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膜法测定总大肠菌群

合集下载

过滤膜法测粪大肠菌群数-国标方法

过滤膜法测粪大肠菌群数-国标方法

滤膜法-粪大肠菌群的测定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及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用于检验加氯消毒的水样时,在滤膜法之前,先做试验,证实它所得的数据资料与多管发酵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

2、原理滤膜是一种微孔性薄膜。

将水样注入已灭菌的放有滤膜(孔径0.45微米)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即被截留在膜上,然后将滤膜贴于M-FC培养基上,44.5℃温度下进行培养,计数滤膜上生长的此特性的菌落数,计算出每1L水样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数。

3仪器:滤膜(孔径0.45微米)、滤器、接液瓶、垫圈、无菌镊子夹3、培养基和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室用水为新制备的去离子水。

M-FC培养基:胰胨10g蛋白胨5g酵母浸膏 3.0g氯化钠 5.0g乳糖12.5g胆盐三号 1.5g1%苯胺蓝水溶10ml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0.2mol/L氢氧化钠液中)10ml蒸馏水1000ml制法:将上述培养基中的成分(除苯胺蓝和玫瑰色酸外),置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H为7.4,分装于小烧瓶内,每瓶100ml,于115℃灭菌20min。

储存于冰箱中备用,临用前,按上述配比,用灭菌吸管分别加入已煮沸灭菌的1%苯胺蓝溶液1ml及新配制的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1ml,混合均匀。

加热溶解前,加入1.2%~1.5%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

如培养物中杂菌不多,则培养基中不加玫瑰色酸亦可。

4、步骤水样的选择:水样量的选择根据细菌受检验的特征和水样中预测的细菌密度而定。

理想的水样体积是一片滤膜上生长20~60个粪大肠群菌落,总菌落数不超过200个。

滤膜及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在121℃灭菌10min,滤器、接液瓶、垫圈分别用纸包好,在使用前经121℃灭菌20min,滤器也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过滤: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稳妥的固定好滤器。

滤膜法检验步骤

滤膜法检验步骤

1 准备工作1.1 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

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1.2 滤器灭菌: 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也可用121℃高压灭菌20min。

2 过滤水样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帖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浴(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负0.5大气压下抽滤。

3 培养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4h±2h。

4 观察结果4.1 挑出符合下列特征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4.1.1凡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再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基液,于37℃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则判定为总大肠菌群阳性。

4.1.2 计算滤膜上生长的总大肠菌群数,以每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报告之(CFU/100mL)数出的总大肠菌群菌落数*100总大肠菌群菌落数(CFU/100mL)=─────────────────────── (1)过滤的水样体积(ml)1 准备工作1.1 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

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1.2 滤器灭菌: 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也可用121℃高压灭菌20min。

2 过滤水样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帖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浴(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负0.5大气压下抽滤。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摘要粪大肠菌群是污水中常见的指标菌,其检测与评价对于污水处理过程的监测和卫生保障非常重要。

本研究采用滤膜法和酶底物法两种方法对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滤膜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的优点,适用于对粪大肠菌群进行定量检测;而酶底物法快速、便捷,适用于快速筛查和初步评价。

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需求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

1. 引言粪大肠菌群是一类常见的从属于大肠杆菌科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为评估环境水质状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指标。

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体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其存在与污水中表明该水源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

因此,对于污水处理厂和水源地的管理和监测,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2. 滤膜法检测粪大肠菌群滤膜法是一种常用的粪大肠菌群定量检测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滤膜将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分离并聚集,然后用染色剂进行着色,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滤膜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可以快速定量检测粪大肠菌群的数量。

其缺点是耗时较长,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3. 酶底物法检测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是一种基于粪大肠菌群特定酶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粪大肠菌群特异酶的活性来间接反映其存在量。

常用的酶底物法是利用3-苯基-六胺葡萄糖(X-GAL)和X-α-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进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只需在特定培养基中添加相应底物,通过观察底物转化后的色素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粪大肠菌群。

酶底物法的优点是快速、便捷,适用于大规模样品的筛查和初步评价。

然而,酶底物法只能定性判断粪大肠菌群的存在与否,无法精确定量。

4. 比较分析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在检测原理、操作步骤、检测结果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任务。

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是评估水质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

其中,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二、滤膜法滤膜法是通过将粪大肠菌群附着在滤膜上,再通过计数形状与颜色进行检测。

其操作包括取样、滤膜萃取、滤膜染色和计数四个步骤。

滤膜法具有简单、直观、操作便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然而,滤膜法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水质的浑浊度、背景物质的影响等,这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三、酶底物法酶底物法是通过检测粪大肠菌群特有的酶活性来间接测定其存在。

常用的指示剂是3-indoxyl-β-D-glucuronide(X-Gluc),它能与酶β-D-葡萄糖苷酸酶反应产生可见的蓝色产物。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结果的准确性较高,而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是,酶底物法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操作较为复杂,并且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四、比较分析(1)准确性方面:滤膜法和酶底物法在检测粪大肠菌群方面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酶底物法的结果更为精确。

滤膜法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偏差。

(2)操作方面:滤膜法操作简便,流程清晰,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酶底物法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仪器设备支持,所需时间较长。

(3)受环境因素影响方面:滤膜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水质浑浊度、背景物质等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

酶底物法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更为稳定。

(4)适用范围方面:滤膜法适用于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筛查,特别是现场检测。

酶底物法适用于对粪大肠菌群的高灵敏度检测,尤其适合于研究或实验室内的检测。

五、结论综上所述,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于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两种方法。

总大肠菌群说明

总大肠菌群说明

滤膜上,然后将滤膜贴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经培养后,直接计数滤膜上生长的典型大肠菌群
菌落,算出每升水样中含有的总大肠菌群数。
3 仪器
3.1 滤器
3.2 滤膜,孔径 0.45~0.65μm。直径根据滤器规格,目前常用的有 3.5cm 和 4.7cm 两种。
3.3 抽滤设备。
3.4 无齿镊子。
3.5 高压蒸汽灭菌器。
4.2 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按上述乳糖蛋白胨培养液浓缩三倍配制。
4.3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供多管发酵法用)
4.3.1 成分
蛋白胨
10g
乳糖
10g
磷酸氢二钾
3.5g
0ml
无水亚硫酸钠
5g 左右
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
20ml
4.3.2 储备培养基的制备
先将琼脂加至 900 蒸馏水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磷酸氢二钾及蛋白胨,混匀使之溶解,
每 100ml 水样中总大肠 菌群近似数
5 7 9 12 14 16 7 9 12 14 17 19 9 12 14 17 19 22 12 14 17 20 22 25 15 17 20 23 25 28 21 24 28 32 36 40 25 29 32 37 41 45
接种量,ml 10 1 0.1 2 50 2 51 2 52 2 53 2 54 2 55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20 3 21 3 22 3 23 3 24 3 25 3 30 3 31 3 32 3 33 3 34 3 35 4 30 4 31 4 32 4 33 4 34 4 35 4 40 4 41 4 42 4 43 4 44 4 45

滤膜法在测定水中大肠菌群中的应用

滤膜法在测定水中大肠菌群中的应用

滤膜法在测定水中大肠菌群中的应用社会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也随之发展,加大了对水污染程度,特别是对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越来越重视,为了保证生活饮用水更加安全可靠,人们寻找更快速、更灵敏的饮用水监测方法。

而大肠菌群作为评价饮用水卫生质量重要评价指标,可将水污染程度予以反映,对人们饮用水安全做以支撑,滤膜法作为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方法之一,其具有操作便捷、结果可靠等特点,被人们所普遍应用。

那么什么是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有什么意义?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的原理是什么?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哪些?滤膜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有哪些优势?下面将详细介绍。

1.什么是滤膜法?滤膜法作为检测水样中大肠菌群的常用方法,具体而言,将一定水量注入已经灭菌的微孔薄膜滤器中,通过对其进行抽滤,细菌被保留在滤膜之上,再将滤膜放置于贴满品红亚硫酸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对滤膜上的大肠菌群菌落数量予以计算及鉴定,以每升或每100毫克水样作为基础,计算其大肠菌群数量,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结果可靠等特点,通常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

1.测定水中大肠菌群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检查水中是否存在病原菌,从而可判断水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但是因为病原菌种具有种类繁多、培养困难等特点,使直接从水中进行对病原菌检测难以实现,因人类肠道病原菌主要来源为粪便污染水,与水体中病原菌相比较,其粪便中病原菌数量较少,所以通过检测水中是否存在肠道正常细菌种类,从而判定水质质量安全性及可靠性。

若检测水中存在大肠菌群,表明水样受到粪便污染,存在病原菌被污染的可能。

1.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原理?滤膜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原理,采取过滤器将水样予以过滤,使其中细菌存留在过滤膜上,然后将滤膜存放在特定培养基上予以培养,大肠菌群通过在滤膜上不断生长,从而直接对其数量予以计算,所用滤膜通常使用乙酸纤维膜。

1.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的过程重要为四个方面:4.1准备工作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蒸馏水,将其放置于沸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保持在15分钟左右。

★水中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

★水中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

附件水中大腸桿菌群檢測方法-濾膜法NIEA E202.53B一、方法概要本方法係用濾膜檢測水中好氧或兼性厭氧、革蘭氏染色陰性、不產芽孢之大腸桿菌群(Coliform group)細菌。

該群細菌在含有乳糖的Endo培養基上,於35 ± 1℃ 培養24 ± 2小時會產生紅色色系具金屬光澤菌落。

所有缺乏金屬光澤的菌落,均判定為非大腸桿菌群。

二、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地面水體、地下水體、廢水、污水及海域水質及水源水質水樣中大腸桿菌群之檢測。

三、干擾(一) 水樣中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群細菌生長之物質。

(二) 檢測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設備含有抑制或促進大腸桿菌群細菌生長的物質。

(三) 濁度過高之水樣易造成濾膜孔隙阻塞,或造成細菌菌落瀰漫生長(spreading)而影響水樣檢驗的觀察及結果的判讀。

四、設備(一) 量筒:100至1000 mL之量筒。

(二) 吸管:有0.1 mL刻度之10 mL之無菌玻璃吸管或無菌塑膠製吸管,或無菌微量吸管(micropipet)。

(三) 稀釋瓶:100至1000 mL可滅菌、具螺旋蓋之硼矽玻璃製品。

(四) 錐形瓶:200至1000 mL可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 採樣容器:容量100 mL以上無菌之硼矽玻璃或塑膠製有蓋容器,使用市售無菌袋亦可。

(六) 培養皿:硼矽玻璃製或可拋棄式塑膠製培養皿,大小為60 × 15 mm、50 × 12 mm 或其他適當大小。

(七) 過濾裝置:能耐高溫高壓滅菌的玻璃、塑膠、陶瓷或不鏽鋼等材質構成之無縫隙漏斗,以鎖定裝置、磁力或重力固定於底部。

(八) 抽氣幫浦:水壓式或吸氣式,壓力差最好在138至207 kPa者。

(九) 濾膜:使用材質為混合纖維素酯(mixed cellulose esters),直徑47 mm、孔徑0.45 μm且有格子記號的無菌濾膜。

(十) 鑷子:前端平滑、內側無波紋,使用前浸泡於95% 酒精再以火燄燃燒滅菌。

地下水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地下水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地下水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地下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反映出
水质的卫生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测定方法:
1. 膜过滤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通过将地下水样品通
过0.45微米的膜过滤器,然后将膜放置在含有大肠菌群特异培养基
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培养后,通过计数形成的菌落来确定水样
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2. 荧光素基因定量PCR法,这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提
取地下水中的DNA,使用荧光素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
使用荧光素探针进行定量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肠
菌群的数量。

3. 色素培养基法,使用含有某种特定底物的琼脂平板进行培养,通过大肠菌群对底物的特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来测定其数量。

4. 流式细胞术,这是一种高通量的测定方法,通过将水样中的
微生物染色标记,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肠菌
群的数量。

总的来说,测定地下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水质进行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滤膜法测定总大肠菌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滤膜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和低浊度的水源水中总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用孔径为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水样,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生长在滤膜上的典型大肠菌群菌落数。

3 培养基与试剂
3.1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3.1.1 成份
A 蛋白胨10g
B 酵母浸膏5g
C 牛肉膏5g
D 乳糖10g
E 琼脂15~20g
F 硫酸氢二钾3.5g
G 无水亚硫酸钠5g左右
H 碱性品红乙醇溶液(50g/L) 20mL
I 蒸馏水1000mL
3.1.2 储存培养基的制备
先将琼脂加到5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于另500mL蒸馏水中加入硫酸氢二钾、蛋白胨、酵母浸膏和牛肉膏,加热溶解,倒入已溶解的琼脂,补充蒸馏水至1000mL,混匀后调pH为7.2~7.4,再加入乳糖,分装,115℃高压灭菌20min,储存于冷暗处备用。

3.1.3 平皿培养基的配制
将上法制备的储存培养基加热融化,用灭菌吸管按比例吸取一定量的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置于灭菌空试管中,再按比例称取所需的无水硫酸钠置于另一灭菌试管中,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后,置沸水浴中煮沸10min以灭菌。

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乙醇溶液至深红色退成淡粉色为止,将此亚硫酸钠与碱性品红的混合液全部加到已融化的储存培养基内,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种培养基15mL倾入已灭菌的空平皿中。

待冷却凝固后置冰箱内备
用。

此种以制成的培养基于冰箱内保存不宜超过二周。

如培养基已由淡粉色变为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3.2 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3.2.1 成份
A 蛋白胨10g
B 牛肉膏3g
C 乳糖5g
D 氯化钠5g
E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6g/L) 1mL
F 蒸馏水1000mL
3.2.2 制法
将蛋白胨、牛肉膏、乳糖及氯化钠溶于蒸馏水中,调整pH为7.2~7.4,再加入1mL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充分混匀,分装于装有倒管的试管中,115℃高压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4 仪器
4.1 滤器。

4.2 滤膜,孔径0.45~0.65μm。

直经根据滤器规格,目前常用的有3.5cm和4.7cm两种。

4.3 抽滤设备。

4.4 无齿镊子。

4.5 培养箱: 36±1℃。

4.6 冰箱: 0~4℃。

4.7 天平。

4.8 显微镜。

4.9 平皿: 直径为9cm。

4.10 灭菌刻度吸管: 1mL,10mL。

5 检验步骤
5.1 准备工作
5.1.1 滤膜灭菌:
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

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5.1.2 滤器灭菌: 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也可用121℃高压灭菌20min。

5.2 过滤水样
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帖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浴(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负0.5大气压下抽滤。

5.3 培养
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36.1.3.1)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2~24h。

6 观察结果
6.1 挑出符合下列特征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6.1.1凡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再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基液,于37℃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则判定为总大肠菌群阳性。

6.1.2 计算滤膜上生长的总大肠菌群数,以每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报告之(CFU/100mL)
总大肠菌群菌落数(CFU/100mL)=───────────────────────………(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