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问题

合集下载

粮食促产增产实施方案

粮食促产增产实施方案

粮食促产增产实施方案
一、优化农业生产体系
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 加强农资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二、加大农田质量提升力度
1.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

2. 加强农田耕地保护,增强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

3.提升农田综合利用效益,充分发挥多功能农业的作用。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1. 增加农业机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机设备维护和更新,保障农机作业质量。

3. 开展农机化服务,提供农机作业技术指导。

四、加强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建设
1. 完善农产品贮存设施,减少粮食损耗。

2. 提高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增加附加值。

3. 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粮食流通顺畅。

五、加强市场调控和政策支持
1.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2. 制定粮食收购政策,保障农民利益。

3. 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

六、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能提升
1.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2.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3. 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粮食增产总结汇报材料标题

粮食增产总结汇报材料标题

粮食增产总结汇报材料标题粮食增产总结汇报材料标题:实施粮食增产战略,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一、引言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之一,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过程中,粮食增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我国积极探索与实施粮食增产战略,本文将对该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实施粮食增产战略的意义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安定社会和人民生计的重要基础。

实施粮食增产战略能够提高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国家不受粮食短缺的影响。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 促进农村化解矛盾和稳定农村局势:粮食增产战略的实施能够满足农村人口的生活需求,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稳定农村局势,促进乡村振兴。

三、实施粮食增产战略的措施与成效1. 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加大对农业的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的科学化和机械化。

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研发和推广适应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3.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农业损失补偿,提高农民对粮食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

4.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四、粮食增产战略的成果1. 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通过实施粮食增产战略,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连续多年实现了粮食安全。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粮食年产量已从1978年的3.90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36亿吨。

2.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通过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河南省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河南省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0年以来河南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 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 高质量发 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坚持三链同 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 全面推进粮食核心区 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食品工业转 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南是粮食大省,产量占全国的1 / 10,小麦 产量占全国的 1 / 4强。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10 余年来河南 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 粮食生产能 力。粮食产量连续13年超千亿斤,2017年- 2020年,连续四年 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 突出贡献。但 总体来看,粮食生产效益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仍未根本 改变,距离粮食产够高,精 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粮食生产正逐步进入高 成本时代。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形 成国际 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对河南农业 发展形成双重挤压。
二、推动河南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承担的政治责任,决定了 必 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高 效农业。在粮食产能政策上,国家战略是“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根据 河南具体情况,相对于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 服务主体是落实新战略的平台和抓手。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既要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也要加 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1.以新思路规划高标准粮田建设 启动全省新一轮高标准 农田建设需要新的思路,过去规划 的弱点是标准太低,一亩地投资1500元,产能提升不多,而且没 有土地肥力提升的内容,导致粮食 产能稳定提升的压力过大,只 能依靠扩大播种面积。编制新的建设规划,需要提升投资数量, 一亩地投资3500元,建设内容增加信息 化和土地肥力。 2.持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 防灾减灾能力。为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285 — 2021年11月下 学术争鸣 文化研究

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072
表 1 2003~2012年分区域粮食产量 单位:亿斤
年份
2012年 比 2003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增长
(%)
1.主产区合计 6116 6823 7088 7524 7528 7983 7942 8237 8684 8922 459 东北及内蒙古 1526 1747 1816 2035 1912 2211 2077 2356 2633 2741 796 其他主产区 4590 5076 5272 5489 5616 5772 5865 5881 6051 6181 347 2.非主产区 2498 2566 2592 2437 2504 2591 2674 2693 2740 2869 149
)*+1999~2003!§,-:¨wOs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较快,到 1998年全国粮食总 产量达 10246亿斤,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是自 1999年始,随着农 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加上粮食主产区干旱等 070
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到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下降到 8614亿斤,比 1998年减少了 1632亿斤,下降 159%,年均 减少 35%,5年间累计减少粮食 5010亿斤。2003年粮食产量甚至 比 1990年还少 311亿斤。
全国总计 8614 9389 9680 9961100321057410616109301142411791 369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12年各年。
2012年非主产区粮食产量为 2869亿斤,比 2003年增产 371亿 斤,9年间仅增长 149% (见表 1),年均增长 16%,远低于全国 平均增 长 水 平。2012年 非 主 产 区 粮 食 总 产 量 占 全 国 的 比 重 降 至 243%,比 2003年下降 47个百分点,增产量占全国总增产量的 117%。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

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因素从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3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长65亿公斤,年均增长1.3%。

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表现在:(1)耕地锐减。

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

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

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东部减少一亩地的产量,西部新开两亩地也补不回来。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4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增加。

(2)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麦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带有革命性的增产品种,缺少增产效果显著的成熟配套技术。

农业科研缺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的平台,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研究重复、形不成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科技需求。

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及财政对策建议

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及财政对策建议

件不佳 、 灌排设施不完善的土地置换 , 耕地地 力水平也出现 了下降趋势 。
5 .粮 食 生 产 补 贴 政 策 不 完善 , 没
灾能力差 ,使用效率低下 ,再加上洪 涝、 干旱等 自然灾害常有发生 , 造成农
田 因旱 、 抛 荒 面 积逐 年 增 大 , 重 影 涝 严
种粮农民的收益 ,但增长幅度十分有
持 日常开支 ,再加之农技人员知识老 化、 结构失衡 、 信息不灵 , 人才流失 , 严 重 影响 了基层农技 培训等服务工 作 , 制约 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进一 步提

4 .耕 地 质 量 下 降 , 重 影 响 粮 食 严
『_按 这 样 的价 格 ,0 8年 种 植 水 稻 ¨ ’ 20
方 式 不 科 学 , 了追求 生产 效 益 , 在 为 存 只用 地 不 养 地 的掠 夺式 经 营 行 为 , 绿 肥 等 有 机 肥料 投 入 大 幅 减 少 ,大 量 使
自给 , 但是 由于种种原 因, 近儿年来 广
大农 民的 种粮 意 愿 并 不强 烈 。加 之 当 前规 模 空 前 的 粮 食 危 机 席 卷 全 球 , 不 可 避 免地 要 冲击 我 罔 粮食 安 全 因此 , 认真 分 析 当前 粮 食 生 产现 状 ,采 取 切 实 町行 的措 施 , 定 粮 食 生 产 面积 , 稳 提 升 粮 食生 产 能 力 , 十分必 要

随 着 农 村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后, 农户分散经营 , 农村集体经济几乎 为零 ,难以筹资筹劳对农业基础设施 进行有效维护和修葺 , 在使用过程 中, 这些设 施水毁 、 老化 、 失修 、 废弃现象 普遍 , 即使仍在使用的, 也都是带病运

我国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

我国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

策, 切实保护 和提 高农民种 粮积极 性 ; 人 力培育农 民新型合作 组织 , 健 我国是一 个农业 大国 , 农业是第一产业 。 随 着社会经济 的发 展以及 全农技 推广 农 资配送等 中介服务体 系, 进一步 推动粮食生 产标准化 、
人 民消费水平的 不断提高 , 粮食 问题 依然是我 国人 民不可忽视的 重要 问 优 质化 , 促进 粮食生产 专业化 分土与产业化经 营, 切 实解决 土地撂荒 、 题, 由于粮 食稀 缺 导致 其供应 越来越 难 。 目前 , 我国城市建 设不 断发展 粗放 经营 等新情 况新问题 。 起来, 土地 资源 的大量 占用、 水 资源 的严重不足、 环 境 的破 坏 对农 业发 3 、 进 一步优化 粮食 品种区域结 构 。 适应 城 乡 居 民消费结 构优化升 展 造成了严重的影 响 , 再 加上 国家 惠农政 策逐年递减 , 导 致农 民种 粮积 级的客观 需求 , 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 结构 , 发 展地方优势特 色农业产 极性 日 益 丧失 , 降 低了粮食 的产 量 , 对于全 国乃至 全世 界, 都 会造 成严 业 , 逐步 由传统 二元种植结 构( 粮食一经济作 物) 转变为 多元种植结 构( 粮 重的影 响 。 为了 缓 解这一 问题 , 我们 必须要采 取有效 的措施 提 高粮食的 食一 经济作 物一 饲料 作物一 其他作物) , 继续 实施优 质粮食产业工程 , 有条件的地 方要进一 步扩大优 质稻谷、 优 质专 生产 能 力与产量 , 解 决 国民的基本 问题 , 才能 够维 护国家安 全 , 促进国 引进和 开发优 良新品种 ,
再加上 国家政 策实施 力度 不足, 这 就限制了 粮食 的增产, 无法解决 国民的基 本问题 , 最终 造成各种不 良的问题 。 本文就粮食增产制 约因素及发展途 径 进 行 分析 , 以供 参 考。 【 关键 词l粮食增产; 制 约因素; 发展途径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增产
增产潜力、主要问题及对策由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而我国人均耕地少,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2000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仅为 2.6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

由于资源规模约束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使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虽然有进口配额的限制,但实际进口会增加。

WTO的农业协议谈判,我国承诺粮食配额量约占国内消费量的 5.7%~8.8%,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重超过了10%。

这不能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生产,不可能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

1.粮食培产的资源和技术潜力.
我国有60000千万hm2中低产田,改造1hm2,平均增产粮食1875kg,潜力在1000亿kg以上。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2001年,立项改造中低产田2565千公顷。

复种指数提高15%,可生产578亿~825亿kg粮食,另外还有247千hm2可利用的草原,南方47千hm2草山草坡,13.3千hm2宜农荒地等可开发利用.
农业技术潜力巨大。

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远低于发达国家,表明了技术潜力的存在。

我国粮食单产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如我国玉米单产每公顷不到5000kg,美国超过8000kg。

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我国化肥利用率仅30%~40%。

灌溉水利用率仅40%左右。

因此,可以通过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及各种增产潜力的发挥来提高产量。

提高粮食供给能力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来看,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耕地数量减少城镇建设使耕地转向非农用途,而且往往是高产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也使粮食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9.3%减少到2001年的69.5%(2)耕地质量下降由于长期使用单一性化肥,投入有机质下降以及水土流失、污染和盐碱化、沙化等因素,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

(3)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弱化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不够,推广人员后备力量不够。

(4)风险与不确定因素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