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内容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感悟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3)通过分析思考,提炼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善于吐火的红孩儿,两人展开激战。
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最终战胜红孩儿,使其归顺佛教。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5.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看法,以及他们给你带来的启示;2. 选取《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程度;4.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及对人物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理解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介绍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2. 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经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4. 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新颖解读。
七、作业布置1. 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和人物。
2. 写作:以孙悟空或红孩儿为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故事中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设计4: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我校研究实践的“学问思辨行”五步教学法。
【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用具】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指定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
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孙 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探讨这一情节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情节脉络。
(2)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难点(1)理解红孩儿形象的多面性。
(2)探究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之间的冲突。
2、情节梳理(1)请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情节的发展过程,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教师总结情节: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用计掳走了唐僧。
孙悟空为救师父,与红孩儿展开多次较量。
红孩儿善于喷火,孙悟空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凭借智慧和本领,请来观音菩萨将红孩儿收服。
3、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①让学生思考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表现,如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定。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节和描写中举例说明,如孙悟空识破红孩儿的诡计,以及他在与红孩儿战斗中的不屈不挠。
③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诚正义。
(2)红孩儿①提问学生对红孩儿的看法,他是单纯的反派还是有其他特点。
②引导学生分析红孩儿的聪明狡猾,如他假扮受难儿童骗取唐僧的同情。
③探讨红孩儿的任性和残忍,如他用三昧真火攻击孙悟空等人。
④指出红孩儿形象的复杂性,他既有孩童的天真,又有妖怪的邪恶。
4、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情节所反映的主题,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成长与挫折等。
(2)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3)教师总结:这一情节展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敢面对,运用智慧去克服。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课堂PPT)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 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 (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 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 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 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 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 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 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 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 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36
字音 急掣 (chè) 盘诘 (jié)
预习
觌面 (dí) 镌刻 (juān)
掼杀 (guàn) 嗔喜 (chēn)
37
• 请学生复述本文故事情节。
38
情节提要
孙悟空在乌鸡国降服了青毛狮怪后,师
徒四人离了乌鸡国,夜住晓行,将半月有
余。忽又见一座高山,山凹里有一朵红云,
直升九霄。孙悟空认定那是妖怪,将唐僧
13、唐僧一路西行,先后收了三个徒弟。 在 五行山 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 龙马,在 高老庄 收了猪八戒,在 流沙河收了沙和尚。
34
14、鲁迅先生关于《西游记》作了怎 样的评价?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15、毛泽东诗中赞美孙悟空的诗句。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 奋尽全力完成的《西游记》 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 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27
1、《西游记》是一部 章回 体 长篇神魔 小说,共 100 回, 采用 冰糖葫芦式结构。
2、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战斗武器分别 是什么?
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
3、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 的是哪个情节?
大闹天宫
1
惩传 恶梁 逼山 上好 梁汉 山杀 不富 归济 路贫
部编版五年级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文。
该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以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战斗为主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和传奇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文章。
2. 学生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欣赏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看法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唤起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介绍并简单解释故事背景。
2. 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故事标题和关键词汇,解释生字词并给出正确的发音和意思。
3. 阅读教材:学生自观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4. 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学生小结: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绘画或写作等形式展示。
6.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价值,并展示相关图书、影视作品或艺术品供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口头表达和书面作品,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程度。
对于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
同时,通过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积极参与和分享,可以评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兴趣程度。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学习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斗争,树立正义战胜邪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
2. 教学难点:(1)理解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法深入解读故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欣赏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精彩描写。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阐述理由。
5. 课堂小结(2)强调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复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孙悟空、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座高山下,洞里有个妖怪,名字叫做红孩儿,他在洞里修炼了三百年,炼成了可怕的三昧真火。
他早就听说唐僧肉非常好吃,,他就想了一个坏主意。
跳上半空中,看到唐僧正好来了,变成一个小孩儿,手脚都捆在树上,叫着:救命、救命。
唐僧听到有人叫救命,马上走过去,他看这个小孩很可怜,就问他:你怎么回事啊?他说他的爸爸、妈妈都被强盗抢走了,强盗要把他吊在这儿,要饿死他。
唐僧看他很可怜就要他与自己一起坐白龙马。
这个妖怪想:孙悟空最厉害,要是把他制服了,其他人就好办了,他就对唐僧说:这个长鼻子大耳朵的师傅,长得好丑啊,这个黑青脸的师傅长得很可怕,还是让那个毛脸的师傅背着我走。
孙悟空早就看出他是妖怪了,就背着他走了一会儿,自己故意落在后面,就把这个小孩扔到山崖下想摔死他。
红孩儿一看,不好,他就使用了一个压重法,压住孙悟空,然后他的真身跳到半空中,刮了一阵狂风,把唐僧刮进了洞里。
当孙悟空把假的红孩儿摔成肉饼时,猪八戒和沙和尚还趴在地上避风,他就叫猪八戒起来,一定是妖怪捉走唐僧。
他们走啊走啊走到了那座山前,孙悟空就叫妖怪出来作战,妖怪就不出来,孙悟空就跳到天空中,一阵乱打,把这座山打得从里面跑出来被红孩儿制服的土地爷,孙悟空这才知道红孩儿住在枯松岭的火云洞里。
他就找到妖怪的洞,妖怪从洞里推出五量小车,他跳到中间地小车上,嘴里吐火,鼻子冒烟,火烧到天空中,这个火呀把洞口给堵住了,孙悟空就想跳入火中与红孩儿打起来,可是这个火和烟太大了,怎么也看不清红孩儿,只好跳到火外。
红孩儿乘机收了五辆小车,收了烟和火,进了洞。
然后他就想:他出火,我就用水不就可以打败他了吗。
他就叫来了四个龙王,叫他们下雨。
他就在洞前叫红孩
儿出来作战,红孩儿就出来,又吐火,龙王就在天上下雨。
可是红孩儿吐的是三昧真火,一般雨水是来不掉的,反而使火越烧越厉害,红孩儿的烟就弄到了孙悟空的眼睛里,孙悟空就想洗眼睛,可是被冷水一激,晕了过去。
救醒了孙悟空,猪八戒就请观音菩萨帮忙,可是他被红孩儿变的观音菩萨骗过了洞。
孙悟空就请真的观音菩萨帮忙。
然后孙悟空就叫红孩儿出来作战,可是红孩儿出来作战,孙悟空边打边跑,把红孩儿引到了菩萨面前。
红孩儿可不认识观音菩萨,用枪去刺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化作一道金光飞上了天。
红孩儿以为观音菩萨也怕他,他就很自豪,也想到莲花台上坐坐,可是他刚坐上去,就生出了几千把尖刀,戳到他的肉里面去,他疼得直喊救命。
菩萨就见他很可怜,就指着莲花台说:收,尖刀立刻就没了。
红孩儿见尖刀没了,自己的腿也不疼了,又用枪向观音菩萨射去。
观音菩萨就变出一个金箍,往下一扔又变成五个金箍,一个套在他头上,两个套在他手上,两个套在他双脚上,菩萨念起咒语来。
红孩儿疼得喊,救命,救命。
观音菩萨就不念咒了,红孩儿怕他再念咒,只好听观音菩萨,跟观音菩萨到南海去了,观音菩萨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善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