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参考资料(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2家庭用电教案(2)

家庭用电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能表用电量电能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初步学会根据电能表的读数,计算电费开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调查电能表的表盘显示、家庭每月消耗电能的统计、电费的计算。
了解电学知识的日常应用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通过对电能表的读数,有关耗电量、电费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电学问题。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科学从生活中来,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电能表的读数,计算电费开支2、难点:综合运用电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学生准备:自带电费单四、教学流程:功率的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耗电量的单位活动1用电器的耗电量计算认识家用电能表活动2电费的计算总结五、内容组织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电能、电能表●完成P64的用电器耗电量的计算(注意:用电器功率的单位是“千瓦”,通电时间的单位是“小时”)●但是有些用电器每秒消耗的电能太多了,所以需要用更大的单位——千瓦来表示。
1kW=1000W计算耗电量的单位是千瓦时(kW·h)。
1千瓦时的电能即为功率是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
功率是2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耗电2千瓦时;工作2小时,耗电4千瓦时。
实际生活中,家庭用电量用“电能表”计量。
●观察老式电能表●观察分时电能表电能表●作用:用来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
安装位置:把它安装在家庭并联电路的干路上,这样可以测量该户所有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总电能的多少。
●电能表的数据读取:计数器左边的4个格子显示的数字是用去电能的整数部分,最右边的格内显示的数字是用去电能的小数部分。
一般只读整数部分。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 视觉 课件(共52张PPT)

比较瞳孔在管线变化前后的变化
结论: 光线强烈时瞳孔变 ,光线较弱时,瞳孔变
猜一猜: 瞳孔与虹 膜的关系
虹膜会随着 的强弱而伸缩改变瞳孔的 ,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的多少
眼睛各部分的作用及相关应用
名称
作用
角膜 光线经此射入眼球眼睛提供大部分力 cornea 巩膜 和角膜一起维持眼球形状,保护眼内组织
虹膜 位于晶状体的前方,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不同种族 iris 人的虹膜颜色,纹路都不同。虹膜识别技术
光的反射
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 生反射现象 .
N
B
A
θ1 θ2
O
镜 面
光的反射
实验表明:光的反射遵循如下的规律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线跟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θ 1= θ2
反射定律
N
B
A
θ1 θ2
反射现象光 路是可逆的
O
平面镜
日常生活中用的镜子,反射面是平面,叫做平面镜.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
平面镜 O
S
C
物体上一点
A
A′
B
O′
B′
S′ 平面镜
平面镜
S点发出的所有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反射后, 它们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与S′点,且S′与S点到 镜面的距离相等.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第八章身边的溶液第一节溶解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如: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等等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溶质:溶解在液体里的物质。
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
液体,常见的如水、酒精,汽油。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搅拌与否(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温度高低(加温使溶解速度加快)第二节水以外的溶剂1.生活中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一些物质的溶剂使用。
2.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碘和指甲油等不能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其它溶剂。
3.干洗:利用水以外的更容易溶解污渍的溶剂,清洗衣物,并且该溶剂不会溶解衣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溶液的分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第四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1. 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是酸红、碱蓝,水紫(原)色酚酞是碱红、酸和水无(原)色。
2. pH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蒸馏水变淡绿色3. pH试纸特点:pH值在0—14之间pH值小于7是酸性 pH值等于7是中性 pH值大于7是碱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第五节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1.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
2.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3.中和作用:酸碱混合时,会使对方的酸性和碱性减弱生成盐类物质和水。
4.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六节酸雨1.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2.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 酸雨的危害:(1)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物、植物死亡。
(2)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3)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4)影响人体健康。
4. 预防酸雨的措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第七节酸碱溶液的腐蚀性1. 稀盐酸的腐蚀性:(1)稀盐酸可以与除铜以外的金属发生反应,反应速度快慢不一,生成氢气等,所以不能将稀盐酸存放在金属容器中。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食物的消化过程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一、教学设计思路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
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
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
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活动1:复习引入活动目标:1.通过复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消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掌握消化的概念。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身边的溶液》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试纸。
3.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值表示pH的范围是由0至14。
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当pH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碱性增强中性5.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1章感知与协调11.3听觉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一、设计说明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出自《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册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的第二个主题“声音”中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是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其中探究“影响弦音计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材的处理:本课最主要围绕两个活动展开,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不同的乐器,让同学们了解不同乐器由于发声体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但是同一种乐器由于发声体结构不同,造成了音调的不同。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认识弦音计,寻找影响弦音计音调高低的因素。
其中第一个活动可以简单说明一下,而第二个活动则是本节课探究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及分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假设”和“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不够,往往在探究结束后直接得出结论,忽略了在“假设”和“证据”之间建立联系。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不同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由于发声体不同,所以音色不同;同一种乐器由于发声体结构不同,所以音调不同,并对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产生浓厚的感情。
2. 知道弦音计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证明弦音计弦线的长短、粗细和张力与弦音计音调高低有关,形成实证的辩证思想观。
3.,通过在“假设”和“证据”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证明弦线的长短、粗细和张力与弦音音调高低有关。
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资源器材:活动一:图片;活动二:录像资料;活动三:弦音计;资源:学生工作纸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紧扣“证据支持假说”主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这样一种科学探究过程。
七年级科学上册.2家庭用电.2.3插座与插头学案牛津上海版

插座和插头
【学习目标】
1.知道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2.了解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知道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2.了解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的应用
【学习过程】
1.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使用测电笔时,笔尖金属体要与_______接触,笔尾金属体要与_______接触,这样笔才会发光。
当笔与导线接触时,测电笔发光则这根导线是_____线,反之是_____线。
2.观察:家中哪些用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找一个三脚插头观察三个插脚旁边标有什么字母?阅读了解分别是接什么的?并填写右图空白处。
3.家庭电路中“接地”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学习家庭电路时,安装了两盏额定电压均为220V的完好的白炽灯(甲和乙)和一个插座,没有插入插头时,两灯都亮,如果插座连入家用电器,保险丝熔断,则此电路的故障是( ) A.甲灯乙灯短路, B.甲灯乙灯断路
C.插座短路 D.插座断路
5.如图所示的插座和电灯(带开关)是组成家庭电路的常用器件,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它们分别正确的接入电路中。
01/1。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0.3.1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学案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学习目标】
1.体内水盐代谢的来源和去路
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3.醛固酮调节
【学习重难点】
1.体内水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2.体内水平衡的调节
【学习过程】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和来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来源是、和。
3.人体内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即肾脏排尿)。
、和也能排出部分水。
4.思考机体是如何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合作探究
1.肾单位的组成是什么?简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有哪些?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因素又有哪些?
3.抗利尿激素由分泌,贮藏于中,它的作用是什么?
4.根据课本图,分析机体是如何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水分代谢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水来自自饮水、食物和物质代谢
B.人体每日排出的水和摄入的水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是皮肤
D.调节水分代谢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2.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3.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B.提供营养
C.维持血糖代谢平衡D.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
4.对排尿的生理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排出细胞代谢的终产物
C.维持血浆和组织液的平衡
D.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
食物的消化过程
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
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
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
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1:复习引入
活动目标:
1.通过复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消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掌握消化的概念。
2.通过复习食物消化的部位,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伏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整副牙齿的图片,知道牙齿有不同形状,简单了解牙齿的种类和功能。
2.通过阅读尖牙和磨牙的结构图,认识牙齿的内部结构,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3.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龋齿的
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活动3:淀粉的消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淀粉检验的实验录像,巩固对淀粉检验方法的掌握。
2.通过品尝淡馒头,体验糖的生成。
3.运用对照法,验证大分子的淀粉可分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糖。
活动5:小肠内的消化
五、学习器材和资源准备
【器材】
活动3:淡馒头、已准备好具有不同溶液的A、B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班氏试剂【资源】PPT课件、教科书
六、教学过程
七、学习训练
【HW】
【回家作业】
1、学生练习册P.46“第10章练习”的第16题。
2、学生练习册P.33“10.2营养与健康”的第31-33题及P.47 “第10章练习”第18题。
3、学生练习册P.38“10.2营养与健康”的第51题。
【设计说明】
1、本题是一道填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牙齿结构的认知情况。
2、这几小题是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活动10.11”的理解情况。
3、本题是一道填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消化液及其作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