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篇1:凉州词古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作者背景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篇2: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篇3: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词反映了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以及抒发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

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其中诗人王之涣一生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欢迎大家阅读。
一、《凉州词》作者:王翰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词:乐府曲名。
2、夜光杯: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3、沙场:战场。
诗意: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
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二、《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的配图和全诗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
《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意思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作,它们分别表达了关于出征、沧桑岁月和夏日景象的诗意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这些诗作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一、《出塞》《出塞》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壮士出征的场景,表现了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绝的韵律,每句均为四个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之地、战士出征的热血豪情。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句更是概括了出征壮士的艰辛境遇,展现出对出征士兵的深切祝福。
二、《凉州词》《凉州词》是唐代王之涣的诗作,描述了凉州的风光和人文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凉州的深切眷恋。
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精美,通过对凉州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曲折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句更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凉州的深厚情感。
三、《夏日绝句》《夏日绝句》是唐代杜甫的诗作,描述了夏日的炎热天气和大自然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夏日的独特感悟。
这首诗以绝句的形式,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夏日的酷热氛围和大地的绿意盎然。
诗中“瀑布飞水连石冷,池塘落日圆鱼跃。
”一句更是生动地表现了夏日的清凉和大自然的活跃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风景之中。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这三首诗作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卓越的才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辉煌的篇章。
这些诗作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展现了古人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内涵,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代传承,永不褪色。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等经典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卓越的才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珍贵遗产。
【诗歌鉴赏】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7、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翻译【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凉州歌》《出塞》。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苍茫荒凉的景象,表现征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和思乡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对其深切的同情。
诗作信笔写来,不假雕饰,先勾勒出白云、黄河、孤城、高山的奇险而又凄清的画面,铺设一种极为壮阔旷远的背景,然后一转写闻笛的感受,从而自然归结到抒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
本诗情调悲壮,景象萧森,寓情于景,语言含蕴,寄意宏深。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从一个方面表露出这首诗伤时刺世的寓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望黄河迷茫旷远,犹若悬挂在白云之间。
近视孤城一片荒凉,周围尽是耸入云霄的高山。
通过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万仞山上的古城,表现西北边境的高旷辽远和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转写征人的心理,羌笛何须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呢,应知道在荒漠的玉门关外连春风也吹不到那里啊!这里写春风不到,既是写实景,表现塞外苦寒;同时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之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的出塞和凉州词 王之涣 (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 阳并州(今山西太原), 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之涣的出 塞和凉州词 ,欢迎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诗 三百首之王之涣: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 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 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 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 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 而生愁, 甚至听 《折杨柳》 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 杨柳不青, 无法折柳寄情, 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
罢, 愁也罢, 都是枉然, 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 着实委婉, 深沉含蓄, 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 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 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 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 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 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 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 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 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 镇的地理形势,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 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 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 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
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 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 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 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 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 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 《升 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 向来有“兴寄”的传统, 更何况“诗无达诂”,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 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