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课件•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相关文化与历史•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讨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遮幕艺术•课堂互动环节01课程介绍与背景《苏幕遮》简介《苏幕遮》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词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而广受喜爱。

该词调起源于唐代,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怀抱的重要载体。

《苏幕遮》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创制慢词,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空前,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此时达到高峰。

文学地位与影响《苏幕遮》作为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幕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02文本解读与赏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写不同时节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营造出浓郁的秋意和凄美的氛围。

运用色彩和画面的对比,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与“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细腻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时光、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

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

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

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

(板书课题)(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

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3、播放范读视频。

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

学会吟咏词句。

4、从词的结构宏观把握。

词的上下片侧重写什么内容?(四)细读探究、理解内容仔细研读课文探究: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2、思考: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这种情感的?3、上下片之间界限分明,上片写景,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作者是怎样将之联系在一起的?(五)美读、语言品味——小组讨论交流1、找出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句子,细细品味它妙在何处。

《苏幕遮》公开课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1000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苏幕遮》的背景和文学特点。

(2)分析《苏幕遮》的主题和情节,探讨文学的反讽手法。

(3)理解并归纳《苏幕遮》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味悲剧意味。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训练学生的文学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激发学生对文学中人物命运和悲剧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苏幕遮》三、教学方法1.小组探究法:结合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结构和情节。

2.演讲法:让学生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反讽手法。

3.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名篇,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并让学生感受一下《苏幕遮》的扉页功德匾,以及《广夏后集》的序言和《苏幕遮》的前言对于作品的传承和评价的作用。

2.学习课文(40分钟)(1)小组探究组成小组,每组分别选取一至两个问题进行探究:①苏辙是谁?他的创作特点是什么?②苏幕遮是什么故事?故事情节如何展开?③苏幕遮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2)讲述文学反讽手法讲授文学反讽手法,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虚实相生”、“虚实交错”,把握作品的反讽意义。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分别分析作品中苏幕遮、陈妙常、宋霞渐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3.收尾(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人的启示和提高。

收集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帮助学生归纳分析。

五、教学重点1.分析《苏幕遮》的主题和情节,探讨文学的反讽手法。

2.理解并归纳《苏幕遮》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味悲剧意味。

六、教学难点1.诠释作品的主题和情节,探讨文学的反讽手法。

2.理解并归纳《苏幕遮》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味悲剧意味。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思乡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乡的共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周邦彦。

- 学生自读《苏幕遮》,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幕遮》,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我们时刻追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而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苏幕遮》这篇经典文学作品时,如何设计优秀的公开课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领悟作品精神,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重点讲述《苏幕遮》的背景故事和主要情节;突出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强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的兴趣,引入课堂话题;2.正文阐释:由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苏幕遮》,分析作品结构、描写手法、主旨等内容;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延伸和深层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共鸣;4.思辨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题材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5.总结点评: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课堂讨论: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促进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4.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和思考题目,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苏幕遮》这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学导案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学导案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
(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苏幕遮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苏幕遮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是针对苏幕遮公开课的一等奖教案设计。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这堂公开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苏幕遮,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通过学习苏幕遮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及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

2. 技能与实践:通过参与苏幕遮剧情的表演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背景和特点2. 苏幕遮故事情节3. 人物形象及其塑造四、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相关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苏幕遮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 呈现:介绍苏幕遮的背景、历史地位及传承情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辨析:分析苏幕遮故事的情节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主线和支线,掌握其中的亮点和难点。

4. 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苏幕遮剧情的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舞台表演的乐趣,并展示他们对苏幕遮的理解。

5. 探究:组织学生讨论苏幕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思考戏曲中的形象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6. 整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将苏幕遮中的不同元素进行整合,形成对苏幕遮的整体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苏幕遮的经典片段,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苏幕遮的了解程度。

2. 呈现介绍苏幕遮的背景、历史地位及传承情况,让学生明白苏幕遮的重要性。

3. 辨析解读苏幕遮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主线和支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亮点和难点。

4. 表演分组进行苏幕遮剧情的表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苏幕遮的理解。

5. 探究组织学生讨论苏幕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思考形象塑造对故事的影响,引导学生对角色特点的深度理解。

6. 整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将苏幕遮中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对苏幕遮的整体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

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

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板书:苏幕遮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

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

相忆:就是忆相,“相”
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

)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

(提示:语调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
——思乡(板书)
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

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

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
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

(钱塘——家住吴门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

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

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

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

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

“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

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

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

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

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我觉得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

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

旅居,客居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

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遥、久、旅都体现出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

用了什么手法?——想象,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

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

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五)这首词主题是思乡之情,那上片的景与下片情有怎样的联系呢?
——风荷。

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

也就是说风荷将“景”
与“情”的联系起来。

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整首词,我们再齐读一遍。

五、总结: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


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

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

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六、这首词我们就讲完了,那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属于哪个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或宫怨诗)羁旅诗。

何为羁旅?长久寄居他乡。

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
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那这样一首诗常会表达什么情感呢?思乡之情。

除了思乡之外呢?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看几首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壮志难酬)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抑郁不得志)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羁旅之苦)
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⑵思乡怀人之情
⑶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通常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结语:故乡是什么?故乡是年少时想逃离却难以离开,年纪大时竭力想回归却难以归
根的地方,是枕着她的名字入睡,望着她的方位落泪的地方。

或许几年以后你们也成了游子,但是不要忘了那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名字——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