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范畴之“道”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展开全文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论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就是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论题。
“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中庸”作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孔子发挥了《周易》中的阴阳平衡、协调的思想,突出了关于“中庸”的理念。
依照先秦儒家的解释,“中”可解释为“正”,其本意乃是“当为矢者正也”,即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结果。
而“庸”可解释为“用”“常”,所谓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用中为常道,而走极端便是非常道,所以,“中庸之道”亦即“中正之道”。
首先,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为是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意思是说,道德修养高的贤者为人处事皆是遵循中庸之道,而没有道德修养的粗俗低等的人,却都是违背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为什么要以“”中庸之道“”为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呢?因为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已经把行为道德要求都包含在内了,是最高最精妙的处事境界,可是,中庸这一最高道德准则大家缺乏践行它已很久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所以,孔子认为,必须强调君子是依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其次,孔子认为太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是违背中庸之道。
世上的人,往往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总是很难做的恰到好处,太聪明的人常做得太过了,而愚笨的人常做得不及,这皆是由于对中庸之道不了解,没有把握好,贤者与不肖的人也一样的,就像人们每日都在吃喝,但却很少人真正能品出真味一样,人们都想依道德准则处事,但都违反中庸之道,因为缺乏自觉性。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没有能实行好、没有能彰显出来,是因为太聪明的人或所谓的“贤者”,处事太过了,而愚笨的人或所谓“不肖”者处事不及,所以没有能依照中庸之道处事而出现偏差。
“有之”“无之”——《老子》第11章“有”“无”新解-马晓政

内容提要:、40章外,其他章节的“有”式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惯于《老子》“习惯于精中国哲学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往往令其不知所云。
②,故从篇章起码依据章内语汇较章外相似词条而言,:“有和无而此范畴的创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的用例有第有”“无”《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而对第相资”说。
老子》所说的道视有。
它实在也很重视有相生。
’第十一章“道统有无的辩证关系如冯友兰据不同的断句方式李零、刘笑依帛书本无欲、的原旨,属于诠如第3章”……从这之论的观点面临着崩塌的可能,而第观念的影响,强调实,所谓‘前者引《亦必由于时涉及“11章,、34、38章,该类词条频现》中处于重要地位然而,作为概念的从又(手有”几乎都是动词常义有身”,18有功”,24“有国”就“无无无”于语篇但是作为条件二的”和“无的统计对于理解该即语篇的旨趣在于有”“无”就图举而言,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其中,体用论的面向似最为接近文本释之。
但此依然不符合图便将便利与作用分割为二必须将其与前三例联系起在图5中,而结论又将这种功用所带来不断去除多余原料的过程成品部件,四、关于“有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定不是在指向的物体存在摔坏的或者无底的杯子说成有是可用的,物体基于有用才能提供便利、饮水的便利挥其作用。
杯子而言,,而不知用为纠偏对治,有关造车等过程便生动地呈贯穿在条件一中各个物的制作过程中,把一团陶土上面多余的泥土揉开才能”的过程正因为在制作的过而不是依旧充实,所以才指向的是加工过程必须在圆木中间而就是这样一个必须如此加工的步骤使得车得以74虚心”与本章题旨联系起来,不能立人心之正。
以此观造车上升到“道德之本范俗世、立法天下的必要性“无之在者能够认清辨明并进行排除发展,庄子明确提出回之口道:坐”这一实践工夫将外在肢体以及内在心智之羁绊摒弃掉相关内容,无身,吾有何患的修行方法75它有着廓除出发,有喜情假作真时真亦假”。
然而而持久之情欲好乐者皆付出:“鹪鹩巢让此生轻松自在。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3.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4.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2.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
1.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王充的效验思想。
3.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
1.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2.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3.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2.《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3.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
1.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3.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
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
1.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2.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3.论述方以智“随、泯、统”思想。
第二十九讲:
1.论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思想。
2.王夫之是如何看待能、所关系的。
3.谈谈王夫之的人性论。
4.谈谈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三十讲:
1.论述颜元的理气思想。
2.颜元的格物说有什么特点。
3.谈谈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二十五讲:
1.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2.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十六讲:
1.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2.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3.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二十七讲:
1.谈谈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
2.论述王廷相“理载于气”思想。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10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名词解释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四端: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白马非马: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
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
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
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
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范畴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
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
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
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
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
至今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认为,“道”是中国哲学历史上以一贯之的基本范畴。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将对它的起源、涵义以及作用等做一详细地讨论。
“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系辞传》)。
戴震解释为:“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主其流行者,则曰道;主其生生言,则曰德。
”(《孟子私淑录》卷上)又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行亦道之通称。
”(《孟子字义疏证》卷)“道”本指人
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道理、过程、规律。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
儒家之
道是“天”这一神秘创造力生养万物的发展过程。
朱熹也把“道”视为形而上者,把“阴阳之气”
视为形而下者。
道家之“道”更有特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不可以任何名言概念来加以限定或范围的。
魏晋玄学家多把“道”解释成“无”,也就是无终始,无局限,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可能性。
“道”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大化流衍、运动变化的
历程。
“道”是由阴阳刚柔等多重力量交互作用而成的由潜在到现实、由否定到肯定、由无到有、由一到多(或者相反)的运动。
“道”又涵盖了事物彼此之间、事物与事物之全体间的多
重关系。
在包括老子在内的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的概念总是道理、道德与道义的统一,因
此它对于人类的道德、政治、法律、科学、生产中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活动都具有根本的方法
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所以“道”也具有“方法”的含意。
可以说,“道”就是中国人的理念、中
国人的逻辑和中国人的方法论。
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古人的“天命说”
完全是科学的和积极的,它指的就是人类天赋的生命、天赋的幸福与天赋的自由,它是客观
确定的、永恒不移的和可以为人类所预测和掌握的。
只有为人类自己的罪恶所制造的“命运”
才是邪恶的、反复无常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把握的。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命”即宇宙赋予的
生命,它为天所生,为天所养,天是人的父母,而人是天的儿子。
天为人类提供一切,一切
都合乎于人的目的和愿望。
只要人类不违背天意,不违背上天为人类所确立的道德与正义的
法则(人人皆兄弟,是上天为它的子民所确立的最基本的道德与正义的原则),那么,人类
就能确保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幸福。
在中国古人看来,当人们遵循道德与正义,那么一切
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
人们之所以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只是因为人们违背了上天为人类所
确立的道德与正义,违背了上天为人类所确立的人人皆兄弟的伦理基础。
“道体”在道家哲学中是深奥的形上本体,包孕有无,尤以玄秘为特点。
故《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王弼释“道”为“无”,解为“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寂然无体,
不可为象”。
可见“道”不是实有层的实事实理,而是作用层的空灵智慧,不可能用理性思考、
概念语言来把握,不固定在任何单一的位置上。
这启发人们透过无穷,接纳现实世界相依相待、迁流不息、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生活,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
从这些特
点来看,我们很难把“道体”解释为“实体”。
毋宁说,“道体”是“无”体、“空”体、“虚”体。
这当
然是就它的空灵性、包容性、无限性、创造性、流衍性、相对性、整全性等特点而言的。
这
里的相对性是说,“道”正是在一切事物的相对相关中显现出来的。
以上我们简略考察了“道”的原型观念,它不是让人们孤立地来观察、捕捉、衡量与确立其实
在与性质的存有。
这些观念大体上表达了有机自然主义的哲学所强调的化生性、连续性、无
形性、功能性、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的特点,表明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思维、
行动和审美方式。
我们的古代文化中并不是不存在那种作为近代科学产生之基础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哲学思想,我们的古代文化中也并不是没有那种作为近代社会形态产生之基础的伦理、政治、法律、经
济的观念,我们的古代文化中也并不是不存在一种能够不断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正确的思
维方法,相反,正是它们的存在使得许许多多的发现与发明源源不断地从中国产生出来,尽
管在秦汉及其以后的时代里,这些都从政治的层面上消失了,它们完全失去了以前的主流地位,但是它们作为中国的一种真正的文化传统仍然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的心灵中发挥着作用,这使得中国人做出了一些在整个世界面前感到光荣的发明与发现,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