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写于何年
初中语文文言文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独怜幽草涧边生,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上有黄鹂深树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春潮带雨晚来急,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赏析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涧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 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 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 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 流露出来。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 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 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 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 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滁州西涧》 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 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 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漂浮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 击着两岸,一朝场春雨被风裹夹着,急骤地落 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有 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 那里。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 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 《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 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 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寥寥十四字,诗人便将这茂密的绿树、鸣转 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 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 图画,给我们以自然美的享受。
春潮:春天的潮汐。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Biblioteka chú 滁jiàn 涧
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滁州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 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唐诗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

唐诗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唐诗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滁州西涧》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唐诗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韦应物《滁州西涧》古诗鉴赏答案《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古诗鉴赏答案《滁州西涧》赏析《滁州西涧》由韦应物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全诗表达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注解】1.滁(chú)州:今安徽滁州,诗人曾任州刺史。
2.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即今天的城西水库。
3.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4.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黄鹂:黄莺。
6.深树:树荫深处。
7.春潮:春雨。
春天的潮汐。
8.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9.横:指随意飘浮。
《滁州西涧》【韵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滁州西涧》【翻译】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鸣叫,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但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涧》【评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鉴赏

韦应物《滁州西涧》鉴赏韦应物《滁州西涧》鉴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之一。
下面是其鉴赏,一起来看一下吧。
《滁州西涧》作者: 韦应物朝代: 唐代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注释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滁州西涧_诗词鉴赏_唐_韦应物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 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 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 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 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 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 诗。
赏析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
景七绝,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 代表作之一。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 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 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 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 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 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赏析
这两句在结构安排上也很精当。春潮
带雨晚来急”,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 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 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客观 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状出难写 之景,达出难言之情。
赏析
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
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 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 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 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 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注释
1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 俗名称上马河。 2 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 一作“芳”。生:一作“行”。 3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4 春潮:春天的潮汐。 5 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我只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还有黄莺 在树丛深处中啼鸣。
傍晚,春潮上涨,春雨沥沥,涧水湍急, 荒野渡口无人,惟有一只小船横在水上。
赏析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 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 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 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 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 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 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 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 和雨的动态。结尾句。
韦应物 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引导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它出自于《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滁州西涧》这首诗吧!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写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生动描绘暮春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生动描绘暮春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这首诗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
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暮春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一、作品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自横:指随意漂浮。
三、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四、作品赏析1、首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诗描绘了涧边生长的幽草和黄鹂在树荫深处啼鸣的景象。
暮春时节,群芳已凋,但诗人却独爱这涧边生长的幽草。
这里的“幽草”和“深树”营造了一种幽静的境界,虽然它们不如百花妩媚娇艳,但青翠欲滴、自甘寂寞的风姿却与诗人好静的性格相契合,自然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独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幽草的偏爱,同时也透露出他闲适恬淡的心境。
黄鹂的啼鸣,清脆悦耳,为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使得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更加生动。
2、颔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诗将时间推到了傍晚,描绘了春潮上涨、春雨绵绵的景象。
春潮带着雨水,使得西涧的水势变得湍急。
而郊野渡口,本就荒凉无人,此刻更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空无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滁州西涧》写于何年
《滁州西涧》一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见于各类语文教材,人教版7年级下册亦有收录。
韦应物《滁州西涧》写于何年?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诗歌教学向来重视创作背景之介绍,则诗歌写作时间之确定必为课内之重点,故教材注明此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以此观之,韦应物于781年已任滁州刺史,《滁州西涧》一诗写于781年其任滁州刺史之时。
诚如斯,恐非也。
韦氏另一名篇《寄李儋元锡》据考写于784年其在滁州刺史任上,诗中首联有云“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说明783年春夏花开之时韦氏在京城与好友李儋分别后前往滁州赴任。
又《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一诗据考写于783年韦氏赴任滁州“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时,说明783年韦氏尚在赴任途中。
以上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若考证无误,则韦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于781年就任滁州并写下《滁州西涧》一诗。
再查韦氏年谱,781年韦氏迁尚书比部员外郎;782年在员外郎任上;783年夏任滁州刺史,秋到任;784年在滁州任上,冬天罢任;785年春夏闲居滁州,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786年在江州任上;由此观之,《滁州西涧》若为即兴之作,至早写于784年春,至晚写于785年春。
了然之事,何以成误?恐编者于史料之研读未用全力,忙中出错尔。
韦氏于唐代正史中无传,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建中二年,由前资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疑编者直译此段文字,以为韦氏于建中二年任比部员外郎,同时又任滁州刺史,或旋即任滁州刺史,然后推出《滁州西涧》写于当年。
貌似无误,实为断章。
一则比部员外郎品级为敕授从六品上,滁州刺史品级为制授正四品下,既非同品级官职,如何能同时授予?且按唐代官制,择郎官优者出任地方刺史,若韦氏未在比部员外郎任上有所为,又依何据出为刺史。
二则唐之滁州在今安徽省,距离长安路途遥遥,即便韦氏幸获恩宠,破例擢升,如何于当年春季及时就任,并有“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苍凉感慨?三则韦氏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所写多为秋景,可见韦氏授滁州刺史至少在当年夏末,无法于当年春到任。
若依教材注释,自相矛盾,可见一斑。
若据《唐诗汇评》所写韦氏“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参照,则脉络了然,韦氏应在建中年间先任比部员外郎(781年),后出任滁州刺史(783年),此后方写《滁州西涧》一诗。
拓展阅读:韦应物成就评价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
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