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古地理演化

合集下载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 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质演变过程。

在地球演化的长时间尺度下,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介绍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

1. 古代大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壳表面是一片炽热的岩浆,没有大陆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逐渐冷却并形成了最早的大陆。

这些古代大陆被称为原生大陆,包括劳伦西亚大陆、巴尔提卡大陆、西伯利亚大陆等。

2. 直布罗陀地峡的形成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开始聚集形成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的形成导致了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的分界线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直布罗陀地峡的形成。

直布罗陀地峡是连接欧洲和非洲的陆地通道,它的形成使得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水流得以交换,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大陆漂移理论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不断漂移的。

根据魏格纳的理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4.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而坚硬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碰撞,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和碰撞。

5. 大洋地壳的形成除了大陆地壳,地球上还有大量的海洋地壳。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形成于海底的中洋脊。

中洋脊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它是由地壳从地幔中上升形成的。

海洋地壳的形成和消失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

6.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和碰撞。

例如,欧亚大陆是欧洲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北美洲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形成了世界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7. 现代地质过程在现代地质过程中,世界七大洲的形成仍在继续。

古地理环境演化与古气候变迁

古地理环境演化与古气候变迁

古地理环境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地理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是地球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古地理环境演化指的是地球表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包括陆地的演化、水域的变化以及山脉的抬升等。

而古气候变迁则是指地球上气候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所经历的变迁,涉及全球气候系统、海洋循环、大气环流等。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地理环境和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演化和气候变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地理环境演化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

在过去的几亿年中,陆地形成、裂解、碰撞等过程使得地球的大陆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古代的超大陆盘古大陆在约10亿年前形成,并在约6亿年前裂解成多块大陆,这一过程对地球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随着地质作用的变化,地球上的山脉也不断变化。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使得印度亚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了碰撞,形成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这些变化对地球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模式和生态系统。

与地理环境演化密切相关的是古气候变迁。

地球的气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循环、海洋循环、地球自转等。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发生了多次显著变化,例如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气候周期的出现等。

这些气候变迁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命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地理环境演化与古气候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地球的地理环境演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系统的运行,从而导致气候的变迁和变化。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带发生了改变,使得高山区的气候条件变得非常恶劣,形成了高寒气候。

同时,地球上的气候变迁也反过来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化,如冰川运动和海平面的变化等。

气候变迁导致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和陆地的变化,进一步加速了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总的来说,古地理环境演化与古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古地理环境与古气候演变

古地理环境与古气候演变

古地理环境与古气候演变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演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古地理环境是指过去的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地理要素的组合。

在古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与现在有着显著的不同。

例如,在冰川时代,冰川覆盖了大部分北半球地区,导致全球的气候变冷,而南半球则相对较温暖。

这种寒冷的气候让野生动植物迁徙或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直接影响到古人类的生活和狩猎方式。

而当地球进入热带气候时期,河谷和湖泊成为人类定居的理想地区。

比如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与尼罗河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的泛滥使得埃及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人不仅可以通过灌溉系统种植庄稼,还可以依靠尼罗河进行运输和交流。

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埃及成为了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与古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是古气候演变。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变化的总和。

古气候演变是指过去地球气候的变化过程。

受到太阳辐射强弱、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地轴倾角以及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的气候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模式。

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源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威胁。

例如,在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气候变冷使得庄稼死亡,导致农田的土壤退化,严重影响到古巴比伦和亚述等古代文明的兴衰。

同样,气候干旱也可能导致牲畜牧场的草原减少,从而威胁到游牧民族的生存。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古气候演变还可能引发自然灾害。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引发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事件。

这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也对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从古地理环境到古气候演变,再到对古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地理环境和气候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与未来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地理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从古代的大航海时代到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地理格局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重新定义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一、古代探险与大航海时代古代世界地理格局主要由陆地的分布和人类活动所决定。

在古代,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主要通过陆路进行,这也导致了文明的相对孤立。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勇敢地探索未知的海洋。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地缘上的限制,使欧洲扩大了其势力范围,并对世界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地理格局工业革命是世界地理格局演变的关键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西方列强迅速崛起,并向全球扩张势力。

这导致了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瓜分,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纷纷沦为殖民地。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蔓延也加剧了世界地理格局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之间的鸿沟加深。

三、全球化与地理格局重新调整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全球化开始加速推进。

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文化和知识的交流空前繁荣。

世界地理格局在这一进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同时,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等也面临着经济下滑和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这种全球地理格局的重新调整使得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在未来,世界地理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将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恶化将影响到各国的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

其次,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一、早古生代划分与生物界(一)早古生代的划分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二)早古生代的主要地史特征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特征。

1,早古生代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时限范围由5.7—4亿年前,延续时间1.7亿年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2,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带壳海生物脊椎动物为主。

从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才逐渐适应淡水生活。

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和适应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是生物演化史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烟花阶段的划分标志。

从地层划分说,从早古生代起,第一次能够根据标准化石及其组合建立的时间地层的基本单位时带,这是与前古代的重要区别3. 沉积特征:沉积物以海相沉积物为主,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但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摊。

4. 古气候特征: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

在沉积物上有所反映,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带;还有,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石盐假晶的钙泥质沉淀5. 地壳演化特征:整个古生代是联合古大陆形成的历史。

一般认为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北美、欧美、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前四个古陆基本上处于低纬度地区。

彼此分离,海侵广泛,而冈瓦纳大陆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逸,海侵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古地理演化根据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推测中、新元古代超级大陆的变迁11~12亿年前(元古宙中元古代晚期),太阳系位于远银心点附近,地球自转有加快的趋势,超级大陆块更偏于北极,中国、北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波罗的可能曾进入北极圈,右图应是10亿年前的情景。

10~8.5亿年前(中元古代末到新元古代早期),太阳系在近银心点附近运行,地球自转变慢,中国-澳大利亚-南极陆块与劳伦大陆(南美、北美)之间的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开裂但尚位于北半球,劳伦至波罗的系列陆块旋移至环赤道位置。

中国可能曾位于北极而非洲可能位于南极,推测约9.5亿前左右也曾有过大冰期,但具体情况不明,塔里木古陆北侧和扬子古陆南缘的贝义西期冰碛层可能是这一期的冰碛物。

8~7.5亿年前(新元古代早期至早震旦世),太阳系向远银心点运行,劳伦大陆向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漂移,中国、澳大利亚、南极洲地块则向北极漂移,约在7.5亿年前冰川覆盖极地,中国的扬子、塔里木地块被冰盖覆盖(海冰),形成南沱组冰碛层。

6.5~5.9亿年前(晚震旦世),太阳系向近银心点运行,劳伦大陆进入南极圈被冰盖覆盖,非洲(刚果Congo地盾)、南极洲、澳大利亚、中国等形成以赤道为中心近南北向的联合大陆块,中国的华北和塔里木地块位于北极地区被冰川覆盖,形成罗圈组冰碛层,华夏陆块则可能位于低纬或赤道地带。

650MaB.P(距今百万年,下同)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室”的世界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元古宙中元古代末期至新元古代)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末期(新元古代震旦纪)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在11亿年前聚合而成的超大陆“罗迪尼亚”,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7.5亿年前(早震旦世)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着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么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着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着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着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

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

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征。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于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于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于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514MaB.P 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全球洪水泛滥的年代在寒武纪(570~505MaB.P)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于前寒武纪末期(大约6亿年前<晚震旦世>)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570~248MaB.P)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在奥陶纪(505~438MaB.P)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盐岩沉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 <澳洲>、India<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South .America<南美>)则沉淀了冰河的沉积及冰漂的碎屑。

458MaB.P 奥陶纪──揭开冰河时期的序幕,古海洋分隔开了各个大陆在奥陶纪的时期,古海洋把劳伦西亚(Laurentia)、波罗地(Baltica)、西伯利亚(Siberia)和刚瓦那(Gondwana)这几个古大陆分隔了开来。

到了奥陶纪结束时(晚奥陶世末期),气候进入了地球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冰雪覆盖了整个刚瓦那大陆的南半部。

在奥陶纪时,许多张裂的海盆使得古大陆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包括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后来巨神海闭合时,形成了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以及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还有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把冈瓦那大陆从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分隔了开来,而巨大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当时大部分的北半球。

在奥陶纪"冰室"世界的末期,进入了一个大冰期。

冰原的厚度可以达到3 km,覆盖了大半非洲(Africa)的北部与中部以及部分的南美洲(Amazonia,亚玛逊盆地)。

从冰帽中流出冰冷的融冰水,冻结了世界各大洋,导致生活在赤道附近暖水种的生物大量灭绝。

华北板块于中奥陶世末(455MaB.P)上升为陆地。

425MaB.P 志留纪──由珊瑚礁统治的时期,当古生代的海洋闭合,各大陆开始互相碰撞劳伦西亚(Laurentia)与波罗地大陆(Baltica)的碰撞,使得巨神海(Iapetus .Ocean)的北面分支被关闭,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

珊瑚礁四处扩张,陆生植物则开始往荒芜的大陆“移民”。

在古生代的中叶(大约4亿年前),巨神海的闭合使得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碰撞在一起。

这次的大陆碰撞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陆边缘岛弧的上覆运动,导致了斯堪地那维亚半岛(Scandinavia)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形成,以及英国(Great Britain)北部、格陵兰(Greenland)和北美(North .America)东部海岸的北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都在同时形成。

同样在古生代中叶,非常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北中国陆块(North China)与南中国陆块(South . China)自冈瓦那大陆(Gondwana)的“印度-澳洲”(India-Australia)边缘漂移开来,往北移动并穿越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

从整个古生代的早期到中叶,范围宽广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就覆盖了大部分的北半球,同时在海的周围还环绕着隐没带,极像今日太平洋周围的“火环”(ring-of-fire)。

400MaB.P前后的加里东运动使中国的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发生拼合碰撞并上升为陆地。

390MaB.P 泥盆纪──属于鱼的世代古生代早期的海洋在泥盆纪(408~360MaB.P)时期闭合,形成“盘古”(Pangea)大陆的前身。

淡水鱼类开始自南半球的陆地迁徙到北美(North . America)和欧洲(Europe)。

森林则是首次出现在赤道地区的古加拿大(Canada,今天的北极附近)。

泥盆纪时期是属于“鱼类的世界”,在泥盆纪早期(早泥盆世)演化出的有颔鱼类到了泥盆纪晚期(晚泥盆世)成为最顶尖的掠食者。

植物此时也开始大量出现在陆地上,同时最早形成于热带沼泽地区的“煤”,则是覆盖了大半今天加拿大极区附近的岛屿、北格陵兰(Greenland)以及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等地。

356MaB.P 石碳纪──洪水泛滥了整个大陆,盘古大陆在早石碳纪时期开始形成在石碳纪早期(早石碳世360~320MaB.P),位于欧美大陆(Euramerica)及冈瓦那大陆(Gondwana)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

同时南极(Antarctica)开始形成冰帽,四足的爬虫类开始演化,赤道地区开始形成煤的沼泽。

早石碳世(325MaB.P)天山洋关闭,古北亚洋开始了自西向东的关闭过程。

306MaB.P 晚石碳世在晚石碳世时,由北美及北欧所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Gondwana)发生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

冰雪此时覆盖了泰半的南半球,而巨大的沼泽区煤田则形成于赤道附近。

到了古生代末期(晚二叠世258~248MaB.P),绝大部分在潘诺西亚(Pannotia)超大陆支解期间张开的海洋,都由于后来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并形成了新的超大陆盘古(Pangea)之后耗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