导率变化进行计数。
3. 生物发光法:利用荧光素酶或细菌荧光素所产生的可见光等特性进行计数。
五、图像处理计数法1. 数字图像处理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自动或半自动计数微生物数量。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任务。
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是评估水质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
其中,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二、滤膜法滤膜法是通过将粪大肠菌群附着在滤膜上,再通过计数形状与颜色进行检测。
其操作包括取样、滤膜萃取、滤膜染色和计数四个步骤。
滤膜法具有简单、直观、操作便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然而,滤膜法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水质的浑浊度、背景物质的影响等,这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三、酶底物法酶底物法是通过检测粪大肠菌群特有的酶活性来间接测定其存在。
常用的指示剂是3-indoxyl-β-D-glucuronide(X-Gluc),它能与酶β-D-葡萄糖苷酸酶反应产生可见的蓝色产物。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结果的准确性较高,而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是,酶底物法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操作较为复杂,并且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四、比较分析(1)准确性方面:滤膜法和酶底物法在检测粪大肠菌群方面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酶底物法的结果更为精确。
滤膜法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偏差。
(2)操作方面:滤膜法操作简便,流程清晰,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酶底物法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仪器设备支持,所需时间较长。
(3)受环境因素影响方面:滤膜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水质浑浊度、背景物质等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
酶底物法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更为稳定。
(4)适用范围方面:滤膜法适用于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筛查,特别是现场检测。
酶底物法适用于对粪大肠菌群的高灵敏度检测,尤其适合于研究或实验室内的检测。
五、结论综上所述,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于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两种方法。
水中大肠杆菌mTEC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

水中大肠杆菌mTEC培养基检验方法-滤膜法水中大腸桿菌mTEC培養基檢驗方法-濾膜法NIEA E234.51C 一、方法概要本方法係以0.45 μm孔徑之濾膜過濾水樣,檢測水中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水樣過濾後置於mTEC培養基(modified membrane- Thermotolerant Escherichia coli Agar,縮寫為modified mTEC Agar)上,於35±1℃培養2小時,再以44.5±0.5℃培養22~24小時,大腸桿菌會形成紅色或紫紅色菌落。
方法原理是培養基內含之色原(5-溴-6-氯-3-吲哚-β-D-尿甘酸,5-Bromo-6-chloro-3-indolyl-β-D-glucuronide)被大腸桿菌之尿甘酸化酶(β-D-glucuronidase)催化而產生紅色或紫紅色菌落。
二、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飲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水質、地面水體、地下水體、廢水、污水、及海水等水樣中大腸桿菌之檢驗。
但不適於高濁度及含有干擾物質水樣之檢測。
三、干擾(一)水樣中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生長之物質時,會影響水樣之檢測結果。
(二)檢驗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設備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生長之物質時,會影響水樣之檢測結果。
(三)懸浮微粒過高或含有膠體的水樣易造成濾膜孔隙阻塞,或造成細菌菌落瀰漫生長(Spreading)而影響水樣檢驗結果之判讀。
四、設備(一)量筒:一般使用100~1000 mL之量筒。
(二)吸管:一般使用1~10 mL之滅菌玻璃吸管或無菌塑膠吸管,應有0.1 mL之刻度。
(三)稀釋瓶:100~1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有蓋硼矽玻璃製品。
(四)三角錐瓶:250~2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採樣容器:無菌之玻璃或塑膠製有蓋容器,使用市售無菌袋亦可。
(六)培養皿:硼矽玻璃或可拋棄式塑膠製培養皿。
可使用60×15 mm、50×12 mm或其他適當大小者。
滤膜法

滤膜法
1、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细菌群的方法。
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大肠菌群菌落,依据过滤水样计算每升或每100毫升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
操作简单、快速,主要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
2、滤膜法市检测空气中浮菌数的方法。
将定量的空气抽滤器通过微孔薄膜,带菌的尘粒即留滞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营养琼脂平皿上,培养后计数滤膜上生长的菌群数,根据气样量计算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