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教案
物质的变化 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科学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方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会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重点)2、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难点)三、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引言: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溶解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等等…。
出示图片:童年“周杰伦”问:大家能认出他是谁吗?那我给大家点提示。
音乐《东风破》出示图片:成年“周杰伦”让学生举例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变化。
学生猜想使学生回忆身边存在的各种变化现象,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学生平时非常熟悉的人物,来引出自然界中的最复杂的变化:人的成长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一、物质是不断变着的:展示图片组:请学生指出哪几个是物理变化哪几个是化学变化?――共同分析这些变化。
【提问】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反应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
--举例说明:蜡烛燃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提问】如何了解物质的变化呢?即寻找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提问】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学生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1)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实例;观察书本图例:自然界中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教案

物质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2.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和条件。
3.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些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学重点:1.物质变化的分类。
2.观察和描述一些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学难点:1.物质变化的原理和条件。
2.运用物质变化的知识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实验用具和化学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并思考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Step 2 讲解物质的变化分类根据变化过程和变化产物的性质,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组成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如融化、冰冻、沉淀等。
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Step 3 讲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和条件物质变化的原理: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原子、分子的重新组合而引起的。
物质变化的条件:物质变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光照、催化剂等。
Step 4 做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 讨论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变化产物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
Step 6 拓展学习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变化现象,让学生扩展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
Step 7 小结与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观察并了解更多的物质变化现象。
2.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比赛,通过实践提高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初中教案物质的变化

化学初中教案物质的变化
主题: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3.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变化形式
2.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判断实验现象,判断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2.对物质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玻璃棒等
2.实验物质:水、铁、铁粉、铜、氧等
3.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次课程内容,回顾物质的定义和性质
二、讲解
1.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形式,包括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
2.通过实例解释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
1.展示实验现象,如加热铁片发生变色、铜绿变成黑色等
2.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四、总结
1.与学生一起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和基本性质
2.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五、作业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物质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今后教学中,应更多注重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小颗粒构成的;2.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由小颗粒构成的概念;2. 物质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粒子理论;2. 物质的三态变化的观察与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验用具;3. 学生实验手册;4. 物质的示意图(黑板上)。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约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并列举出学生熟悉的物质。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小颗粒构成的,并出示物质的示意图进行说明。
Step 2 实验探究(约20分钟)1. 提供实验材料:纸巾、酒精、水杯、小平底锅等。
2.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将纸巾撕成小块,并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一个加入酒精,一个加入水;再用小平底锅加热几分钟。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纸巾与液体的变化。
提出问题:纸巾在酒精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纸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Step 3 分组讨论(约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物质变化的疑问,并进行交流。
Step 4 概念讲解(约15分钟)1. 整理学生的疑问,进行概念讲解。
2.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的粒子理论,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小颗粒构成的。
3. 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示意图。
Step 5 实验验证(约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物质和工具,包括冰、水、炉子、温度计等。
2. 让学生使用这些物质和工具,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
Step 6 知识巩固(约10分钟)1. 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交流。
六、课堂总结1. 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物质是由小颗粒构成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变化形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之物质的变化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之物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定义和物质的三态变化;2.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3.理解物质的各种变化过程是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4.提高幼儿们的观察、实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物质的变化2.实验器材:水、油、碱、醋、小粉末、杯子、棒子等3.幼儿学习奖励:糖果、贴画等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质,认识物质的概念。
让幼儿看一看我们周围有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2.重点讲解1)固态,液态,气态三态变化教师向孩子们展示水的三态,水是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
让孩子们猜测水在不同状态下发生的变化。
然后教师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原理。
2)物质变化示范教师向孩子们展示物质的变化,将油滴入水中,观察油和水的变化。
同样,教师向孩子们展示小粉末加入醋中会产生气体的变化。
让幼儿们亲自进行实验,向水中加入碱后会产生气泡。
3)儿童体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小粉末加入水中,观察变化。
然后加入醋,观察变化,最后加入碱试一试。
3.实验活动安排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活动。
1)混合饼干制作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固、液、气的变化,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食物来进行实验,比如混合饼干。
孩子可以将混合过的生饼干制成各种形状。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的变化。
2)颜色探索活动选择一些颜色不同的小材料,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混合,通过分析它们的表现,来认识它们的变化过程。
3)小实验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小实验,比如向醋中加入小粉末、向碱水中加入酸等,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四、教学总结1.幼儿们在实验中充分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可以通过实验来看出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这样能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2.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扩展学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教学后续1.课后家庭作业:根据今天的学习,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基础》第五章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的特征;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以及常见物质变化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征,能准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特征,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类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火柴燃烧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讲解物质变化的特征,如放热、吸热、颜色变化等。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演示,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类型。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变化。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 物质变化的特征放热、吸热颜色、气味变化气体、沉淀3.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观察现象分析变化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形态或大小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本质不改变,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新的物质,如铁生锈、木炭燃烧等。
(2)现象分析:铁生锈:化学变化,铁与氧气反应铁锈。
木炭燃烧:化学变化,木炭与氧气反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酒精挥发:物理变化,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但本质不变。
《物质的变化》优秀教案

《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观察并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2.难点:判断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如蜡烛燃烧、水结冰等。
2.提问: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物质变化的话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如折纸是物理变化,铁生锈
是化学变化。
3.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变化的特点,如是否产生新物质。
3.实验活动
1.进行蜡烛燃烧和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实验。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物质变化属于哪种类型。
4.总结归纳
1.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强调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方法。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更多的物质变化现象。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变化,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
化,写下理由。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教学课件、学生笔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
1.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之间的转化过程。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
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过程,体会物质的变化。
四、知识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深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上课听到的知识, 析
课后又不会运用。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上,要培养学生对
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
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化学的心态,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知识与技能
教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判断镁条燃烧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后变成白色的粉末 D:逐渐变短,最后消失
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石块变碎,水蒸发
C:冰块制冷,铁生锈
D:木棍折断,空气液化
教学笔记
教 学过 程
互动与反馈
[引言]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形形色色,
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着。 例如:潺潺的流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 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变成雨滴落到地面。煤能够 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 发生不同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 [演示实验] 喷雾写字 [学生讨论并总结] 实验现象,由实验联想到的问 题。 一 、 物理变化 [观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 [变化 1—5] 填课本内容并讨论以下问题: 1、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形状,状态同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 生成? [学生讨论并总结]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实例。 [讲述] 1。教师以故事形式讲述液晶被发现的过 程。
生。 [演示实验] [实验 1——3] [观察现象] 固体迅速溶解,产生气泡。 [演示实验] [实验 1——4] [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讲解] 化学反应时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防热、 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 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 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还是有无 新物质生成。
学
(2)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目
(3)能判断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标
(4)理解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对化学变化的观察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
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
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提取和加工。
实验及 教具准备
石棉网 坩埚钳 酒精灯 试管 滴管 镁带 氢氧化钠 氯华镁 碳酸氢钠 稀盐酸
教学方法
自主 实验 探究
2009—2010 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化学教案 主备人:韩晓艳
课题
第二节 物质的变化
课时
1 课时
初三学生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
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
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
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 学
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情
发出耀眼的白光 2、镁条燃烧时的现象 放出热量
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点燃
文字表达式: 镁 + 氧气
氧化镁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练习]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饭菜发霉
B:天然气燃烧
C:冰块液化
D:刚铁生锈
2.除了上述的物理变化外,还有许许多
多的变化。 二 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 火柴梗燃烧 镁条燃烧 [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 的现象 [学生讨论并总结] 1 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
白色粉末状物质。 2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也叫
化学反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
[本节小结] 物质的变化虽然有千万种,但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两 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 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 沉淀或气体的现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物质的变化
一 物理变化 :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二 化学变化: 1、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