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

合集下载

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对照本

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对照本

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对照本1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对照本(一)说明:上一行为十三经注疏本《周易》,下一行为马王堆帛书本,打不出来的字用©代替,句末括号的文字是对字形加以描述。

□为帛书本缺失或不可辨识者。

所采用的卦序还是今本周易的卦序,帛书本与此不同。

帛书《周易》出土及整理概况帛书《周易》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第三号汉墓,盛于一漆盒。

帛幅长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

由于是折叠后放置, 腐败后而成片状。

所以从后来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然后再上下对折而成。

显然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

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

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

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

13年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

1995 年后,朱伯良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也刊了是二篇的别一种释文。

至此,帛书《周易》的经传释文才全部发表问世。

帛书《周易》的篇目结构:分《六十四卦》即经文部分,《二三子问》,《系辞》(无篇题,不分上下,字二千七百余)《易之义》(曾有人称作《衷》),《要》,《缪和》,《昭力》七篇。

1《乾》乾:元亨,利贞。

键:元享,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浸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大。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大。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愠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洲,无咎。

九四:或©(左鱼右龠)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大。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近年陆续发现与整理了大量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

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从香港买到一批战国竹简,因在楚地出土,被称为楚竹书,其中的《周易》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包含五十八简,涉及三十四卦,一千八百零六字,其中有三个和文,八个重文和二十五个卦画﹔阜阳汉简《周易》。

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含有《周易》,经文部分有一千一百一十字,涉及五十二卦;熹平石经《周易》。

上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上了熹平石经《周易》的残石,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书法家蔡邕书写,出土残石刻有《家人》至《归妹》共十八卦;敦煌唐写本《周易》是1900 年甘肃敦煌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周易》王弼注写卷,涉及三十三卦内容;唐開成石經《周易》。

唐文宗太和四年命陳珍等用楷書書寫,至開成二年刻成,共六卷。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 涉及《周易》的共计20000余字,分成《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其中帛书《易经》函六十四幅挂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共计四千九百三十个字,学术界称其为帛书《六十四卦》。

通过整理,有一些新的发现,首先,帛书《六十四卦》繁写的「國」字有六处,而上博楚竹书残本出现两处「邦」,说明帛书《六十四卦》有存在避皇帝讳的可能;其次,与帛书《老子》乙本情况相似,帛书《六十四卦》出现一百五十三个简写的「无」,三处繁写的「無」,因而「无」存在和帛书《老子》同樣含義的可能;郭店楚简《老子》和上博楚竹书《易经》的「亡」字,皆通假简写的「无」……本文第一部分为原始图版复原整理(两页)原始图版整理之一原始图版整理之二第二部分为原版释文(一十三页)《周易》存在各种传说,先天八卦本就是无字之图,且抛开伏羲、黄帝之说,经周文王作《易》,孔子作《传》,王弼作《注》,西汉之后,《传》与《易》合为一书,又经宋朱熹之河图、洛书的并入,四柱命理、梅花易数等等,越来越神秘莫测。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帛书周易》原文译文长沙马王堆汉初《帛书周易》,是不晚于汉文帝朝的古本。

佐证了通行本《周易》应为汉文帝朝汉儒根据古本进行编修而成,提供了孔子晚年好《易》而政治更成熟的新理念。

为梳理孔子晚年政治思想,特整理《帛易》传文。

[注] 引自《启世箴言-丙编》(甲编《易经本义》,乙编《周易本论》已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篇古经对考第二篇至第八篇《易传》七篇第九篇帛本孔子与《易》的关系,正史只载一句,且两个版本。

《论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论语》由孔门弟子整理,成书不晚于战国。

司马迁乃汉武帝朝(前140-87年),编写《史记》必读《论语》。

司马迁之言当为尊者“避讳”,因为秦汉以后大兴术数,《易》在一般人眼中沦为占算之书,为正统学者所不屑。

1973年长沙出土的《帛易周易》,至迟是汉文帝朝(前179-157年)的抄本。

不仅提供了“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不争事实,而且有孔子把《易》作为“圣人之道”进行解读的大量言论。

在孔子心中,《周易》是智慧之书,所谓“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是用世之书,所谓“恐以守功,敬以承事,知以避患”,“圣人之所崇德而广业”;还是政治之书,所谓“《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超越《易》本经原义,从“圣人之道”读《易》,即微言大义解读出治世之道,大家始于孔子,这大抵毫无疑问。

二厽子问易二厽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

龙刑(形)(迁),叚(假)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

高尚齐虖(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

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神护之]。

[游]乎深(潜),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随)从。

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避)乡,鸟守弗干。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一、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内容:《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

1、《帛书易经》:六十四幅卦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亦称“六十四卦”。

2、《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3、《帛书易传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二、帛书易经出土信息简介:1、出土情况:a、出土帛书是折叠的。

折叠方式,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

b、出土时,残断的帛书照片共一十六幅,每幅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

六十四卦,每卦单独起行;卦画符号,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

2、抄写情况:帛书易经书写在两幅宽帛上面。

a、《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同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

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

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计三十六行,分三十二章。

b、《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

第一行,顶端有长方形墨钉作为篇首的标志。

《帛书系辞传》部分,共四十七行,首尾基本完整,约存二千字。

《易之义》,从第四十八行开始,这一行顶也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

不分章。

《要》,存十八行半,篇首残缺,篇末有尾题。

《缪和》与《昭力》,篇首合一墨钉,篇末各有尾题。

3、字数情况:a、《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

b、《帛书系辞传》,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

c、《要》,帛书注明字数:一千六百四十八。

d、《昭力》,帛书篇末注明字数为:六千。

e、《易之义》,约三千一百余字。

f、《缪和》,约五千七百余字。

g、《二三子问》,两千六百一十九字。

三、帛书易经与传世本对比情况:1、《帛书易经》经文原字不同:《帛书易经》,有九百五十七个字(比例为19.39%),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2、《帛书易经》卦名不同:《帛书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马王堆帛书易经

马王堆帛书易经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2619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
这最后31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是真正的原版。

1973年,在XXX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XXX登基以后,乙本在XXX登基之后。

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经过校雠,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章:道是无法言传的,因为它不是恒定的。

名字也是一样,不能永远代表事物的本质。

道没有名字,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名字的则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我们可以不追求欲望来观察它的微妙,也可以追求欲望来探寻它的所在。

这两者虽然不同,但是都源自同一个玄妙的世界,这就是众妙之门。

第二章:人们都知道美和丑、善和恶,如果只有美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那么美和善就无从定义了。

事物之间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难易、长短、高低、盈虚、音声、先后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圣人不会言传他的教诲,而是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目的,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不依赖于他的主导。

这样,他就能够成功而不留痕迹,不过分沉溺于功成名就,也不会因此而离去。

第三章:不推崇那些所谓的贤人,让人民不会相互竞争。

不珍视那些难得的财富,让人民不会去盗取。

不展示那些可爱的东西,让人民不会陷入混乱之中。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们心灵虚无,但身体得到滋养,意志虚弱,但骨骼坚强。

这样,人们就会无所追求,不会轻易去做出有害的行为,而只是安安静静地生活,不会有不治之症。

第四章:道是虚无的,但是可以被运用。

它像深不可测的深渊,是万物的源头。

它可以消除锐利的棱角,解决纷乱的问题,平衡光明和黑暗,像深不可测的水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馬王堆漢墓帛書.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已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見〔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象也。

悔吝也者,憂虞之象也。

通變化也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也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爻之始也。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言如象者也。

爻者,言如變者也。

吉凶也者,言其失得也。

悔吝也者,言如小疵也。

無咎也者,言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極大小者存乎卦。

辯吉凶寺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分,振無咎存乎謀。

是故封有大小,辭有險易。

辭者,各指其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論天下之道,仰以觀于天文,頫以觀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校,故不回。

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

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地厚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

係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弗知也。

故君子之道鮮。

聖者仁勇,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誠德,生之謂象,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夫乾,其靜也圈,其動也榣,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斂,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合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祟德而廣業。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

誠生〔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具以見天之業而□擬諸其形容,以象其物義,〔是〕故謂之象。

聖人具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同,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業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業而不亂,知之而後言,義之而後動矣。

義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

曰君子居其室,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乎其近者乎。

出言而不善,則十里之外回之,況乎其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

行發乎近,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營辰之也。

言行,君于之所以動天地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哭。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居,或謀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人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措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且茅之為述也,薄用也,而可重也。

填此述也以往,其毋所失之。

勞賺,君于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聽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成,禮言恭也。

謙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其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牖,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機事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慎閉而弗〔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慢暴謀,盜思奪之。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錯,無有遠近幽險。

述知來物,非天之至精,共孰能〔與于此〕。

參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述〔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欽而述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幾也。

唯深,故天下之誠。

唯幾,〔故能成天下〕之。

唯神,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天下之志,以〔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

卦之德,方以知。

六爻之義,易以工。

聖人以此佚心,內藏於閉,〔吉凶與〕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拄,其誰能為〔於〕玆?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是其〔明於天道〕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門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之謂之象,形謂之器,□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貴。

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深備錯根,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著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而聖人象之。

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見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祐之者,助之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也者,信也。

禮信,思乎順,□尚賢,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義可見已乎?子曰:聖人之立象以盡義,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經與?乾坤〔成〕列,易位乎其中。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矣。

《易》不可則見則乾坤不可見,乾坤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為而施之謂之變,推而舉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具以見天下之情而不擬諸其形容,以象其物義,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同,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

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存乎辭,化而制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化之存乎其人。

謀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動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繫辭而齊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也者,生乎動者也。

剛柔也者,立本者也。

變通也者,聚者也。

吉凶者,上勝者也。

天地之道,上觀者。

日月之行,上明者。

天下之動,上觀天者也。

夫乾,蒿然視人易。

坤,魋然視人閒。

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象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池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費曰立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材。

理材正辭,愛民安行曰義。

古者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罟,以田以漁,蓋取諸羅也。

肆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斲木為耒耨,耨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也。

日中為疾,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欲,蓋取諸賭噬嗑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亂,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終則變,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也。

杅木為舟,剡木而為楫,濟不達,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奐也,備牛乘馬,〔引〕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隋也。

重門擊柝,以俟挔客,蓋取餘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諸少過也。

弦木為弧,棪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乖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諸大壯也。

古之葬者,厚裏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也。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大有也。

是故《易》也者,象。

象也者,象也。

彖也者,制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何故也?陽卦〕奇,陰〔卦耦。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象也。

《易》曰:童童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伸也。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龍蛇之螫,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其〔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其所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臧器於身,待者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矰,是以出而有獲也,首舉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下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懲,〔小〕懲而大戒,小人之福也。

《易》曰:構校滅趾,無咎也者,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也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

《易》曰:何校滅耳,凶。

君子見幾而作,不位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于石,毋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下中爻不備。

初,大要。

存亡吉凶,則將可知矣。

乾,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魋然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之心,能數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勿勿者,是故〕變化具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算事知來。

天地設象,聖人成能。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也。

爻順以論語。

剛柔雜處,吉〔凶〕〕可識。

動作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欽,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則悔且吝。

將反則〔其〕辭亂,吉人之辭寡,趮人之辭多,無善之人其辭斿,失其所守其辭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