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以下提供几个关于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他从7岁开始练习书法,炼字用的是清洗笔砚的池水,池水因此变成墨色。

据说他小时候走路时,也不忘练字,时常在衣襟上比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2. 钟繇为练字买纸的故事。

他曾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并把清水池变成了墨池,之后,他买了大量的纸张,在上面练习写字,终于成为书法家。

3. 孙过庭的故事。

孙过庭出身寒门,通过刻苦练习,他终成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和诗人。

他的《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4. 柳公权刻苦练字的故事。

他经常在堂屋里练字,笔用秃了许多,后来发现脚下的地都被磨出一个大坑。

5. 颜真卿的故事。

他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纸笔,就用笔蘸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最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

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关于练字的名人故事

关于练字的名人故事

关于练字的名人故事篇一:练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热爱练字,并且通过练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以下是几个有趣的练字名人故事: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据说,王羲之在幼年时就开始练习写字,每天坐在池塘边练习毛笔字,最后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

2. 柳公权: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被称为“柳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据说,柳公权小时候非常喜欢玩,但他每次看到墙壁或纸张时,都会认真练习写字。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

3. 董其昌:董其昌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被誉为“董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据说,董其昌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但他非常喜欢写字,每天都会认真练习。

后来,他的字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

4.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喜欢写字,每天都会认真练习。

后来,他的字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并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以上是几个有趣的练字名人故事,他们的成功都来自于坚持不懈的练习和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

练字不仅可以提高书法家的技艺,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在今天,练字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篇二:练字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非常注重练字,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成为了书法界的大师。

以下是几个关于练字的名人故事。

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在练字方面非常认真,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特别是楷书和行书。

据说,王羲之曾经因为在池塘边练字而忘记了时间,墨水染黑了池塘的水。

由此可见,王羲之对于练字是非常痴迷的。

2. 颜真卿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被誉为“颜体”。

颜真卿在练字方面也是非常认真的,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书法。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书法名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书法名人小故事篇一: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

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

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

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

书法家的一些故事

书法家的一些故事

书法家的一些故事包括:
1. 王羲之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在深夜练字时,遇到了一个在云端上的鹤发银髯的老人。

老人给了他一个笔诀,让他领悟写字的奥秘。

之后,王羲之的字更快进步,墨池也因此得名。

2. 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

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他临摹各种书体,经过一番苦练,能够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

但大家并不欣赏他的字,他自己也很着急。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他却说:“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3. 王献之的故事。

有一次,王献之偷偷地把父亲题在墙上的字擦掉,然后题上自己的字。

王羲之回家后,看到墙上的字,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非常不满意。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

以上是几个书法家故事的例子,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努力,还体现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智慧。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1、李邕重义爱士李邕重义气爱人才,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2、徐浩八体皆备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

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3、郑虔红叶学书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4、李阳冰观《碧落碑》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6、卢弘宣临小王帖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

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

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

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

十大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十大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十大著名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天台山的美景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同时不停地练字,不停的洗笔洗砚,竟然把一个澄澈青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练字到深夜,他逐个字逐个字地看着、思考着,对自己的字还是不甚满意,他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王羲之《兰亭集序》2唐太宗练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

通过书法陶冶情操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一: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羲之与他的侄子王献之都是中国古代楷书大师。

王羲之字仲宣,他在晋朝任职为秘书监,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的书法被称为“王体”,被誉为草书之祖。

他善于运用勾、捺、折、抹等技巧,使得字体变得简约而有力。

王羲之的侄子王献之,在书法上也非常有天赋。

父亲去世后,王献之由叔父王羲之抚养长大。

王献之早年继承了叔父的书法传统,后来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小王体”。

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是《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作品在风格上完全继承了叔父王羲之的“王体”,但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独创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篇作品不仅在书法上非常出色,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充实,是一篇长篇散文。

这篇作品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经典之作。

名人故事二:曾子与书法的修炼曾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备受称赞的书法家。

他注重修身养性,并通过书法来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曾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认为学习和修行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书法是一种可以体现一个人品性的方式之一。

他自己也是一位非常好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曾体”。

曾子的书法作品非常有个性和特色。

他的作品字形饱满,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一种平和而儒雅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用笔稳定,追求笔势饱满,注重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他的书法也注重运用结构和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和谐和统一感。

曾子通过书法的修炼,不仅在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收获了很多。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一】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果一个人心里如果承载着太多消极、琐碎、卑鄙、肮脏的想法,自身也会变得阴暗,从而失去致富的基础,而感恩能够将这些想法从内心驱除。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

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

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

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

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

但几十
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

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

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
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

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那位无臂老人面前,诚恳地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

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

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名人故事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着作,用来指导自己。

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
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

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

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

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

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

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