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案)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围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通过带有小组讨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主题。
示例问题:你知道哪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化学平衡?2.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几个家庭实例引入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20分钟)3.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等体系(或等容积)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反应速度达到相等状态的现象。
3.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在本讲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aA + bB\\leftrightarrow cC + dD$$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化学物质,a、b、c、d分别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
向左的反应(左方向),表示反应物的相互转化;向右的反应(右方向),表示生成物的相互转化。
3.3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浓度变化;2.压力变化;3.温度变化;4.添加催化剂。
4. 实例分析(2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来详细了解以上四个因素对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影响,以及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示例实例:实例1:张三将100ml的氮气和100ml的氢气混合在一起,通过点火将它们压缩成80ml的氨气。
请问该反应是向前还是向后进行?为什么?实例2:将硫三氧化二与水反应生成溶液后,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碳酸钠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用化学平衡来解释。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简单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并进行自我评估。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介绍了化学平衡理论中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并从实用性的角度引导学生以化学平衡为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
3. 学会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勒夏特列原理。
2.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实际问题。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平衡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2. 讲解化学平衡状态:解释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阐述可逆反应的特点。
3. 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如何影响化学平衡。
4. 讲解勒夏特列原理:阐述勒夏特列原理的内涵,展示实例进行分析。
5. 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让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平衡调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掌握,以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一、教材分析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
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以前, 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和速率时间图象, 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 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 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 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
(4)能够通过勒夏特列原理正确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1)过程与方法:(2)在理解化学平衡时, 初步掌握将化学问题以及内在的规律抽象为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1.以平衡移动定律为主线, 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实验、观察、思考, 领略实验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六、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
七、教学方法八、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
九、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提问:2.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特征: 逆、动、等、定、变。
3.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图示说明)平衡移动的概念及原因: 反应达到平衡后, 如果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 正逆反应速率会随之而产生变化, 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导学案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3、能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二、知识回顾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逆:可逆反应。
(2)等: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3)动:动态平衡,反应仍在进行。
(4)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5)变: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2、化学平衡常数对于可逆反应 mA(g) + nB(g) ⇌ pC(g) + qD(g),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 K = C^pD^q / A^mB^n 。
三、新课导入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化学反应中,如果改变某些条件,平衡状态是否会发生改变呢?如果会,又将如何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四、探究过程(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探究: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FeCl₃+ 3KSCN ⇌ Fe(SCN)₃+ 3KCl 。
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 FeCl₃固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溶液颜色加深。
分析:加入 FeCl₃固体,使 Fe³⁺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的反应:例如 N₂(g) + 3H₂(g) ⇌ 2NH₃(g)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如 H₂(g) + I₂(g) ⇌ 2HI(g)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探究: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2NO₂(g) ⇌ N₂O₄(g)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将装有混合气体的容器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 案例: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特征。
2.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浓度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2)压强:讲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压强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3)温度:讲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温度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4)催化剂:讲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3.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使学生掌握了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并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6.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在改变浓度、压强、温度和添加催化剂等条件下,化学平衡是如何移动的。
7.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平衡的移动现象,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8. 平衡常数概念:介绍平衡常数的概念,解释平衡常数与平衡状态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如何反映反应的倾向性。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2-5】两试管中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按要求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记录实验卡片】【板书】、(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r2O72-+H2O 2 CrO42-+2H+橙色黄色【实验2—6】通过学生对实验归纳可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方程式:FeCl3+3KSCN Fe(SCN)3+3KCl【思考与交流】1、你使如何判断上述化学平衡发生变化的?2、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因素?【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练习】填空:【讲解】(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压强不使平衡移动。
2.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压强减小→浓度减小→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板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板书】(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投影】以2NO2 N2O4;△H<0为例说明。
第二章实验活动1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

(填“向左移动”或
“向右移动”),溶液颜色
将
。
解析: (1)加碱中和溶液中的 H+,平衡右移,溶液中的
-
-
c(Cr )增大;(2)加酸使平衡左移,溶液中的 c(Cr2 )增
-
大;(3)加 Ba(NO3)2 后发生的反应为 Ba2++Cr
BaCrO4(黄色)↓,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由橙色逐渐变
)
甲:10 mL 0.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10 mL 0.01
mol·L-1 的 KSCN 溶液
乙:5 mL 水、10 mL 0.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5
mL 0.01 mol·L-1 的 KSCN 溶液
丙:10 mL 0.1 mol·L-1 的 FeCl3 溶液和 10 mL 0.1
2.对于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加入
少量 KCl 固体(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平衡移动吗?
答案:反应 FeCl3+3KSCN
Fe(SCN)3+3KCl 的实
质是 Fe3++3SCN- Fe(SCN)3,KCl 的浓度改变对平衡无
影响,平衡不移动。
3.根据实验事实以及所学知识,请总结使下述平衡向
以颜色突然加深,但压缩容积相当于增大压强, 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依据“减弱不消除”可
知,仍比原来的颜色深,A 项错误;a 在压缩中一定有部分
NO2 转化成 N2O4,故 a'中 NO2 的物质的量比 a 中 NO2 的
物质的量小,而 b 和 b'中 Br2 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a'中的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高三化学曹艳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以及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体系中所
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新课学习: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改变了反应速率,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通过反应,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可用下图表示: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演示实验一
实验原理:Fe 3+ +3SCN (SCN )3 (红色)
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 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2)向上述试管中再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思考与交流】
(1)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
(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步骤(1)
滴加1mol/L KSCN 溶液 现象
步骤(2)
滴加0.01mol/LNaOH 溶液
现象
NH 3%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NH 3%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对于I
2(g)+H 2 (g)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是否移动?
平衡不移动
注意: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来说,改变压强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但反应速率改变。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演示实验2 2NO
22O 4(g) △H<0 红棕色 无色
【思考】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否有影响?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使
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
【小结】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
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课堂反馈练习】
1、某温度下,在一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放出的热量增大
2、举例说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下作业
课后习题:6、7、8
2、用速率-时间图表示改变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用速率-时间图表示改变压强对合成氨平衡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