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共21页文档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演化经济学综述

演化经济学综述(杨秋宝,06113093,产业经济学)0.引言演化(Evolutionary,亦称进化)一词经常被应用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从普遍意义来说,演化主要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或从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变化。
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中“演化”不仅包含动态变化过程的意义,而且包含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的意义,是指利用演化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把技术变迁以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借鉴生物演化思想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盛昭翰,蒋德鹏,2002)。
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合著的《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由哈佛大学出版,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形成。
尽管在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由凡勃伦(Veblen)和康芒斯(Commons)开创的旧制度经济学派和以门格尔为代表,包括熊彼特和哈耶克在内的奥地利学派等都曾拥有自己的经济演化理论,并对后来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和演化博弈论。
根据纳尔逊的说法,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共同特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分析中关注的是经济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均衡,更为重要地是说明均衡是如何达到的;其次,承认“路径依赖”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Nelson,2001)。
正是由于这种动态的、非均衡的思想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相互抵触,因此演化经济学成为“异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正是主流经济学的软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成功解释了以往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或故意忽视的现象,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在AER的引用次数达到2020次,远远超过位于第二位文章的引用次数484次这一情况。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3
Alongso(1964)城市经济学:阿隆索把杜能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为城市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然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十分狭窄,它没有考虑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成了“漂浮的岛屿”。 Hotelling(1929)空间竞争模型:霍特林空间竞争模型是把空间融入到主流经 济学中的另一种尝试,然而遗憾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把该模型视为解 释市场失灵的寡头垄断模型。 (3)空间不可能定理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新古典范式中是无法处理空间维度的。上述尝 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这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收益不变范式有着 直接关系,因为一旦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则市场将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如 果不存在规模经济,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 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 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 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 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 ,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经济地理整理

经济地理整理把握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了解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教科书定义)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边缘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阻碍因素;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差不多生产单位;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都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畴;(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阻碍;(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1、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这是对现象的研究;2、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给予说明:即建立理论;3、提出经济活动的决策或政策:即实际应用;如各种规划、战略或布局决策;二、经济地理研究方法(1)经济地理调研方法定性: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看;定量:统计年鉴、普查资料、抽样调查;(2)经济地理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比较法实例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市进展比较分析1、进展水平比较2、缘故分析结论1、东部都市进展水平高,中、西部都市进展水平较低;2、都市进展水平出现出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结论中西部都市进展落后的缘故是经济进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水平低,工业布局集聚度低。
归纳法实例分析深圳市“三资”企业空间分布特点与机理1、空间分布特点2、空间分布机理结论空间分布机理可归纳为五种效应:规划效应、通道效应、中心效应、边界效应、联系方向效应演绎法实例分析都市中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1、假设前提2、确定变量3、建立关系式4、演绎推导5、得出结论提出要说明的问题:都市中的住房价格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给定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所有的就业都在CBD;交通成本各方向都一致结论:当住户都在市中心上班时,都市中住房的价格会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房价随距离而递减;下降的速率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成正比,与住房面积成反比。
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概念的理解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经济学角度的区域概念出自《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定的提纲》——“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区域。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提出的——“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
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集体,可以减少所要掌握并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普查区、县的统计总量和平均数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大量的单项普查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同样丰富的,但在分析、处理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
同样,聚集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经济单元或经济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总和时尤其重要。
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集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
”胡佛还指出,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综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胡佛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区域概念:(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政府对它有控制权,而且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还是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这就是连续性和一致性。
经济地理学课件25页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着重研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的 国际公司的组织地域分布。 5、研究思维方法和手段的变化
20世纪60代的计量革命形成了新的经济学科,70-80年代的 行为理论、90年代的文化因素理论以及亚文化理论对传统的经 济学的“经济人”假说的挑战。70年代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城市经济发展周期与实质的解说。
经济区位又分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商业区位(市场区 位),交通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位置。
11
(三)、根据大小范围 1、大区位(大位置)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带的中部,是长江与东部沿海的T
字型交汇处,是整个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其辐射区包括 了整个中国。·
2、中区位(中位置) 上海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与太湖流域地带,长江
4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p7)
主要认为是研究生产、销售、市场与消费等经济或活动的空间 布局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主要认为是研究经济区划、生产配置,以及自然条件与资源 禀赋。
(三)中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主要认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布局、区位、空间组织结构,以
三、区位的类型
(一)、根据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区位与相对区位
2、相对区位的重要性
10
相对区位更为重要,因为地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某种具有 相对区位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促成某些特殊的 发展。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都有其特殊的相对区位 优势。
区位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二)、根据产业与活动职能 1、经济区位 2、政治区位 3、军事区位 4、文化区位
7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