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制备综述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IUPAC命名法: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B>用途:1.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2.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温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
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3.乙酰水杨酸是制备杀鼠剂中间体4-羟基香豆素的原料。
4.杨酸与乙酸。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促进痛风患者尿酸的排泄,抗血小板聚集及胆道蛔虫治疗。
5.用于制造室外及有强光照射的结构件、器械部件,如汽车车身、农机部件、电表和电灯罩、道路标记等。
发展史: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酸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赛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2024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contents•阿司匹林概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目录•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01阿司匹林概述定义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性质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在乙醚、氯仿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03临床应用与推广20世纪初,阿司匹林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01早期发现阿司匹林的发现源于柳树皮提取物中的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02合成与改进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通过合成方法得到阿司匹林,并发现其比水杨酸更具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解热镇痛阿司匹林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的缓解。
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
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房颤动等疾病的治疗。
0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
镇痛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适用范围阿司匹林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抗炎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适用范围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推荐下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Reye综合征; 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结构】【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
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鉴别】(1)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约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煮沸2分钟后,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209图)一致。
【检查】(1)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0。
50g,加温热至约45℃的碳酸钠试液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2)游离水杨酸取本品0。
10g,加乙醇1ml溶解后,加冷水适量使成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溶液(9→100)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
1g,加水溶解后,加冰醋酸1ml,摇匀,再加水使成10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乙醇1ml、水48ml与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1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0。
1%)。
(3)易炭化物取本品0.5g,依法检查(附录ⅧK),与对照液(取比色用氯化钴液0.25ml、比色用重铬酸钾液0.25ml、比色用硫酸铜液0.40ml,加水使成5ml)比较,不得更深。
(4)炽灼残渣不得过0。
1%(附录ⅧN)。
(5)重金属取本品 1.0g,加乙醇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1.直接碱滴定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
1mol/L)滴定.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
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阿司匹林综述(1)

药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药物分析部分)阿司匹林AspirinC9H8O4180.16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有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泡腾片和阿司匹林栓,以及国家食品药品地标收载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些药品成分相同,作用类似,市场应用广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新方法的应用,形成了阿司匹林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的各异性。
其理化性质如下:(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2)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
(3)结构中具有羧基具有酸性。
(4)结构中有酯键,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5)苯环具有紫外吸收。
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含量测定正文试剂:三氯化铁试液、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试液、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试液、盐酸试液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恒温恒湿箱、恒温水浴箱、薄层色谱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褶合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滴定管、玻璃棒、研钵、电子天平一、原料药的分析鉴别:1.方法一:物理方法(1)外观及熔点:纯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或片状晶体,m.p135~136℃,但由于它受热易分解,因此熔点难测准。
(2)各种谱图:例如红外光谱2.方法二:化学方法(1)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分子中的酯键受热水解,生成紫色铁配合物,显紫堇色。
这是部分本品水解成水杨酸,三价铁离子与水杨酸的酚羟基结合所致。
(2)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后,水杨酸白色沉淀析出产生醋酸的臭气(3)薄层色谱法:将阿司匹林供试品与标准品同时点样,比较斑点大小,位置。
阿司匹林综述

Insert title text here
• 阿司匹林通过对COX的结构修饰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Add text感he染re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机体
内热原(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
阿司匹林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 所有的结果证明了乙酰水杨酸的有效和安全,优于当 时其它的降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合成药物出现被人接受和信任。
五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 镇痛 • 解热 • 抗炎 •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防止血栓形成。 (因而临床上被用作心血管类疾病的预防或缓解
药物。)
• 20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对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作用 机理知之甚少。更多的观点认为阿司匹林是通 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而达到其药效的。
• 直到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vane和他的同事们, 以其杰出的研究证明, 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花生 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的合成实现其各种作 用的。这使他们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Insert title text here
花生四烯酸与豚鼠的肺无细胞溶浆在37摄氏度下, 合成前列腺素。加入不同浓度的消炎痛、阿司匹林 和水杨酸,测试的对PG的抑制作用。
结语
• 虽然结构简单, 价格便宜, 但这丝毫不影响阿司 匹林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药物, 阿司匹林100多 年的辉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 近年来, 新药大量问世打击了阿司匹林在常用药 物中的地位。不过, 它较小的副作用, 廉价的来 源仍是其他药物所难以取代的。
•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许 多新的药用性质正在被挖掘出来, 这也将为老药 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 阿 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 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活跃在 药物市场上。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别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1.1镇痛、解热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1.2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1.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1.4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1.6预防消化道肿瘤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的其他作用阿司匹林抗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基于长期随机对比试验的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证据。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Abstract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前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综述
“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
——John A. 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
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
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
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
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
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
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
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
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
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
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
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
比较了酸、碱、无机氧化物和盐类、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是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适宜催化剂,而微波辐射可以大大加快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速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有刚、李慧敏等分别通过对合成阿司匹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分析发现,酸性催化剂催化阿司匹林的产品收率大都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微波技术,超声辐射技术等强化方式辅助合成阿司匹林既可以提高反映收率,又可以节约反应时间,认为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方向是寻求性能更优越的催化剂,既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要实现阿司匹林产品本身质量更优,减少阿司匹林的溶剂残留,重金属残留
和其他对动物产生不良反应的物质。
(⒈)
此外,以离子液体作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反应后较容易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并可多次循环使用,是目前所研究出的较有研发前途的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
虽然它的研究刚刚起步,而且目前使用的例子液体合成成本普遍较高,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不是完全绿色的催化剂,但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较高、重复实用性好、不挥发、不易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调整阴阳离子组合或“嫁接”适当的官能团来制得“量身定做”的离子液体。
这样就为寻找更适合阿司匹林合成的离子液体提供了无限可能。
(⒉)
关于阿司匹林应用的发展及现状。
阿司匹林的用途可谓是相当的广泛,其中最基本的、最常用到的药理作用就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其中解热镇痛所对应的症状有头痛、牙痛、神经痛和肌肉痛等等;抗炎作用所对应的症状就是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
而在最近几年内,随着医药的快速发展,阿司匹林被临床所应用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越来越多的新作用被发现。
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时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预治。
临床分析表明,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使多类心脑血管疾病事件降低;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治作用,2型糖尿患者的B细胞功能减退及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是诱发动脉病变的基础,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可阻止凝血素的生成(⒊)。
此外仍有
许多,如治疗偏头痛的急性发作、预防和降低癌症的风险、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一些皮肤病4…
除去新作用,当然少不了应用方面的争论,副作用在这里就不多讲了,这里讲一个在阿司匹林应用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的例子。
在上面的应用中,谈及了阿司匹林作为抗凝剂疏通心脑循环的功能,但是近年外国发现,大剂量的ASP有诱发和加重变异性心绞痛导致发作频繁之弊。
⒌()而关于阿司匹林的这种“自相矛盾”现象仍在持续发现中。
可见,在日益发展的药品研究领域,阿司匹林的研究还有十分长和宽的路可以走。
1.王沛.李建定阿司匹林的合成研究进展和检测
方法[期刊论文]-科技视界
2.《当代化工》2011年第7期762-764页
3.《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第14期28-28
页
4.宋祖益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的新作用及副
作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