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编(苏教版)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编(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倒装句私拟作群鹤舞空即: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意:私下里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
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
意:慢慢地用烟喷。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即:一日,见二虫于草间斗。
意:有一天,我看见有两只小虫在草间斗。
省略句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一日,见二虫于草间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
使与台齐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意: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
《三峡》省略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意: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梦溪笔谈》二则岁以大穰乃以瓦布之倒装句便实钉之。
即:便钉之实。
意:钉子钉牢。
而动如初。
即:而如初动。
意:可是仍像原来那样晃动。
《论语》八则判断句是知也意: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省略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可以为师矣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狼》倒装句投以骨即:以投骨意:拿一块骨头扔过去。
省略句投以骨。
一屠晚归。
场主积薪其中盖以诱敌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七年级下《赵普》判断句则《论语》二十篇也省略句太祖常劝以读书碎裂奏牍掷地上。
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
意:宋太祖常劝他读书。
读之竟日。
即:竟日读之。
意:整天在读。
《黔之驴》省略句放之山下觉无异能者倒装句莫相知即,莫知相判断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爱莲说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倒装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即,爱菊,陶后鲜有闻意:爱好菊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省略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木兰诗倒装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即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意: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你思念的又是什么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即但闻黄河流水溅溅鸣。
意:只听滔滔黄河流水声八年级上晏子使楚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整理(省略句)一、《与朱元思书》1.(高山)互相轩邈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于)箭二、《五柳先生传》1.(他)闲静少言2.(文章)颇示己志3、因以(之)为号焉。
三、《送东阳马生序》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2.(吾)寓(于)逆旅3.余立侍(其)左右四、《小石潭记》1.(溪水)斗折蛇行2.坐(于)潭上3.日光下澈(潭水)五、《岳阳楼记》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4.(他们)览物之情六、《醉翁亭记》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满井游记》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省略句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吓!”——《惠子相梁》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1、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2、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8、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9、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0、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6、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倒装句式: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2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3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4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6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8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9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10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九年级上1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3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4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5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6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九年级下册1 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2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3 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4 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8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9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倒装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咏雪》。
语文特殊句式

语文特殊句式一、倒装句1. 晚上的星空多么美丽啊!2. 在大街上奔跑的是一只小狗。
3. 喜欢吃苹果的是我的妹妹。
4.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5. 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品德端正的是他。
二、比喻句1.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2. 她的声音像小溪般悦耳。
3. 时间像流水般匆匆而过。
4. 他的眼睛像星星般明亮。
5. 那位老师的教课方式如同一把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排比句1. 今天的任务有学习、打扫卫生、做饭。
2. 她喜欢读书、听音乐、画画。
3. 老师要求我们要听讲、做笔记、课后复习。
4. 队员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 这个周末,我要去购物、看电影、和朋友聚餐。
四、反问句1. 这件事难道不是你做的吗?2. 他难道不知道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吗?3. 这个问题难道我们解决不了吗?4. 你难道不明白这次活动的目的吗?5. 这个答案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五、省略句1. 你今天上午干什么了?---写作业。
2. 他喜欢吃什么?---苹果。
3. 昨天晚上去了哪里?---电影院。
4. 你住在哪里?---北京。
5. 明天有什么计划?---看电影。
六、设问句1. 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2. 你觉得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3. 你对这个建议有什么看法呢?4.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5. 你对这个计划有什么建议呢?七、比较句1. 安静的小村庄和繁华的都市相比,更适合居住。
2. 她的成绩比我好。
3. 这个问题比较难,需要多加思考。
4. 这个城市的交通比较方便。
5. 这本书跟那本书相比,更有趣。
八、插入语句1. 我们终于在漫长的旅途中到达了目的地。
2. 在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感到非常开心。
3.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好回答。
4. 昨天,我跟朋友一起去了动物园。
5. 那个地方,据说,非常美丽。
九、反诘句1. 你真的相信他说的话吗?2. 他居然没有来参加会议?3. 你难道不知道这个消息吗?4. 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5. 他竟然不记得我们的约定?十、感叹句1. 多么美丽的风景啊!2. 多么可爱的小猫咪!3. 多么幸运的一天啊!4. 多么令人愉快的音乐!5. 多么丰富的知识啊!。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情况。
1. 完全倒装:即谓语动词与主语的位置调换,常用于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例:时至中秋,人皆乐合家团圆的佳节。
--> 时至中秋,合家团圆的佳节人皆乐。
2. 部分倒装:即将谓语动词的助词或副词提前,常用于表示程度或方向的副词的句子中。
例:纵然遥远,我亦会一直想念你。
--> 纵然遥远,我亦会想念你一直。
二、比拟句比拟句是用来比喻或比拟事物的句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例:她的歌声如同百鸟齐鸣,响彻整个山谷。
三、假借句假借句是通过借用别的意义来表达自身的意思。
例: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为了增强语感和修辞效果而使用的一种句式,多用于文言文的议论文或夸张修辞中。
例:有学识者独步,有勇气者成名,有智慧者卓越。
五、对仗句对仗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结构相对平衡的句式,多用于诗词或文体修辞体现。
例:姹紫嫣红,闻名遐尔;粉粉嫩嫩,色如冰雪。
六、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动作或状态的从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
例: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他却毫不在意地继续走着。
七、插入语插入语是用来修饰句子成分的独立成分,常常用于对句子的某一部分进行修饰或解释。
例: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经典的教材。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比拟句、假借句、排比句、对仗句、状语从句和插入语等。
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和应用文言文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注意特殊句式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语文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一、定语从句1. 定语从句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用来限定或修饰先行词,说明先行词的性质、特征等,使句子更加丰富和具体。
2. 关系代词有关系主语、关系宾语和关系状语的功能,分别用“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等引导。
3. 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作状语,有地点、时间、原因、条件等功能,分别用“where, when, why, how”等引导。
二、状语从句1. 状语从句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目的、方式、比较等不同的状语关系。
2. 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有与时间有关的“when, while, as, before, after, since, till, until”等;与原因有关的“because, since, as, for”等;与条件有关的“if, unless, as long as, provided that, on condition that”等;与目的有关的“so that, in order that, in case, lest”等;与方式有关的“as, as if, as though, the way”等;与比较有关的“than, as...as”等。
3. 状语从句中的虚拟语气: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时,使用虚拟语气,包括与现在事实相反的“与过去事实相反的“, & 与将来事实相反的“,以及与过去将来事实相反的“假设”和“与过去将来事实相反的假设”。
三、主谓一致1. 主谓一致是指主语与谓语在数方面要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主谓一致包括单数主语搭配单数谓语,复数主语搭配复数谓语。
2. 主谓一致是指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和主语在人称和数方面保持一致。
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加-s;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复数,谓语动词不加-s。
3. 主语不论位于谓语之前或之后,都决定了谓语动词应该是单数还是复数形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断定句古汉语断定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断定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导代词,经常应用做断定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愚蠢愚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确定断定,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确定断定.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恰是江南好景致.(《江南逢李鹤寿》)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利益.(《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断定,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酒徒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徒亭记》)5. 觥筹交织,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酒徒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徒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自动句(一)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自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激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激动.(二)有标记词语.1.“为”表自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纪行》)“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好天的雪所沐浴.“为”即“被”.3.“于”表自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消失过,为防止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师”,译时要补上.⑴(一小我的设法主意)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小我的设法主意”,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甚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甚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平易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平易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惜.(《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消失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寥寂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阁下,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酒徒亭记》).(2)从.山川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酒徒亭记》).(3)给.不成,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自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熟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愚蠢太甚火了”,即“你太不聪清楚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必定前提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故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志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故战? (《曹刿论战》)“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本身觉得哀思”.“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纪行》)“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负”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信任本身”.“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凸起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其实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爱好莲花”.“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暗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所以”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导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认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认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军事机密,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分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位一般也在中间词前边,但有时为了凸起中间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往往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一)“中间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凸起中间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须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目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构造后置.(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陈述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构造“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往日”是“于往日试用”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往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生命”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安闲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构造“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进修”.(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外氏.(《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构造“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故…….何故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本来的格局是“……与……孰……”相当于“……与……比拟,……”.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比拟,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比拟,谁更美”.。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
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
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
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
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
..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
谓语前置:甚矣
..,汝之不惠!
4.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
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初中语文语法句式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语法句式归纳总结语文句式归纳总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法句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正确的句式能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地清晰、流畅,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常用的语法句式,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主谓句式1. 主语 + 不及物动词例句:小猫睡觉。
2. 主语 + 及物动词 + 宾语例句:他喜欢读书。
3. 主语 + 系动词 + 表语例句:天空是蓝色的。
4. 主语 + 及物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例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
二、并列句式1. 并列句例句:我喜欢打篮球,也喜欢踢足球。
2. 并列句(倒装)例句:玩笑已经过去了,严肃的时刻到了。
三、从句句式1. 名词性从句例句:他说他会来。
2. 定语从句例句:我喜欢读的那本书很有趣。
3. 状语从句例句:因为下雨,所以我们没能去野餐。
四、插入语句式1. 呼喊句例句:天哪!2. 感叹句例句:多么美丽的风景啊!3. 问句例句:你是怎么做到的?五、省略句式1. 主语 + 动词例句:你想吃苹果吗?2. 助动词 + 主语例句:我也会做。
六、倒装句式1. 完全倒装例句:小溪流水,滚滚向前。
2. 部分倒装例句:雪花飘落,遍地都是。
七、比较句式1. 像……那样例句:她唱歌像天使一样动听。
2. 越来越……例句:他越来越高了。
八、虚拟句式1. If条件句例句:如果我有时间,我会去参加聚会。
2. 以“人”命令句例句:要是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野餐了。
九、强调句式1. It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其他部分例句:是他给了我这本书。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一些语法句式的归纳总结。
通过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升语文写作的能力。
当然,句式的运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写作需求,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总(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倒装句私拟作群鹤舞空即: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意:(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
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
意: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即:一日,见二虫于草间斗。
意:有一天,我看见有两只小虫在草间斗。
省略句夏蚊成雷,(我)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之)以烟。
一日,(我)见二虫于草间斗。
(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其)所吞。
(我)神定,捉蛤蟆,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的蚊子)果然(成了鹤)。
使与台齐(“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意:(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
《三峡》省略句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意: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梦溪笔谈》二则岁以(之)大穰(省略代词“之”,指代“以钳搏”子方虫的虫子)乃以瓦布(于)之(省略介词“于”,在)倒装句便实钉之。
即:便钉之实。
(宾语前置)意:钉子钉牢。
而动如初。
即:而如初动。
意:可是仍像原来那样晃动。
《论语》八则判断句是知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意: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省略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着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择”。
)意: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之,代能温故知新的人,译为“把[他]当做。
”句意: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意: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狼》倒装句投以骨即:以骨投意:拿一块骨头扔过去。
省略句投(之)以骨。
一(个)屠晚归。
场主积薪(于)其中盖以(之)诱敌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七年级下《赵普》判断句则《论语》二十篇也省略句太祖常劝(之)以读书碎裂奏牍掷(于)地上。
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
意:宋太祖常劝他读书。
读之竟日。
即:竟日读之。
意:整天在读。
《黔之驴》省略句放之(于)山下觉(之)无异能者倒装句莫相知即,莫知相判断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爱莲说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倒装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即,爱菊,陶后鲜有闻意:爱好菊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省略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莲而不妖木兰诗倒装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即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意: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你思念的又是什么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即但闻黄河流水溅溅鸣。
意:只听滔滔黄河流水声Section targeting八年级上晏子使楚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
意: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倒装句何以也?即:以何也?疑问句宾语前置意:用什么办法呢吏二缚一人诣王。
即:二吏缚一人诣王。
意: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人琴俱亡》省略句不闻(其)消息(“闻”后省略定语“其”,子敬的)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即:以何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意:为什么都听不到消息?《小石潭记》省略句日光下彻(“彻”后省略宾语“潭水”)意:阳光直射到水底。
坐潭上(“坐”后省略介词“于”)意:坐在潭边。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泉”)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余)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意: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
《记承天寺夜游》判断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意:水里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于中庭”做“步”的状语。
)意:共同在院中散步。
《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马说》省略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意:(由于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卓越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驾驭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给足食料)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通晓它的意思。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即:千里之马者。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意: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意: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
《陋室铭》判断句斯是陋室意: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
倒装句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宾语“何陋”借助结构助词“之”前置于动词“有”前面,“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有什么简陋。
《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判断句中轩敞者为舱。
意: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
盖大苏泛赤壁云。
意:刻的是苏东坡泛舟在赤壁的情景。
省略句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意: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居(东坡)右。
意:佛印在(东坡的)右边。
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
即:其相比两膝。
意:他们紧靠着的两膝。
又用篆章一。
即:又用一篆章。
意: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即: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意:原来是挑选狭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诵读欣赏《山市》判断句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也”表判断)意: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省略句与同人饮楼上。
(“楼上”前省略介词“于”)意:和朋友在楼上饮酒。
口技省略句抢夺(财物)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意:(在火中)抢夺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着火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一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文言文中,一般只用数词不用介词。
)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意:正碰上人家大摆宴席请客。
《送东阳马生序》倒装句弗之怠。
即:弗怠之。
意:也不因此停止。
省略句(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意:(我)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互交往(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日再食。
意:(在)旅馆里,主任每天管两顿饭。
《两小儿辩日》判断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否定反问判断句)意: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省略句日中为探汤(应为“日中如手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意: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为“孰为汝多知乎”。
谓语“多”前置到“知”前。
)意: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九年级上《陈涉世家》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格式表判断。
)意:陈胜是阳城县人。
吴广者,阳夏人也。
意:吴广是阳夏县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乃”表判断)意:该立的是太子扶苏。
此教我先威众耳(把主语“此”与谓语“教我先威众”放在一起表判断。
)意:这是教我们先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罢了。
号为张楚(“为”,动词,表判断)意:定国号为张楚。
皆以(臣)美于徐公。
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意: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意: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倒装句皆以美于徐公。
即:皆以于徐公美。
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
:即:能于市朝谤讥。
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孟子》二章省略句(我)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思:但我所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我)所恶有甚于死者。
意思: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是故(人)所欲有甚于生者,(人)所恶有甚于死者。
意思: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贤者能勿丧(之)耳。
意思: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倒装句所恶有甚于死者。
即:所恶于有甚死者。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即:此谓之失其本心。
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舜发于畎亩之中。
即:舜于畎亩之中发。
意思:舜从田野中发迹。
管夷吾举于士。
即:管夷吾于士举。
意思: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
征于色。
即:于色征意思: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生于忧患。
即:于忧患生。
意思: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意思: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
管夷吾举于市〈愚公移山〉被动句何苦而不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句意: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做后置定语的煞尾。
句意:于是带着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人甚矣,汝之不惠(“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定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
句意:你呀,太不聪明了。
)倒装句帝感其诚(此句虽表被动的词的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省略句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朔东”、“雍南”前面都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句意: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雍州南面。
)《出师表》判断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改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者,……也”表判断语气。
意:可是侍卫大臣在宫廷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在边境上不怕牺牲,原来是怀念先帝的特殊恩遇,向经过陛下进行报答)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表判断语气。
意思:这就是我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倒装句试用于昔日即:与昔日试用意思: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于草庐之中三顾臣意思:三次来茅庐来探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