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及赏析_创作背景是什么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及赏析_创作背景是什么

滁州西涧古诗意思及赏析_创作背景是什么《滁州西涧》,此诗主要是详细地描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的原文及赏析1、原文:《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3、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滁州西涧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出身名门望族,十五岁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安史乱后,失职流落。

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

德宗建中二年(781),擢尚书比部员外郎。

三年,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世称“韦江州”。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

四年,出为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约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众体兼擅,尤长于五言。

白居易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韦诗题材广泛,而以山水田园诗最著。

后人往往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或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又将其与陶渊明并称“陶韦”。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刘熙载又将他与元结并提,认为“元、韦两家皆学陶”,而“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

有《韦苏州集》(又称《韦江州集》)。

【原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1] ,上有黄鹂深树鸣 [2]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

【注释】[1]独怜:唯独喜爱。

生:一作“行”,较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韦苏州《滁州西涧》诗,有手书,刻在太清楼帖中,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

盖怜幽草而行于涧边,始与性情有关,今集本‘行’作‘生’、‘尚’作‘上’,则与我了无与矣。

其为传刻之讹无疑。

”王安石《初夏即事》之“绿阴幽草胜花时”,与此意同。

[2]黄鹂:即黄莺,正是春日所见。

[3]野渡:郊野渡口。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即化用韦应物句。

【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原文注释及简析

《滁州西涧》原文注释及简析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
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诗词五首(滁州西涧)》ppt课件

《诗词五首(滁州西涧)》ppt课件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 03 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
而饶有生意。
《滁州西涧》创作背景
01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02 诗歌描写了作者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 野渡所见。
02 通过描写西涧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 及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06
思考题与作业布置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问题三
请解释《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 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
请分析《滁州西涧》中运用的修辞手 法及其作用。
问题二
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 内心的感受?
背诵全诗并默写关键句子
全诗背诵
《滁州西涧》全诗为“独怜幽草涧边 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 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词风格特点及影响
风格特点
本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 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影响
本诗通过描绘滁州西涧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这种以情写景、借景述意的写作手法对后 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本诗也是韦应物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对于研究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05
拓展延伸与课堂互动
相关诗词作品推荐阅读
《山园小梅》
此诗描写山园小梅在幽冷环境中 的风姿,表现了梅花清绝高洁的
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
《江南春》
此诗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 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 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游山西村》
此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 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 民风的赞赏和真挚情谊。

滁州西涧古诗课件ppt

滁州西涧古诗课件ppt
滁州西涧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描写 了春日滁州西涧的景象。
02
西涧
指滁州城西的一条溪涧。
03
独怜
唯独喜欢。
词句解释
上皇
太上皇,这里指唐玄宗。
野渡
野外的渡口。
横舟
横船,停船。
词句解释
春潮
春天的潮水。
野渡
野外的渡口。Βιβλιοθήκη 横舟横船,停船。整体诗意解析
诗人以西涧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西涧的喜爱之情。
《登高》
作者杜甫,描写了诗人独自登高 远眺的情景,抒发了飘泊羁旅的
思乡之情。
《春晓》
作者孟浩然,描写了春天的清晨 ,鸟语花香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
珍惜。
《静夜思》
作者李白,描写了夜晚的寂静和 诗人在床前抬头望月的情景,抒 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
的牵挂。
文学常识拓展
01
情感表达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01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态度
02
通过描绘自由飞翔的莺歌蝶舞、流水潺潺等景象,体现了作者
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态度。
表现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情
03
通过描绘春雨绵绵、青草芳菲等景象,表现了作者孤独、落寞
的心情。
创作背景
•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据史书记载,韦应物在任期间非常关心百姓疾苦,曾经为当地 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举措。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写真实情 感,追求自然与和谐的风格。这首《滁州西涧》就是他在西涧 这个地方看到景色有感而发创作的。

滁州西涧ppt

滁州西涧ppt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原文放送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目解读、知识普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安徽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上旬间春水猛涨,而此时正值沿岸地区桃花 盛开的季节,被称作“桃花汛”。文中的“春潮”即是指桃花汛。
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重点词语注释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 ‚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 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 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 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 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 怜”,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 适恬淡的心境。首句写静,次句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 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 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 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与“雨”之间用 “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 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 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 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 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 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 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韦应物 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 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引导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它出自于《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滁州西涧》这首诗吧!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写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06
相关评论与研究成果
古代评论
意境之美:唐代文人注重诗歌的意境,而韦应物的《滁 州西涧》以其独特的景象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
哀愁和孤独。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滁州西涧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 离别哀思的经典诗篇。以下是古代评论的几个方面
意境深远
诗歌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人 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深远的艺术境界。
清新优美
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清新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现了诗 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04
诗的价值与社会影响
文学价值
意象生动
诗人韦应物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滁州西涧的独特景色,如“野渡无 人舟自横”,表现出自然之趣。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通过对比野渡的荒凉与涧水的清澈,青草的翠绿与黄 鹂的鸣叫,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诗 歌的艺术感染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 了自己对自然和现实的感慨和思考,情景交融,增强了诗 歌的抒情性。
风格特点
自然流畅
诗歌语言平实,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雕琢痕迹,表 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受和自然美的赞叹。
历史价值
这首诗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
05
诗的演绎与解读
朗诵技巧
把握节奏
在朗诵时,需要把握好每句诗的节奏,突出重点字眼 ,让整首诗的音韵更加和谐。
注重语调
通过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如对滁州 西涧的喜爱、对官场现实的无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众多诗歌风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诗人不同的审美追求。

下面是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介绍及诗人简介。

【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0[1]),京兆府万年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胄贵里人,唐玄宗时任三卫郎。

安史之乱时,曾避难居武功(今属陕西省)等地。

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终于成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永泰元年后,罢官闲居洛阳同德寺。

大历八年,因病去官,又寄居洛阳同德精舍。

大历十四年,辞官寓居鄠县沣上的善福精舍。

贞元四年冬,复出为苏州刺史,约七年后罢官,寄居苏州永定寺,此后不久,卒于苏州。

他曾经担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高陵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

多次罢官,闲居佛寺,使得诗人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山林自然,写下了不少山水诗。

【清美诗风】
人一生有着仕隐交替的独特经历, 几次出仕又闲居,而每一次闲居又都是归于佛寺,表现出遁世避俗的淡泊志向与性格。

翻开诗人诗集,虽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篇,但多是写与僧人交往酬唱、描写佛寺道观和僧人形象,或叙写自然山水清幽之景, 并由此而形成诗人清美的鲜明诗风。

诗人写诗, 极喜用“清“字, 在其诗中,“清”字共出现了139 次, 按多少顺序排列,分别为:“清”字48 次;“清夜”11 次;“清景”10 次;“清露”8 次;“清池”、“清觞”各5次;“清川”、“清风”各 4 次;“清晨(朝)”、“清辉”、“清都”、“清凉”、“清赏”各 3次; “清香”、“凄清”、“清泉”、“清尘”、“清涧”、“清言”各 2次;“清渠”、“清静”、“澄清”、“清旷”、“清时”、“清白”、“清诗”、“清樽”、“清源”、“清光”、“清幽”、“清澜”、“清浅”、“清波”、“清流”各 1 次。

有时甚至同一首诗中也不
避用字重复,出现两个或多个“清”字,至于运用与“清”字意义相近的词语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了。

诗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读其诗作,如饮甘露,如濯清流,如临幽谷,如沐清风, 给人以清气弥漫的审美感受。

《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玉壶彻底清”一联诗最能概括、表现和反映韦诗的这种独特的清美诗风。

故张戒《岁寒冷堂诗话》(卷上)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诗人也反复提及己诗之清:《访人》诗云:“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艳雪》诗云:“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

不仅表现诗人的诗学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 而且能以清新洁净的语言来绘景状物,表意抒情,形成其独特的清美诗风。

而这种诗风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 早已习惯那种很少人间烟火气的方外生活,故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常显得闲适而恬澹,空旷而平和。

如《幽居》:“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

”全诗描绘了一种悠闲宁静的境界, 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适意的闲淡心境。

诗先用世人“皆有营”之辛劳, 反衬自己“遂此幽居”的闲情逸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恬然感受以及愉悦适意的心境,使心境与物境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再如《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施补华《山见庸说诗》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诗人从容下笔, 于“秋夜”、“凉天”写起,淡淡着墨,“山空松子落”更见出诗人平淡心境与所处幽静环境的谐合,语浅情深,显得那么的清雅闲淡。

沈德潜《说诗日卒语》云:“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此诗即诗人清淡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