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将关涉到同行研究者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诸多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生活方式。
(谭南周、金志明、李伦娥、柯昌万:《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教育报》2001年4-7月;黄美蓉:《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调查》,《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2.关于阅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将文献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文献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视角之一,从而提升了“阅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
([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在我国,有研究者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
(王海芳、张铁道:《北京优秀中小学教师成长因素分析》);另有研究者将阅读提升为与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同等地位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认为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不读书就意味着“非职业状态”。
(张亮:《在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3.对组织化、专家干预条件下的教师学习机制的研究。
有研究者将国外的“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理论引入教师职后教育,探讨了组织学习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具有组织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专家引领的组织学习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2024年中学教育科研个人工作计划模版(四篇)

2024年中学教育科研个人工作计划模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若干意见》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决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的要求本计划旨在强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
通过在学校内部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倡导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以期显著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共同致力于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宏伟目标,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三、活动成员与内容参与成员:四年级1班全体学生看护教师:班主任活动内容:每日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完成课间操;确保每日两次眼保健操的规范执行;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设定运动目标,如跳绳、转呼啦圈、木头人游戏、踢毽子等。
四、活动计划1. 强化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
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介,开设专题栏目,广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深入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石,与课外活动紧密衔接。
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将课外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规划,确保课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与有效利用,避免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或挪用。
3. 融合教育与趣味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练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4. 整合大课间与课外活动资源,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
积极开展中小学快乐体育活动,不断创新与拓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加强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我们坚信,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与深入推广,将有效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景定能得以实现。
2024年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4篇)

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提高科技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目标,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科普、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使学生对失败有承受力,有顽强拼搏精神。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科学必胜的信念,培养创新意识。
4、通过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客观标准和准则,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社交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工作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通过小实验和各种研究活动,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
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三、具体工作1、加强科技活动室的管理。
2、成立科技小制作活动小组,使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成立____人的学校科技活动小组。
科技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模型、工艺品制作;(2)、废品利用小制作;(3)、实用生活用品小改革。
3、节日性科技活动:(1)、了解认识校园内植物,制作标本。
(3)、世家无烟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以提高科技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目标,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我校科普、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二、发展目标开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读《吕氏春秋.诬徒》有感崂山十中董延海《每周一读》(2009年卷)第一单元《师道——吕氏春秋.诬徒》开篇即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此句掷地有声,让我思索良久而感觉意味深远,使久处茫然的心灵幡然而有所体悟!古人追求通达人生之大道,对人生和自然规律以及教育的真谛了如指掌,故曰达师,“达师之教”必然合乎教育规律。
“安”,之一字非同凡响!世上大概没有一件事会在不安中成就,大凡做任何事情如:备课、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搞谋划,创造和发明等等,必须首先求得心安,甚至连睡觉都如此,心若不安,肯定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证的功夫“知止定静安虑得”,“安”字据中,只有身心安稳,才能有所“虑”,进而有所“得”。
说明儒家修学要想成就,离不开“安”之一字!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说“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慧可言下大悟。
佛家讲心有两颗:真心和妄心。
妄心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产生的妄想分别和执着,妄心一直在动!所以才不安,真心是理性,理智的,其本体是静的,所以如如不动的!佛家的修学法门无量,但是万法不离其宗,但求一个心安!换句话说,去掉妄心,找到真心!所以,“达师之教也”,第一条,让学生安心!怎样才能让学生安心呢?我想,首先,当老师的要当“君子师”,不当“小人师”。
何谓“君子师”?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敬”就老师而言,要用敬业来修养自己,!敬业者必然爱生,爱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达到本文所说的“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师徒同体”。
什么才叫“视徒如己”,“师徒同体”呢?我想,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就是倍加爱护和体恤我们的学生,对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真心关注他们的成长;这里最难做的是“反己以教”即通过反省自己的过失来教育学生。
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广大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特制定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一、学习形式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其具体规定是:1、集体学习分为全校学习与教研组学习两种方式。
每周一下午7、8节课,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全校性学习,地点在阶梯教室,听专家报告或优秀教师的专题讲座;每双周教研组长组织全组学习,学习《每周一读》、《教育文摘》及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
2、个人学习为教师按照个人自学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方式。
学习内容是新课改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个人学习强调要记笔记,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督促个人学习不流于形式,使教师个人真正从学习中获得教益。
二、学习要求1、教师在学期初要写出个人理论学习计划,教研组、教导处要提前制订出学期集体学习计划。
2、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自购教育教学书籍2-5本,订购教育教学刊物1-2份。
3、每位教师都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学习笔记,按时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并做好记录。
4、每学期必须认真阅读自订的和学校推荐的教育教学论著,并做好读书笔记。
5、每位教师每周进阅览室至少阅读4课时。
6、每周浏览教育网站2-3次,并在学校教育网站上发贴、发文进行交流。
三、反馈检查1、学校建立考勤记录本,定期公布出勤情况。
2、各教研组要定期举办教育论坛,向全校教师展示本组学习情况。
每位教师要在论坛上积极交流,丰富经验,接受检查。
3、教科室定期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做好检查评比,并举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对获奖教师予以适当奖励。
4、每位教师每学期末要对本学期的理论学习做好总结,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上报教科室参与评选。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1在炎炎夏日里,与书交往,畅游书海,有左右逢源之乐,无横逆加身之忧,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捧起《每周一读》,细细品味《文心雕龙·神思》篇,真是受益匪浅。
《神思》篇,是讲文意怎么样酝酿成熟,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可说是创作总论。
“神思〞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说“神思〞就是艺术想象并无大错,因为这种想象毕竟是艺术思维、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但“神思〞明显有着更广的包孕,刘勰把这种悠远的文思,这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文思称之为“思理之致〞,他是透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去探讨艺术构思的规律,而且把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
《神思》赞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厚。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胜。
〞这段话内容丰富,涉及到包含艺术构思(想象、感应、灵感)和艺术表如今内的创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构成整体创作活动各种要素的基本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和认定。
刘勰对于艺术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
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这里指出内心与外境的三种关系:一、以心求境,心和境和文思三者,在文思不来时,专心从外境中去找,可能找不到;二、取境赴心,让外境来触发心情,引起文思,然而可能引不起激情来。
三、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见是内心有所见,相是外境的形象,内心所见和外境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构成文思。
有所见而不与外境结合,有外境而没有所见,都不易构成文思。
正如《物色》篇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沿耳目,引起情以物迁,再由辞以情发。
就是用内心的灵智之光来烛照世界,并能融入其中,到达物我两化的境界,这就构成神与物游,用文艺理论上的词说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极乐的“高峰体验〞。
每周一读一记: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

每周一读一记: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开学来,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李碧寒老师更是提出除了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以外,每个老师都来进行每周一读一记,由相关老师每周轮流推荐一篇优秀文章让大家学习、摘录,并交流心得体会。
其中,碧寒老师推荐的《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终于让我摆脱每次备课花时间、精力却效果不佳的困窘,受益匪浅!如何备一节好课?我想这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前首先难以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并且都期望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得到一把备课的金钥匙。
而《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把有用的金钥匙:首先,要建构自己的思想。
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
”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
有了思想,教师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
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
那么,如何变得有思想呢?那便是教师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努力做到:读书、读人、思考。
所谓读书,就是读教育理论。
当别人的智慧和思考累积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
读人就建议老师们要跳出学段阅读,不仅仅和身边的同事、和小学的老师们交谈,更要和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们交谈。
由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视角也和我们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走进并吸纳这些不同是帮助我们建构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
除了读书、读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人。
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这些智慧变为自己的思想。
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与学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并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到启迪的过程,就是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深入升华的过程。
其次,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
一、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文章提到两种读即:纯净的读和仔细的读。
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干干静静地读。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共读一本书活动”
• 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后,为了提高教学的数学 学科素养,针对数学学科教学核心问题,课题组 教师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回到经典、回归学 科本质。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史宁中教授的《基本概念 与运算法则》等书目,每周规定阅读篇目,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从而使学 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内容、时间与空间上提供了强 有力的保证,且保证落实到位,不使理论学习流 于形式。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一个实验教师深有感触地说:
• “加入课题,每阶段定时的学习研讨,给了我们很 好的学习研讨的空间及时间上的保证。在Q Q群里 我们可以分享彼此课题研究小阶段的收获,还可 以讨论彼此平时教学上的困惑”。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亲近课堂的学习是最真实的。课题组 摒弃苍白无力的纯理论的灌输,选择了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以课堂为主阵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上一节计算 课,展示了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课。从内容划 分上,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苏教版下册有关计算的内容,第 二阶段将会针对上册的计算教学开展课例研究。同时彰显 了“同课异构”的研课模式的独有魅力: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展现不同的教 学风采,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详见:《小学教学》2016年第7-8合期)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 引导学生“寻找”,并不是一种比讲授更复杂 的教学方式,为这种教学方式的常态化而 努力是值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周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小左【导读:朴树的眼泪,是每个成年人在深夜才敢诉说的脆弱;朴树的《送别》,是藏在我们心里不敢碰的故事,谁不是一边不想活又一边努力活着……】最近,朴树在录音棚开唱《送别》,当音乐缓缓响起,朴树唱着唱着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声。
朴树那么洒脱,那么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
他平和,也炙热,他是不曾改变的少年,像永远不会被打败。
朴树,你怎么了?朴树说:一生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送别》是一首怎样的歌呢?弘一法师在俗时,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
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人到了某个年纪会突然懂得一首歌,其实生活就是不断“送别”的过程。
朴树,44岁了,他的一生也经历过太多离别了。
他送别过年少的自己,曾经,他也是意气风发,那时候,他被称作“当红歌星”,那时候,大街小巷都在唱《那些花儿》,街边的小吃店,喧闹的步行街,四处都被朴树的声音包围着。
突然而至的名利,让这个羞涩的大男孩不知所措。
他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他觉得歌星朴树,不是自己,于是他消失于公众视野沉寂下来。
那一天,他送别了年少无忧,只顾燃烧自己的朴树,他懂得生存啊,原来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他送别过挚友。
2011年年底,那一年最大的事情,是他的吉他手程鑫,被诊断患上了胰腺癌,朴树开始带着他四处治疗,看过各大医院名家,问过中医,回天乏术。
他曾经极力挽留。
朴树的经纪人问他:这几个月治疗,花掉了你几年的收入,你要想清楚了,你卡里的钱根本不够。
朴树早就想到了,他说:不够我们就去签公司嘛!跟救人比起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又算什么。
几天后,这位友人去世了,朴树最后对他的承诺是:我会照顾好你妈妈。
最终留不住,只能离别。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朴树的第三张创作专辑《猎户星座》,从2010年开始筹备到2017年发行,整整用了七年的时间,他再次出现,一如当初的少年。
其实那消失的时间里,他在郊区的房子里,寂寞地送别了自己的老伙计,他最好的朋友——一只名叫大象的金毛犬——它陪伴了朴树十几年。
爱犬去世时,朴树整日以泪洗面,仿佛失去了至亲至爱。
他曾在镜头前,温柔说,都爱你啊,象。
只是,最终也是离别和失去。
只是他也渐渐学会了,在人前不动声色,开开玩笑,唱唱歌。
成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朴树是,我们也是。
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磕磕碰碰受了伤、烫了疤,长出茧,心尖上厚厚一层,七分的痛透过这厚厚的死皮只感到了三分,十分的欢喜要到心里也被挡去了部分。
但总有一些人,执拗地掀走死皮磨去角质,露出血粉色的新肉。
我们试着在“归来仍是少年”的朴树身上,找到我们遗失的少年心气,但当听懂《送别》,听懂流着泪唱《送别》的朴树,只想拍拍那些故作坚强的肩膀:“人到中年却还活得像个少年,一定很不容易吧?”朴树的眼泪,是每个成年人在深夜才敢诉说的脆弱;朴树的《送别》,是藏在我们心里不敢碰的故事。
谁不是一边不想活又一边努力活着,对朴树来说是,对你我来说都是如此。
谢谢朴树,把脆弱唱给我们听,因为我们心底也有一个想笑又想哭的人生。
只要你认为可能吴淡如【导读:个人的方向盘操之在己,为什么不能?走在自己要走的路上,其实一点都不苦,最苦的是走在你不要走的路上,还得在众人推挤簇拥下到达你不要去的地方……】在一次演讲会之后,有一位讲话声音一直发抖的男子跑来对我说:“你怎么……可能……十年来……每天平均写三千字……你还要……主持节目……你还要……演讲……怎……怎么可能?”我明白他的问题根源: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这些事,也认为我不可能。
我回答他的是:我可能。
因为我从没想过,我不可能。
我们的脑袋常分裂出看不见的敌人,来阻挡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才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
如果你处处扼杀自己的可能,你一定会过得很辛苦,而一无所获。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别人对我说“不可能”或“你做这行没饭吃”,常只是他们认为,他们不可能,他们做这行没饭吃,不代表我不可能。
每一次打破别人对我说的不可能,都是我成长的勋章。
个人的方向盘操之在己,为什么不能?走在自己要走的路上,其实一点都不苦,最苦的是走在你不要走的路上,还得在众人推挤簇拥下到达你不要去的地方。
你一定会听到很多质疑,如我一样……比如,为什么你学法律不当律师而当(无用的)小说作者呢?为什么你不讲(有用的)励志人生成功学,而专注(无用的)男女爱情呢?……舒曼曾说,只有小提琴,组不了一整个管弦乐团。
这个世界因个人所爱不同而灿烂美丽。
我知道我爱,所以可能。
在自己的路上选其所爱,爱其所选,选错了跌伤了再爬起来,就是成长。
成长是唯一的希望。
在爱中,或在失去爱的时候,在频遭冷嘲热讽的低谷期别忘了,你认为你可能。
至少你会继续成长,即使未必成功。
成长本身就是生命最丰厚的犒賞。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文】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⑪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⑫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诗人自称。
⑬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⑭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⑮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⑯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⑰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⑧一去:一作“一望”。
⑨危旌:高扬的旗帜。
⑩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绳。
【创作背景】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
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
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这是前半首主旨所在,引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
这是往远处望。
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
处在条件如此艰苦。
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
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
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
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
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
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作者简介】祖咏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与王维友善。
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
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第二周我从他的字句里懂得爱和死亡闫红【导读:接下来,会有很多人人对他进行多角度的点评,会以自己的标准,尝试着对他进行盖棺定论。
而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感受到的陪伴,我感谢这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