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例句释义出处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说”通“悦”《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烛之武退秦师》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勾践灭吴》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勾践灭吴》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政”通“征”,赋税徭役《勾践灭吴》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勾践灭吴》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勾践灭吴》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勾践灭吴》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勾践灭吴》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盛气而揖之“揖”通“胥”,等待《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触龙说赵太后》必勿使反“反”通“返”《触龙说赵太后》鼓瑟希“希”通“稀”《侍坐篇》莫春者“莫”通“暮”《侍坐篇》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侍坐篇》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寡人之于国也》輮以为轮“輮”通“煣”《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pù)《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劝学》泾流之大“泾”通“径”,直《秋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秋水》二、一词多义12345678910、知11、复12、既131415、当16、朝17、孰18、诚19、善20、间21、方22、质23、及24、甚25、少26、异27、如28、与29、数30、发31、直32、兵33、胜34、绝35、强36、假37、望38、闻1、名词作状语:例句释义出处夜.缒而出当晚《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在庙堂上《勾践灭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触龙说赵太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劝学》秋水时.至随着时令《秋水》2、名词作动词:例句释义出处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唯君图.之计划,考虑《烛之武退秦师》宦.士三百人于吴做帝王的奴隶《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勾践灭吴》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勾践灭吴》朝服.衣冠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触龙说赵太后》质.于齐做人质《触龙说赵太后》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侍坐篇》鼓.瑟希弹奏《侍坐篇》风.乎舞雩吹风、乘凉《侍坐篇》曾皙后.落在后面《侍坐篇》填然鼓之鼓.打鼓《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穿《寡人之于国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称王《寡人之于国也》之有也王无罪.岁怪罪《寡人之于国也》非能水.也游泳《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跨出十步《劝学》3、动词作名词:例句释义出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烛之武退秦师》其继.有在乎继承人,后嗣者《触龙说赵太后》请以战.喻战争《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輮.使之然也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劝学》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秋水》4、形容词作名词:例句释义出处越国以鄙远.远地、远方《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犹不能恃无功立尊.重器《触龙说赵太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侍坐篇》5、形容词作动词:例句释义出处臣之妻私.我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轻.伯夷之义轻视《秋水》6、使动用法例句释义出处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使……削减《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却《勾践灭吴》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干净,使……美丽,《勾践灭吴》使……充足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勾践灭吴》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死以闻.使……听到《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可使足.民使……富足《侍坐篇》移.其民于河东使……迁到《寡人之于国也》7、意动用法例句释义出处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境《烛之武退秦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秋水》四、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坏人的党羽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丈夫..二十不取男子女子的法定配偶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讽刺,诽谤明日..,徐公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某一区域宫妇左右..莫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旁边年几何..矣多少数学的一门科目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即荒年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毒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增加金.就砺则利金属制品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学识渊博蟹六跪.而二鳌脚,腿两膝着地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身,容身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资料来源:回澜阁教育免费下载天天更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五册文言文注释汇总

树:种植
• 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 18、鸡豚狗彘之畜 畜:蓄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五册文言文 注释汇总
目录
• 必修一 • 必修二 •《烛之武退秦师》
•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 犹:尚且 • 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 5.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 15.若属皆且为缩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 16.常以身翼蔽沛公 • 翼蔽:掩护。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 17.把剑切而啖之 啖:吃 •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放如恐不胜 • 举、胜:都有“尽”的意思 • 19.窃为大王不取也 • 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 20.何辞为:何必告辞呢? • 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 21.大王来何操 • 操:拿,这里是携带的意思 • 22.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丢下 • 23.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 24.再拜献大王足下 •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 25.竖子不足与谋 •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 26.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属:我们这些人
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13.以试人,血濡缕 濡:浸湿,沾湿 •14.人不敢忤视 忤:逆 •15.往而不反,竖子也 竖子:对人的蔑称 •16.入不测之强秦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 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 • 辞决:辞别,告别 • 18.既祖,取道 •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 19.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20.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比:并、列 给:供
•12、不违农时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 耽误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 1.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通“矣” ,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 ,侵损, 削减。
5.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通“悦” , 高兴。
6. 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智” ,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例句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 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 在早上, 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 在东边 2. 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结盟、订立同盟 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
名作使动, 使…… 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 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 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动词作名词,恩惠 2. 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 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 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 ? 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 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 鄙①边邑,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 鄙陋。
(例:《左传 ?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 ?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 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 不知何许人也。
” 4. 阙① qu â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 ? 扁鹊传》② qu â城楼③ qu â皇宫, 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 书久不报《汉书 ? 朱买臣传》④qu ē通“缺” ,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⑤ 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 ju ã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⑦ ju ã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 ? 昭公二十年》 5. 微①细小, 轻微 (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卑贱 (例:《史记 ? 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 与萧何善。
” ④幽微, 精妙。
微言大义 (成语⑤隐蔽, 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敝①坏, 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 远来疲敝。
” ④损害, 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 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 介词 2.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 连词, 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 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 句末语气词, 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 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 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 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 失其所与, 不知 / 以乱易整, 不武 (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 1. 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 省宾语①敢以 (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 (之为东道主 (之:指郑国 3. 省介词晋军 (于函陵, 秦军 (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
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高兴 yuâ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 ì 3.日以尽矣(通“已” ,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 ,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 , 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 ,震慑 8.设九宾(通“傧” ,傧相[bīn xi 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 b ìn 。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 , 绕 11.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 12. 卒起不意 (通“猝” 二、文言实词 1.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 马上 2. 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 穿白衣, 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远方 2. 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 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为“可以之” 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 用于流通货币时, 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 12.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13.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4.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2.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 (判断句 3. 仆所以留才, 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4.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二省略句 5. 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6. 取之 (以百金 (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 7.欲与 (之俱 ( 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省略句 8.待吾客与 (之俱 ( 往 (同上 (省略句 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句 10.嘉为 (之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省略句 11.乃 (穿朝服, 设九宾 (省略谓语 (省略句 12. 见燕使者 (于咸阳宫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13. 使 (之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4. 群臣侍 (于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5.献 (于秦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6.比 (于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7.而 (按秦法…… (根据文意省略 (省略句 18.皆陈 (于殿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三被动句 19.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被动句 20.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四倒装句 2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22.嘉为先言于秦王 (状语后置句 23.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24. 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 25.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26.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27. 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 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六、固定结构 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 , 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 ,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