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4:苏幕遮

教学设计4:苏幕遮

苏幕遮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现在从以下七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据此本课教法和学法确定为: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本文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以下教学内容:(一)、回忆导入:(先请师生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并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苏幕遮·燎沉香》的意境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周邦彦的词作艺术。

1.3.3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的背诵与理解。

2.1.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分析与掌握。

2.1.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深入解读。

2.2.3 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与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介绍。

3.1.2 教师简要介绍周邦彦的生平和词作成就。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

3.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3.2 教师分析周邦彦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创作练习。

3.5.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标题: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周邦彦及其作品《苏幕遮》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苏幕遮》的歌曲内容和曲调;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苏幕遮》的歌曲内容和曲调;2. 学习合唱技巧和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周邦彦的《苏幕遮》音乐录音;2. 乐器伴奏或钢琴伴奏;3. 歌词和歌曲分解的教材资料;4. 合唱指挥棒或指挥手势示范。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周邦彦的形象,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2. 引导学生思考《苏幕遮》的主题和意义。

歌曲学习:1. 先播放《苏幕遮》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曲调和情感表达;2. 分解歌曲的歌词,逐句解释词义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3. 分段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教授合唱技巧和表演技巧;4. 分组练习合唱,指导学生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合唱表演:1.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指导他们注意合唱的整体效果和协调性;2. 引导学生进行合唱表演,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所学的歌曲和表演技巧;3. 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长,如独唱、舞蹈等,增加表演的多样性。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和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苏幕遮》的意义和价值,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3.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周邦彦的作品,拓展音乐欣赏的范围;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增加对音乐表演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唱排练和表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周邦彦的《苏幕遮》音乐录音;2. 歌词和歌曲分解的教材资料;3. 合唱指挥棒或指挥手势示范;4. 乐器伴奏或钢琴伴奏。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掌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1)继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思乡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乡的共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周邦彦。

- 学生自读《苏幕遮》,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幕遮》,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必修教案0402 09:39::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等奖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等奖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等奖《《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
目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

(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

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

“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

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

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

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感情朗读这首词。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苏幕遮》
2、阅读赏析“宋代咏荷词两首”(课本5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