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docx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docx

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第一册: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由种树的道理论及治民的道理--- 顺应民情 , 不应该令繁扰民。

2、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才,要疗救社会病态,拯救人才。

3、蒲松龄《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黑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第二册:4、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规劝唐統治者切勿重蹈秦統治者的覆辙。

5、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寄情山水之间,旷达乐观。

6、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

多可悲——家族衰败,亲人离逝。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册:8、《诸子喻山水》古代先哲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9、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限的,故人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冲破局限,超越自我。

10、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借主客问答,抒发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转瞬即逝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叹,表现出被贬谪后惆怅迷惘的心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就眼前的江水、明月,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作者豁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情怀。

1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论述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志”是成事的关键。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指出治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四册:1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高一必修三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三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三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作为我们学习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必修三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更是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对该部分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诗词鉴赏高一必修三中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代诗词需要我们进行鉴赏。

对于这些诗词,我们需要关注其意境、表达方式及诗人的感悟。

例如文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秋夜的静谧和凉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赞美之情,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二、古代散文高一必修三中的古代散文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散文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魅力。

例如《子夜四时歌》一文,通过对四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时光飞逝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流转的深思。

三、典故引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了很多典故,典故的引用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文中出现的“黄粱一梦”就是源自于《庄子·逍遥游》的典故,意味着人生短暂如梦,不可执着于名利,而应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和生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对偶等。

例如文中的《游仙词》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用了很多比喻和夸张手法,让人们感受到虚幻的仙境和纷繁的景色。

五、主旨和结构文言文的主旨和结构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思想。

例如文中的《滕王阁序》以写滕王阁为主题,通过形容滕王阁的形势变化,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壮志凌云的情怀。

通过对高一必修三中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让我们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但是,要记住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看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看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看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一词多义穷(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梦(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字词解释(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2)徒:随从(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4)极:至(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6)茅茷:茅草之类(7)攒蹙:聚集收缩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掌握下列文言词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7、宜:宜可使(应该)8、曲:曲在赵(理亏)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21、靡:左右皆靡(退却)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通假字1、不:可予不(通“否”)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三、一词多义1、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四、词类活用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考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统编版必修上: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劝学(节选)〔先秦〕荀子一、重点词语点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重点语句翻译0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0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4.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0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07.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言知识汇总(一)通假字0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02.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0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高中文言文材料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材料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材料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子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文言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常见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一、经典文言文作品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理解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2. 《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内容丰富多样,以寓言故事为主,深入探讨人类存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等问题。

3.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纪传体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通史,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各个领域。

4.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著名军事著作,以其独特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

5.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包括民歌、宫廷歌曲等,是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文言文材料的特点1. 正式严肃:文言文注重言辞的庄重和正式性,使用更多的礼貌用语和古代官方文书的套语。

2. 古代文化特征:文言文常常涉及古代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材料。

3. 深奥难解: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较为复杂,加上古代用字的独特性,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推敲才能全面理解。

4. 形式多样:文言文涵盖了多种文体和体裁,如散文、诗歌、辞章等,学生需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辨析和掌握。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1. 多读多背:由于文言文的特点,多读多背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习典型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式具有统领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句式,改写或仿写文言文材料,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善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第一册: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由种树的道理论及治民的道理---顺应民情,不应该令繁扰民。

2、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才,要疗救社会病态,拯救人才。

3、蒲松龄《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黑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第二册:
4、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规劝唐統治者切勿重蹈秦統治者的覆辙。

5、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寄情山水之间,旷达乐观。

6、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

多可悲——家族衰败,亲人离逝。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册:
8、《诸子喻山水》古代先哲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9、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限的,故人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冲破局限,超越自我。

10、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借主客问答,抒发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转瞬即逝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叹,表现出被贬谪后惆怅迷惘的心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就眼前的江水、明月,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作者豁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情怀。

1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论述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志”是成事的关键。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指出治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四册:
1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有智有勇,能言善辩。

渑池之会——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将相和欢——表现蔺相如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1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15、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16、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7、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可乎?”
18、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正确的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

第五册:
19、《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战苦、思乡
2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表达归隐的决心以及听其自然、知天乐命的思想。

21、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尽孝道
22、《秦晋殽之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23、司马迁《鸿门宴》是刘邦、项羽两家为独霸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

“鸿门宴”后来成了潜藏着政治杀机的宴会。

24、班固《苏武传》“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历经磨难而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爱国
25、欧阳修《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

第六册:
26、《论语》七则:孔子在《论语》中主张“修己以安人”,即修身养性,爱他人。

“修己”是前提,“安人”是目的。

本文重在谈“修己”,在修己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27、《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倡导舍生取义的立身处世原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阐述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体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28、屈原《国殇》是追悼楚军阵亡将士的祭歌,赞扬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虽死犹生,英灵不朽。

2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记叙文天祥出使敌营、痛斥敌人的起情况和逃离敌营时经历的苦难历程,表现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30、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忠——勤于国事,发现和提拔人才
毅——身陷狱中,舍生重义,为国护才。

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

”——体现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2、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道相聚,环境幽雅;置身于大自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聚散匆匆,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对生命的眷恋与对造化不可抗拒的无奈。

33、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和愁苦。

34、欧阳修《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而言,人事忧劳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植物的摧残。

35、《文论十则》“古今之成大事业……阑珊处”
《板桥题画三则》“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师法自然,具有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