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The Role of TNF-alpha and its Recep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 beta-1,4- -galactosyltransferase I mRNA by Rat Primary Type-2 Astrocytes. Cell Mol Neurobiol (2007).
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
●Expression of fasciculation and elongation protein zeta-1 (FEZ1) in cultured rat neonatal astrocytes. Mol Cell Biochem (2009).
● Expression change of b-1,4 galactosyltransferase I, V mRNAs and Galb1,4GlcNAc group in rat sciatic nerve after crush. J Mol Hist (2008).
获奖情况
●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干预胰甘油三酯脂酶基因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移植对脑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研项目:三种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少突胶质细胞变化特征的研究
2009年11月16日
简介:
夏春林,苏州大学解剖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神经胶质细胞及脑胶质瘤学术方向带头人,1999年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走在国内解剖学领域的科研前沿。以神经胶质细胞发生与分化和临床应用解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1)国内首先从事神经胶质细胞谱系的研究,为脑胶质瘤治疗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的探讨和防治提供客观生物学依据;研究神经胶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可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在干细胞研究中有创新性发现;(2)在华东地区较好地开展颅底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和解决适用于临床的解剖学难点问题,为颅底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所提出的部分理论对于有关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3)进行人脑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基因的克隆及测序,首次获得中国人脑TR基因,为脑老化发生、发展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脑老化的防治研究奠定较好分子生物学基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排名第1)。编著和参与编著《人体解剖学》、《脑肿瘤分子外科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药理学》、《铁代谢基础与临床》及《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等。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医学部:生物医学研究院
姓名熊思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10 导师类别:博导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免疫学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免疫机制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免疫耐受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个人简历1984-1985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硕士
1985-1987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
1989-1992 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
1992-1998 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1994 法国INSERM U271 博士后
1995-1998 美国加州大学UCSD 访问学者/教授1998-200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主任
2000-今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5-今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免疫学会理事长、美国AAI、SLB、ASM会员、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长;是《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
2011年4月6日。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1994年起任深圳海王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负责申报并先后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998)、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1999)、博士后工作站(2000)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5年起任汇仁集团研发事业部常务副总监,主持申报并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6.)、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10.)等荣誉称号。
2009.01—至今辽宁诺康生物医药公司发展战略部总监
2006.05—至今苏州大学药学院硕士生导师
学术成果
蔡培烈研究员多年来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研究和中西新药开发研究,1980年代在国内率先进行人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为辽宁省药品审评委员会中药组委员。1994年起任深圳海王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海王集团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十余项新药生产批文,多项产品获省市级表彰,负责申报并先后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5年起任汇仁集团研发事业部常务副总监,全面负责研发部选题、立项和研究方案设计、集团发展战略设计、申报国家和省市课题等研发工作,主持申报并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6.)、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10.)等荣誉称号。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院(系、所):医学部药学院
姓名:蔡培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
导师类别:硕导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
药物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
1.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
2.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个人简历
1976.09—1979.12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大学本科
1979.09—1982.08白求恩医科大学天然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蔡培烈研究员现为国家863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生物医药项目审评专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物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并受聘为苏州大学、上海中医院大学和江西中医学院等三所高校硕士生导师。

苏州医工所

苏州医工所

苏州医工所
苏州医工所,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成立于1998年,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医工所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公司概况
苏州医工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涵盖生物工程、制药、化学等多个领域。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同时,苏州医工所还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产品与服务
苏州医工所主要产品包括生物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

公司致力于开发
创新药物,提高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苏州医工所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医疗解决方案,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愿景
苏州医工所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提
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结语
苏州医工所作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
将客户需求置于首位,坚持科技创新,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苏州医工所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慧灵-苏州大学医学部

张慧灵-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院(系、所):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姓名:张慧灵性别:女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导师类别:硕导技术职称:教授所在学科专业名称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1. 药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2.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及中枢机制个人简历2002-2005年在苏州大学攻读药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6-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脑中风实验室做博士后。

现为药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脑中风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从事神经药理近20年,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省级青年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

2002年获苏州大学授课比赛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学术成果1)发现核因子-KB (NF-KB)和PPARγ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前列腺素A1、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及银杏内酯等药物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与NF-KB 和 PPARγ信号通路的关系。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及Brain Research。

论文已多次被他人引用,并有国内、外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全文。

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现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缺血性脑中风星形胶质细胞中激活并参与细胞死亡及自噬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通讯作者论文即将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Autophagy。

3)发现蛇毒神经毒素Crotoxin,Cobrotoxin及Cobratoxin的中枢镇痛作用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其镇痛作用与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发现新蛇毒神经毒素Receptin的中枢镇痛作用。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
“973”项目子课题:关于CD4+CD25+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的研究(119万元)
“973”项目:SARS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145万元)
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中国人群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18.5万欧元)
2011年4月6日
学术成果
自2001年至今共撰写、主编或参编多部医学免疫学教材。他独自编写的《医学免疫学基础》(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销售20000余册;另一本独自编写的教材《免疫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底至今已经销售10000余册。这些教材在国内免疫学界颇有影响,流传广泛,促进了为国内免疫学教学事业的发展。在英期间及回国工作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ure,J Immunol, J Virol等。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
1997年3月-2010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2004年5月-2010年3月:卫生部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5月—今:北京Jeffery Modell原发性免缺陷中心主任
1994年1月-1998年5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获奖情况
2010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2000年被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9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1998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获教育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基金;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糖特异性免疫识别受体的研究(35万元)

2015年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2015年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02 医用激光技术
武晓东
同上
03 显微光学仪器设计
张运海
同上
04 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
高静
同上
05 全固态激光与光学频率变换 檀慧明
同上
06 激光医用仪器
顾华东
同上
07 医用全固体激光器设计及非 线性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
田玉冰
同上
08 光学工程,半导体光电子学, 崔锦江
激光医学
同上
09 临床检验医疗仪器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1 神经工程
王守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56 电子线路 或 857 自动控制理论或 859 信号 与系统
02 医学超声,医学影像,信号处 崔崤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上
专注中科院考研辅导

03 磁共振,医学影像,原子核 物理
胡军
13 基因定点整合 085202 光学工程
张春
01 激光医用仪器
顾华东
02 医用全固体激光器设计及非 线性频率变换技术
田玉冰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06 普通物理 (乙)或 856 电子线路或 859 信号 与系统 同上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06 普通物理 (乙)或 846 普通生物学或 859 信 号与系统 同上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24 生物化学 (乙)或 852 细胞生物学 同上
2015 年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
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院(系、所)::1958年2月
导师类别:博导
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
药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药理学
2.调脂药物药理学
3.中药药理学
个人简历
谢梅林,男,教授,1958年2月生。1984年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药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为《Planta Medica》、《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通报》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等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学术成果
长期从事调脂药物的研究,尤其是从分子和基因调控水平研究药物防治高脂相关性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从中药蛇床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蛇床子素对动物脂肪肝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了可能的作用靶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有20多篇被SCI/SCIE收录,主编和参编教材、著作6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新药证书1件,授权发明专利1项。
获奖情况
1.槲皮素的心血管药理学研究,获核工业部199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2.复方丹参制剂的药学和药效学研究,获核工业部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3.芎芍胶囊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部级)200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单位。
4.健延龄等中药延缓衰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国防科工委199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江苏省1999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师介绍
张春,博士,于一九八五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遗传学硕士学位,二00一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二00一年八月到二00二年九月在佛罗里达大学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00二年九月到二00三年十月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自二00三年十月,被佛罗里达大学分子遗传及微生物系聘为助理科学家。

自从二00二年九月,开始从事基因治疗的研究。

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的工作期间,成功地用非病毒载体(多聚乙氨,PEI)将基因转入哺乳动物脑细胞里去。

自二00三年十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士Berns 博士的实验室工作。

在工作期间,研发了一种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的基因定点整合系统。

这是一种能将外源基因安全、有效、永久、位点特异性地转入到人类细胞19号染色体上特定位点(AAVS1)并允许基因长期表达的方法。

这项顶尖技术将会带来基因治疗安全用于人类的突破。

二00九年七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基因疫苗实验室主任。

二0一0年八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分子诊断和治疗实验室主任。

二0一二年七月,实验室获批为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现在有实验员两名,博士后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两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七名。

实验室现在承担和开展的项目有:
1,用rAAV位点特异性整合载体建立一株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分泌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成人脑神经星状前体细胞的细胞株
309708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项目主持;2,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生产抗凝血因子FVIII,Y157011705,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新项目,2011年10月1日-2013年10月31日,项目主持;
3,基于腺相关病毒(AAV)倒置末端重复序列(ITR)的基因表达微载体,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2012-07-01 至 2015-07-01,项目主持;
4,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1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项目主持;
5,便携式细菌内毒素快速检测仪及检测试剂,ZXY2012011,医疗器械与新医药专项2012
年7月1日- 2015年6月30日,项目主持。

代表性论著
1,Zhang C, Cortez N, Berns KI.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partite rAAV Vector for Site Specific Integration. (此论文被作为当月期刊的封面故事刊载). Hum Gene Ther. 18:
787-797. (第一作者)
2,Zhang C, Yadava P, Sun J, and Hughes JA. 2006, A gene delivery approach for antimicrobials: _expression of defensins. 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14: 646-651. (第一作者)
3,Zhang C and Guy CL. 2006, In Vitro evidence of Hsc70 functioning as a molecular chaperone during cold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3: 13-18. (第一作者)
4,Yadava P, Zhang C, Sun J, Hughes JA. 2006,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ta-defensins against Bacillus species.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8:132-137.
5,Xiang Y, Johnson EA, Zhang C, Huang G, Hayes RL, Wang KK, Svetlov SI. 2006, Generation of aberrant forms of DFF40 concurrent with caspase-3 activation during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injury in ra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50: 457-462.
6,Zhang C and Guy CL. 2005, Co-immunoprecipitation of hsp100 with hsc70.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3: 13-18. (第一作者)
7,Zhang C, Yadava P, and Hughes J. 2004, Polyethylenimine strategies for plasmid delivery to
brain-derived cells. Methods. 33: 144-150. (第一作者)
8,Wu Xiao, Chun Zhang, Preeti Yadava, and Jeffrey Hughes. 2004, Nucleic Acid Cellular Delivery: AAV as a Teaching Model. P. 81-94. In D. R. Lu and Svein Øie (ed), Cellular Drug Deliv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umana Press, Totowa, NJ, USA.
9,Li QB, Haskell DW, Zhang C, Sung DY and Guy CL. 2000, Diurnal regulation of hsp70 in plant photosynthetic tissue. The Plant J. 21: 373-3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