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的分析
写作指导:如何拟好半命题作文的题目1

写作指导:如何拟好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文,让学生感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提高写作和欣赏能力。
2、掌握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
学习重点:掌握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
学习难点:运用半命题作文题目的补题技巧。
学习过程:一、美文欣赏:《聆听流水的歌唱》天空“哗啦啦”地落泪,地上的水滴开心地聚集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我——流水。
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你是否听到了流水歌唱的声音……我一路唱着歌,流过平原。
我不羡慕高山的巍峨,也不仰慕湖水的静美,因为我有流动的生命。
我不仰望雄鹰有劲的翅膀,我不感叹猎豹的风驰电掣的速度,因为我知道自己微小,但并不渺小。
看!夹岸的桃花笑颜粲然,对着流水的清澈梳洗自己的模样;柳杨因得到我的滋养,伸长衣袖飞扬;我体内的鱼儿开心地嬉戏玩耍。
生命因我而鲜红耀眼。
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我放声歌唱,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面临高山的阻挡,我并不感怀忧伤,埋怨命运的不公。
相反,我微笑着,弹奏出激情昂扬的乐章,生命总会有起伏。
你听!是屈原在引吭高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离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边唱出了自己不屈的精神;李白抛弃功名利禄,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困难重山只能挡住我前进的道路,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不灰心不失望,一路凯歌迈向远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在我耳畔轻轻低吟。
我说:“请跟随我流淌的轨迹,你会明白——流水并非无情,而是带你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只是一瞬,但是它经过了炙热的大气层,将自己的生命熊熊燃烧,将光明无私地奉献给大地,于是便筑就了永恒。
”落花不信,我开心地笑了,“哗啦啦——”地继续向前流淌。
远远的,我听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呼唤。
我高歌,对落花说:“看!我带你找到了天堂。
”我整理好行装,勇敢地投入大海的怀抱。
落花不禁感叹:“一条因生命而歌的潺潺流水,汇成了一片生命的大海!伴纯音乐《高山流水》朗读,学生欣赏。
XX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分析(江西卷)

XX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分析(江西卷)编写者:淮南六中程道流【真题再现】(XX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导引】这是一道辩证关系型的材料作文。
首先要明确关系,两句都是“有人说”,都用了“不要……要……”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式,两个“不要……要……”的句子都有其合理的内涵。
因此,无论选择哪一句立意,都有理可说,一般不会有跑题的风险,但要辩证说理,突出表现“不要”和“要”的辩证关系,使闪烁思辨的光彩,这是写作的难点。
这个题目指向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和“无”,这也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处境,它看似抽象,其实与现实有着多重契合,因此可以被拆分为多个子话题,如成与败、得与失、顺与逆等等,这些话题应该能唤起学生的多重生活和社会经验,令他们“有话可说”。
其次要确定内容,题目中的“没有”和“拥有”是广义的、抽象的,构思时要把它转化为狭义的、具体的。
例如,第一句的“没有”可具化为金钱、权势、名利、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等,“拥有”可具化为健康、亲情、友情、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等;第二句的“拥有”和“没有”则与第一句的“没有”和“拥有”刚好相反。
这样,内容具体了,立意也显豁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是写作的重点;再就是,一定要符合写议论文的要求,观点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论据要充分,不能空泛说理;要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不能使二者貌合神离,行文时千万注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是写作的关键之点。
第三,从题目设计的更深层面来看,它还具有鲜明的人生导向性:希望青年学生能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各种现实问题,既要突破现象看本质,意识到生活总是同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双重特性,(“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此外,也要始终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一面(“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一旦加入“时间”这个变量,事物便将具有多种“可能性”——消极的一面有可能转向积极,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转向消极。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谁动了我的奶酪》作文写作指导分析

特别注意:
论点+事实(╳)
• 摆事实+讲道理(√)
怎样讲道理?
• 假设法: •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 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 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 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 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 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 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 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 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 胜利。
(二)对比论证法
• 对比性分析论证: •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 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 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 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 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 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 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 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因果法
论点: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 人的最大价值。
• 论证: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 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 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 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 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 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 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 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 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 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 方向。发现自己,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谁动了我的奶酪》—— 写作指导 山西襄汾中学 曹彦霞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 样几句话: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附审题分析及范文展示4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作文题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光亮,照耀人生。
生活中的任何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心里的那束光,指引我们走出黑暗与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切与顽强……你心里的那来光是什么?请以“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审题分析】这是一道富有诗意的作文题目。
“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文题中的“光”自然并非实指光线,而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内涵可以是“光明”“温暖”“明亮”,还可以是“真情”“生机”“唤醒”“能量”等。
“你是我心里的那束光”,“你”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可以是动植物,如小狗、菊花、大树等;可以是其他事物,如文学、音乐、绘画等……只要是对你的生活、心灵、精神具有引领作用的人、事物,对“你”灵魂塑造、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直接或侧面影响皆可,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写作中要放在“我”遭遇黑暗、方向不明的时候,某人某物带给“我”的光明、温暖和力量。
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如以老师为写作对象,在具体事例的选择上,需要强调在“我”精神迷茫时,老师的引领作用,着重写“我”对老师的赞美。
范文展示01你是我心中的那束光刘美金我的世界本漆黑一片,你的亮光照进了我的心田,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
——题记身边的嘈杂声,天空密布的乌云,窗外的嬉戏吵闹,乱于心,我仿佛置身于世界的一角,无人了解亦无人心疼。
那种感觉就像是全世界都抛弃我了,但偏偏风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空荡荡的,我身边空无一人,满心的苦恼无处倾诉……就在我差点以为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手把我从深渊中拽出。
因为你的出现,我的生命才有了光。
你熟悉的温柔,像天使的翅膀,跨过我,带我去往人间。
去悉听花开花落,来静看云卷云舒,这世间大部分的抒情都会被认作是无病呻吟,能够理解我的便是知己了吧,我很庆幸遇见了你。
深深的笑靥,浓浓的笑意,你也曾看不见光,但你从未停止生长。
高考 _ 高考作文 “得与失的思考” 题目解析+写作指导+满分范文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角度: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可以从“重视结果” “不以得失(成败)论英雄”等角度切入; 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可以从“善于总结,重新开始”、“笑看得失,从头再来”等角度切入;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考生可以从“过程大于结果”的角度切入;同学也可从辨证的角度“失,得也;得,失也”,“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等角度去写。
当然,学 生也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出发,写出自己对“得失”个性化的解读。
写法指导:(1)明确文体(不得写诗歌)。
以上三个角度,选择记叙文,要通过记述事件,描写 人物写出自己对“得失”的独特体验,选择议论文,要展现对“得失”的独立思考。
此题目 写成议论文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其它文体诸如小小说,如无提前构思,最好不要尝试。
议论文以其结构化、模式化更易于驾驭。
真题回放题目解析试题特点: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选题并没有明确针对时下的热点事件,而是选了一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要常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得与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规划人生,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题目开放度较大,文体自选,考生既不难立意也不难选择素材。
题目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特性。
题目解析:“得与失”具有思辨性,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
材料中列举了三种观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看成终点,即把得失当做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的结果;看成起点,意味着在总结得失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出发;看成过程,意味着得失是生活的常态,贯穿于人生。
2024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解析指导+名句素材+优秀范文4篇

2024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解析指导+名句素材+优秀范文4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是高考作文的明确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融入社会,如何构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获得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议题。
全国甲卷作文题干简洁明了,指出了获得“真正相遇”的关键是“坦诚交流”。
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其一,为什么要“学习相处”?理解“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该作文写作的前提。
这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学会生活的关键一步,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真思考过的。
学校、家庭给予过学生什么样的成长帮助,就可以在作文表达中自然流露出来。
其二,“学习相处”有哪些内容?材料中表达为“坦诚交流”,坦诚是一个人的修养,是真心、初心和真诚,是心无芥蒂、虚怀若谷,是面对“人”时需要的人文关怀,于是就有了“交流”方法的学习。
其三,有哪些“学习相处”的方法呢?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否饱含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场合、场景和人进行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能否调动丰富的词汇根据场合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能否根据不同心态的交流对象进行句式选择……这是写作中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去思考表达的关键。
当然,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当今环境中,还有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介的交流,这都是“相处”,都需要“学习”。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与阅卷老师真诚相遇,在未来生活中遇见美好。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附文体解析及范文精评)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解析】此题的核心在于“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句话。
在材料中,这句话是陈述北斗卫星的运行状态,而在写作中我们则应将这句话迁移到人生、社会层面,进行哲理性的阐释。
我们应从理解“北斗卫星如何运行”,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完成从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跃升。
因此,我们下笔之前应回到材料本身,认真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材料有两句话,包含着由点到面的两层:第一层,讲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的标志性意义;第二层则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了整体介绍,强调55颗卫星的作用。
如此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一对关系:单颗卫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因此所谓“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应是针对全体而言的。
由此,我们应思考的是在社会中个体之于全体的价值。
个体之于全体,其数目是极少的,力量是极微弱的。
但是全体由个体组成,因而个体———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都有他的功用与价值。
这让我们想到从古到今一系列宏大的历史变迁,其间既有名世者,也有无名者,他们同样“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在所谓“每一颗”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到最不闪光的那一颗。
所以,就此题的语境而言,我们应格外注重思考平凡者、渺小者的价值。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我们既应看到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学者,也应看到那些无名的平凡英雄,譬如默默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医生、护士,在基层社区从事防疫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还有那些奔波在街头的快递小哥……他们无不为中国的“抗疫”事业发挥了自己的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作文题目的分析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
听,是对人生的观照。
听,是对心灵的抚慰。
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
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
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
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
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
“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
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
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
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
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
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
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
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
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
“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
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
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
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
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
“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
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
“诚”“信”都要兼顾。
同学们练习作文的时候,常常为想不出好题目而苦恼,那么,请你在给文章标题的时候,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
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
二、要具体,有内容,不要空泛,华而不实。
比如同样是表达同学们发奋读书这一主题的文章,《我爱读书》、《书伴我成长》就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爱书》好一些,前
者具体,后者空洞。
三、要醒目,有新意,能引人入胜,不要老一套,一般化,照抄照搬。
比如同样是写热爱家乡的作文,《童话世界--七星岩》就比《我爱七星岩》形象;《在先烈浴血战斗过的土地上》就比《我爱家乡的土地》有特点;《猎熊》就比《深山打猎》醒目。
四、要精练,不要累赘。
鲁迅先生给文章起题目就非常讲究,如《药》、《祝福》、《一件小事》、《风波》等,短而精,简洁而意味深长。
有些同学担心文章标题字数太少说不明白,就硬把题目拉长,如《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件难忘的事》,拖泥带水,啰里啰嗦,可以改为《一件难忘的事》或《难忘一事》。
总之,给文章起标题要力求鲜明、确切、醒目、简洁、活泼、有内容、有新意。
至于究竟怎样来给文章起题目,还是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来决定,并没有固定的格式。
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咏物状物,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文章,各有特色,不要用一个框框去套,否则就容易雷同。
我们写文章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先有题目后写文章(如命题作文),有时先有文章后起题目,这就要仔细琢磨,反复比较,想一想用什么题目更引人注目,更有新意。
比如,《日记的秘密》就比《她的日记》更能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
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
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