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概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1、人格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
〔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的学科,它主要涉及人类个体的身心特性、行为模式以及认知方式等。
本文将从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人格评价等方面对人格心理学进行重点整理。
一、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若干不同的特质所组成的。
这些特质是稳定的、继承自父母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认为,人格特质应该包括宏观特质和微观特质两个方面。
2. 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主要关注人格的类型分类和描述,旨在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格构成。
3. 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格是在一系列阶段性交错的过程中形成并回应外部和内部环境的。
这个过程是由环境、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
4.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是从认知和心理过程中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格的。
它尝试着将人格特质与认知处理方式和心理构造相匹配。
二、人格发展1. 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度遗传特质如情绪不稳定性和外向性是在遗传水平上发生的。
而且,基于父母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差异,儿童的人格特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2. 生物学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生物学因素包括脑功能、大脑结构和生化过程等,它们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持续而渐进的。
3. 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侪、文化环境和社会影响等。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可对人格发展产生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三、人格评价1. 自我报告:自我报告是人格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个体自己描述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直觉性评价:直觉评价是指从第三方评价者的直觉或经验中得到的评价。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些候选人或员工的行为准则、工作能力和领导风格等。
3. 客观性评价:客观评价是指使用心理测量学工具来评估人格。
这种方法基于标准化的测量结果,并考虑到多个观察者和多个维度评估。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方面,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但人们对人格的理解和评价也不断发展和深入。
人格心理学定义-郑雪版

人格心理学定义
第一,罗列式---集合、组合、聚合。
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综合。
(普林斯)
优劣: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是由于只是把属于人格的东西罗列出来,因而分不清主次、本质和非本质。
同时,有可能产生过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把根本不属于人格的东西当成人格的外延。
第二,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一个人在审核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第三,层次性定义。
这种定义吧人格的属性或特性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是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的自我,包括一个人的身体、财产所有,以及家庭和亲友。
(2)社会的自我(3)精神的自我(4)纯粹的自我,自我反省的自我,它具有自我认知的功能
第四,适应性定义。
受进化论影响,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第五,区别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和区别性。
*本书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强调:行为模式、独特、相对稳定。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郑雪的《人格心理学》,人格的心理学定义知识点整理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格的构成、动力、运作、起因,发展与后果的心理科学。
首先,人格心理学要探讨、解释说明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一种心理行为模式,有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差异性,并且简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与动物的心理行为差异,即人类个体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基本特征;二是人类群体之间的心理行为的差异性,如民族性、国民性;三是人类个体之间的心理行为的差异性,如A爱交际,B沉默寡言。
其次,人格心理学要探讨人格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人格的心理模式非静止的,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种心理能量的驱动下,通过某种方式或心理机制来运行。
再次,人格心理学要探讨人格的起因以及形成发展过程。
在理论研究中,有学者强调生物遗传性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也有认为人格形成于幼儿时期,后期没有质的变化;另有学者认为个人自我能通过自身的选择、目标设计与自身努力对人格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
最后,人格心理学要解释说明人格对人类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即人格带来的种种后果。
人格心理学郑雪笔记

人格心理学郑雪笔记一、人格心理学郑雪笔记人格心理学可有意思啦,就像在探索人类内心的神秘宝藏。
先来说说人格的定义吧,人格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身份证”,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动。
这可不像身份证那样简单直白,它是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东西。
然后是人格的结构,这里面包含了好多部分呢。
比如说气质,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风格,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活泼外向,有些人就比较安静内向,这就是气质在起作用啦。
还有性格,这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慢慢形成的,就像我们受到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环境的影响,性格就会发生变化。
人格的形成也很有趣哦。
遗传因素是一个基础,就像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生理特征一样,也会继承一些心理特征的倾向。
但是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小看,比如说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可能人格就会比较积极乐观;而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可能就会比较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人格理论也是人格心理学里很重要的部分。
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把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那个遵循快乐原则的小恶魔,只想着自己开心就好;自我呢,就像是个协调者,要在本我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超我就像是个严厉的小警察,监督着我们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规范。
还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这就像是我们人类共有的一个精神宝库,里面储存着我们祖先的经验和记忆。
在研究人格的方法上,有观察法。
就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去推断他们的人格特征。
还有问卷调查法,就是通过一些设计好的问题,让人们自己回答,然后根据答案来分析人格。
不过这问卷调查法有时候也不太准,因为有些人可能会撒谎或者不太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
反正就是说呢,人格心理学是一门超级有趣又超级复杂的学科,郑雪老师讲的那些知识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大门。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郑雪人格心理学

资料】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人格——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奥尔波特通过对50余种人格概念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我国学者的观点——―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二、人格心理学(一)定义——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研究对象——无专有的研究对象(三)研究任务⌝揭示人格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确定人格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运用相关的人格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事管理等领域。
(四)学科性质与地位⌝学科性质——人文科学范畴学科地位——与心理过程共同构成心理现象的两大支柱⌝(五)学科现状——喜?忧?―人格心理学从来没有遭受过缺乏用来描述和解释人格现象的理论的饥渴‖。
(Emmons,1995)人格心理学自诞生至今,逐步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包括新近的进化论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对学科现状的两种看法:θ乐观忧虑θ(六)研究方法ϖ个案研究——此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性描述。
优点1.许多对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容易用实验研究来检验;2.适合考察一些较为罕见的个案;3.当研究者认为他们所考察的人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无本质差别时,适合采用此种方法。
缺点1.结论的可推广性值得考虑;2.个案研究中的道德问题;3.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被检验;4.资料收集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个案研究是否等同于临床研究?θθ相关研究——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定量关系。
优点:1.比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更省时,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变量的大量数据;2.无需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更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情况,可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3.可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上、法律上无法控制的变量;4.当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变量之间是否有关联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郑雪)1、人格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
(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30-60年代: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知论。
(2)20世纪70年代至今:专题化、小型理论化、认知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和跨文化研究、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9、人格理论的功能指导启发、组织整合、解释说明、预测发现。
10、九种范型社会-文化派、特质派、行为主义学习派、人本主义派、古典精神分析派、艾森克生物派、卡丁纳与沙利文交互作用派、苏联维果斯基与列昂节活动派。
11、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1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设想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理性与非理性、整体与元素说、素质说与环境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前动性与反应性、稳态与异态、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可改变性与不可改变性。
13、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与原则(1)一般方法论: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元素分析与整体研究的结合、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结合。
(2)伦理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设计、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
14、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途径(1)过程:观察与描述现象问题,建立理论与假设,对理论与假设进行检验。
(2)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15、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文化模式、生活记录、社会记录、个人记录、表情活动、量表、标准化测验、统计分析、生活情景微型、实验室试验、预测、深层分析、理想型、综合法。
16、古典精神分析(1)创始人弗洛伊德,1895年与布雷尔合著《关于癔症的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的起点,代表作《释梦》。
精神分析主义包括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构成论、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的人格发展论、以无意识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研究方法。
(2)弗洛伊德前期认为,人格由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组成。
无意识是主导力量,为意识和前意识提供能源(被称为力比多,指生存本能和性本能),包括原始冲动、本能、遗传经验、童年经验、创伤经验、不合伦理的欲望和情感。
前意识主要对消极经验起限制作用,防止它们进入意识领域。
意识是人格表层主观经验的集合,主要负责满足日常需要。
后期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无意识仍然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石,主要成分是本我,指人的动物性,负责储存和转化人的能量为自我和超我使用(能量称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自我是人格的理智和现实部分,是执行机构,根据现实情况调节本我和超我。
超我是社会的好坏标准内化形成的人格成分。
由于三者经常发生冲突,自我便发展出一套自我防御机制,但严重者导致焦虑和人格分化。
(3)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贯穿人生,分口腔期、肛门期、性雷期、潜伏期、生殖期。
如果发展出现严重冲突,就会导致发展停滞于某个阶段,并表现出该期的特征,如口腔型特点软硬强求、肛门期型特点整洁吝啬固执强迫、性器型特点轻率自负。
(4)弗洛伊德的一般研究方法是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分析。
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变形满足形式。
无意识通过压缩、替换、观念形象化、反向作用把人生经验变成梦,梦的分析就是还原无意识,找到病根。
发表力作有:《关于癔症的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图腾与禁忌》(1913)、《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陷》(1930)。
17、新精神分析又称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包括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美国新精神分析(以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都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
18、阿德勒个体心理学(1)行为动力:他认为人因器官缺陷、自卑、追求卓越而产生人格动力,称为侵犯驱力,后称男性反抗,人的心灵活动方向就是摆脱女性气质,实现男性化。
(2)生活风格:他认为人格特征体现在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创造性自我有关。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四种生活风格,只有最后一种是健康的。
错误的生活风格因童年的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而引起,当时还只是“原型”,但它规定着人生目标和策略。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是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分析。
(3)创造性自我主要著作:《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生活的科学》(1927)、《理解人类本性》(1929)、《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儿童教育》(1938)19、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1)弗洛伊德父女提出十五种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否定、禁欲、投射、利他主义、移置、自我约束、反响、反转、升华、心理内投、对攻击者认同、隔离、抵消、退休;还提出自我的发展路线。
(2)哈特曼1939年发表《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标志自我心理学成立,提出自我与本我同源论、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自我能量中性论,使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蜕变。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渐成说: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认为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包含着意识活动、个人经验。
健康的自我能结合内外因素,发展自我同一性,度过婴儿、幼儿、学前、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八个阶段,克服相应的危机(信任-自主-主动-勤奋-同一-亲密-繁殖-整合),分别获得相应的品质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主要著作:《童年期与社会》(1950)、《同一性和生命周期》(1959)、《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20、社会文化论(霍妮、卡丁纳、沙利文、弗洛姆)(1)凯伦·霍妮是社会文化派的领袖,重视个体是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强调后天社会经验,着重论述了神经症的成因与类型,认为神经症是应对恐惧的防御措施不当导致的心理紊乱,是一种偏离特定文化模式的状态,而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是患者内心的社会文化矛盾,如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享受与挫折、自由与限制,神经症是时代与文化的副产品。
(2)她认为潜在的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发生在人际关系失调状态下,主要指亲子关系,由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发展为基本焦虑,再泛化成神经症。
神经症有十种特别需要,趋向他人型有友爱与赞许、狭窄空间需要,反对他人型有权力、剥削、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需要,回避他人型有完美主义与自主需要。
(3)她认为人格由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组成,神经症是因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发生矛盾而产生的,甚至出现“应该专制”。
主要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21、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1)他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结合,构建自己的社会精神分析论,着重论述了现代人的性格成因和类型,对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
(2)他认为,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气质由体质决定,难以改变;性格由人格经验构成,是可以改变的。
性格动力来源于社会境遇即人性中的冲突。
性格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是以适应社会为核心的。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具有共同倾向的特征形成性格取向。
性格取向形成于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
(3)他认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来源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个人自由化提高。
消极应对孤独就会产生非生产性性格取向,如接受、剥削、囤积、市场性,积极应对就会形成生产性性格取向。
生产性性格取向是一种自发性,就是充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性来行事,实现自我,获得真幸福。
(4)他认为,社会性格是某群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共同驱力,由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互形成,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