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导致巨额交易亏损的启示概要
住友商事巨额亏损事件分析

原因分析
三、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专家不足。金融衍生商品的技术革新创造了 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复杂的市场交易世界。在专家不足的日本企业 中,往往是在同一部门的任职年限越长,在公司内的发言权就越大, 从而陷入非法交易更加隐蔽地进行的恶性循环。住友商事的滨中泰 男1970年进入公司,1973年调到有色金属部,1986年开始负责铜交 易工作,1995年升任部长。他被人们视为“在国际的铜交易中最有 影响力的人物”,具有“5%先生”的绰号,因为他可以操纵的铜交 易额相当于世界铜交易额的5%,住商上层领导认为“滨中是一位冷 静而讲道理的人,同欧美商人的个人关系也很好”。所以,滨中泰 男是一位深得公司信任的“能人”。而由于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专家 少,很少有人能识破非法交易,也很少有人能挑战滨中泰男的位置。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前段时间,许多温州中小企业相继倒闭,企业管理者纷纷外逃。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链的断裂,而这与我国的银行借贷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
日本是亚洲的主要经济大国,而其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也令人惊叹。
为此笔者旨在分析研究日本主银行制度,从而得出一些有助于我国现在银企关系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主银行制度利弊中国银企关系启示一.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兴起1927年日本银行法改革前,由于开办银行资本金要求较低从而导致多家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环境下生存纷纷同企业互任董事,保持密切关系。
1949年日本重新开放股票市场,未来避免被兼并,企业和银行的持股关系得到了发展。
其次,由于战后老财阀的接替以及财产税的实施削减了大部分控股公司及财阀家族所拥有的股份。
最后,战后企业向公众出售股份而早就了一个分散化的小股东阶层,而这些小股东的收益不足以负担其对公司进行监控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贷款分散化的需要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主银行制度应运而生。
对于主银行制度的定义没有一个较为正式的说法,但是一般认为主银行表示一个企业与某个特定银行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且该企业从其主银行那里的借款占该企业价款总额的份额最大。
青木昌彦提出在衡量主银行关系中有五个重要指标:(1)银行贷款额度。
(2)银行与债券发行相关的服务。
(3)持股份额。
(4)支付结算账户。
(5)信息服务和管理资源的提供。
此外,对于某一企业而言,其交易银行是否成为主银行的基本条件包括:(1)能长期持续地向企业提供最多贷款的银行;(2)银行是企业最大股东之一;(3)银行与企业形成综合的交易关系;(4)银行与企业保持密切的人事关系;(5)银行是企业危机的救星。
二.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机能主银行制度对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机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向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资金的机能:首先,由于主银行与融资对象企业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而其往往是企业最大的股东,通过派遣董事和企业保持密切的人事关系,银行非常容易获得企业所有的经营情报。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 的沉重。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 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18家机构全部驱 除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监管机
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 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
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这对一家日本大 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1993年10月,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对 部门分工作了调整,把证券交易与 后线清算分离开来,证券结算仍由 井口俊英负责,交易业务则转至大 和银行在纽约的另一家机构,这使 得他隐瞒作弊变得困难起来。考虑 到自己的行为迟早要败露,井口俊 英于1995年7月24日给大和银行董事 长写了一封信,坦白了自己的不轨 行为。大和银行的管理层此时才大 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只得寻找退 路了。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衡机制,以切实有效的防范风险,保证商业 银行正常有序地运作,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的发展,已经成为 各国银行业的共同课题,更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 使命。
THANK YOU
入行后:
债券托管部门工作
熟悉了证券清算 01
的复杂操作过程
03 接任纽约分行交易部经理职位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他很
快得到提升,并安排做资 02
金交易工作
04
提升为分行副行长 既负责交易,又负责后线结算
日本大和银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案 情
• 开始井口俊英只是作比较简单的美国政府债 券交易。由于工作出色,很得总行赏识。后 来被提升为副行长,即负责证券交易又负责 资金清算。
案 情
● 1984年,井口俊英在作美国国债交易时出
现了第一笔亏损,虽然金额不是很大,但是 被他隐瞒下来。
案 情
·他私下买掉了大和银行持有的债券弥补了亏 损,并伪造了大和银行债券保管行——美国 信浮银行签发的对账单。
思 考 题
• 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井口俊英的舞弊行为在长达11年 以后才会被发现? • 从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中我们得到什么 启示?
案 例 分 析
• 大和银行巨额亏损暴露了银行内控管理的薄 弱。首先,对证券交易和资金清算两个岗位 没有分开管理,没有实行双人负责制。没有 建立起定期业务稽核制度,内部管理薄弱。 大和银行巨额亏损暴露了中央金融监管的不 利。
案 情
• 纽约地方法院也于9月26日收审了井口俊英, 起诉他伪造证据和犯有银行欺诈罪。
案 情
• 大和银行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95年11 月2 日美国联邦委员会及纽约州等6个州的银 行监管机构决定将大和银行在美国的18个分 支机构全部驱除出境。并处以3.4 亿美元的 罚款。 • 大和银行变卖了在美国的130 亿美元资产, 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了国际业务。
我国银行加强内控管理
• 对关键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避免一个业务员多 年从事某一种业务而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是防范 内部风险的重要手段。 • 建立对银行职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制度。银行在健 全监控制度的同时,应当特别重视对银行职员的 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经常化、制度化。 • 加强对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管理。衍生工具交易 存在巨大风险,我国必须特别重视开放金融衍生 工具市场对金融机构可能带来的风险,最大限度 地降低风险损失。
日本不良贷款的经验与教训

日本不良贷款的经验与教训null [06-20 00:00]不良贷款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处理这个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值得相互借鉴。
日本不良贷款的教训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处理现存不良贷款的教训;二是在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新不良贷款的过程中的教训。
ஸஸ在处理现存不良贷款方面应吸取的教训是,对该问题的轻视以及拖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而这会导致该问题逐渐扩大。
ஸஸ不良贷款问题被低估和拖延的原因之一,在于银行经营者和监管部门都不想对此承担责任。
政客也担心大规模处理不良贷款会对经济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
换句话说,负责处理该问题的人缺乏动力。
结果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ஸஸ不良贷款会阻碍经济增长。
银行业众口一词地说是由于经济低迷导致不良贷款增加,问题应归咎于经济和经济政策,而不是银行。
然而,与此相反,最近研究表明,不良贷款能够破坏宏观经济。
公司会越来越警惕与面临还贷问题的公司进行交易,而这会缩减整体经济交易量。
市场主体有时会意识到,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贷款实际上被低估了。
未能确切了解问题的程度会导致各种猜测,而这些猜测会引起股价的剧烈变化和货币投机。
而这正是日本过去10余年的经历。
ஸஸ这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不良贷款并及时处理不良贷款的重要性。
一定要采取措施避免对问题的低估。
首先,应严格定义不良贷款。
日本直到1998年3月才采用与美国证监会类似的标准。
即便在此后,混乱依然存在,因为仍在使用不同的定义,因而难以准确地评估贷款。
为保证准确评估,须严格做到以下三点:银行守规;审计员严格核查;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稽核。
ஸஸ日本的银行、审计和监管部门长期勾结,加重了不良贷款的问题。
尽管意识到不良贷款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糟,但他们担心完全披露此事会导致恐慌。
因此,情况未被披露,而是通过采取些小的内部措施来处理,同时等待经济复苏。
在过去15年中,日本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曾多次声称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但是实际上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糟。
在不良贷款问题刚露出苗头时不被重视,但随时间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很明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
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验的读后感

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验的读后感如果要评价一篇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验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它非常精彩和值得一读。
该文章主要讨论了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所面临的经济衰退,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财务危机中的公司、银行和整个国家。
首先,我认为该文章的结构非常巧妙。
开篇作者引用了日本的某一时期的数据,用实证的数字更加生动直观地体现了日本经济面临的现状。
接着作者讨论了日本在经济发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别从公司、银行和政府这三个方面解析了日本的财务危机。
这样分段分析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模型,整体感性认识日本的经济危机环境,并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次,该文章的逻辑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在论述各个方面时,详略得当,把握好讲述的重点。
在谈及日本公司经济危机时,作者通过对例子的引用,表现出企业面临债务危机的真实压力感;在评估银行所面临的财务约束方面,作者明确指出了资产价值下滑所导致的影响;在分析整个国家经济形势下,作者直言不讳地从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这样全面立体的分析架构,使得整个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该文章的语言生动,表述简练。
作者运用了许多富有生动性的概念,比如“资产负债表衰退”、“金融解放”、“人口红利”等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在阐述过程中,作者使用了许多图表和数字数据进行支撑,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得到了加强。
而且在表述语言方面,作者避免了过于难懂、过于生僻的词汇,用通俗的语言很好地呈现了复杂的情况,让文章在易读性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最后,在阅读完该文章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财务危机对企业、银行和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这篇文章,我了解了这些国度在财政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导致资产负债表不平衡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我从文中得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财务危机的启示和思考,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资产负债表调整中的结构性改革等等。
这对我个人以及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日本反过度竞争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反过度竞争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我国自1995年以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在许多产业中出现了过度竞争问题。
日本通过实行对内企业巨大化和对外自由化的产业政策,采用法人相互持股的独特的企业股权结构,坚持强调竞合关系的竞争观念,有效地制止了过度竞争。
这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过度竞争日本产业政策企业股权结构竞合观念“过度竞争”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又称“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和“破坏性竞争”,在日本被称为“过当竞争”,在我国则称为“恶性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的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现象。
我国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5年之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在许多产业如汽车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商品零售业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过度竞争的问题,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大量企业亏损问题已经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如何对过度竞争加以防治和制止,成为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这方面,日本反过度竞争的作法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过度竞争的产业政策调节战后几十年来,为了加快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政府不拘泥于各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灵活采取了抑制或鼓励垄断、促进或限制竞争的政策,以适应本国产业组织的特点。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日本当局解散了过度集中的战前财阀垄断资本集团,基本上完成了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工作。
但是,当时日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国家。
例如,在50年代中期不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100家大企业中,日本企业只有4—5家;在包括美国企业的100家大企业中,日本企业还排不上名次。
因此,在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实行了特殊产业保护法,以解决“幼稚产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水平较低和过度竞争等问题,促进企业合并和联合。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是日本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在过去几年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困境,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和银行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机构改革迟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分析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内部管理不善
大和银行长期存在着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管决策失误、监控失灵、风险控制不力等方面。
这种问题导致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加剧了银行业务的不稳定性。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加剧,大和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的
竞争压力。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导致银行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机构改革迟缓
大和银行在机构改革上的进展缓慢,很多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缺
乏创新和灵活性。
这种情况使得银行无法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加剧了银行整体的僵化和落后。
综上所述,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和机构
改革迟缓等几个方面。
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吸取以下启示: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高效的监控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和方式,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
•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机构变革步伐,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营灵活性,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对大和银行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有益
的借鉴和参考,帮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稳步发展和良好运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导致巨额交易亏损的启示
1995年9月26日,日本大和银行 (Daiwa Bank宣布:该行纽约分行一位高级交易员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在过去11年间隐瞒进行未经授权交易所造成的亏损达11亿美元之多。
这一消息使国际金融界大为震惊。
人们无法相信,作为日本第十大银行,何以能让一个交易员在漫长的11年里,通过3万笔未经授权的交易,制造并隐藏高达11亿美元的亏损(这等于每天平均亏损40万~50万美元而丝毫没被发觉呢?除了内部控制不善、监察不严之外,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际银行界里“流氓交易员"(rogue traders似乎层出不穷。
先是在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保罗·莫智(Paul Mozer开了先河,他因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作弊给这家大投资银行找了很大麻烦;接下去是约瑟夫·吉特(Joseph Jett,他在1994年因把自己的巨额交易亏损隐藏下来而断送了一家华尔街老字号投资银行(Kidder Peabody & Co的老命;同是在1994年,美国化学银行货币交易员维克多·戈美斯(Victor Gomez做赔了7000万美元,非但不认错,反而要和雇主打官司;1995年年初,尼克·利森成了绝对的新闻人物,他因炒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亏了13亿美元使得巴林银行老本蚀尽,破产倒闭。
巴林事件促使世界各国银行纷纷检讨自己的内部控制程序,以期亡羊补牢,但谁也没有想到,事过才半年,大和银行纽约分行44岁的副行长井口俊英(Toshihide Iguchi就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他做美国政府债券交易,11年亏损了11亿美
元,其手法和尼克·利森如出一辙,只不过结果不同。
利森亏损的1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老本,所以巴林银行只得破产倒闭;而井口俊英亏损的11亿美元才相当于大和银行资本金的1/7到1/8,所以该行董事长、行长十分有把握地宣布,大和银行的生存绝无问题。
但老实讲,如果把大和银行还有着30亿美元坏账等待勾销这一头疼事考虑进去,这两位先生做出上述表示,实在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这一不幸事件的经过。
井口俊英持有美国的永久居留证,他在1976年加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之前是一位汽车推销员。
入行后,他首先在债券托管部门工作,因此熟悉了证券清算的复杂操作过程。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他很快得到
提升,并安排做资金交易工作。
当初该行纽约分行交易部经理职位由总行外派的一位管理人员担任,该人调回后,由井口俊英接任。
井口俊英主要做比较简单的美国政府债券交易,尽管他对十分复杂的衍生产品感兴趣,但始终没有做。
井口俊英一直深得总行赏识,后来被提升为分行副行长,既负责交易,又负责后线结算。
1984年,井口俊英在做美国国债交易时出现了第一笔亏损,金额不是很大,但他还是决定隐藏起来,其办法是,他偷偷地卖掉大和银行属下的债券来抵补亏损,然后制造假的会计凭证。
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是大和银行的债券保管行,井口俊英伪造的便是该行寄发的对账单。
由于他既管前线又管后线,所以不易被人发觉。
在十几年里,井口俊英很少休假,即使短暂离开几日,往往是提前赶回工作岗位。
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工作尽心尽责的表现,而实际上却是心中有鬼使然。
就这样,井口俊英在11
年间共做了3万笔交易,用以隐瞒亏损。
到1995年6月份,在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簿记上,存在信孚银行的证券价值为46亿美元,而实际真实价值仅有35亿美元,两者之间有11亿美元的差额,这就是井口俊英做假账的结果。
在这11年中,日本银行连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曾经两次对该行进行稽查(分别在1989年和1994年,但都没有发现问题。
1993年10月,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对部门分工作了调整,把证券交易与后线清算分离开来,证券结算仍由井口俊英负责,交易业务则转至大和银行在纽约的另一家机构,这使得他隐瞒作弊变得困难起来。
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迟早要败露,井口俊英于 1995年7月24日给大和银行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坦白了自己的不轨行为。
大和银行的管理层此时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只得寻找退路了。
大和银行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情况。
1995年7月27日,即在接到“坦白信”的第 3天,大和银行出售了500亿日元的优先股票,其目的在于趁市场不知情时卖个好价钱。
又过了两个月,它才在 9月18日和 19日分别通告了日本大藏省和美国纽约储
备银行。
纽约地方法院 9月26日决定收审井口俊英,并以伪造证据和银行欺诈罪对他进行起诉。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
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 18家机构全部驱除
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
这是美国监管机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
施。
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
这对一家日本大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大和银行以如此昂贵的代价买下了一个看来十分浅显的常识:资金交易与后线结算应该完全独立。
大和事件与巴林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尼克·利森是在较为复杂的衍生产品上作弊,而井口俊英是在较为简单的债券交易上作弊,前者难以发觉,而后者比较容易发觉,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比较容易发觉的舞弊行为却在长达11年的时间内丝毫没被察觉?可笑的是,最终揭案的不是大和银行的管理层、内部稽核人员,也不是日本或者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而是作案者本人,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吗?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健的运行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却又越是充满着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细节问题,某一个人的不审慎行为或越权违规行为甚至就会搞垮一家久负盛名的大银行,可见,作为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已成为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内部控制问题都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衡机制,以切实有效地防范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有序地运作,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的发展,已经成为
各国银行业的共同课题,更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