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及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及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及赏析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①带雨晚来急,野渡②无人舟自横③。

①春潮:春雨。

②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③横:指随意漂浮。

小溪边上的青草让人心生怜一爱一,树林中的黄鹂也在自一由地歌唱。

一场大雨过后,一江一水像一浪一潮一样急急地奔腾,涨满水的码头上,空空的小船也安详地横卧着。

【恬淡之美】
诗人春游滁州西涧,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写景佳作。

河边的小草形单影只、朴实无华,但是诗人独怜这样的寻常事物。

河水湍急,这是
因为一场大雨带来了涨潮;一条小船无人乘坐,随着波一浪一横于一江一面上。

最后尾的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将山野的恬静闲适勾画得惟妙惟肖。

【赏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写作并不是要寻找稀奇少见的材料,也不见得要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只要其中有作者自己的构思,并且将这种构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清晰准确,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加工材料的能力。

【启示】
有人说韦应物的前两句写的是一个对比,小草的朴实无华与黄莺的喧闹轻佻相对比,所以诗人“独怜幽草”。

这也是有道理的,生活中往往是那些低姿态、谦虚好学的人手刃欢迎,而那些言之灼灼却没有行动,为人太过清高的人,却不受别人的尊敬、喜一爱一。

一9561.jpg" title="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及赏析" alt="韦
应物《滁州西涧》的意思及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安史乱后,失职流落。

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

德宗建中二年(781),擢尚书比部员外郎。

三年,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世称“韦江州”。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

四年,出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约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众体兼擅,尤长于五言。

白居易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韦诗题材广泛,而以山水田园诗最著。

后人往往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或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又将其与陶渊明并称“陶韦”。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刘熙载又将他与元结并提,认为“元、韦两家皆学陶”,而“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

有《韦苏州集》(又称《韦江州集》)。

【原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1] ,上有黄鹂深树鸣 [2]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

【注释】[1]独怜:唯独喜爱。

生:一作“行”,较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韦苏州《滁州西涧》诗,有手书,刻在太清楼帖中,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

盖怜幽草而行于涧边,始与性情有关,今集本‘行’作‘生’、‘尚’作‘上’,则与我了无与矣。

其为传刻之讹无疑。

”王安石《初夏即事》之“绿阴幽草胜花时”,与此意同。

[2]黄鹂:即黄莺,正是春日所见。

[3]野渡:郊野渡口。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即化用韦应物句。

【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翻译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翻译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翻译《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分析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分析

《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诗歌原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1 作者信息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112 翻译版本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鹂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得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12 诗句分析121 首句“独怜幽草涧边生”,诗人开篇表明自己特别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

“独怜”二字,凸显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他不关注娇艳的花朵,而是钟情于这无人问津的幽草,暗示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122 “上有黄鹂深树鸣”,在涧边幽草之上,有黄鹂在茂密的树林中啼叫。

黄鹂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为寂静的西涧增添了一份生机。

然而,诗人以“深树”二字,又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使得黄鹂的鸣叫声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更显空灵。

123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天的潮水在傍晚时分带着雨水奔腾而来,水流湍急。

这一句描绘了西涧在特定时间的景象,“急”字生动地表现出春潮和雨水的汹涌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124 尾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横在水面上。

“无人”突出了渡口的荒凉和寂静,“舟自横”则以静态的画面表现出一种自在、悠闲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13 整体意境与主题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的优美景色,通过对幽草、黄鹂、春潮、野渡、孤舟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初中语文文言文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独怜幽草涧边生,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上有黄鹂深树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春潮带雨晚来急,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涧赏析

滁州西涧赏析

滁州西涧赏析滁州西涧赏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滁州西涧赏析,供大家参阅!滁州西涧原文赏析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滁州西涧赏析一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全文及分析

《滁州西涧》全文及分析

《滁州西涧》全文及分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名篇,全诗内容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开篇“独怜幽草涧边生”,诗人表明自己特别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独怜”二字,凸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情感倾向。

他没有去关注那些鲜艳的花朵,或者高大的树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默默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幽草在一般人眼中或许并不起眼,但在诗人眼中,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或许在于它的幽静、它的坚韧,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依然蓬勃生长。

“上有黄鹂深树鸣”,在那高高的树木上,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这一句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幽草是寂静的、低调的,而黄鹂鸟的鸣叫声则打破了这份寂静,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生机。

然而,黄鹂鸟藏身于深深的树林之中,其身影并非清晰可见,只是那清脆的啼叫声传来,给人以一种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的感觉。

这一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大自然中既有宁静的一面,也有热闹的一面,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象。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天的潮水在傍晚时分带着雨水汹涌而来。

这里描绘了一幅水势湍急的画面。

“春潮”本就给人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再加上“带雨”,更增添了几分气势。

雨水的加入,使得潮水变得更加凶猛,仿佛是大自然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它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不可抗拒。

“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荒野的渡口,没有人的踪迹,只有一只小船随意地横在水面上。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无人”突出了渡口的荒凉和寂静,而“舟自横”则给这个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

小船无人掌控,却能自在地横在水面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它仿佛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动荡的世事中,渴望一份宁静与自由,却又不得不面对无常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西涧的自然景色。

诗人通过对幽草、黄鹂、春潮、野渡、孤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寂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滁州西涧》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滁州西涧》全诗翻译赏析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1、带韵译文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赏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二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时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
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

"欲啭不啭意自娇",此写莺啼。

"恬然自安流",此咏百川分流。

这类"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野渡"句当作如是解。

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

这两句在结构安排上也很精当。

"春潮带雨晚来急",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

状出难写之景,达出难言之情。

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