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目的及操作要求

I期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目的及操作要求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被称为人体安全性试验阶段。
该阶段旨在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并确定最佳的剂量范围。
本文将详细介绍I期临床试验的定义、目的以及操作要求。
一、定义I期临床试验是指将新开发的潜在药物或治疗方法应用于人类体内,以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耐受性的试验。
这一阶段通常在新药通过动物实验后展开,试验对象为正常健康志愿者。
二、目的1. 评估新药的安全性:I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新药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试验将药物以适当的剂量给予志愿者,并密切监测其体内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2. 确定最佳剂量范围:在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会测试不同剂量的药物,并观察其作用和副作用的关系。
通过分析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剂量范围,即能够产生预期治疗效果,同时最小化不良反应的药物用量。
3. 收集初步药代动力学数据:在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还会评估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例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新药的体内行为,指导后续临床试验的设计。
三、操作要求1. 遵循伦理原则:I期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伦理原则,并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研究人员应保护试验对象的权益和安全,并确保试验过程中的知情同意和保密性。
2. 确定试验组规模和组成:在I期临床试验中,试验组规模通常较小,一般在20-100名志愿者之间。
试验组的组成应代表目标患者群体的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
3. 设计详细的试验计划:研究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明确试验时间、剂量选择、观察指标和数据收集方法等。
同时,应制定应急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不良反应。
4. 清晰记录试验数据: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准确地记录各个志愿者的试验数据,包括药物剂量、不良事件、生理指标变化等。
这些数据将作为进一步分析和评估的依据。
5. 定期安全评估和数据分析:在试验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数据分析。
《I期临床试验》课件

治疗效果不满意
重新设计试验方案、改进治疗方案、完善受试 者管理,保证试验数据的充分、客观。
I期临床试验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I期试验,了解药物对患者 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后续的 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发展现状
近年来,I期临床试验的研究对 象不断拓展,新型药物的出现, 推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了革命 性的发展。
I期临床试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疗效不佳
重新设计试验方案,准确评 估指标,优化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
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监测, 合理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 保障受试者的健康安全。
受试者退出
与受试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有效减少受试者退出,保障 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缺失
加强监测与管理,制定完善的试验流程和数据 采集方案。
I期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健康志愿者或患者,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 受性,确认是否合适进入下一期试验。
实验设计
确定选择的药品剂量、用药频率,建立安全性监控 体系、确定试验期限。
伦理审查
确保试验过程遵循伦理道德标准,受试者能够理解 试验的目的、方法和风险。
招募受试者
通过医院、广告和研究人员等途径,招募符合条件 的患者。
I期临床试的结果分析
1试者对药物的反应,并选择最佳剂量。
3
早期疗效评价
4
评估新药物对疾病的效果,通常通过临 床标准评估和影像学观察。
安全性评价
评估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 药效低下、副作用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
衡量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剂型。
《I期临床试验》PPT课件
欢迎来到我们的PPT课件,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I期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过程详解文档

临床试验过程详解文档1. 临床试验概述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医学研究,以评估新药、治疗方法或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I、II、III和IV期。
2. 临床试验阶段详解2.1 临床试验I期(初期阶段)目的:评估新药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主要研究内容:- 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和最大耐受剂量。
- 观察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 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受试者人数:通常较小,一般为20-30人。
2.2 临床试验II期(中期阶段)目的:评估新药的疗效和进一步验证安全性。
主要研究内容:- 比较药物与安慰剂的疗效差异。
- 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方式和剂量。
受试者人数:通常为数十到数百人。
2.3 临床试验III期(后期阶段)目的:大规模验证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充分证据。
主要研究内容:- 比较药物与现有治疗方法或安慰剂的疗效差异。
- 观察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 评估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受试者人数:通常为数百到数千人。
2.4 临床试验IV期(市场监测阶段)目的:在药物上市后对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监测。
主要研究内容:- 收集药物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评估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用药情况和适用性。
受试者人数:不限制,涉及广泛的患者群体。
3. 临床试验流程3.1 临床试验设计- 确定研究目的、类型(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
- 制定研究方案和统计分析计划。
3.2 临床试验招募- 通过各种途径招募受试者。
- 对受试者进行筛选,确保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临床试验实施- 按照研究方案进行试验,包括给药、观察和数据收集。
- 确保试验过程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3.4 临床试验数据分析- 收集、整理和分析临床试验数据。
- 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5 临床试验报告和发表- 撰写临床试验报告,包括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
临床试验分为哪几期?

临床试验分为哪几期?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和IV期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包括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及药代动力学试验,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包括:耐受性试验:初步了解试验药物对人体的安全性情况,观察人体对试验药物的耐受及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试验:了解人体对试验药物的处置,即对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情况。
① 为完成本研究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研究人员应遵照CP及有关标准操作规程。
② 伦理委员会审定I期临床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书。
③ 通过体检初选自愿受试者,然后进一步全面检查,合格者入选。
④ 试验开始前,对合格入选的受试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⑤ 单次耐受性试验⑥ 累积性耐受性试验⑦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⑧ 总结分析Ⅱ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奥咨达医疗器械咨询)Ⅱ期试验必须设对照组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常采用双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Double-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 Controlled ClinicalTrial)。
双盲法试验申办者需提供外观、色香味均需一致的试验药与对照药,并只标明A药B药,试验者与受试者均不知A药与B药何者为试验药。
如制备A、B两药无区别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双盲双模拟法(Double-Blind, Double Dummy Technique),即同时制备与A药一致的安慰剂(C),和与B 药一致的安慰剂(D),两组病例随机分组,分别服用2种药,一组服A+D,另一组服B+C,两组之间所服药物的外观与色香味均无区别。
(只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Ⅲ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1期临床实验

1期临床实验1期临床实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围绕1期临床实验的定义、设计、实施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1. 1期临床实验的定义1期临床实验是新药研发中的第一个临床阶段,也称为I期试验或初步人体试验。
它是在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的基础上,首次将新药用于人体,通过观察和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药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表现,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2. 1期临床实验的设计1期临床实验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明确评估的指标和终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药物剂量的确定、实验周期的安排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严格的伦理审查方案,保护被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3. 1期临床实验的实施1期临床实验需要在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
首先,实验组织者需要向相关监管机构提供研究计划和相关文件,经过严格审查后获得批准。
然后,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应选择合适的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员进行实施。
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监测被试者的反应和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其安全。
4. 1期临床实验的意义1期临床实验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初步评估新药的药物代谢、药效和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作用机制,为后续的药效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1期临床实验还可以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疗效评价提供初步参考。
5. 总结1期临床实验是新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将新药引入人体,初步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实施1期临床实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不断完善1期临床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加快新药的研发进程,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药临床研究各期内容及目的

新药临床研究各期内容及目的在医学领域,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临床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新药临床研究通常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的,旨在确保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一、I 期临床试验I 期临床试验是新药首次在人体进行的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耐受性。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人员会关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从而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蓄积情况。
耐受性研究则着重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
这包括评估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以及确定最大耐受剂量。
通常,I 期临床试验会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但对于某些治疗肿瘤等严重疾病的药物,可能会选择病情较轻的患者。
为了确保试验的安全性,I 期临床试验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一般在几十人左右。
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会受到密切的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试验将被暂停或终止。
二、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是在 I 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通常是患有目标疾病的患者。
研究人员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和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如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等。
有效性评估是 II 期临床试验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会观察药物对疾病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初步判断药物是否具有治疗作用。
同时,还会继续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收集和分析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评估其与药物的相关性。
II 期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较I 期有所增加,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不等。
通过这些试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初步确定药物的有效剂量范围和给药方案,为后续的 III 期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三、III 期临床试验III 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临床研究中规模最大、最关键的阶段。
I期临床试验

五、知情同意
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必须严格执行“全面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具体执行过程为:参 加试验的每一位受试者接受两轮知情宣讲。第一轮安排在体检前,介绍所有与试验有关的信息,包括:试验的目 的、试验的过程和时间安排、药物的性质、可能的风险、试验中可能的不适或不便(或痛苦)、在试验中享有的 权利和义务、试验的注意事项、获得的经济补偿等。知情告知后,给予受试者充足的考虑时间,自愿签署已获得 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受试者经筛选合格,在试验前1天的20:00入住Ⅰ期试验病房。此时进行第二轮知 情宣讲,向受试者介绍病区环境,着重强调试验中需要遵守的规定,以及试验的注意事项,例如:不要随意进出 治疗室和采血区,也不要带其他无关人员进入病区,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在用药后的一段时期内(1~3个月) 采取措施,避免(配偶)受孕;在试验后的一段时期内(3个月或更长)不要参加其他的药物试验,也不要献血; 试验药物可能影响注意力和反应性时,应避免从事需较高注意力和反应性要求的活动。
六、受试者筛选
受试者的筛选应该严格按照试验方案中拟定的入选/排除标准。体检中个别次要项目数值超出标准值,经临床 医师判断没有临床意义时,可以纳入。作为试验观察指标的项目,必须严格保证在正常值范围内,预见到药物可 能会引起的不良事件,在筛选时要严格杜绝。例如,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中,排除血常规检 查项目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受试者,特别是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心粒细胞计数异常的受试者,此外,由于吗替麦 考酚酯可以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因此,还要严格排除有结核史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受试者。
一期临床试验的内容

一期临床试验的内容
一期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药上市前必须进行的临床
研究阶段。
一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一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一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在设计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明确试
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确定试验的研究对象和入选标准,制定试验方案和研究流程,以及确定试验的观察指标和终点事件。
此外,还需要进行样本容量的计算和统计学分析的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一期临床试验的实施需要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
在实施阶段,研究人
员需要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并对其进行知情同意和随机分组。
同时,需要对受试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和检测,收集试验数据并进行记录。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保证试验的严密性和安全性,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最后,一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据分析阶段,研究人员需
要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同时,还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性分析,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还需要编写试验报告和提交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审批。
总之,一期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设计、实施和数据
分析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一期临床试验,才能为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新药的上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期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目的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Ⅰ期研究是人体药理学研究,通常是非治疗目的。
一般在健康志愿者或某类患者中进行;具有显著潜在毒性的药物通常选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Ⅰ期研究可以是开放、自身对照的,也可以为了提高观察有效性,采用随机和盲法。
Ⅰ期临床试验的内容根据我国药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Ⅰ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耐受性试验单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多剂量耐受性试验(视临床给药方案而定)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3个不同剂量的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推荐临床剂量的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Ⅰ期临床试验的一般程序单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3个不同剂量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耐受性研究和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单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设计要点一、前言1、背景:临床前研究摘要(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2、研究责任:申办者、承担者3、研究目的4、研究时间表二、试验1、伦理: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2、临床数据记录:病例报告表3、研究志愿者:例数和性别4、研究药物:试验药,安慰剂,药物计数5、试验前程序:志愿者病史、体检和临床实验室分析,接纳标准,排除标准。
6、研究程序:中上和替代程序,给药途径,剂量方案,给药程序。
(1)、试验设计:治疗计划,标准化饮食,身体活动标准,体位标准,吸烟限制,伴随用药。
(2)、耐受性评价和安全性:生命指征和ECG,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分析,不良反应,继续下一个较高剂量的标准,应急程序。
7、研究后程序(关于安全评价):体检和临床实验分析三、数据分析四、临床报告草案五、遵循GCP:详细程序,存档,质量保证,归档的文件,资料,设计书修改规定。
六、参考文献单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设计的考虑1、对象筛选标准2、Ⅰ期临床试验中健康成人志愿者治疗的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3、起始剂量、最高剂量和剂量递增方法4、剂量递增的中止标准5、观察指标6、异常结果的界定(包括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测定值)7、数据质量保证与数据管理8、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方法Ⅰ期临床试验的对象1、一般选择健康成人志愿者(年龄18-45岁)为受试对象,男女各半。
2、毒性较大的药物,或耐受性在健康人与患者之间差异较大的药物,选择符合药物治疗指征的患者作为对象。
3、考虑受试对象利益的某些特殊要求。
健康成人志愿者临床起始剂量的选择1、改良的Blach Well法:两种动物急性毒性试验LD50的1/600及两种动物长期毒性中出现毒性剂量的1/60。
2、Dollery法:最敏感动物的最效有效剂量的1/50-1/100,或同类药物临床治疗剂量的1/10。
3、改良的Fibonacci法:以小鼠急性毒性LD50的1/100,或大动物最低毒性剂量的 1/40-1/30。
4、2002年12月FDA发布的指导原则中提出选择毒理学相关种属和或最敏感动物的NOAEL的一个分数作为最大推荐起始剂量MRSD。
以前两种多见,NOAEL:没有观测到不良作用的水平。
健康成人志愿者临床起始剂量的选择步骤1、回顾和评价所有动物研究数据,确定未观察到不良作用的水平(NOACL),即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的最高剂量水平。
2、一般根据体表面积从NOAEL换算人类相当剂量(HED)。
其假设和依据是体表面积标准化剂量(mg/m2)不同种属之间成比例。
3、最合适的动物种属选择(不一定是最敏感动物):指与评价人类危险度最相关的4、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0。
根据情况增加或降低。
实际上是 10-1000。
5、药理学作用剂量的考虑。
不同动物之间不采用mg/m2定标的情况其他给药途径剂量受局部毒性限制。
这些治疗应当被标准化到浓度(如mg/使用面积)或在应用部位的药量(mg)。
Mr>100000道尔顿的生物制品静脉给药,这类药物应当标准化为mg/Kg。
某些反义药物,Cmax与非临床种属之间以mg/Kg剂量相关,有理由用mg/Kg定标。
相关或合适的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种属,证明预测已知药理学分类的种属。
体外代谢与人相似。
与人相似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
安全系数考虑安全系数提供一个安全界限,以保护接受起始临床剂量的人类对象。
安全系数在10-1000之间,设安全系数的考虑是:与动物相比,人类对药物敏感性增加不确定,某些毒性在动物种难以检测,如头痛,肌痛,精神障碍等。
受体密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非预期毒性,药物ADME的种属间差异。
ADME是吸收分布代谢。
需要大的安全系数的情况1、陡峭的剂量-毒性曲线2、对一个器官系统有严重毒性3、不能通过实验室测试监测的毒性4、没有前驱症状的毒性5、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在不同的动物中)高度易变6、不可逆毒性7、不能解释的死亡率8、可疑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实施(如:剂量水平数目很少,剂量间隔很大,给药组内动物反应差异很大)9、新的治疗靶细胞10、没有相关/合适的动物模型安全系数可以降低的情况1、毒理学试验的谁和实施都具有最高水平2、候选药物属于已经被充分表征的类别3、该类药物以同样途径、方案给药,给药间隔相同4、相似的代谢特征和生物利用度5、包括人类在内的不同种属具有相似的毒性特征6、毒性容易检测、可逆、可预期;所有试验动物一致显示毒性有中等到微弱的剂量反应关系7、所治疗病人的疾病尚没有标准治疗方法药理学作用剂量的考虑1、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确定后,应当将它与从动物体内研究的药理学有效剂量换算的人相当剂量进行比较2、如果药理学HED小于MRSD,应当降低临床起始剂量3、对血管扩张剂,抗凝血剂,单克隆抗体或生长因子等药物或生物制品,毒性可能出自过大的药理作用,也需要根据药理学作用HED来降低起始剂量抗肿瘤药物用于癌症病人的起始剂量1、啮齿类动物LD10剂量的1/102、非啮齿类动物MTD的1/10单剂量递增试验的最高剂量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中引起中毒症状或脏器出现可逆性变化量的1/102、动物长期毒性试验最大耐受剂量的1/5~1/23、同类药物或结构相近药物的单次给药最大剂量4、药物呈现饱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时AUC出现坪值的剂量5、抗癌药物:一般以达到MTD为最高剂量剂量递增方法1、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计量递增2、在病人中的计量递增3、在癌症病人中的剂量递增修改的Fibonacci法药代动力学指导的递增方法平方根方法<BR< p>以系数2增加加速滴定设计决定健康志愿者剂量递增步骤的因素1、起始剂量2、剂量-毒性曲线的陡峭程度3、起始剂量与药理学活性剂量和毒性剂量之间的距离4、药代动力学变异性和/或非线性特征5、起始剂量后的暴露与毒代动力学的最高限度病人中的剂量递增步骤1、与健康志愿者中的剂量递增方案相似,如细胞因子首次应用于人体研究时,在哮喘病人中的剂量是:0.07,0.7,2,7和10mg2、没有其他治疗办法的病人,可以接受更快的剂量递增3、出现疾病进展(PD)可减缓剂量递增4、出现剂量限制性耐受减缓或完全停止剂量递增癌症病人中的剂量递增步骤1、修改的Fibonacci方法(最常用)2、药代动力学指导的剂量递增3、加速递增设计癌症病人:修改的Fibonacci剂量递增1、一般用于细胞毒制剂2、剂量按下列方法增加100%,67%,50%,40%和33%…如果起始剂量为50mg,则后续剂量为100mg,167mg,251mg,351mg和466mg1、可以推荐用于临床前剂量-毒性曲线陡峭的新分子实体(NME)2、癌症必须作最大耐受剂量,治疗剂量最靠近耐受剂量健康志愿者单剂量耐受性试验一个剂量水平需10天左右1、我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每位受试者只用一种剂量,不得再次用其他剂量。
2、从起始剂量开始试验。
剂量采用递增方式。
3、一般每一剂量水平6-8例,双盲随机分配其中1-2例使用安慰剂。
使用盲法及安慰剂对照有利于判断不良事件是否与药物有关,避免受知情同意书所列不良反应或风险的影响。
4、一个剂量水平试验结束,确定本次试验剂量安全后,方继续下一个较高剂量的试验。
一个剂量需十天左右。
5、试验在达到设计的最大剂量后结束;或因1/3-1/2对象发生2级或2级以上不良事件而终止。
癌症:药代动力学指导的剂量递增。
平方根法:(1)、动物最大耐受量的AUC对人首剂量后AUC率的平方根。
(2)、修改的Fibonacci法以因子2增加:评价给药后的AUC,以倍数2增加而达到动物最大耐受剂量。
健康志愿者:继续下一个较高剂量的标准1、前一个剂量水平中没有危重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无关的不良事件除外)2、生命指征没有临床上的明显改变,或在前一个治疗的志愿者中出现毒性指征和症状者不多于1/3(WHO或NCL建议的急性或亚急性毒性分级中的2级)。
3、在治疗后24小时,临床分析数据未显示有与治疗可能相关的毒性(WHO急性或亚急性毒性分级高于2)。
4、如果根据上述标准不能进行下一个较高剂量研究,应由临床研究者与申办者磋商决定。
临床数据收集:病例记录表1、试验前:病史,体检结果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纳入或排除标准检查表,对志愿者参加研究的认可。
2、试验中:真正服药时间,取样时间和样品采集时间,生命和ECGs,临床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
3、不良反应4、伴随用药5、试验结束后:体检和试验室检查结果。
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ECG12对联、血液学、血液生化、尿分析、病毒学、除上述指标外,对免疫系统有影响,要进行免疫学检查不同的药物加不同的指标。
6、观察时间:①试验前和服药24、72小时做上述全部指标。
必要时,7-10天对某些指标进行复查。
②生命指征和临床症状(不良事件):按指导原则规定需观察24小时。
(处于监护状态下)③ ECG7、试验中最好固定人,固定仪器,因为这样误差小。
8、原始数据:原始实验室报告,ECG等。
Ⅰ期临床:应该获得高精度的数据1、Ⅰ期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研究,所收集到的AE数据和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数据如何被分析和报告;关系到药物安全性的评价。
2、在Ⅰ期临床的环境中,研究伴随高精确的、连续的医学监测。
在这种环境中,记录可以准确到钟点时间,因此可以收集AE开始和消失的精确数据,可以计算自开始治疗过去的时间和AE的持续时间。
3、Ⅰ期临床:应该获得高精度的数据。
实验室测定是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试验正常范围是否可靠、以及测定都是影响评价的因素。
Ⅰ期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CRF设计是能否收集试验中的设计。
4、实验室测定是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实验室正常范围是否可靠,测定的准确性都是影响评价的因素。
5、CRF的设计要能够收集试验方案中所规定的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评价的要求。
安全性数据一、最低标准1、保证遵守管理规定;2、保证数据质量标准支持数据的应用;3、保证能从数据库可靠地获得一个化合物的安全性特征;4、确保准确地识别和报告安全性风险;5、确保正常范围适当地与实验室数据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