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词;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范仲淹》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幕遮·范仲淹》全文、词的注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让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词:分析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范仲淹》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探讨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诚、正直、廉洁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范仲淹》。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苏幕遮·范仲淹》的词牌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感受词的意境。
(2)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4. 讲解与欣赏:(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2)分析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范仲淹》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范仲淹》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词作,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
1.2 讲解《苏幕遮》这首词的背景,包括词的创作年代、背景及意境。
1.3 分析《苏幕遮》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2.3 探讨词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豪放洒脱等。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师朗诵《苏幕遮》,学生跟随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幕遮》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3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师展示古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4.2 学生尝试以《苏幕遮》为模板,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4.3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5.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范仲淹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诗词创作。
第六章:词牌知识介绍6.1 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包括格律、韵脚、节奏等。
6.2 分析《苏幕遮》词牌在宋词中的流行程度及其与其他词牌的比较。
6.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苏幕遮》,体会词牌的音乐美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探讨7.1 讲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7.2 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忠孝、爱国等。
7.3 学生探讨词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第八章:词人思想影响8.1 讲解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
8.2 分析《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性格,如忠诚、坚定、正直等。
8.3 学生讨论如何从范仲淹的词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的格律、韵脚和节奏。
2. 词句解析:重点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的创作规律和技巧。
2. 词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全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苏幕遮》,体会词的韵律美。
3. 词牌特点分析: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如格律、韵脚等。
4. 词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作者的《苏幕遮》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苏幕遮》词牌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
2.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八、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起源与发展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1.3 范仲淹生平简介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2.1 词的文学特点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2.3 词的节奏与韵律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第三章:词句解析3.1 词的开头与结尾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3.3 词的抒情与议论3.4 词的修辞手法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4.1 词的意境创造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5.1 词的审美标准5.2 词的鉴赏方法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5.4 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解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苏幕遮》至关重要。
需要重点关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重点环节二: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解析:词的文学特点和词牌格律是掌握《苏幕遮》的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词的抒情性、意象美、节奏与韵律以及《苏幕遮》的词牌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
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
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非常高妙。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
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非常少,长夜不能入眠。
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
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然而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
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
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然而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作
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写得似更奇警深至,然而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
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1范仲淹,字,谥号,苏州人,著有。
2、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
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
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八、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