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_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怀旧》,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代词人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怀旧》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怀旧》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宋代的政治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字词解释:针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诗句:让学生翻译诗词,理解其意思。
5.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理解其寓意。
6. 意境解析:讨论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
8.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
10.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赏析其他范仲淹的诗词,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探讨《苏幕遮·怀旧》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怀旧”为主题的短诗或小令,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苏幕遮·怀旧》中的意象和意境,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享。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味。
3. 讲解词意(1)教师解释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2)教师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感受词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词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7. 课堂小结(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苏幕遮怀旧》教案

《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意。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及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3. 翻译诗句: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分析诗歌:从词语、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感受作者情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
2. 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鼓励学生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朗读、翻译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的基本概念,了解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在词坛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怀旧》。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理解怀旧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怀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词的基本概念和词的发展趋势。
2. 《苏幕遮·怀旧》的诗歌内容、词牌特点和意境。
3. 范仲淹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怀旧》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范仲淹词风的特点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词人的身份。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范仲淹吗?他的哪首词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学习词的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词的基本概念。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背诵,体会词的意境。
4. 翻译与解释:(1)教师讲解《苏幕遮·怀旧》中的生僻字词。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和解释诗句。
5.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2)学生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在词坛的地位。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怀旧经历,珍惜友情和怀念故乡的情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基本概念、词的发展趋势和范仲淹的词风。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 (风荷) 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 内容仅供参考。
《苏幕遮怀旧》教案

《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分析《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2.1 《苏幕遮怀旧》的字词理解。
2.2 《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2.3 《苏幕遮怀旧》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3.1 《苏幕遮怀旧》的意境解读。
3.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李清照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苏幕遮》的特点。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2)示范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美感。
4.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怀旧》。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怀旧的小作文。
5.3 深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6.2 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
6.3 学生能够分析词牌特点和韵律美,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
6.4 学生能够解读《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主题,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学设计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学设计课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幕遮和范仲淹的背景和生平,掌握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理解范仲淹的悲壮情怀。
2.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苏幕遮,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苏幕遮和范仲淹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苏幕遮和范仲淹的生平和背景,包括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2. 苏幕遮的词曲《苏幕遮》:教授词曲《苏幕遮》的全文,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分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范仲淹的故事:通过讲述范仲淹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悲壮情怀和忠诚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幕遮和范仲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于话题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听说过苏幕遮和范仲淹吗?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他们的成就有哪些?”学生作出回答。
2. 前期活动(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幕遮和范仲淹的背景和生平,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3. 音乐欣赏和分析(15分钟)教师播放《苏幕遮》的音频,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并分析词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旋律?你们感受到了哪些悲壮的情感?”学生踊跃回答。
4. 多媒体展示(2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幕遮词曲的全文,让学生一起欣赏、跟读,并通过注释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
教师提问:“你们从词曲中读到了哪些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学生回答并讨论。
5. 范仲淹的故事(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范仲淹的故事,介绍他的忠诚精神和悲壮情怀,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提问:“你们对于范仲淹的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作出回答。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苏幕遮和范仲淹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思维进行诗词鉴赏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
三、
诵读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的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1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鉴赏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 人的忧愁寂寞。倚”却说 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 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 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岀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 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2「明月楼高休独倚」一一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 以遣愁怀)
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
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单元
选修(一)唐诗木词格咼韵远 的北木词(一)
课题
《苏幕遮》教案
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
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人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的,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了哪些特殊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 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二二 、
知识
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 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
链接
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 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西下的夕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4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烘托作者的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的
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一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的心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至U以斜阳芳草作结,弓1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 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 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
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 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岀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
备,推行法制,减轻 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
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 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思考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 作用是怎样的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 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课后 作业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鉴赏2】下片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