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定义、概念、分类与命名
强基计划生物学习内容

强基计划生物学习内容第一章强基计划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1.1 生物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1.1 生物学的定义1.1.2 生命的特征1.1.3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2 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2.1 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1.2.2 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2.3 生物学的应用领域1.3 生物学的实验方法1.3.1 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1.3.2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1.3.3 生物学实验的安全措施1.4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1.4.1 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性质1.4.2 生物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1.4.3 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5 生物学的学习意义1.5.1 了解生命1.5.2 认识自然1.5.3 增进环境保护意识1.5.4 促进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应用1.5.5 强化科学素养第二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结构与功能2.1.1 细胞的发现与发展2.1.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1.3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2.2 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2.2.1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2.2.2 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2.3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2.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2.3.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2.3.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2.3.3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2.4 物质的能量转化2.4.1 生物的能量来源2.4.2 生物的能量利用2.4.3 生物的物质转化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3.1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3.1.1 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3.1.2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3.1.3 遗传物质的复制3.2 遗传基因与遗传变异3.2.1 遗传基因的概念3.2.2 遗传变异的产生3.2.3 遗传变异的类型3.3 遗传规律的描述和解释3.3.1 孟德尔遗传规律3.3.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3.3.3 遗传规律的解释3.4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3.4.1 进化论的内容与发展3.4.2 天然选择与适者生存3.4.3 进化与分类的联系第四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4.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4.1.1 有丝分裂的过程4.1.2 减数分裂的过程4.1.3 生物的生殖方式4.2 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1 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2 动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3 微生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3 生殖的调节与发育4.3.1 生殖的调节4.3.2 生物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4.3.3 生物体的完全变态发育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生物团队5.1.1 生物的种群5.1.2 生物的群落5.1.3 生物的生态系统5.2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5.2.1 生物与光照的关系5.2.2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5.2.3 生物与水分的关系5.3 生物的适应与演替5.3.1 生物的生境适应5.3.2 生物的种群演替5.3.3 生物的生态位5.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4.1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5.4.2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5.4.3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六章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6.1 生物技术的概念与分类6.1.1 生物技术的定义6.1.2 生物技术的分类6.1.3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6.2 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6.2.1 基因工程的概念与技术6.2.2 基因工程的原理6.2.3 基因工程的应用6.3 细胞工程的原理与技术6.3.1 细胞工程的概念与技术6.3.2 细胞工程的原理6.3.3 细胞工程的应用6.4 生物技术的伦理与安全6.4.1 生物技术的伦理原则6.4.2 生物技术的安全措施6.4.3 生物技术的法律与政策第七章生物学实验与应用7.1 生物学实验方法7.1.1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步骤7.1.2 生物学实验的常用技术7.1.3 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处理7.2 生物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7.2.1 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7.2.2 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7.2.3 生物学实验的结论判断7.3 生物学实验的应用7.3.1 生物学实验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7.3.2 生物学实验在医学中的应用7.3.3 生物学实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总结:强基计划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殖与发育、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学实验与应用。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小行星的基本概念1.1 小行星的定义小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它通常比流星大,但比行星小。
小行星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的大小很小,因此直接在夜空中观察并不容易发现,但在特定的观测条件下,可以看到一些光点飞过星空,这些就是小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小行星主要包括:太阳系内的太阳系天体,不是恒星或彗星,运行周期小于200年。
1.2 小行星的分类根据小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轨迹,可以将小行星分为不同的分类,例如:(1) 主带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它们绕太阳运行。
(2) 近地小行星:也称为地球近卫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靠近地球,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3) 阿波罗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穿越地球轨道,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4) 非主带小行星:主要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外的小行星。
(5) 木卫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是围绕木星或其他行星运转的卫星。
(6) 其他类别:还有一些特殊分类的小行星,如土卫型小行星,以及远古小行星。
1.3 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通常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名称。
一般情况下,小行星的编号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负责管理,编号是按照被发现的次序依次编号的,比如第一个被发现的是(1) Ceres,第二个是(2) Pallas,以此类推。
小行星的名称是由其发现者或者相关机构提出并申报的,名称也需要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命名通常是基于人名、地名、文化名等,每一个小行星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部分:小行星的物理特征和构成2.1 小行星的大小和形态小行星的大小通常比较小,一般直径在几千米到几百公里之间,大小不一。
因为小行星体积较小,质量较轻,所以重力较弱,因此形态不规则,大多数是椭圆形状。
有一些小行星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
2.2 小行星的表面特征小行星的表面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有的表面光滑平坦,有的则是陡峭崎岖。
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化学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物质,由于其固有的特性和化学反应属性,使用前需要进行分类和命名。
分类和命名的目的是确保化学品在特定场合下能够被正确地应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1. 化学品的分类化学品的分类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进行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1.1 按照物理和化学性质分类化学品可以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进行分类,例如:(1)酸、碱、盐等;(2)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3)气态、液态、固态等。
1.2 按照用途分类化学品可以按照其用途和功能进行分类,例如:(1)工业化学品、医药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等;(2)农药、肥料等。
1.3 按照危险性分类化学品可以按照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例如:(1)易燃、易爆等;(2)毒性、致癌等;(3)对水体、土壤等环境的危害程度。
2. 化学品的命名规则化学品的命名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来命名,一般来说,这些规则是由国际化学联合会(IUPAC)制定的。
化学品的名称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物种名称和烷基名称。
2.1 物种名称在命名化学品时,要先确定物种的种类,例如:(1)有机化合物:根据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来确定物种的名称,例如乙烯(ethene)、丙烯(propene)等;(2)无机化合物:根据元素的种类、化合价以及电荷等因素来确定物种的名称,例如硫酸(sulfuric acid)、氯化钠(sodium chloride)等。
2.2 烷基名称烷基是一种含有碳原子的链状分子,当烷基与物种结合时,其名称需要根据烷基的长度和结构来确定。
例如:(1)甲基(methyl)、乙基(ethyl):表示含有一个或两个碳原子的链状分子的烷基;(2)丙基(propyl)、异丙基(isopropyl):表示含有三个碳原子的链状分子的烷基。
3. 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化学用语知识点总结教案

化学用语知识点总结教案一、化学用语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用语的定义化学用语是指在化学领域中所使用的专门术语和名词,是用来描述化学现象、过程和物质性质的一种特殊语言。
1.2 化学用语的特点化学用语具有精确性、简洁性和普适性等特点。
1.3 化学用语的分类化学用语主要分为一般化学用语和有机化学用语两大类,其中一般化学用语包括了无机化学用语、物理化学用语和分析化学用语等。
二、化学用语的基本术语2.1 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根本要素,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2.2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2.3 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4 混合物的基本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三、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3.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组成的表示化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3.2 结构式的表示方法结构式是用化学键的形式来表示化合物分子内原子间排列和连接方式的表示方法。
3.3 反应式的表示方法反应式是用化学符号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
四、化学用语的性质描述4.1 物质的物理性质4.1.1 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是其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所呈现出的视觉感受。
4.1.2 物质的味道物质的味道是其分子结构对人类味觉感受所产生的感觉特性。
4.1.3 物质的气味物质的气味是其分子结构对人类嗅觉感受所产生的感觉特性。
4.1.4 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大气压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指在大气压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4.1.5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质量,是衡量其紧密程度的物理性质。
4.1.6 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是指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导电特性,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地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 年Martelli 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 年8 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 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 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 年ICTV 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 [3],最近ICTV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 [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 [5]。
除此以外,1996 年8月ICTV 在第10 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 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 又批准了43 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 、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 、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昆虫学是研究昆虫的生物学科,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分支。
昆虫学家通过对昆虫的分类和命名,为昆虫的研究和认知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以帮助读者对昆虫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分类系统1.1 门、纲、目、科、属、种昆虫被归入动物界,昆虫纲为昆虫门下的一个类群。
在昆虫纲中,昆虫进一步根据不同的特征被划分到目、科、属和种等级。
- 门(Phylum):动物界- 纲(Class):昆虫纲- 目(Order):昆虫根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分为不同的目,如鳞翅目、膜翅目等。
- 科(Family):目下的昆虫再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科,如蝴蝶科、甲虫科等。
- 属(Genus):科下的昆虫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的属,如斑蝶属、壁虱属等。
- 种(Species):属下的昆虫根据形态和遗传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种,如小白蝴蝶(Pieris rapae)、大黄蜂(Vespa mandarinia)等。
1.2 分类依据昆虫学家在对昆虫进行分类时,主要依据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子遗传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形态特征是常用且重要的分类依据,如翅膀的形状、足的结构、触角的长度等。
此外,生活习性以及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也会被考虑。
1.3 分类学的意义分类学在昆虫学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昆虫命名和分类,更是为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昆虫。
通过分类,科学家可以了解不同昆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多样性以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
此外,分类学还为昆虫的监测、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命名规则2.1 拉丁学名昆虫的命名通常采用拉丁学名,也称作“双名法”。
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全小写,两者使用斜体字。
例如,银杏粉蝶的学名为Limenitis sibilatrix,其中Limenitis为属名,sibilatrix是种加词。
2.2 命名者的缩写每个物种的学名后面,通常会用圆括号标出最早命名学者的缩写,以示对其学术贡献的尊重和承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高分子的定义、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
1.3.1 定义
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在于前者分子量很高,通常将分子量高于约1万的称为高分子(polymer),分子量低于约1000的称为低分子。
分子量介于高分子和低分子之间的称为低聚物(oligomer,又称齐聚物)。
一般高聚物的分子量为104~106,分子量大于这个范围的又称为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英文的“高分子”主要有两个词,即polymer和macromolecule。
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可译作大分子。
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前者通常是指有一定重复单元的合成产物,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而后者指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化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也包括无一定重复单元的复杂大分子。
1.3.2 基本概念
1.主链:构成高分子骨架结构,以化学键结合的原子集合。
最常见的是碳链,偶尔有非碳原子夹入,如杂入的O、S、N等原子。
2.侧链或侧基:连接在主链原子上的原子或原子集合,又称支链。
支链可以较小,称为侧基;可以较大,称为侧链。
3.单体:通常将生成高分子的那些低分子原料称为单体。
4.单体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的基本结构单元,通常与形成高分子的原料相联系,所以称单体单元。
5.结构重复单元:又叫链节,是高分子中重复出现的那部分,高分子的结构式常用
表示,n为链节的数目。
6.聚合度:聚合物分子中,单体单元的数目叫聚合度。
聚合度常用符号DP(Degree of Polymerization)表示,也可用x或P表示。
下面以烯类单体的自由基加成聚合物为例,解释这些基本概念。
就拿乙烯CH2=CH2来说,聚合时其中一个键打开,形成·CH2-CH2·(这里用点表示自由基)。
因而可以把一个乙烯分
子想象为一个小孩,有两只空闲的手,许多小孩相互拉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很长的队列(图1-4)。
这一队列就是高分子链,其中每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单体单元,单体单元在这里也是重复单元或链节。
而小孩的数目就是聚合度。
要特别注意单体单元和重复单元的异同。
如果高分子是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其重
复单元就是单体单元。
例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都是-CH2-CHCl-。
聚合度DP= n。
如果高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缩聚而成的,其重复单元由不同的单体单元组成。
例如尼龙的的重复单元是-NH(CH2)6NHCO(CH2)4CO-。
而单体单元分别是-NH(CH2)6NH-和-CO(CH2)4CO-两种。
聚合度DP= 2n。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无规共聚,例如乙烯和丙烯共聚,所得聚合物不能写成
,可以写成
表1-1列出一些常见聚合物的重复单元(即链节)和单体。
表1-1 常见聚合物的重复单元和单体
1.3.3分类
高分子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主链结构分类和按用途分类,其它分类方法不太重要。
1.按高分子主链结构可分为:
(1)碳链高分子,主链完全由碳原子组成,例子见表1-1。
(2)杂链高分子,主链除碳原子外,还含氧、氮、硫等杂原子,例子见表1-1。
(3)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上没有碳原子),例如硅橡胶
(4)无机高分子(完全没有碳原子),例如聚二硫化硅和聚氟磷氮
等。
2. 按用途可分为:塑料、橡胶(弹性体)、纤维三大类,如果再加上涂料、粘合剂和功能高分子则有六大类(详见第八章)。
3. 按来源可分为:
(1)天然高分子;(2) 合成高分子;(3) 半天然高分子(改性的天然高分子)。
4. 按分子的形状可分为:线形高分子、支化高分子和交联(或称网状)高分子。
5.按单体组成可分为:均聚物(homopolymer)、共聚物(copolymer)、高分子共混物(polyblend,又称高分子合金)。
1.3.4命名
1.系统命名法
1973年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 提出以结构重复单元(CRU, constitutional repeating unit)为基础的系统命名法,首先确定重复单元结构,再排好重复单元中次级单元的顺序,再给重复单元命名,最后在重复单元前加一聚字。
要写成有取代基的先写,命名为聚(1-氯代乙烯)。
侧基中元素最少的先写,命名为聚(1-次丁烯基)。
其他例子还有:
聚(氧化羰基氧-1,4苯基异亚丙基-1,4-苯基)
聚[1-(甲氧基羰基)-1-甲基乙烯]
聚(亚胺基六亚甲基亚胺基己二
酰)
聚[亚胺基(1-氧代六亚甲基)]
聚(氧化乙烯氧化对苯二甲酰)
系统命名法的缺点是往往显得冗长繁琐,一般用于新聚合物的命名和在学术交流中使用。
2. 通俗命名法(或称习惯命名法),并没有统一规定,以沿用为习,大致有下列数种
(1) 以单体或假想的单体名称前加一个“聚”字
称聚苯乙烯
称聚乙烯醇(这是假想单体)
(2) 单独或两种不同单体聚合常取单体名或简称,后缀为“树脂”二字或“橡胶”二字。
如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醇酸树脂、氯丁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等
(3) 以高分子的特征结构命名:
称聚酰胺
称聚碳酸酯
(4) 译名、商品名或俗称
合成纤维在我国称之为“纶”(来自-lon 的译音),如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腈纶(聚丙烯腈)、维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等,聚酰胺常用其商品名的译名尼龙(Nylon)。
其他商品名还有特氟隆(聚四氟乙烯)、赛璐珞(硝酸纤维素)等。
而俗名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木(酚醛树脂)、电玉(脲醛塑料)等也已被广泛采用。
通俗命名法一般是根据来源命名,虽然简便,但不严格,有时还会引起混乱,例如
,称为聚环氧乙烷便不很确切,目前它虽然主要来自环氧乙烷开环聚
合,但通过其他单体如乙二醇、氰乙醇、氯甲醚等聚合也能获得。
若按系统命名法叫聚(氧化乙烯),就避免了混乱。