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
历朝历代的法律形式

历朝历代的法律形式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
以下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些主要法律形式的介绍:1.周朝:在周朝时期,法律主要以礼制为基础。
周朝实行的「五刑」制度,即鞭、徒、刑、宫刑、死刑,用以对罪犯进行惩罚。
2.秦朝:秦朝的法律以秦律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律》和《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典籍。
秦律实行因罪论刑的原则,实施重刑,如杀人、盗窃等,秦朝重视法律的预防和惩罚作用。
3.汉朝:汉朝时期,法律体系逐渐趋于完备。
汉朝颁布了多部重要的法律文件,如《汉律》、《霍光制令》等,为后世法律制定奠定了基础。
汉律规定了犯罪的刑罚,以及社会秩序和官员职责等方面的条文。
4.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动荡不定,法律制度也随之紊乱。
此时主要以礼法为法律形式,并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
5.隋朝:隋朝制定了立法法,在法律制定和实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隋律》是隋朝的重要法律典籍,对后世的法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唐朝:唐朝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律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颁布了《唐律疏议》和《唐律》等重要法律文件,对后世法律发展影响深远。
《唐律》继承了前代法律的优点,并进行了一些和完善,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宋朝:宋朝时期,法律形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禁令、刑罚之外,宋朝还注重民间调解和商业纠纷的解决。
宋朝制定了《宋律》,对社会治安、刑罚、家庭、商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8.元朝:元朝的法律制度受到了蒙古族法的影响。
元朝颁布了《大元律》和《行官司法公式》,其中《行官司法公式》是元朝特有的法典,包括了行政、刑事等方面的规定。
9.明朝:明朝时期,法律形式更加完善,涉及的领域也更广。
明朝颁布了《大明律》和《大明令》,规定了明朝的刑法、民法和商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法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清朝:清朝时期,法律制度相对保守,多以封建礼法为基础。
清朝颁布了《大清律例》和《通用司法格言》,对治安和刑法做出了一些规定。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一、封建时代的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尤其是在商周时期。
此时的法律主要体现在礼法和典章制度中。
礼法以周礼为代表,规定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
典章制度则是对特定领域进行的法律安排,如田地的分配、祭祀的规定等。
二、秦汉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如《秦律》和《律历》等,建立了集权的法律制度。
随后,刑法逐渐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刑律和佃户法等明确的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法律制度的全面完善唐代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法治改革,废除了秘密刑法,推行了公开审判制度,实施了裁判、刑罚和律条的明确和公正。
唐代还创立了科举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法律基础。
四、宋代的法律制度变革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法律制度逐渐向细化和人道化发展。
宋代的法律主要体现在《宋刑》中,其中注重保护民众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在科举制度方面,宋代进一步完善,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五、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时期。
明代制定的《明律》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罪刑法规和刑罚执行程序。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法律传统,并进一步完善了刑法和律法。
六、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礼法思想、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重视社会秩序与稳定。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结语: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还能够为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一、引言在古代中国,法律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等方面。
二、法律的起源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商代时期,商王建立了严谨的封建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社会秩序。
周代时期,周王朝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基础。
三、法律的发展历程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法律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个诸侯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制定法律,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统一法律制度。
汉代以后,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刑法、律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趋于衰落,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法典和律令出台,如《魏律》、《晋律》等。
四、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1. 基于封建等级制度:古代中国法律制度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它强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等级性,以确定人们的地位和权利。
2. 重视礼法观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注重礼法观念的体现,通过礼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倡导社会和谐与稳定。
3. 以刑法为主要内容: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以刑法为主要内容,包括刑律、宪法以及一系列细则和规章,力求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4. 法律实施依赖于官僚体系: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实施完全依赖于官僚体系。
官员负责管理、司法与执法,对于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法律的起源、发展历程到主要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今天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本文以学术论文的格式来进行撰写,包括引言、小节、正文和结论。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刑罚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刑罚一、简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和刑罚制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法律几经变迁,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法律体系。
法律与刑罚的实施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二、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演变1. 夏商周时期的法律体系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三个重要朝代,同时也是中国法律体系的起源时期。
在夏时代,夏王朝建立了最早的"九族惩罚"的刑罚制度,对于违反法律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商代的法律体系相对较为完善,成文法的制定也逐渐成为司法实践的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提出了"法治"的思想,强调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
3. 秦汉时期的法律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变革,统一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主要法律体系由秦律、汉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律组成,这一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刑责重、恩赦少、罪责严重。
4. 唐宋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唐代的《唐律疏议》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宋代时期,刑罚制度逐渐缓和,出现了一系列刑法改革。
明代传统的刑律体系基本沿袭唐代,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则在维持传统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刑法改革。
三、刑罚制度的特点与演变1. 重视刑讯逼供的时期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刑罚制度非常严酷,刑讯逼供是常见手段。
以酷刑长流为例,对于重大罪行,采用剥皮、打斩、车裂等残忍的方式进行刑罚,目的是达到示众威慑的效果。
2. 重视仁政思想的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流行,中国古代刑罚制度逐渐趋向温和。
仁政理念提出了审慎处理刑事案件的原则,追求刑罚的威慑和教化效果的平衡。
这一时期刑罚的特点是灵活多样,符合儒家的仁道理念。
3. 重视人权与人道主义的时期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法律制度。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的分类,刑法与民法以及司法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进行探讨。
一、法律起源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在神话传说中,中国古代人民相信法律是由天神制定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最早的法律准则是由君主或统治者制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二、法律的分类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分为刑法和民法两大类。
刑法主要用于处理犯罪行为,并制定了相应的刑罚。
民法则规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合同、婚姻、财产等方面的法律关系。
三、刑法与民法中国古代的刑法主要包括宪法、刑律、刑书和刑统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刑统》。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以及审判程序和司法原则。
古代中国的刑法注重以刑罚威慑人们,强调对罪犯的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而民法则主要包括婚姻法、财产法、合同法等。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婚姻、财产买卖和租赁等。
因此,民法的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由官员和令官组成,分为治所和巡按两个部分。
治所是各地政府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犯罪案件和解决纠纷。
而巡按则是巡视各地治所的官员,负责监督司法行为和检查法律执行情况。
古代的司法制度十分严格,注重程序公正和证据的确凿。
审判过程中,官员需要听取被告和证人的陈述,参考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在司法裁决中,还存在特殊审判方式,如水试和火试等,以确定被告的清白或有罪。
另外,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还体现了君主权威和法律的统一性。
君主在司法系统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只有他才能对判案结果进行最后审判和决策。
而法律的统一性保证了全国各地的法律实施和司法裁决具有一致性。
总结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法律回顾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法律回顾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始终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主义,法律始终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法律,并探讨其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影响。
1. 周代《周礼》周代的《周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要法律典籍之一。
该典籍以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包含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礼仪仪式,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石。
《周礼》的制定和建立,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法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秦代《律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律法》。
《律法》严格规定了刑罚和刑法程序,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刑法的奠基之作。
秦代的法律体系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宋代《大宋律例》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大宋律例》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法律典籍之一,对宋代的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大宋律例》详细规定了刑法和刑法程序,体现了当时社会法治化的方向,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清代《大清律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大清律例》是清代最为重要的法律典籍之一,系统地规定了刑法和刑法程序,并确立了权威的法律地位。
《大清律例》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进入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的阶段,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确立的最高法律文件,被奉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益等内容,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宪法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法律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6. 中国新时期法制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古代典型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张仁案是明代初期一起典型的法律案例,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
此案涉及官员贪污、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以下是该案的详细情况。
二、案情简介张仁,字子仪,明朝洪武年间人。
曾任江西吉水县知县。
因贪污、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罪行,被朝廷弹劾,最终被判处死刑。
1. 贪污受贿张仁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
他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公款,中饱私囊。
据案卷记载,张仁贪污公款共计白银一千两,黄金五十两。
2. 滥用职权张仁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对百姓施行暴政。
他任意拘捕无辜百姓,勒索财物,甚至残忍地将人活埋。
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3. 陷害无辜张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陷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员和百姓。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政敌进行打击,将他们陷害入狱。
在案发前,张仁曾将一名名叫李明的百姓诬陷为盗贼,并将其残忍地杀害。
三、审理过程1. 起诉案发后,朝廷接到举报,立即派人调查。
经过调查,证实了张仁的罪行。
于是,朝廷下令将张仁逮捕归案。
2. 审判张仁被押解至京师,由朝廷官员进行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张仁百般抵赖,试图逃脱罪责。
然而,证据确凿,张仁无法否认自己的罪行。
3. 判决经过审理,朝廷官员依法判决张仁犯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罪行。
最终,张仁被判处死刑,并没收其全部家产。
四、案例影响张仁案在明代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案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强化法制观念张仁案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重视法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此后,明朝朝廷开始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官员素质,规范官员行为。
2. 严惩贪污腐败张仁案使得明朝朝廷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此后,明朝实行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如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官员考核等。
3. 改善百姓生活张仁案使得明朝朝廷更加关注民生,采取措施改善百姓生活。
此后,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等。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道德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道德中国古代的法律和道德都是重要的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中的规范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自律、自德、自容、自爱和道德至上等原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法律和道德。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以德治国为基础的,包括礼法两大体系。
礼法体系中的礼是指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而法则是指控制犯罪和违法行为的规定。
古代法律的主要形式是诏令、律令、章令和敕令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朝的律令,它是一部庞大的刑法,对于罪犯的惩罚十分严厉。
例如,盗窃被判处死刑,公开宣读并进行示众等。
汉代的法律则基于礼教,主要是讲究厘定分界,对奴隶、妇女等权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尽管在某些方面法律十分严苛,但中国古代的法律同样注重了对社会公正和民主的保障。
例如,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可以依靠群众举报案件或申诉不公。
这种民主监督的体现在当时非常罕见。
二、中国古代的道德中国古代的道德是强调自然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以行人之道,尊道重德。
中国古代道德的思想主要有儒家思想,其中代表性的思想是仁爱、诚实、忠信、孝道等等。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伦理,它是指子女向父母表达虔敬和敬意,保证他们的养老和安乐。
在孝道中,个人的私情与社会利益等价,前者被视为后者的重要支撑。
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庆贺“母亲节”和“父亲节”,称之为“孝心节”,是对家庭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深刻追求。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还强调了道德自由和自我意识,对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强调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思考与体现。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正义和良善是每个人在真正的信仰中所推崇的理念。
它们都来源于人间的道德标准,而且导向着人与人之间一种普遍共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法律和道德准则的制定和落实。
古代的中国法律和道德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体系,它们对于个人的内心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落风俗 礼(法的性质) 祭祀活动 神权当做后盾,严格的仪式和程序 超越祭祀的范围,建立新行为规范(神权法)
礼尽管具备法的性质,人情放首位
(用礼疏导人情,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法律制度与观念:温情+残忍
第二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夏商
• 神权法
西周
• 明德慎罚,礼刑并立,先教后刑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
●第一节 秦汉的法律制度
秦国 早期落后
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六律) 秦始皇统一中国
李斯修秦律 秦律 刑事法律为主体+民事法律+司法 维护皇权 两汉 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三章 萧何参考秦法-----《九章律》 汉武帝抛弃了汉初的省刑制度,大规模修改法律 增加了律五十余篇
隋朝
• 《开皇律》以后中国法制趋于定型,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史上的重要 转折点
唐朝
• 《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朝
• 《宋刑统》律文与敕令混合编撰
元朝
• 《至元新格》《大元通制》是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元典章》为后世 • 研究元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 • 《大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严酷的一部法典,为后世研究和批判封建重刑主义提供了实际的事例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
●第一节 秦汉的法律制度
东汉时期法律几经修改,但基本上 沿用西汉旧律 从西汉初到东汉末 汉初由繁到简
汉武帝时又由简到繁
东汉末,有法等于无法 汉文帝、汉景帝废肉刑。代之以徒刑、笞刑、死刑 儒家思想成为汉律的指导思想,维护三纲五常,礼主刑辅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
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础,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春秋
• 各诸侯国相继公布了成文法
奴隶制法律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建立
秦朝
• 《秦律》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始创
魏
• 《魏律》结构上的进步
晋朝
• 《晋律》最早出现了立法解释,由繁入简的分水岭
北齐
• 《北齐律》是上承汉魏晋律之精髓,下开隋唐律典之先河的重要法典
第二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
●第一节 先秦的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开端 敖陶被看做是中国古代制定法
律的创始人 夏 禹刑 刑罚适用原则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罚弗及嗣宥过无大刑 故无小 商 汤刑 沿夏 纣当政暴虐无道 加“族诛”“剖心”“炮烙” 官刑“三风+衍”的罪名 婚姻关系上实行一夫一妻制 纳妾媵嫁制度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它是奴隶制发展的高峰 为秦始皇所推崇上午韩非----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经管学院〃法学151 〃李佳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言:中国古代法律=奴隶制社会法律+封建制社会法律
奴隶制社会的法律: 夏〃禹刑
兴起
商〃汤刑
发展
西周〃九刑
完善
春秋战国〃瓦解离崩
法律发展的重要时期
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法律最完善的时期(礼治+明德慎罚-----儒家学说的基础) 法家:著书立书,理论研究+政治实践 在法学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极其可贵的著作,对战国以后两 千年的封建立法和司法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法治人物
李斯 《谏逐客书》 郡县制 提出了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货币、
度量衡 汉武帝 废除肉刑 董仲舒 用《春秋》决狱的大儒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 秦始皇的法律思想存在矛盾(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主张提高君主在封建政权中的法律地位 强调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法治人物
主张废止儒学仁义,实行严刑酷法,处理案件时大大加重了刑罚
颁行了《挟书令》,制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早和规模最大 的文字狱 汉初的黄老学派是法律思想由崇儒转为崇法的关键环节 《淮南子》立法明确并公布于众 保证自身守法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夏商西周神权法与礼治思想 战国至秦法治 汉初无为而治 正统思想
第一章:中国古代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之初,法律也随之产生;自夏至清,法律制度也体现了时代的传承性
第一节: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战争 刑起于兵
部落时代
风俗习惯
法生于礼
第一章:中国古代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之初,法律也随之产生:自夏至清,法律制度也体现了时代的传承性
刑起于兵(起于战争中的法律,其主要对象是异部落成员)
权力与法律是孪生兄弟,部落首领被战争所赋予的权力是法律产生的温床 五千年前黄帝时代部落联盟间的大规模战争(征服与掠夺),时间长、规模大 宗主部落与臣属部落产生,部落首领“盟主”的权力由此产生战争时的号令 平日规范(法律性质), 由部落首领的权力作为后盾 对敌对部落实行讨伐,暴力镇压
第一章:中国古代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
神权思想Ⅰ受命于天 天降典型 恭行天罚
礼治思想Ⅰ体现等级制
孔子的法律思想Ⅰ “仁”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 【礼治】 正名 把孝道伦理在法律上固定下来
【德治】 强调道德感化作用 突破“礼不下庶人”的传统
适用刑罚要宽猛并济 【人治】 道家的法律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而治惟道是从 鄙薄有为的人定法 《庄子》 绝对无为 主张取消一切仁义道德和法律制度
明朝
清朝
• 《大清律令》辛亥革命后清朝帝制被推翻,封建法制寿终正寝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律的内涵
历朝历代的法律制度,体现了它们所对应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等级特权法
西周礼治的支柱:礼(奴隶制国家的根本大法,封建社会的正式法律)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周礼主要确立宗法、分封、世袭 封建皇权与法的碰撞 中国传统法律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皇权的工具,皇帝个人 对立法权和司法权 的控制,法律匍匐在权力的脚下充当助纣为虐的驯服工具 中国古代法律的多种形式 刑、法、律、令、典、式、格、诏、敕、诰、科、比、命、制、宪
诉讼的相关制度 爰书这种司法文书形式的出现和“传爰书”这种制度的实行,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实行表明了封建诉讼制度的日益发展 残酷的刑讯 刑讯是封建专制制度的 必然产物,是地主阶级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症 秦汉时期的刑讯,已被作为一种审判形式和方法写进了法律 魏晋南北朝提出了“拷刑以法”刑讯法律规范化(实践中未执行) 唐宋时期刑讯进一步规范化使用“反坐法”限制非法刑讯的发展 宋元明清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拷刑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与制度
土地制度与法律 最早关于土地制度的法律是反映封建生产关系的要求,伴随封建制度 的确立而出现的
商鞅变法《通典》《史记.商君列传》
汉代《田令》《田律》《田租税率》 井田制
商鞅变法 ( 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晋代的占田制和北魏的均田制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与制度
前言:中国古代法律=奴隶制社会法律+封建制社会法律
封建制社会的法律:
战国 秦汉 隋唐 明清 清朝后期
形成 发展 成熟完备 顶峰 解体 秦 朝:严刑峻法,法度大坏 汉 朝:沿袭秦律,黄老学说,礼+德—部分酷刑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法律最有 权威的理论基础 三国魏晋:法学发展比较繁荣,曹操诸葛亮重视法律 隋 唐:【唐律疏议】标志中国古代法律走向成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的代表之作(德 教礼度+刑政法度) 宋朝(朱熹)、明清(黄宗羲、顾炎武)基本沿袭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