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马王堆帛书是我国出土的一部古代文献,其中包括了《道德经》的部分内容。
以下是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的全文及译文:《道德经》上篇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疾不敢病。
使夫死不敢生。
为而不持,成功而不矜。
是谓玄德。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下篇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老子道德经》马王堆帛书注评

《老子道德经》马王堆帛书注评《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传承、翻译和注释的过程,其中马王堆帛书是近代出土的文物之一,对于研究《道德经》的版本和注释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对《老子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进行注评,探索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马王堆帛书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宝库,其中收藏有许多重要的古籍。
其中一部就是《老子道德经》,而且这个版本与传统的《道德经》有所不同。
根据专家的研究,该书是西汉大封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5号墓帛书之一。
经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老子道德经》这一部分有1949字,比现传的黄帝内经简表有264字多。
这些额外的字句和变异,呈现出了不同的版本和注释。
马王堆帛书中的《老子道德经》注释的内容丰富多样,对于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启示。
该版本注释了《道德经》中的词句、意义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
此外,注释中还包含了对《道德经》字句的解读和翻译,使得读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含义。
从文字、语言到哲学思想,马王堆帛书注释的细致和全面性让人惊叹。
除此之外,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对于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帛书出土于古代马王堆墓葬中,将其年代追溯到西汉时期。
通过对帛书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揭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尤其是对于《老子道德经》这样重要的哲学著作,研究其历史背景和起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影响力。
然而,马王堆帛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帛书的保存状况较差,部分内容无法完整呈现,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时间的推移,文字和注释的解读可能会有出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最后,帛书的出土地点和环境可能会对其内容和保存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需要专家们继续深入探索。
总结起来,马王堆帛书中的《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版本的《老子》逐渐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
本文将对这三个版本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郭店楚简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之一,出土于湖北郭店和湖南楚墓。
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内容简洁,章节清晰。
它保留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
然而,由于郭店楚简的残缺以及古代文字的模糊性,有些章节的内容难以理解,留下了许多疑问。
其次,马王堆帛书是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版本,保存完整。
与郭店楚简相比,马王堆帛书的内容更加详细,章节更加完整。
这个版本对于《老子》的理解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例如对于“道”的解释更加具体。
然而,马王堆帛书的问题在于其文字表达的复杂性,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最后,王弼本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王弼所作的注解版本。
他在《老子》的文字上做了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王弼本对于《老子》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深入的思考方式,对于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王弼本也受到了个人理解和主观色彩的影响,有时会引入自己的观点,使得原著的意义发生偏差。
综上所述,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是三个重要的《老子》版本。
郭店楚简作为最早的版本,保留了核心思想,但在内容上存在不完整性。
马王堆帛书在内容上更加详尽,但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
王弼本注解了《老子》,提供了深入的解读,但受到了个人理解的影响。
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版本,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展开全文关于版本问题: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
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
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
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
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
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
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
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
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词:上:高;上面。
上等,上乘。
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
下乘。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
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
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
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
马王堆帛书易经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2619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
这最后31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马王堆帛书周易笔法特点

马王堆帛书周易笔法特点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笔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沉着、遒健:帛书《周易》的书写给人以含蕴、圆厚的感觉,其笔法显得沉着而有力。
2.章法独具特色:其章法与简书和石刻都有所不同,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显示出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3.字体富于变化:帛书的字体变化多样,错落有致,气脉贯通,波笔和挑笔是其特色。
4.古朴自然:帛书的书风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这使得其书法作品显得更加古色古香。
总的来说,马王堆帛书《周易》的笔法特点使其书法作品显得非常独特,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书法艺术的机会。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翻译: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
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骚动的祸首。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
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马王堆帛书》介绍
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
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秀美婉约,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大约属晚期作品,有的古拙老辣,字体篆意浓厚,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
由此可见汉隶从篆向隶演变轨迹。
延伸阅读河西简牍遗墨——河西地区的主体地貌是荒漠戈壁,南面是东西走向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北侧是腾格里大沙漠。
祁连山冰川在春、夏、秋季有季节性径流滋润着走廊地区的低地,形成了富饶美丽的绿洲。
戈壁绿洲干燥少雨多风沙,相对严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保护古代遗物的良好环境。
西汉武帝时期为解除匈奴在西北的长期威胁,出兵河西屯边、屯田,随着汉代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出现了大量的简牍文书,这些文书在河西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得到良好的保护。
今天,河西地区成为了中国古代简牍最丰富的蕴藏地之一。
河西汉代简牍的最早发现者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他第二次中亚之行时(一九○六—一九○八),在敦煌西北疏勒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汉代烽燧、城障遗址。
后随汉代烽燧沿着疏勒河岸溯流而上,追寻至敦煌东北处,找到了由塞墙、烽燧、城障组成的汉代长城,并在汉代烽燧遗址中发掘得汉简七○五枚,其中有纪年简一六六枚,最早的是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九八),最晚的是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一三七)。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五年,斯坦因进行第三次中亚探险考察,他沿着敦煌汉代边塞烽燧遗址向东,穿过安西、酒泉至金塔,并在这一段汉代烽燧线的遗址中获得汉简一○五枚。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间,西北科考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居延地区发掘出土简牍一万一千余枚。
一九四四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沿着斯坦因的考察路线对玉门关、阳关以及汉代边塞的沿线烽燧进行再调查。
夏鼐、阎文儒二先生对敦煌西北的小方盘遗址发掘得到汉代简牍四十九枚,并考证出位于敦煌西北的小方盘便是汉代的玉门关。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和当地驻军联合组成居延考古队对额济纳旗内汉代时期的甲渠候官、第四燧、肩水金关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汉简二万余枚。
这批简中纪年最早的是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九九),最晚的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三二)。
一九七七年,嘉峪关市文管所对位于玉门花海农场附近的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清理,获得汉简九十一枚。
一九七九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敦煌附近的汉代烽燧时,在小方盘西十一公里处的马圈湾发现了一座当年斯坦因考察时未登录的烽燧。
经发掘获得千余枚汉代简牍。
一九八七年敦煌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汉代效谷县境内的悬泉置遗址。
自一九九○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三年的考古发掘,完整地提示了由坞、舍、厩、仓等组成的悬泉驿置建筑遗址,获得了数万枚汉代简牍。
以上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虽然宽窄不同,书写时有单双行之别,但长度都按照汉代一尺制作,长二十三厘米左右。
河西地区汉代的墓葬与中原地区丧葬观念及制度相同,但气候干燥,土质透气性好,更利于简牍、丝绸等各种随葬品的保存。
因此,河西的汉代墓葬中也有简牍出土。
一九五七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八号墓出土了木简十枚,内容为汉帝抚恤老人,赐予年高者鸠杖的诏书。
一九五九年磨嘴子六号墓发现了汉代“仪礼”简四六九枚,共有九篇。
墓中“仪礼”有三种本子,其中,甲种七篇三九八枚,长五十六厘米、宽○点七五厘米,相当汉尺的二尺四寸,是汉代抄写六经时规定的简牍长度。
一九七二年,甘肃省博物馆与武威县文化部门合作,在武威城郊西南十公里旱滩坡的汉墓中清理出了一批医药简牍,有简七十八枚,牍一十四枚,共计九十二枚。
简长二十三点二厘米,折汉一尺,属尺书。
医药简有二种形制,一种宽度为一厘米,简的边侧有锲口,简文内容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
另一种宽度为○点五厘米,简的边侧无锲口,内容是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
牍宽度在一厘米到四厘米不等。
正反两面墨书,个别有残损。
每面一般书写两行或多至六行的。
这些医药简牍是用隶书或章草书写的,书体极富特色。
因此它不仅是珍贵的古代医方资料,也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一九八一年,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调查县重点文物时,新华乡缠山村民袁德礼交出了在磨嘴子出土的“王枚诏书令”简册,现存二十六枚。
一九七一年,甘肃省博物馆在甘谷县汉墓中发现二十三枚木简。
简长二十三、宽二点六厘米,松木制作,每简书两行,背面上端编写顺序号,连编成册后书写。
简文整齐分为三节,可清楚地辨认出整齐秀丽的八分体字,但是大部分简牍已朽碎。
一九八六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古墓群中的一号墓中发现竹简四八○余枚。
竹简浸泡在棺液中朽腐严重,已发黑色,简文字体漫漶。
竹简有二种形制,甲种长二十七点五厘米,宽○点七厘米;乙种长二十三厘米,宽○点六厘米。
墓葬出土的简牍与河西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相比较,墓中随葬简牍的长度因简的文体不同有其特定的尺寸,内容是墓主人认为值得永久珍藏的诏书、律令、经书及医药方等。
简牍的书写人都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又是精心抄录,每枚简牍的每一字都凝聚着时代特色。
河西简牍在汉字演变和书体源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在研究书史和书体源流、演变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简牍中的书体种类,使我们能更好地认清各种书体在历史上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二是汉简在书法艺术与美学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简牍书法的探索,使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及书法美学的真谛有更深刻的感受与认识。
河西简牍以丰富、翔实的简牍书体显示了隶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隶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创建隶书的流行说法是程邈所作,“初,邈以罪系云阳狱,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
一日上之,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
……此天下始用之初也”(《宣和隶谱·叙论》)。
隶书书写方便,利于民众。
汉代由于隶书在民间和下级官吏中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修饰,使隶书更致完美,终于成为汉代的通用书体。
书法界历来把隶书分成古隶和八分两种,这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隶是八分的前身,字形有相当部分跟篆文很接近,有篆文的用笔方法,但浑厚朴淳,结体方中有圆,笔画圆浑中有方折,有顿有提,略有波挑,用笔谨严而古雅秀丽。
八分是指结体方整、笔画有明显波势和挑法的隶书,即人们通常所谓的汉隶。
古隶与篆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隶书是“用笔画符号破坏的象形字的结构,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吴白《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的隶书》)。
这是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由繁到简,由象形走向抽象,从表形走向表意的根本性发展。
甘肃河西地区不仅有古隶体精美的天水放马滩简、敦煌与居延也有西汉古隶的简文。
如敦煌马圈湾出土的习字觚,字形和用笔具篆意,无明显波势与挑法,但是结体已有较大变化,用方笔,多取横势,笔画有粗细,行笔简疾。
河西简牍中的汉代古隶资料,对于认识古隶向八分发展的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有为曾主张西汉时期“绝无后汉之隶”,“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
(康有为《广世舟双楫》)近人更明确提出“波势之隶至东汉才成熟”(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也有主张“隶书发展到西汉晚期,达到成熟阶段”(王靖宪《秦汉的书法艺术》)。
汉隶的完全成熟与规范究竟在什么时代这是书法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从敦煌马圈湾汉简来看,大量的正式文书均为字趋扁形,“蚕头燕尾,逆入平出”的成熟隶书。
如有一件西汉宣帝甘露二年觚的字形尤为明显,这又是隶书成熟于西汉中期的例证。
近年新发现的悬泉简牍,从结体用笔等方面,明显可见规整、完善的隶书在西汉中期武帝太始年间已产生。
这对书法界流行的隶书西汉晚期说、东汉说是重要补正。
敦煌、居延、武威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许慎说“汉兴有草书”(《说文解字·叙》),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草书是西汉古隶的简易急速的写法。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梁武帝萧衍《草书状》),也就是所谓“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张怀瓘《书断》)。
这种草书人们称之为草隶或隶草。
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连的章草。
章草一名首见于张怀瓘《书断》:“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关于章草的产生,文献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西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书,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
”(张怀瓘《书断》)一种是东汉章帝时作章草。
(宁陈恩《书苑精华》引唐蔡希综《法书论》)一种是说杜度作章草。
(唐窦《述书赋》)上述文献记载,使书法界受到较大影响,认为章草形成于西汉末,成熟于东汉。
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
西汉武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定型的字体了。
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西汉宣帝时期的簿、册、书牍和王莽时期的奏书底稿早已是成熟的章草,而宣帝五凤年间的简册,其书体也是成熟的章草。
由此证明,章草的成熟应在西汉中期无疑。
汉代草书,尤其是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章草书仅见于摹本与刻帖,见不到汉代章草的原貌,近代以来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才再现其本来面目,被埋没了二千多年的书法艺术珍品得以重现,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河西简牍的基本风格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健雄八字予以概括。
河西简牍书艺上“八字”特点,是因特有的时代、军事使命与生存环境诸因素而形成的。
河西简牍大部分发现于汉代敦煌、居延边塞的城障烽燧遗址,这些文书的草拟者、誊写者多系边塞军事防御系统、邮驿系统中的下级吏卒。
汉简上所出现的古隶、八分、隶草、章草等字体是这些下层吏卒与民众,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从实用出发,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出来的。
他们“省易”篆书、古隶而创造了隶书,由隶而草,书体演变的真正实践者是这批广大的无名书法家,他们在思想上多创新进取,少墨守成规,故其书风必然是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古质朴,而少精雕细刻,描头画角的庙堂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