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丝绸
丝绸文明发展历程简述

丝绸文明发展历程简述丝绸文明是指以丝绸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文明,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商代。
下面是丝绸文明发展的简要历程:1.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时期,也是丝绸文明的起源。
商代的王室使用丝绸来展示贵族的社会地位,丝绸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象征物品。
2.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代是丝绸文明的重要发展时期,丝绸的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丝绸成为贵族的必备品,被用于制作服装、帷幕、床罩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丝绸文明的黄金时期。
丝绸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垂悬之绢”、“缕金织锦”等高级品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丝绸作为官方服饰,丝绸文明进一步融入政治和社会生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0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丝绸文明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丝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丝绸文明的鼎盛时期,技术进步和商业繁荣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丝绸制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6.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的丝绸文明继续繁荣发展。
丝绸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丝绸制品的设计和加工工艺日趋精细。
丝绸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7. 现代丝绸产业:20世纪以来,丝绸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但中国的丝绸产业依然有着重要地位,丝绸成为中国的优质特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以上是丝绸文明发展的简要历程,丝绸的制作技术和文化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丝绸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丝绸之路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得到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特别是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七次航海,使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随着郑和航海活动的推动,明朝海盗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畅销东南亚、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外国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形成了繁荣的海上贸易景象。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通道,深受中西方古代国家的重视。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的长安,途经甘肃、新疆等地,最终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沿途经过的城市如敦煌、吐鲁番、天山等都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贸易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旅行者前来交流。
2. 贸易商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品主要以丝绸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中国的丝绸被西方国家和亚洲各国广泛追捧,成为了贸易之王。
此外,瓷器、茶叶、香料等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和贸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
随着商人、旅行者的往来,东西方的文化得以互相借鉴和交流。
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中国的汉字、纸张、火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都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三、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联系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来自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同时,从中亚、西亚和欧洲进口的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运入中国内地,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文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网络之一,它连接了中西亚、欧洲和非洲等地区,促进了贸易、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起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当时,汉朝统一了中国大陆,并对世界上其他地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首先,西汉皇帝卫青和霍去病领导的战争远征使他们打开了通向西域地区的道路。
随后,汉朝开始通过这条新开辟的道路进行贸易。
发展自从建立以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汉唐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 丝绸制品和其他中国商品开始从中国出口。
丝绸之路不仅提供了贸易渠道,还促进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沿着这条路传播到中国,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蒙古帝国时期(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蒙古帝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
同时,蒙古人还积极参与贸易活动,并将他们在农业、手工艺制作和战术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当地居民。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在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壮大。
自从明朝统治者使海外航行合法化后,世界各地更多的商人选择通过海上航线来往于东方和西方。
尽管如此,陆路交通仍然是连接中国内陆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影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带动了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贸易活动。
•文化:随着商人、学者和传教士沿着丝绸之路的旅行,各种宗教、语言、艺术和科技被跨国界传播。
这种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科技: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自己在农业、冶金、造纸和印刷等领域取得的创新交流给予其他地区。
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

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篇①:《蚕宝宝之死》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丝绸织造小作坊里,有一群养蚕的工人。
有个年轻的工人名为阿福,负责照料众多的蚕宝宝。
其中有一只特别的蚕宝宝叫小白。
小白从小就比别的蚕宝宝瘦小,但它却有着很顽强的意志。
当别的蚕宝宝大口大口吃着桑叶的时候,小白总是只能吃到一些剩叶。
可是它从不挑食,即使是那些有点枯黄、被其他蚕宝宝挑剩下的桑叶,它也慢慢嚼碎咽下去。
它知道自己如果要长大吐丝,就不能挑挑拣拣。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蚕宝宝们都开始吐丝结茧。
小白也努力吐着丝,可是因为它身体瘦弱,吐出的丝没有别的蚕宝宝多,在茧房里被挤压在一个角落。
这时作坊主为了保证所谓的“优质丝绸”产量,他开始挑选茧子。
那些不饱满、不看起来不够厚实的茧子被丢弃,小白的茧子也在其中。
阿福虽然心疼,却也被作坊主呵斥不许管。
小白只能在角落渐渐失去生命气息。
点评:这个故事中小白虽然弱小,但它展现出不挑食的良好品德。
孩子们也要学会不挑食,珍惜食物,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丝绸织造工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血被糟践,十分悲惨无奈。
篇②:《蜘蛛与纺织工》在作坊的房梁上有一只蜘蛛,织工老李天天看着它织网。
这只蜘蛛叫做大黑。
大黑的开局并不顺利,它建网时选的位置有些漏风。
一阵风吹来,刚织好的网就破了好大一个洞。
但大黑十分勇敢,它没有气馁,重新开始织网。
它一边织一边学,摸索出把网织得更牢固的方法,它学会了把蛛丝多绕几圈,增加着力点。
老李看着大黑的努力,联想到自己。
老李一直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纺织技巧,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在一匹丝绸上织错了花纹。
作坊主知道后,大发脾气,不仅扣了老李的工钱,还让他饿着肚子工作好几日作为惩罚,全然不顾老李多年的辛劳。
点评:大黑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值得称赞。
就像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勇敢和善于学习就能克服。
而老李的遭遇体现了当时织造工人命运完全掌握在作坊主手中,毫无保障的悲惨处境。
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

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在古代,丝绸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而在明清时期,丝绸甚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丝绸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包括丝绸制作技艺、丝绸在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以及丝绸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制作技艺明清时期的丝绸制作技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产丝、缫丝、织绸等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精湛的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女红“针线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丝绸制作技艺之一。
这些针线活包括刺绣、织花、绣花等等,这些技艺往往与服饰和家居用品结合起来。
这些绣花作品尽管数量众多,但质量却非常高,往往能够刻画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给人以美感享受。
丝绸在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丝绸在明清时期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技艺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标识。
华丽的丝绸衣物、华贵的丝绸妆容,都表达了这个时期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
在明清时期,许多人都非常注重服饰的品味,并且喜欢尝试各种新的设计和流行。
丝绸作为一种瑰丽的材料,自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
丝绸不仅在服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绣花、织锦、绘画等丝绸艺术形式,都是明清时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丝绸,达到了更加鲜艳、优美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的审美视角和文化气息。
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丝绸文化强调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即“仁义礼智信”,也始终贯穿着丝绸文化这一方面。
在丝绸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更加融合、开放,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和平共处的愿景。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文化最繁荣、最发达的时期。
丝绸文化在丝绸制作技艺、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积极参与海外贸易,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在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并积极调整政策,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丝绸和其他中国特产的出口。
另一方面,亚欧大陆上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丝绸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此愿意提供高价换取丝绸。
这导致明清时期丝绸贸易得到了持续的繁荣。
2. 中国丝绸的高质量与世界市场的接纳明清时期,中国丝绸在世界市场上享有盛誉。
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独步全球,制作流程繁琐、精细,所产丝绸品质极高。
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前来中国购买丝绸,甚至有人特地远涉重洋来中国学习丝绸制造技术。
这一点也体现了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强大影响力。
3. 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与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明清时期,随着丝绸贸易的繁荣,中国的文化产品也随之传播到亚欧大陆各个国家。
中国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亚欧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外国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
4. 海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获得各种世界各地的物质资源和技术,进而推动国内工艺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此外,海外贸易也为中国带来了巨额收益,丰富了国家财政。
这些收益迅速流入市场,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5. 丝绸之路的衰落尽管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发展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国家发现了新的商业航线,使得他们可以绕过亚洲去进行贸易。
此外,中国也面临着内部政治和经济问题,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导致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和纺织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
在此期间,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抵御了外来侵略,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一、明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明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明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还在政策上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丝绸和纺织业的措施。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纺纱和织布方面,明代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明朝的绸缎和刺绣产业在当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成为当时著名的“中国制造”。
二、清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清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清朝的统治者同样非常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极力支持和鼓励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丝绸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也得以完善,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清朝统治者对丝绸和纺织业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在品质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升级。
三、丝绸和纺织业的影响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业,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纺织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领域,经历了先进的技术、材料、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产生了许多影响和启示。
丝绸和纺织业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丝绸和纺织业不断地演化和提升,以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和纺织业得到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支柱,丝绸和纺织业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家们要学习丝绸和纺织业的经验,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类

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类
早期丝织品,主要发展于殷商时期,其特点是纱线较粗、结构简单,
分为普洱纱、腊纱、沙尔纱等。
普洱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以其细腻清晰的纹理而闻名,以单色
格子纹和横放格子纹为主,并有花锦纹和小碎纹等变形格式。
腊纱,又叫腊工丝,是在布料上结合了腊纹成丝织品,采用横幅纹、
细织纹、腊细织纹制作而成,布料厚度相对较薄,具有优异的柔韧性。
沙尔纱,是一种丝织物,通常用于织衬衫、裤子等服装,以其细腻而
朴实的纹理而闻名,表面的线路精细而均匀,纱线很细,新鲜的颜色活泼
而鲜明。
明清丝绸,出现在明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是中国古代丝绸的代表。
其特点是纱线细腻,结构复杂,引进了园林花锦纹、折扇纹、双绢纹、彩绢纹、双花纹、水芹纹等,特别是金丝绣和锦缎绣,具有十分高的艺术
价值。
宫绣,为明清时期的精细艺术品,以金线、彩绢、细绢等线材为主,
以绣花、刺绣、结花等技法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踏缫丝车
拔 染
蜡 染
绞 染
明 清 丝 织 品 种
明清丝织品种较前代更多,各地均有较多出 土和传世藏品,如北京定陵出土有织锦165卷, 袍服衣着三百余件,其中有緙丝、刺绣、状花 龙袍等珍品。明代的南京云锦在元代织金锦的 基础上创新出加金“状花”锦缎,成为蜀锦、 宋锦外最为耀眼的新品,从此闻名天下。明清 较有名的丝绸还有织金绫、浙江皓纱、山东绸、 广东莨纱绸、新疆丝毯、漳缎、四川浣花锦缎 等。
中国明清丝绸
明清时期,丝绸生产进一步发展,产区 扩大,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各地丝绸的 民间生产力更加解放,各种丝绸品种的质量和 工艺也有所改进。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生产丝 绸的专业城镇,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南京 的云锦异军突起,湖丝畅销全国。
南京云锦是一种始于元而 盛于明清的丝织工艺品,它历 史悠久,纹样精美,配色典丽、 织造细致,是纺织品中的集大 成者。南京云锦在元、明、清 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 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 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 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 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妆 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妆花是一种丝织技法,它使用各种彩色的纡子,在织物 上用通经断纬的挖梭技术妆彩来获得。明朝的妆花品种,除 妆花锦缎外,还有很多织法复杂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丝 绒、妆花改机、妆花云布等。 妆花纱是在透明的纱底上,织出五彩加金的花纹, 既淡雅,又富丽。北京定陵出土的妆花纱龙袍,肩上织着五 彩加金的过肩云龙,前后下襟织着五彩加金的潮水云龙,袖 口等处织着五彩加金的云龙,工丽异常。定陵还出土了各色 成匹的妆花锦、妆花缎、妆花绸等,这些高级丝绸都十分精 美。 妆花丝布是用麻、棉纱作地纬和经线、蚕丝作纹纬 线交织而成的。它用纬丝显花,看起来花明地暗。丝布是我 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特产,傣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瑶族 的妇女们,都善于织制花色优美的丝布。明代还有一种丝、 棉交织的棉锦,在明代经卷的封面中及贵州明代墓葬出土的 文物中,均有发现。
湖丝, 湖丝,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 蚕丝。湖州自唐代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 蚕丝。湖州自唐代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 明代,湖州蚕丝全国闻名, 明代,湖州蚕丝全国闻名,其中又以产于乡 村市镇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 村市镇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被 称为七里(辑里) 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称为七里(辑里)丝,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比一般丝价为贵。 比一般丝价为贵。
皓 纱
皓纱是明代杭州人蒋坤丑创制, 因其轻薄如纸,透亮如皓月当 空而得名。这种织物的经纬丝 线纤细而稀疏,却又不会披裂, 对织造技术要求很高。因其用 丝量少,故本小利大,在十九 世纪还有生产。 山东绸是用山东柞蚕丝织成的丝绸,用手工捻线,有自然的疙瘩花 纹,显得粗犷而豪放,坚牢耐用,穿着舒适,主要销往西北,苏联, 蒙古,缫丝取代捻丝后,又销往南洋各国如日本,印度等,在国际 上声誉较高。
纱
广东产的莨纱和莨绸是利用薯莨液凝胶涂于绸面或丝面后 加工而成。这种织物表面乌黑光亮,细滑平挺,由于具有 透风,清凉的特点,适合作南方夏季服装面料,因此深受 南方和南洋一带居民喜爱。
谢谢
南 京 云 锦
南京云锦有近千年的历史,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的云 霞而得名,它是织金、库缎、库锦、状花的总称。云锦“寸锦 寸金”,十分昂贵。其制作工艺也极为独特,它是用大花楼木 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生产出来的,它的生产工艺是 先进行“桃花结本”,即用古老的绳索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 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它不仅要把纹样按 织物的具体规格要求,计算“分寸秒忽”,将纹样在每一根线 上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还要按照图案的规律,把繁杂的色彩 进行最大限度的同类合并,编结成一本能上机织造,让织手读 懂的程序语言花本。 南京云锦自宋代彩锦演变而来,长期作为宫庭用品,由官营 手工作坊织造,用于皇帝龙袍,皇后凤衣,嫔妃服饰及宫庭装饰 或陈设品,有时还作为贵重的国礼赠予国外使臣君主。
明 清 丝 绸 技 术 的 改 进
明清的制丝机具和技术都有很大改进,明代已普遍使用足 踏缫丝车,车上各种零件也有改进,既节约燃料又提高了工效。 明清缫丝都很注意制丝用水,总的要求是水“清”,总结出 “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勿用井水”等宝贵经验;并 认识到“丝以匀为佳”,在操作时注意保证丝的匀度。 在印染方面,明代大有进步。当时已 采用生化技术,用猪胰酶精练生丝,再 加以磨刮整理,以增加丝帛的光泽度。 染技上除了原有的蜡染,绞染等,创造 出了“拔染”法,当时要大量印染深底 白花的织物,为了提高产量,就开始利 用化学药品褪色的办法,即先染出深底, 再褪色成白色花纹。 清代后期为了提高土丝的质量,南浔和震 泽一带把土丝摇成“干经”,即将收购来的土 丝按丝的粗细,色泽,均匀等分成各种等级, 称量分发农民“做经”,加以复摇整理,以取 得更高的价格
江 南 民 间 丝 织 业
江南地区在南宋时就已经成为丝绸生产的 重心,明朝中叶以来得到了充分发展,蚕桑丝织 一片繁荣,太湖流域和杭嘉湖一带桑麻遍地,户 户机声,江苏苏州在明万历时仅丝织工和染工就 有一万多人。 明朝中叶以来,江南一些农村的许多农产品逐 渐专业化,商品化,尤其是蚕桑丝绸产品。如有的 农户专植桑树出售桑叶,有的专门缫丝,有的专织 一种丝绸品。浙江湖州南浔等地就专门产丝,号为 “湖丝”。 清代末期到民国初年,湖州南浔出现了许多大的 商业家族,贩丝为主,依资产大小区分,形象地称为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其中仅“四象八牛”十二 家族的总资产就有7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 政收入,足可看出江南丝业的繁荣。四象之一的张家 在南浔修建的私家园林“小莲庄”,费银五十万两, 相当于一亿人民币,足见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