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合集下载

《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赏析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这首诗啊,那可是韵味十足!先看看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一句一出来,就能让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

想象一下,在那山涧旁边,幽幽的小草独自生长着,多安静,多自在。

就好像我有次去郊外踏青,走到一条小溪边,周围没什么人,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种宁静和生机,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

“上有黄鹂深树鸣”,上面呢,有黄鹂鸟在深深的树林里欢快地叫着。

那叫声清脆悦耳,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

我记得有一回,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一阵黄鹂的叫声,我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它们在一棵大树的枝桠间跳来跳去,好不热闹。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天的潮水夹带着雨水,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

这场景,就像有次我遇到的一场春雨,本来白天还是风和日丽的,到了傍晚,突然就下起了雨,那雨势越来越大,河水也跟着涨起来,水流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只小船横在那里。

这画面多有诗意啊!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看到一个渡口,没有船夫,小船就那么随意地漂着,感觉它特别悠闲,好像在等着有缘人来驾驭它。

再来说说翻译。

“独怜幽草涧边生”,意思是唯独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野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就是说上面有黄鹂鸟在枝叶繁茂的树上鸣叫。

“春潮带雨晚来急”翻译过来是春天的潮水夹带着傍晚的雨水来得迅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荒野渡口无人,只有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整首诗的赏析嘛,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韦应物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他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这些景色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诗中的幽草、黄鹂、春潮、野渡、横舟,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而且啊,这里面有动有静,幽草是静的,春潮是动的;黄鹂的鸣叫声是动的,无人的野渡是静的。

小学古诗: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写景的⼩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的野渡所见。

下⾯是分享的⼩学古诗:韦应物《滁州西涧》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横。

【译⽂】 最是喜爱涧边⽣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流的湍急,荒野渡⼝⽆⼈,只有⼀只⼩船悠闲地横在⽔⾯。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的⼩草。

幽,⼀作“芳”。

⽣:⼀作“⾏”。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写景的⼩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的野渡所见。

⾸⼆句写春景、爱幽草⽽轻黄鹂,以喻乐守节,⽽嫉⾼媚;后⼆句写带⾬春潮之急,和⽔急⾈横的景象,蕴含⼀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的⽆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独喜爱涧边⽣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彩与动听的⾳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闲⾏⾄涧,但见⼀⽚青草萋萋。

这⾥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姿,那⾃⽢寂寞、不肯趋时悦⼈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然⽽然地赢得了诗⼈的喜爱。

这⾥,“独怜”⼆字,感情⾊彩⾄为浓郁,是诗⼈别有会⼼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境。

王安⽯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意。

⾸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静谥的⼼⽥荡起更深⼀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随缘⾃适、怡然⾃得的开朗和豁达。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描绘了春天的西涧景色和夜晚的野渡所见。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自然风物的优美画卷,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白天的西涧景象,绿草如茵,黄鹂啼鸣,春潮伴着夜雨轻轻涌来。

诗人钟爱那不起眼的幽草,而对炫目的黄鹂抱有轻蔑的态度。

在他们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守节的品格。

第四句则展现了西涧夜晚的另一番景致——野渡无人,空舟自横。

这幅画面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流露出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空舟自横的悠然姿态寓言自己的人生哲学——淡泊名利,自在生活。

全诗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他以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表达情感,述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

同时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

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潮水急流、野渡无人等画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韦应物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涧的独特景色,将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同时,诗人也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使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

总的来说,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山水诗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涧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
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首诗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去欣赏、去探索其中的深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独怜幽草涧边生,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上有黄鹂深树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春潮带雨晚来急,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涧》韦应物 读后感

《滁州西涧》韦应物 读后感

《滁州西涧》韦应物读后感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滁州西涧时的景色和感受,情真意切,境象优美。

读完之后,让人感慨万千。

诗中,韦应物用清新、优美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滁州西涧的山水风光,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宜人富美的画卷之中。

在作者笔下,滁州西涧的自然景色显得静谧宁静,山间松柏林立,江流清澈,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是如此地和谐融合。

此外,诗中还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他不仅欣赏这片山水,还因此而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无尽的思考。

作者从滌清一川绿草,到感叹人生易逝,再到表示如此美景必定留下诗人的情感写照,体现了作者极具哲思的情感铺陈和深邃的人生感触,让人产生心灵共鸣。

总之,《滁州西涧》展现了韦应物多方面的文学才情和境界,诗人所表现的山水美、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一种圆融和谐的审美理念,这种意境意象也使得这首诗在整个古典时期深受欢迎,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滁州西涧》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滁州西涧》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①滁州:今安徽滁州。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即今天的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幽草:长在幽静处没人注意的草。

⑤上有黄鹂深树鸣: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

黄鹂,黄莺。

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雨。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那幽静的野草,树阴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中的“怜”、“深”是什么意思?{爱茂盛(茂密)}(2)诗的前两句“幽草涧边生”,是“___”景;“黄鹂深树鸣”是“___”景。

(静动)(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常被作为画题。

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

不超过50字。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4)一个“急”字显出______,一个“自”字又显出无人之境的悠闲。

(天气变化之迅速。

)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带读音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带读音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带读音
《滁州西涧》是一首写景七绝,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的诗情浓郁的小诗。下面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带读音,欢迎阅读了解。
chú zhōu xī jiàn
滁州西涧
zuò zhě:wéi yīng wù
作者: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赏析2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时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引导语:《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文章。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徽宗,这个皇帝在政治上饱受批评,却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可圈可点,他在位期间常常主持宫廷画苑考试,特别喜欢用前人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

其中有一道题目,用的是宋代诗人寇准《春日登楼晚归》中的两句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这两句诗特别有画面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成为一道非常经典的试题,传为美谈。

不过,这两句诗并非寇准独创,而是源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绝句——《滁州西涧》。

如果没有《滁州西涧》珠玉在前,也许未必能有寇准的这两句诗,也未必会有绘画史上的这段美谈。

我们今天要来赏读的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

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传世。

《滁州西涧》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的时候。

“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

题目里的“西涧”指的是城西的山涧。

闲适自在,是韦应物诗歌的一大特点。

韦应物虽然担任官职,而且是个颇有政绩的地方长官,但他的个性是比较恬淡平和的。

他仰慕陶渊明,特别向往恬静自然的生活,期盼着“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幽居》)。

据史书记载,他生活简朴却品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

”(李肇《国史补》下)他的诗歌既有冲淡、自然的一面,也有细致精美的一面。

晚唐的著名诗论家司空图,把韦应物的诗风概括为“澄淡精致”(《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

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评价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他的诗歌往往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富
有生意,属于闲淡高远的一路。

《滁州西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的前两句勾画西涧的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涧水边生长着柔嫩细密的绿草,树荫深处隐隐传来黄鹂清脆的鸣叫声。

“草”是“幽草”,“树”是“深树”。

一个“幽”字,给草染上一缕僻静清幽的色彩;而一个“深”字,让人感受到树荫的繁茂浓密。

这里一定是少有人迹,所以草儿才能如此惬意地幽深,黄鹂才能如此欢快地鸣叫。

别忘了开头还有非常重要两个字“独怜”:“怜”是爱惜、爱怜的意思,“独怜”体现出了诗人对幽草、黄鹂的情有独钟。

这里或许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诗人却只挑选了涧水边生长的幽草与深树上鸣叫的黄鹂。

这样两句的组合,有上有下,有动有静。

下边的幽草是静态的,上边的黄鹂则是动态的。

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邪溪》),偶尔一两声婉转动人的啼鸣,非但丝毫无损西涧的宁谧,反而让人倍感环境的清幽。

这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总之,诗歌前两句给我们勾画出来的,是一个极其清幽宁谧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是诗人所钟爱的世界。

诗歌后两句写渡口的景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夹带着雨水而来,在傍晚时分更显急切。

“带”字与“急”字,写出了潮水与雨水的鲜活动态。

而在傍晚的潮水中,野渡无人,小舟自横。

这个“自”字,指的是“自顾自”,同时也包含着“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

韦应物似乎非常喜欢使用“自”这个字,在他的诗中,时常出现“自”的身影。

比如形容春天景物的“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拟古诗》其十二,《全唐诗》卷186),又如形容黄莺啼声的“欲啭不啭意自娇”(《听莺曲》,《全唐诗》卷195),还有“百草无情春自绿”(《金谷园歌》,《全唐诗》卷194)等。

这些“自”字,都可以理解为类似的意思。

韦应物似乎很重视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自”字的频繁出现,体现了韦应物对待事物本真状态的欣赏和尊重。

同样,在《滁州西涧》这首诗中,韦应物也是用一个“自”字,描绘出小船随波动荡、任意横浮的悠然情态。

尽管前一句写潮水的急,好像是冲破了环境的宁静,然而这个“自”字的出现,
以一种悠然自在的姿态,不但消解了潮水的“急”,反而更显出滁州西涧的自然清幽,并透露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因此,这个“自”字,不但是这一句中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整首诗的“诗眼”。

这两句极具画意,春潮、春雨、野渡、小舟,组成极有层次的画面。

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关于“野渡无人”,我们通常会这么理解: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空荡荡的小舟,独自在春潮中起伏。

其实,关于这两句,我们还可以作另一种解读:没有想要渡河的人,因而撑船人十分悠闲,任凭小舟自由横浮。

开头我们提到了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时所出的题目:“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据记载,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画的是岸边的空船,或是有白鹭站立在船艄,以显示“无人”。

惟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画了一名撑船人,躺在小船之中,悠闲地吹着横笛。

这画的意思是,“无人”指的是没有行人,撑船人如此悠闲,正说明没有行人渡河。

而悠闲自适的意境,也就透过撑船人得到了极佳的传达。

因此,这名考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录取。

由此可见这两句诗所具有的丰富想象空间。

其实,无论作哪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的,就是诗歌中那自由自在、闲适淡雅的意境。

由于这两句诗实在精彩,因而常常被后人化用。

最典型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又如宋代词人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中的:“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

”这些化用虽不如原作自然天成,但也别具一番风味。

还有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也被认为是用了《滁州西涧》的诗意,常常被拿来与《滁州西涧》作比较。

南宋诗人刘克庄就认为这首诗的风格非常近似韦应物: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两首诗所描绘的风景的确有许多相似点,都有春草、春树,有春潮、春雨,还有岸边的小舟。

不过,如果细加对比,两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并不相同。

《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意趣;《淮中晚泊犊头》的满川风雨,体现着诗人动荡起伏的心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有我之境”和
“无我之境”的分别。

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淮中晚泊犊头》中,诗人身处古祠下、孤舟中,随潮水飘摇,看风雨满川,有着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有我之境”。

他所看到的风雨与春潮,折射出诗人并不平静的内心。

而《滁州西涧》更近似于一种“无我之境”,诗人仿佛处于春潮野渡的视野之外,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呈现景色的自然闲适之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向人们展开一个宁静恬淡的世界。

这两首诗都是传世名作,却在相似的景物中透露着不同的诗人心境。

通过与《淮中晚泊犊头》的对比,我们对《滁州西涧》的闲适自在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

宋代一位名叫王荣老的官员,在赴任的途中遇上了狂风暴雨,无法渡江。

乡亲们告诉他,这条江住着江神,特别灵验,想必是他身上带着宝物,江神想要索取。

王荣老把携带的玉麈、砚台等都拿了出来,然而风雨更大了。

王荣老非常诧异,自己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只剩一把扇子,上面有黄庭坚所题写的《滁州西涧》。

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王荣老把扇子献给了江神。

不出一会,竟然风平浪静,南风徐来,王荣老顺利渡江而去(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这个传说未必可靠,却足以看出后来人对这首诗的无限倾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