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茶马贸易

合集下载

浅谈茶马贸易古道

浅谈茶马贸易古道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12月浅谈茶马贸易古道贾大泉 尉艳芝摘要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而不是用马匹驮运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

内地茶叶输藏始于唐代。

迄至宋代,我国茶叶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四川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加上战争的刺激,使得茶马贸易更为发达,宋代茶马贸易主要集中在熙秦地区,青藏道成为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

元末战乱,四川茶叶生产一落千丈。

至明代,四川茶叶生产有所恢复,明政府为笼络藏族僧侣上层,使得川藏路成为贡道和官道,并成为主要的茶道和商道,取代了唐宋时期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的地位。

清代放宽茶叶输藏,使得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

川藏茶马贸易古道,在加强汉藏民族间的联系与团结、促进藏汉贸易繁荣,以及藏区市镇的兴起方面,都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茶马贸易;古道中图分类号 K 928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139(2008)-0050-03作者简介 贾大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1。

尉艳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近十多年来,随着北方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等古代贸易交通道路研究的深入,茶马古道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严格地说,就全国范围讲,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而不是用马匹驮运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同仁批评指正。

一、青藏路是宋代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边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中边疆地区兄弟民族以马交换中原汉族绢帛等纺织品的绢马贸易,又是这种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代开始,茶叶传入吐蕃,又开始了茶马贸易。

到宋代,茶马贸易特别发达,尤其是四川地区同西北西南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成了汉族同西北、西南兄弟民族最主要的经济交流活动和维持友好关系的最主要纽带。

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通过《茶学概论》的学习试述对茶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姓名:吴炳育班级2013级法学3班学号:P130310501【题目】明清时期的对外茶叶贸易【摘要】著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王褒《童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可见我国国内的茶叶贸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茶叶远在公园5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输往亚洲各国,17世纪时开始输往欧洲,因此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也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1000年左右,茶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同时,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从侧面反应出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令世人感叹。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叶茶叶贸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颇为久远,有1500余年历史,历史上将其大体分为四个贸易时期:一公元475到1644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即来用物置换茶叶。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到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二唐代,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三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讨论的时期,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

同时,波斯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准备。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的影响,茶叶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

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建立邦交,互派使节,尤其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密切。

明政府为管理对外贸易,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

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商品多为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玳瑁、玛瑙、香料等,然而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其中以茶叶最为受到西方欢迎。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之路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之路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之路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最早是用于朝廷与藏民粮食和战马的置换商道,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最终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

现今的茶马古道遗址多分布在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等地区。

茶马古道介绍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地跨陕、甘、贵、川、滇、青、藏,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

茶马古道主要干线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茶马古道的存在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各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地方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什么地方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哪里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区,主要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互市的兴盛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明清边茶贸易辉煌一时

明清边茶贸易辉煌一时

明清边茶贸易辉煌一时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

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

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陕商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走出来一条辉煌的边茶贸易之路,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陕商作为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主要从事边茶、边盐、边布,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最为强大。

“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这种从商理念,使他们即使遇到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

春秋战国时,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精明的陕西商人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
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绥德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音预,卖的意思)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

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明清茶马贸易路径演变新考

明清茶马贸易路径演变新考

明清茶马贸易路径演变新考
贾博文;庞紫嫣;张藕香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
【年(卷),期】2022(44)8
【摘要】明清时期,茶马贸易在经历最后的辉煌后走向衰落。

文章通过梳理古籍文献,比较分析明清时期茶马贸易演变过程,挖掘由明至清茶马贸易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茶马管理机构、管理政策、茶马比价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茶马贸易由盛至衰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广开牧地、私茶贸易屡禁不止、茶马贸易不符商品交易客观规律。

研究可为新时代茶业的决策与管理、生产与贸易,以及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管理启示。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贾博文;庞紫嫣;张藕香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2.明肃藩贡马牧地考
3.明清茶马贸易中的价格问题
4.明崇祯间西宁卫镇海民马安邦聚众反明事件考略
5.明景泰年间马谅刊《尔雅注》版本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茶马贸易对汉藏民族的影响

明代茶马贸易对汉藏民族的影响

明代茶马贸易对汉藏民族的影响作者:牛凯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明代的茶马贸易虽然是明政府为了获得马匹控制“西番”民族的方式,但茶马贸易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其目的。

茶马贸易不仅满足了汉、藏民族间的物质需要,还对当地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茶马贸易;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一、促进人口的增加及流动明代茶马贸易的进行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变化,茶马贸易交换的场所都是极边要地。

茶马贸易不仅促进当地城镇化的形成,还加快当地人口的流动和增加。

据万历《四川通志》载:“打箭炉元明时番人俱于此地互易茶马。

自明末流冦之变,商民避兵过河茶贸易,而乌斯藏亦适有喇嘛到炉,彼此交易,汉番杂处,于是始有坐炉之营官管束,往来贸易,诸番迭经更替,历有年所。

”打箭炉地区的人口与茶马贸易息息相关,正因为打箭炉是茶马贸易重要的交换地,汉藏商人都聚集在此地贸易,促进当地人口的增加。

此外,还有商人定居于此。

打箭炉地区在没有作为茶马贸易集散地之前是边外地区,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和当地人口的增加,朝廷才派专门的官员管理此地。

洮州同样作为茶马贸易重要的地区,其“俗重农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

其土著以回民为多,无人不商,亦无家不农”。

回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洮州作为茶马互市的地点,大量的回民赶赴洮州贩卖茶叶,其中多数人定居于洮州,形成了回、汉杂处的居住格局,茶马贸易不仅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同时增加人口数量。

二、促进当地道路交通的发展茶马贸易的进行必然离不开交通道路。

明代茶马贸易所行之处,有些地方道路不通,明王朝为了方便茶马贸易的进行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道路,促进了我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茶马贸易交易的地点在地理位置上都是重要的枢纽地带,明代对其道路的维修和护理比较重视,在《明太祖实录》记载:“碉门至岩州道路,宜令缮修开拓,以便往来人马。

”碉门是运茶的重要枢纽之一,明政府也注重对其道路的开拓,据万历《四川总志》载:“碉门拒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渉艰难,市马数少。

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制度探究

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制度探究

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制度探究佚名【摘要】茶马贸易是中原汉族人民与西部少数民族进行的以茶换马或者以马换茶的贸易制度,是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贸易的主要形式.茶马贸易在整个北宋时期对其政治、经济、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北宋政府也足够重视此项政策,专门成立相关的机构进行管理,使此项制度在北宋时期能够得到落实与贯彻.【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8(017)024【总页数】2页(P89-90)【关键词】北宋时期;茶马贸易;茶文化【正文语种】中文一、官营茶马贸易制度的起源目前对于茶马贸易史料的缺少,使得史学界对于茶马贸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番在赤岭互市,就进行茶马贸易[1]。

这一说法证明了,唐朝与吐蕃进行茶马贸易。

第二种说法是“时回纥入朝,始驱马互市”,这一观点认为茶马互市开始与唐朝与回纥进行茶马贸易[2]。

第三种说法认为,宋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一月,盐铁使王明奏:“沿边岁运铜钱五千贯于灵州市马,七百里沙碛无邮传,冬夏水少,负担者甚以为劳。

戎人得铜钱,悉铸造为器,郡国岁铸钱不能充其用,望罢去。

自今以布帛、茶及他物市马。

”[3]二、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起因(一)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经济原因。

1.北宋茶叶产量的提高。

北宋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经济的发展,其中就包括茶叶。

根据《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茶叶的记载显示,淮南六州十三场“总为岁课八百六十五万余斤。

”总为岁课“江南千二十七万余斤,两浙百二百七十九余斤,荆湖二百四十七万余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几余斤”依据此计算宋朝东南地区年产茶叶量为2306.2万斤,这还不包括四川所产的茶叶[4]。

北宋时期茶叶产量的大大提高为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茶马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2.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

顾炎武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

以其腥肉之味,非茶不消;其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依赖与此”[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茶马贸易一、引入宋朝茶马贸易,主要是指由宋朝政府组织的,在四川地区附近进行的,汉藏民族之间的汉茶换藏马的贸易。

当然现实情况是,除了官营的茶马贸易外,还有民间存在的私营茶马贸易;除了在四川地区外,还在宋茶北边地区进行以茶换马的交易;除了和藏族交易外,还和西北的回纥、党项,北部的契丹的辽国以及女真的金国进行交易。

茶马贸易源于唐朝,到了宋朝成为一项稳定的国家制度,并在宋朝发展繁荣。

因而研究宋朝的茶马贸易,对于了解在这个产生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最后一直延续到明清的贸易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朝的茶马贸易,历史背景是宋王朝的统治,主导者是大宋政府,参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对象是茶和马,发生地区是四川地区附近;因而分别地去每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茶马贸易的真面目。

二、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局面。

但是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宋朝的边疆存在着许多与之对抗的民族政权,北部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女真建立的金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西南还有大理国,同时西藏地区也处于半分裂状况。

宋王朝一方面需要资金和战马扩充军力,同一些民族政权打仗(辽、西夏);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各种方式拉拢和安抚其他的民族政权(西藏和大理)。

宋朝官营茶马贸易,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三、说茶说到茶马贸易,就不得不讲茶。

(1)茶的历史发展情况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茶的发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37-2697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最早饮茶,也最早进行茶叶交易。

我国的饮茶文化博大精深,小小一片茶叶中蕴含了太多的内容。

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阶段;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文人饮茶,茶诗赋);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阶段(陆羽的《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在唐的基础之上,茶文化不断发展);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2)宋朝的饮茶之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迅速走向成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

宋代对茶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将饮茶与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饮茶。

宋太祖赵匡胤爱喝茶,常赏赐大臣好茶;宋徽宗赵佶,多才多艺,写出了茶学名著《大观茶论》。

文人爱茶,文人中有专业的品茶社团;在官员中有品茶的“汤社”;佛教徒中有品茶的“千人社”。

在百姓生活中,各种茶馆、茶摊经常可见(从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饮茶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一种习俗,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应该就是从这时加入了万千人家的日常生活。

与茶相关的诗词:苏东坡——“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长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饮茶融入百姓生活)苏东坡——“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曾巩——“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陆游——“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朱熹——“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3)宋朝的茶叶生产情况宋代的茶叶产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重点经营的东南茶区(是当时全国的茶叶经济中心),二是西南老茶区,三是两广新开发茶区。

东南茶区包括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地区;西南茶区主要是现在的四川和重庆地区。

宋朝的茶叶产量在唐朝的基础上有很大提高,东南地区茶产量约为两千多万斤,西南茶区产量约为三千多万斤,宋代茶叶总产量约为五千多万斤,是唐代产量的近三倍。

东南地区茶叶品种众多,采摘较精细;西南地区的川茶俗称“边茶”,采摘较粗,故产量较大,同时西南也有不少的名茶。

三、大宋王朝(1)宋王朝与马宋王朝的所有对手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宋朝在多次战役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朝骑兵的弱小。

北宋拥有的战马最多时是20万余匹,而辽国拥有战马100万余匹,西夏有骑兵50万,金国有战马约50万余匹,从中可见数量悬殊之大。

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宋王朝急需大量的战马。

为了获得战马,宋王朝的马政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己养马,二是买马。

监牧:从太祖即位时,就在全国设立养马务,由国家养马;后来宋朝在各州设立监马牧,牧马监最多时候达36个之多;这样,宋朝在全国建立了一套专门养马的官僚体系。

但事情的结果是,官营养马效果不佳,主要是投入成本太大、产出太小(例如真宗时一年的养马费用比太祖时一年的田税还多):一是中原农耕区不适合养马;二是养马的饲料投入太大;三是养马的官僚体系冗杂,经营管理不善,养马变成养人。

因此,一到战时,宋朝的马匹无法自给。

市马:自己养马不够,宋朝政府只好通过买马来补充;中国的北方和西北盛产战马,宋朝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一带换取西北的优良战马,也从北方的辽换马(基于双方的交战关系,这种交易规模不大),除此之外,宋朝还在西南买取劣等马(主要是安抚当地少数民族,所换取劣等马主要是用作运输)。

以钱换马?宋初主要是用铜钱换马,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久;一是因为用钱买马,耗资巨大,财政难以维持,二是铜钱大量外流,影响了货币流通,三是少数民族用铜钱造兵器,反攻宋朝。

以丝绸换马?宋真宗时全年丝绸收入不足两百万匹,宋朝年买马两万多匹,每匹花三十匹丝绸,这样每年买马就花去丝绢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绝非小数。

以茶换马?中原产茶,边疆产马,这是最合理的经济分工,通过交易。

双方都得到了好处。

交易对象的转变,除了宋朝政府的财政考虑外,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迅速扩大。

(2)宋王朝与茶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巨大的产量和广泛的普及度,它蕴含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对于财政贫乏的宋朝政府来说,绝对不会放弃这种增收的机会。

公元964年,宋朝开始实行榷茶制,对东南茶区实行茶叶官营,与民争利。

榷茶制是一种茶叶专卖制度,政府一方面禁止茶农直接向市场销售茶叶,所有茶叶必须卖给政府,另一方面低价向茶农收购茶叶,然后卖给茶商,从中获得高额利润。

宋代榷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宋代榷茶,始于乾德二年(964),政府在汴京、建安、汉阳、蕲口四地各置榷货务,全国除四川、两广可自由交易外,东南茶区的所有茶叶由政府专卖;后来调整在交通便利的茶叶集散地设立(荆南府、汉阳府、荆州荆口、无为军、真州、海州)六个榷茶场,其次又在淮南盛产茶叶的(蕲、黄、庐、舒、光、寿)六州设立十三场,六州所产之茶一律属于所在山场。

十三个山场是淮南茶区的管理机关,既负责生产管理,同时也买卖茶叶;六个榷货务只管茶叶的发卖和运输。

第二阶段:宋神宗熙宁四年(1072),因为北方战乱,马源路断,政府重新实行榷茶制。

新的榷茶制,开始在四川禁榷川茶,宋朝官营茶马贸易的历史就此开始。

选择四川作为茶马贸易的地区,一方面是因为以前主要在河北一带打仗,故主要榷东南茶以助军饷,现在神宗要主要对抗西夏,这里离四川近,所以在四川禁茶以获取军资;另一方面,宋朝希望安抚和联合甘肃一带的吐蕃族共同对抗西夏,因而想到了利用茶叶贸易。

(3)宋王朝与民族关系从历史背景介绍中我们知道,宋王朝和契丹、女真一直是对抗的关系,同党项除一小段时间的军事冲突外、基本维持和平关系,吐蕃同宋是一种和平的半依附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和吐蕃一样。

因此宋王朝有必要安抚吐蕃、西夏、大理,满足其需要,达到政治上的稳定。

四、四川与茶,西藏与茶(1)四川与茶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巴蜀是中国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地区。

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

四川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在唐以前都居全国首位,到了宋代,虽然东南地区的名茶跃居全国之首,但四川茶叶的产量仍居全国之冠。

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叶约占全国总量的56%,特别是南宋,由于东南地区受宋金战争的破坏,川茶产量达到全国的62%,茶马贸易的茶几乎全部来自四川。

四川发达的茶叶生产为茶马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2)西藏与茶茶在唐代传到藏区,最开始只在贵族中流行,作为一种高档消费品,后来逐渐在百姓中流传。

茶叶进入藏区,一说是从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一说是随文成公主进藏(携带茶树种子)。

经过唐代数百年的普及,藏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茶叶的消食、解乏和弥补蔬菜之不足的功效,饮茶成为习惯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茶依赖,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

西藏获取茶叶,一是通过进贡贸易,西藏向宋进贡马匹,宋朝赐予西藏茶叶;二是通过茶马贸易。

五、茶马贸易的具体实施1072年,宋神宗采纳了王韶以茶易马招抚吐蕃的建议,派李杞赴四川筹办此事。

成立机构,统一管理榷茶买马事宜,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茶马贸易政策得以顺利实行。

(1)机构设置在成都府路设置茶场司,在陕西秦州设置买马司,后两司合并,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

该司的职责是,制定政策、法令、法规,组建下属机构,统一管理川茶的征榷、运输、销售、易马事宜。

买卖茶机构:在成都府路八个州有24个买茶场,买茶场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全部收购茶农的茶叶;在陕西设置50个卖茶场,主要任务是把四川运去的茶叶按官价出卖或易马。

买马机构:熙宁八年,在熙河路设置六个买马场,后来因为在熙河附近的兵败,使得宋朝在西北陕西、甘肃的马源断裂,于是政府只好在西南四川的黎州、雅州、沪州和云南等地增设买马场。

(2)交易细节茶马比价:宋朝政府确定“随市增减,价例不定”的原则,最初马源充足,一百斤茶可以换一匹马,后来茶价下滑,要二百五十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并且马分九等(良马三等,刚马六等),依等级定价。

到了南宋,马源地减少,马主要来自川西,多为驽马,茶马交易衰退下来;由于马源锐减,马价上涨十多倍,要千斤茶才能换一匹马。

另外,宋茶规定好茶专门用来买马,不得用于商卖。

(3)北宋时,宋朝主要在陕西、甘肃地区换取吐蕃的良马;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

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

六、茶马贸易的后来发展元代没有沿袭宋代的茶马贸易制度,因为蒙古族本身产马,加上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均属元朝版图,马源十分充沛。

明代初年,恢复茶马互市,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我们知道的著名的茶马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就源于唐宋时的茶马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