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外与微光技术精编版
红外探测技术

第1章 绪论
教学要求
(1)在介绍电磁辐射的基础上给出红外辐射的
概念及特点;
(2)讨论红外物理与红外技术的关系;
(3)介绍红外技术在军事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1.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1.2 红外物理与红外技术
1.3 红外技术应用
1.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1.1.1
电磁辐射
红外辐射.
1.3.3 红外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应用
(3)红外医疗 主要应用在红外诊断、红外理疗等,如热像仪 (4)红外遥感 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昼夜工作
1.3.3 红外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应用
(5)红外辐射加热 通过需用某些发射率高的材料实现 (6)红外光谱技术 消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发出的红外波段光谱辐射 特性不同,来监测、鉴别物质成分
气污染分析,非破坏性实验,以及医学中疾病的检测,病
理分析等。
参考文献
[1] 石晓光,王蓟,叶文. 红外物理[M]. 北京:兵器工
业出版社,2006.
[2] 叶玉堂,刘爽. 红外与微光技术[M]. 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2010. [3] 张建奇,方小平. 红外物理[M]. 西安: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4.
1.3.2 红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红外制导 利用目标本身的 红外辐射来引导导弹
或其他武器装备自动
接近并摧毁目标 (2)红外通信 利用红外辐射的 平行光束作为载波,
利用其良好的方向性
和安全通信。
1.3.2 红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3)红外夜视 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散发着红外辐射
1.3.2 红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中红外
2.5~25
(整理)红外与微光技术

红外与微光技术1.红外技术的简介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中、远红外三部分。
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
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
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红外应用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红外线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众多的应用产品,从医疗、检测、航空到军事等领域,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红外的身影。
本文选择了红外热像、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几个比较大的产品领域做介绍。
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
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电力领域、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2.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波长在770纳米至1毫米之间,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外侧。
红外线可分为:近红外线(700~2000nm)、中红外线(3000~5000nm)、远红外线(8000~14000nm)。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红外线穿透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利用红外线可以观测低空水蒸气含量进行天气预报;晴天可利用红外线观测大气CO⒉含量,估计温室效应,亦可观测大气污染的情况。
红外线具有很强热效应,并易于被物体吸收,通常被作为热源。
俗称红外光。
生物体中的偶极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排列的趋势。
红外微光夜视仪

红外微光夜视仪红外微光夜视仪是将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结合起来的产品,集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功能于一身。
新近的数码加强型红外微光夜视仪是一个高敏度高辨别率的CCD阵列和一个新的轻型TM软体技术使用于数码加强装置,5倍放大和长距离观景范围—高达600米,图像清楚度和亮度上也都有很大提高,图像传送给单色LCD显示屏是清楚和锋利的,在整个察看领域。
该装置能够在一个广泛的自然夜间照明范围内波动的情况下使用。
多云月深夜进行察看,打开可调式红外照明灯可以使用。
波浪长度达940nm—察看者看不见的红外光,即使是单位用在自动模式。
内置的视频输出允许转让的形象到监视器或电视上便于长期固定时间观看,录影,以外部录音设备。
目录红外微光夜视仪的特点与用途红外微光夜视技术红外微光夜视仪的特点与用途特点:现在红外微光夜视仪一般体积灵巧,简单携带,便利夜间察看,利用夜间目标反射的低亮度的夜天光星光月光大气辉光等自然光,将其加强放大到几千到几十万倍,从而达到适于人眼夜间进行察看、侦察、瞄准、车辆驾驶和其它战场作业。
用途:察看,徒步旅行,野营,洞窟探险,商业捕鱼和业余垂钓,划船,执法,搜救,监视。
红外微光夜视技术红外微光夜视仪集两种技术于一身,具红外夜视与微光夜视两种功能。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察看的一种光电技术。
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
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加强技术,是通过目镜将光线聚焦在影象加强器上来采集和加强现有光线,在加强器内部,一个光电阴极会被光“激活”,并将光子能量变化成电子,这些电子经过一个位于加强器内部的静电区域被加速后,撞击在磷表面屏幕上(就好象一个绿色的电视屏幕),形成人眼可见的图象。
经过对电子的加速,加强了亮度和图象的清楚度。
新型的数字夜视仪采纳了第2和第3代影像加强管,视野边缘不再模糊,而且它在完全黑暗和长距离的使用上效果特别好。
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外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夜视器材,可分为直接察看(如夜视察看仪、武器瞄准具、夜间驾驶仪、夜视眼镜)和间接察看(如微光电视)两种。
浅谈红外成像和微光成像技术的异同

浅谈红外成像和微光成像技术的异同在夜的世界里,伸手不见五指,看都看不见,别说监控了。
的确,在安防监控中,夜视一直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
在现有的安防技术中,微光和红外成像是运用最广的夜视技术。
而微光成像主要运用在反恐侦查,部队作战的夜视仪中、而红外夜视成像主要用于监控摄像机的夜间监控较多。
当然,二者也有穿插,诸如出现微光监控摄像机和红外夜视仪等产品。
既然二种夜视技术都很优秀,那他们是否曾有过PK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观点大碰撞,对比一下红外成像和微光成像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两种夜视技术。
微光成像技术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
微光技术是光电高新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微光夜视产品中,红外成像技术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
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对应装备为主动红外夜视仪。
被动红外夜视技术是借助于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实现观察的红外技术,它根据目标与背景或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温差或热辐射差来发现目标。
其装备为热成像仪。
现阶段监控摄像机装备的都是主动红外系统,对被动红外系统的应用还较少。
观点pk当微光成像技术遇到红外技术,到底孰优孰劣呢?微光成像技术和红外成像技术相对比,各自都有自身明显的优势。
黑夜里的眼睛论红外成像和微光成像异同黑夜里的眼睛论红外成像和微光成像异同微光成像技术[nextpage]微光成像技术优点微光成像技术之所以被各国军队大量应用在夜视上,是因为它的全面性。
该技术相比红外技术,不需要红外灯发射红外线、不需要被观测物体必须有热量。
从而很好的适应军队在不同环境下作战。
选择红外成像技术,第一得考虑红外灯的损耗和维护,第二要考虑被观测物体是否自身含有热量。
而微光成像技术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只需借助自然光即可达成夜视效果。
夜视集团通过国家科技部“昆明国家红外微光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

公 司 以及红 外公 司 的工房及 展室 。公 司领导 向专 家组详 细介 绍 了公 司各 类 产品 的研 发 和产业 化情况 以及 产 业化 基地 的建设 概况 , 并 向专家 组做 了产业 化基 地 的工作 汇 报 。专 家 组一 致认 为 产 业化 基 地 的建设 和发 展 符合 国家 调整产 业结 构 、 促 进军 民融合 、 促 进红外 微光 光 电子 技术 产 业化 、 促进 区域 高新 技 术产 业 发展 的方
收稿 日期 : 2 0 1 2年 1 2月 1 4日
责 任编辑
郑 练
2 )分 类 。将 制 品放在 洁净 的 白纸 上 , 用镊 子 将
写 石 写 石 ! 牙 石 \ ! ; 蛤
夜视 集 团通 过 国家 科 技部 “ 昆 明 国家 红 外 微 光光 电 子高 新 技 术产 业化 基 地 " 认 定
[ 1 1张文 兵 . 小 型 复 杂 塑件 注 塑 模 的设 计 研 究 [ J ] . 北 京 T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2 0 0 9 , 8 ( 1 ) : 6 - 8 .
表 面不允许 欠压 , 合 格后送 交专 检 。
专检 合格 后 方 可 批 量 生 产 。生 产 中对 尺 寸 0 . 7 【 】 。 mm 及 毛刺巡 检 , 监控 制 品 的表 面 质 量 , 不 允 许有 欠压 。
版社 , 2 0 0 8 .
《红外技术》第28卷(2006年)总目录索引

军,周起 勃
王肇圻, 刘
娟,傅汝廉
袁祁刚, 张国安,郝重阳 肖相国, 王忠厚, 白加光,等
周树平,杨
董明礼,张
种红外热像仪扫描方法研究
激光辅助照 明主动红外成像研究
萍
晶,李银柱,等
红外光 学系统 出瞳与冷屏的匹配方式及渐 晕分析 计算
74 3
白清 兰, 马彩文,孙东岩
敏 张文峦
光学微扫描器技术及其实现方式
题目
作者
期 次 页 码
▲材料 与器件▲ 有机半导体探测器材料的研究展望
一
姬 荣 斌 ,唐利斌, 张筱丹
种新型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 Z O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 n
唐利斌 ,郑
云 ,吴
刚 ,等
卫
激光束诱导电流谱技术表征红外器件几何结构 锆钛系远红外谷物干燥复合材料的研究 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牺牲层制各工艺研究
刑冀Jl 刑 勇 I ,
梁 坚 ,郑文 云,廖怀 军 ,等
如何 降低 稳压 电源的噪声 采用线阵 C CD测量 扫描镜步进角度 的系统 设计 基于 G S和 红外成像 的新型无人机 总体 设计 P
基 于 DS P的 现 场 级 数 字 消 防 系 统
陈秋霞 , 陈桂 林
李 林 ,张 河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l 期 8 2 20 0 6年 l 2月
红 外 技 术
I  ̄a e e h o o y n r dT c n l g
、 1 8 NO 1 ,. 0 2 .2
De 2 0 c 0 6
《 红外技术 》
第2 8卷 (0 6年 )总 目录索引 20
维普资讯
红外微光融合

红外微光融合
【最新版】
目录
1.红外微光融合的定义与原理
2.红外微光融合的应用领域
3.红外微光融合的优势与挑战
4.我国在红外微光融合技术方面的发展
正文
红外微光融合是一种将红外技术与微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将红外图像与微光图像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更加精确识别和探测。
红外微光融合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它可以帮助军队在夜间或者恶劣环境下进行隐蔽行动,同时也可以提高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
在安防领域,它可以用于监控系统的夜视功能,提高监控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红外微光融合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尽管红外微光融合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红外图像和微光图像的特性不同,如何实现有效的图像融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何提高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分辨率和探测距离,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我国在红外微光融合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第1页共1页。
红外成像

第二代微夜视仪
• 二代管的光电阴极仍为Na2KSb(Cs)。 但由于 制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 使其光电灵敏度与 红外响应比以前提高不少。在二代管内部,成 功地使用了能实现电子倍增的二维元件——微 通道板(MCP )。MCP是由上百万个紧密排列的、 具有较高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空心通道管所构 成。其通道芯径间距约 6~12m,长径比为 40~ 60。入射在通道入端的初始电子在电场 作用下激发出二次电子,并且依次倍增,获得了 输出端的高增益。MCP具有增益高、分辨率高、 功耗低、频带宽、寿命长以及自饱和效应等优 点。
•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 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 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 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 度分布的图像。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眼不能直 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而是变成人眼可 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运 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 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可进行智能分析判断。
美国M982/M983微光夜视眼镜
我军部分夜视器材
驾 驶 员 佩 带 微 光 夜 视 仪
侦 察 兵 使 用 夜 视 仪
步兵使用夜视仪
第三代微光夜视仪
• 第三代微光像增强器(三代管) • 在真空光电夜视器件中的光电阴极为GaAs,因 为GaAs光电阴极具有负电子亲和势,因而它具 有量子效率高、暗发射小、电子能量分布集中 等优点。
1、组成:(1)微光光学系统;(2)电源;(3)像增 强器(又称微光管,实现光-电-光转换)——钾钠铯光 电阴极、纤维光学面板。
级 联 式 原微 理光 图夜 视 仪 结 构
• 一代微光夜视的优点:被动工作,不易暴露自己; 采用三级级联,光增益高,景物图像较清晰。 • 其缺点: 防强光性能较差,以致于难以在火光 四射的战争环境下工作;体积稍大,比较笨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红外与微光技术精编版红外与微光技术1.红外技术的简介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中、远红外三部分。
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
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
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红外应用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红外线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众多的应用产品,从医疗、检测、航空到军事等领域,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红外的身影。
本文选择了红外热像、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几个比较大的产品领域做介绍。
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
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电力领域、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2.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波长在770纳米至1毫米之间,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外侧。
红外线可分为:近红外线(700~2000nm)、中红外线(3000~5000nm)、远红外线(8000~14000nm)。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红外线穿透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利用红外线可以观测低空水蒸气含量进行天气预报;晴天可利用红外线观测大气CO⒉含量,估计温室效应,亦可观测大气污染的情况。
红外线具有很强热效应,并易于被物体吸收,通常被作为热源。
俗称红外光。
生物体中的偶极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排列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引发分子、原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而产生热,当红外辐射有足够强度时即超过了生物体的散热能力,就会使被照射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效应。
红外热效应是设计和制作热敏型红外探测器的物理基础。
在生活中,利用红外热效应的有红外线高温杀菌、红外线治疗等。
红外线检测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变化如图1:图1 红外线检测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变化从图中可知,热流注入是均匀的,因此对无缺陷的物体,正面和背面的温度场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如果物体内部存在缺陷,在缺陷处温度分布将发生变化,对于隔热性的缺陷,正面检测时,缺陷处因热量堆积呈“热点”,背面检测时缺陷处则是低温点;而对于导热性的缺陷,正面检测时,缺陷处的温度是低温点,背面检测到缺陷处的温度是“热点”。
可见,采用红外检测技术,可以形象的检测出材料表层与浅层缺陷和范围。
3.红外技术的典型应用3.1军用领域红外技术可用于对远、中、近程军事目标的监视、告警、预警与跟踪;红外成像的精确制导;武器平台的驾驶、导航;探测隐身武器系统;光电对抗等。
在美、英、法、德、日、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军队中,红外热像仪已配置在陆、空、海军等各个军种中,例如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配备1.7具红外热像仪。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的应用相对较少,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巨大。
3.2民用领域红外测温、红外成像已在工业、交通、电力、石化、农业、医学、遥感、安全监控与防范和科学研究等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成为自动控制、在线监测、非接触测量、设备故障诊断、资源勘查、遥感测量、环境污染监测分析、人体医学影像检查等重要方法。
系统级产品种类和量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红外器件成本的降低,这个发展趋势不但促进了这项技术在民用领域能够不断地探寻更多的应用用途,同时又拉动了这项技术本身所牵引的基础行业的发展。
民用领域的红外热像仪市场极有可能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未来全球民用潜在需求市场高达上千亿美元。
3.3安防领域从2006 年至今,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年增长速度达到70%左右,预计到2010 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将达到近60亿美元。
中国视频监控市场,2006年规模达18亿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近70亿元。
随着商业和民用安防监控实际需求的不断增长、部署监控系统性价比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应急体系”、“平安建设”、“科技强警”等重大工程项目在全国不断推进,我国视频监控市场将持续升温,并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机会。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大型活动的举办和世界社会安全形势的多变,对各种危险性的预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天时准全天候的红外监视显得更加突出。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出现和市场价格的可接收性,红外报警已从近红外主动照射成像报警、点源红外探测报警快速向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发展。
红外成像、红外/可见光融合的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将获得快速发展,并将广泛运用到海边防、银行、机场、油库、军械库、图书文献库、文物部门、监狱等重要部门,以及交通、工业、仓储、港口码头、物联网和森林防火等行业市场。
到2009年,全国约有300万个监控摄像头用于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
未来按三十分之一配置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即达10万只,平均每台按5万元计算(目前售价约为10万元),市场需求总量达到50亿元。
红外安防已经开始成为安防领域的又一热门产业!3.4消防领域消防领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最大的民用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大约500万消防人员,如果每辆消防车辆配备一台热像仪,市场总量将达到20万台。
据我国公安部消防局装备处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消防车保有量约为2.3万辆,按照公安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修订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到2009年,每个消防站的消防车配置将由3.2辆增加到5辆,全国消防车总量因此将达到近3.6万辆。
我国消防车中配备红外热像仪的还很少,如果每台消防车配备一台红外热像仪,平均每台按10万元计算(目前售价约为15万元),全球消防领域的市场需求总量达到200亿元,我国将达到36亿元。
电力领域作为最成熟、最有效的电力在线检测手段,红外热像仪可以大大提高供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检修时间。
虽然电力行业是目前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应用最多的行业,但仅限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目前这些发达地区的拥有量也仅为需求量的20%。
据统计,我国电力行业红外热像仪的总需求量约为2.5万台,以平均每台售价6万元(目前售价约为10万元)计算,市场需求总额约为15亿元。
3.5企业制程控制领域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约130多万家企业,这些制造业如果利用红外热像仪做制程控制,则能大大提高企业的产品品质,如制造业中10%的大型企业配备红外热像仪,按每家企业配备一台红外热像仪来计算,则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3万台,以每台售价10万元计算,则市场需求额可达130亿元。
3.6医疗领域红外技术的医学应用主要包括人体温度检测、疾病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与保健三个领域。
红外测温检测在非典、流感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对结构成像技术(B超、CT、核磁共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许多以往结构成像技术不能表现或晚于机能表现的异常信息,却能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表达。
据文献报道,在发现肿瘤方面,它比CT、核磁早6~12个月。
它又是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唯一可查仪器。
目前,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正在生物信息、无创检测、亚健康评估、肿瘤预测、中医诊断客观化、人体异常信息的无创监测(包括SARS疫情监测)等重大前沿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各种红外理疗仪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我国医用红外热像仪的研制起步较晚,1991年才开始研制医用红外,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销售量一直较小,目前在使用的医用红外热像仪产品大约有200台,北京协和医院、军区总医院、309医院、304医院、721医院、电力总医院、北京医院等均有此类设备,据报道,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均已建立了红外医疗中心,80%的中小型医院成立了红外医疗科室,国内医疗界对红外医疗设备的需求大大增加。
3.7建筑领域2006年11月1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实施《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脱粘结缺陷技术规程》,对红外热像仪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进行了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约为10万家,如果每家配备1台红外热像仪,则市场需求总量可达10万台,以平均每台售价5万元计算,市场需求额可达50亿元。
3.8遥感领域红外遥感仪器获取地物目标的红外波段辐射数据,经过信号或信息处理可以获得地球环境的信息。
在地球资源探查、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抗灾搜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有星载、机载、浮空器等众多遥感平台。
4.红外技术的发展趋势红外线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众多的应用产品,从医疗、检测、航空到军事等领域,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红外的身影。
但人们对她的研究仍然延续,时不时出现的新发明新应用,带给我们惊讶与感叹,人类对这座宝藏的开发还远远不够,红外产业还有广阔的扩张空间!4.1红外技术的发展及主要应用领域4.1.1军用领域在美、英、法、德、日、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军队中,红外热像仪已配置在陆、空、海军等各个军种中,例如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配备1.7具红外热像仪。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的应用相对较少,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巨大。
4.1.2民用领域红外测温、红外成像已在工业、交通、电力、石化、农业、医学、遥感、安全监控与防范和科学研究等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成为自动控制、在线监测、非接触测量、设备故障诊断、资源勘查、遥感测量、环境污染监测分析、人体医学影像检查等重要方法。
系统级产品种类和量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红外器件成本的降低,这个发展趋势不但促进了这项技术在民用领域能够不断地探寻更多的应用用途,同时又拉动了这项技术本身所牵引的基础行业的发展。
民用领域的红外热像仪市场极有可能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未来全球民用潜在需求市场高达上千亿美元。
4.2红外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方向按产品和技术类别可分为:红外传感器、红外成像器、红外材料、光学元件、制冷器、前放、专用信号读出处理电路、图像处理、系统设计、系统检测、仿真与试验等;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电力领域、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4.2.1安防领域随着商业和民用安防监控实际需求的不断增长、部署监控系统性价比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应急体系”、“平安建设”、“科技强警”等重大工程项目在全国不断推进,我国视频监控市场将持续升温,并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